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徵狀未完全受到控制前,有些患者會感到困擾和沮喪,擔心自己不能完全康復,以及不知如何去面對未來的日子。 在這關鍵的時候,家人和朋友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協助他們面對難關,使他們相信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針劑相較於口服藥物,的確適合提供給無病識感或是不服藥的個案,且血中濃度相對穩定,能減少高低波動的頻率,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但是達到穩定的血中濃度,需要較長的時間,且若發生不良反應,因劑型關係,其延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行為舉止最為怪異,可能陷入「木僵」,即本身明明清醒,但對應問題或攻擊都可能毫無反應,亦可能如蠟像一樣被任由擺佈肢體,或出現「反抗現象」,動作故意與人唱反調。 患者也可能出現「回音性言語」或「回音性行為」,毫無目的地模仿別人說話和做事。 妄想可依內容主題分為被害妄想、愛戀妄想、誇大妄想、嫉妒妄想、身體妄想等。 思覺失調針劑2023 其中最常見的被害妄想,牽涉到個人相信本身被人謀害、欺騙、監視、跟蹤、下毒、惡意毀謗、騷擾或是阻礙其追隨長遠目標的情況[21]。 要診斷精神疾患,應排除其他潛在的成因[4][13],尤其如果出現不典型的症狀[12][14]。 至於第二代又稱為非典型藥物,作用機轉為阻斷多巴胺受體或血清素受體,相較於第一代藥物,則會出現高血糖、高血脂、體重增加的不良反應,所以要定期抽血來監測相關數值。
思覺失調針劑: 長效針劑是思覺失調症治療的關鍵工具
規律用藥與疾病復發息息相關,若病症反覆發作將會導致疾病惡化! 為幫助患者體內維持一定藥效,目前醫療技術已將口服藥物研發出長效針劑型態,透過每月定期回診施打,可幫助患者穩定用藥劑量,除可改善患者藥物順從度差的問題,同時也能降低復發機率,甚至降低住院的可能性。 張正辰主任表示,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有助讓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更有機會重返職場。 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榮譽外務秘書、精神科專科醫生李靖國醫生表示,服用藥物後大概幾星期便開始出現效用,例如減少妄想和幻覺,但部份副作用會較明顯。 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有口服及長效針劑等方式,可能視病人情況搭配其他藥物。
學子在升學期間出現上述症狀,家長易認為是課業壓力引起,應及早注意孩子症狀並適時就醫,對後續穩定治療相當重要。 思覺失調症易在年輕時期發病,統計上男性發病高峰期約在15至25歲左右,女性發病年齡約晚男性5-10歲。 大腦的功能調節異常,包括多巴胺功能過度作用、麩胺酸功能失調皆可能是影響發病的原因。 惟個體在年輕時對生活壓力事件的抗壓性,以及面對挫折的忍受度差異,都使思覺失調症更容易發生在年輕族群身上。 「現在治療的進步下,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得到很好的慢性病控制。」林書楷醫師說,精神科醫師是有這樣臨床的觀察與信心,所以對病患而言,在好的醫療體系得到適合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
思覺失調針劑: 症狀查詢 查症狀
換句話說,一個人也可能在不是思覺失調症的情況下經歷思覺失調的症狀[10]。 長效針劑當前在台灣的施行率為百分之14.6,略低於亞洲十五個國家的平均施行率,此項獎勵措施後續如何影響患者及家屬,有待觀察,白雅美等專家也期盼未來能調整給付條件。 其中陽性病徵包括幻覺、妄想等,而藥物應對陽性病徵較為有效。
給予適當的藥物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主要方法,而依成分的不同,大致上可分成第一代及第二代藥物,第一代又稱為典型藥物,它可阻斷多巴胺的作用,所以容易產生肢體僵硬、靜坐不能、錐體外症候群等動作方面的不良反應。 醫學界對思覺失調的成因仍然沒有定論,但有研究指出,思覺失調與遺傳因素、環境壓力、腦部病變及濫用毒品有關。 思覺失調針劑 如果你在社交或工作上,持續感到受影響或有障礙,而且無法自行紓緩,建議盡快尋求我們思康診所的心理諮詢和治理,以免病情變得更嚴重。
思覺失調針劑: 健康雲
李醫生指出,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可能會引起錐體外徑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過度鎮靜、催乳素過高、體重增加,認知障礙等副作用。 其中EPS指患者包括口、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不受控制地重覆動 作、面部及肢體僵硬、手腳震顫、靜坐不能、站立時不斷搖晃身體及肌肉持續抽搐,例如反白眼、頸向後仰等。 林書楷醫師也強調,過往口服藥還要考量到腸胃道吸收的部分,但針劑很明確,因此在藥物濃度掌控上,比口服藥來得更加穩定。 思覺失調針劑2023 且中央健康保險署自去年開始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也新增長效針劑注射獎勵措施,鼓勵醫師透過施打抗精神病長效針劑,協助病人穩定病情。 林書楷醫師也提到,目前在 思覺失調針劑 COVID-19 疫情期間有些病患會過度焦慮,包括家人也比較擔心,認為病友目前狀況都還好,想等疫情緩和一點再回診,但這樣就會有因治療中斷導致病情不穩而發病的情況。
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是近年相當耳熟能詳的精神疾病,卻有不少人都忽略穩定治療的重要性。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陳俊興教授指出,精神疾病本身就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持續治療,目前「長效針劑」已是普遍的治療方式之一,特別是新一代的長效針劑不僅副作用低,更有助長期穩定病情。 如認為針劑較方便,或因缺乏病識感導致不依從指示服用口服藥,均可考慮每二至五周注射一次針劑藥療。 治療此症的急性期療程一般約六至八周