玉蓮臺是觀塘花園大廈的重建部分,尚未重建的樓宇則在西面分五座,都是六十年代落成的。 它們的名字很好聽:燕子樓、畫眉樓、喜鵲樓、百靈樓,和孔雀樓。 落成於1965–1967年,玉蓮臺現址原建於1958–1959年,1985–1987年重建。 離開樂華,我又繞回到功樂道,因為下一站是觀塘花園大廈。 彩園邨重建 平時乘搭地鐵經過牛頭角站,總會看到這座我總覺得像變型金剛機械人的龐然大物,原來是觀塘花園大廈的其中一座建築:玉蓮臺。 今次帶大家穿過入口這個大洞,看看入面其實是怎麼樣的。
2005年房委會將旗下大部份商場及停車場售予領匯,即今日的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但彩虹邨的商店沒有跟隨售出,至今仍由房委會持有。 同時由於這個原因,彩虹邨商店的租金升幅較領展商場的溫和,不少歷史較久的商店都沒有因高昂租金而被迫走。 註三:不包括市建局因應《行政長官二○一八年施政報告》所建議,於二○二○年五月在九龍城啓動的兩個公務員建屋合作社重建試點項目。 運房局表示,房委會在過去10年已完成10項重建高樓齡公共屋邨項目。 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提供更多單位,房委會正研究重建這兩個舊屋邨,並盡量納入外圍土地擴大重建地盤。
彩園邨重建: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西貢區現有13個公共屋邨,除對面海邨和翠塘花園位於西貢市外,其餘均在將軍澳新市鎮,其中有3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興建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後來因興建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日起部份單位須由政府接管及拆卸。 彩園邨重建2023 彩園邨重建2023 彩園邨重建 直到1982年再交予房協接管後不久,餘下單位也因應房協「市區改善計劃」而被拆卸,這些單位的現址為頌賢花園,於1988年落成。
-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 關於重建項目的海濱發展及地區連繫,市建局及政府部門會於籌備相關項目時詳細考慮,並適時諮詢海濱事務委員會。
- 為了紀念牛頭角在香港公屋印象本身的地位,邨內放置了一些上一代牛頭角上邨的照片作為紀念。
- 房屋署向華富邨居民發出的通訊《重建路上》公布重建方案,港鐵計劃發展南港島線西段,而華富站會坐落在華安樓、華樂樓附近,故房屋署建議首期清拆華安樓、華樂樓、華昌樓和華泰樓,騰空土地讓華富站工程可一併展開。
- 聯會認為,應及早制定梨木樹二邨重建規劃方案,由於屋邨涉及9座大廈約2,700 多個單位,規模不少,相信須要分期進行重建的可能性較高。
- 「駿洋邨」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用作檢疫中心的地點,跟今期新居屋「彩禾苑」只是一街之隔。
原建於1967–1969年,2012–2015年重建。 相對於上邨,重建後的牛頭角下邨可說是「舊式公屋情懷大放送」,處處可見各種舊式公屋的文化符號植入其中。 首先邨口這首「四七」,已把舊式公屋的生活文化作出十分浪漫化的定調。 樂華南邨和北邨共用的商場設在北邨中央,採半開放式設計,靠自然對流通風,不用開冷氣。 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為全香港的屋邨商場做分類,暫時想到的有封閉性、半開放式,和平台/廣場/街鋪式,共三種處理購物空間和屋邨整體空間的做法。 我個人的偏好,你看這個系列看到這兒,相信該知道是平台/廣場/街鋪式。
彩園邨重建: 建議優先啟動重建8條屋邨
在各住宅大廈的下面,是多層高低錯落的平台、公園,和商場,十分有空間感,四通八達而且十分通風! 其實只要在走道佈局花心思,公屋空間也不一定會令人感到倒模沉悶。 房屋署在重建過程中保留屋邨原有特色,包括稱為「蘇屋三寶」的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所有住宅大廈均沿用以往名稱。 衡量及歸納各項因素後,按位置交通、配套、間隔及景觀等因素,其間隔提供較大單位為主,故我們會給間隔3分;其位置距離火炭站較遠,卻暫時未有太多交通設施,故只能給予1分,景觀也不見得特別標緻,同樣只得1分。
今次出事的石硤尾邨歷史悠久,前身是50年代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建成的徙置大廈。 彩園邨重建 該邨全盛時期共有44座樓宇,並分階段開展重建計劃。 不過,石硤尾邨現時仍有9幢未納入重建,樓齡已約40年。 房屋署強調此批樓宇的結構仍屬安全,認為無迫切需要進行重建,只肯進行維修保養,為該邨「小修小補」。
彩園邨重建: 時間:2021-07-22 04:23:39來源:大公报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彩園邨重建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就議員田北辰關注有住戶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陳帆解釋,「光屋」、「光房」等項目透過社會合約,預留部分單位讓有需要人士入住,盼提供彈性協助,助住戶「自力更生」,於短時間內尋找新出路。 至於重建遷置資源,他認為,與彩虹邨一街之隔的宏照道公營房屋項目、黃大仙美東邨重建項目,以及啟德的房委會公營房屋項目,都可用於安置彩虹邨居民。 彩虹邨有五間中、小學,其中兩間已空置四、五年,三間據悉有意重建或搬遷,若重新規劃,利用學校地皮興建住宅,成為啟動重建彩虹邨的契機。 此外,較大型屋邨可分階段重建,而重建社區中心等設施時,可考慮「一地多用」,在上蓋興建公營房屋,用於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彩園邨重建: 「房屋署舖就可以考慮,領展就一定唔做」
上述樓宇的居民將搬遷到薄扶林道以南三幅接收屋邨,即華富街、華富北和華樂徑,預計2027/28年陸續入伙,第一期拆卸和華富站建造工程會隨即展開。 房屋署高級房屋事務經理王麗雅於區議會上表示,整體重建政策要配合長遠房屋政策,她會將今日關注的要點交到政策相關的組別作出檢視和考慮。 而席間有議員提問,房屋署可否在6月的會議上交代重建時間表,或是重建計劃是否已胎死腹中,她則表示「明白、可以」。
我們必須承認,正在輪候公屋人士(例如劏房戶)的住屋需要,遠較已居於公屋的住戶迫切。 因此,在作長遠規劃的同時,我們必須兼顧輪候人士的急切需要,作出平衡,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考慮有序重建個別公共屋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第一輪「全面結構勘察計劃」(勘察計劃)於二○○五年展開,涵蓋42個樓齡達至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合共272幢樓宇,涉及 個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歷時13年,於二○一八年完成。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71個樓齡達至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合共519幢樓宇,涉及 個公屋單位,已於二○一八年年底展開。 目前,房委會已完成11個公共屋邨的勘察工程,涵蓋90幢樓宇和約42 000個公屋單位。
彩園邨重建: 建議分多期進行重建彩虹邨
「以前無能力買樓,時間長有感情,現在唔想搬。」不過,眼見家中的陽台及廚房近年多次石屎剝落,廚房窗口及門框附近最近滲水,天花板有一大片水跡,門框也開始生鏽,娣姐坦言,經常維修覺得很麻煩。 聯席表示,房委會於 2013 年年底,完成檢視 22 個非拆售高樓齡屋邨的重建潛力,相關屋邨樓齡至今已介乎 42 至 70 年之間,而正進行及規劃重建的屋邨只有白田邨、美東邨及華富邨。 有半世紀歷史的大坑西邨重建方案,正處城規會審批,料年底有結果。 平民屋宇公司夥拍巿建局推動重建,申請重建成8幢住宅,總數3,347伙,當中兩幢讓大坑西邨現住居民回遷,其餘6幢交市建局以「首置上車盤」推售,約有2,000伙,最快2027年完成重建。 邨內不少店舖也是數十年不變,如「鑽石冰室」40幾年老字號,雖然重修過,依然保持懷舊色彩。
另外,試行3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去年6月推出,截至2月底,房屋署已批出6.98萬宗,約18.84萬名已逾候公屋逾3年的市民受惠,有議員關注劏房業主會趁機加租,津貼最終變相補貼業主。 當局回應指,劏房租務管制條例今年初已生效,資料會轉交予差餉物業估價署跟進。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我們的重建或復修目標是提供更合時宜的設備及配套,讓住戶享受舒適方便的居住環境,並盡用屋邨地皮的發展潛力。 彩園邨重建 該19個舊邨佔地約2公頃至逾16公頃不等,涉及有近6.6萬個單位。 經民聯兩年前發表的《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指出,若按綜合發展區最高住用地積比率6.5倍,重建有關舊屋邨,估計可提供合共20萬個單位,比原本近6.6萬個,多出約13.5萬個單位。
彩園邨重建: 項目背景
議員鄧家彪指,相比興建公屋覓地困難,建議當局優先重建市區舊公屋。 彩園邨重建 他舉例,和樂邨、彩虹邨樓齡舊,早已日久失修,居民經常反映單位石屎剝落,而新冠疫情下屋邨更爆發傳播,認為重建可善用地積比率,增加供應之餘,亦改善現有居民居住環境。 運房局局長陳帆回覆指,房委會一直進行相關工作,如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兩個舊屋邨早已拍板重建,強調當局重建工作「從不手軟」,但過程須有先後次序,且符合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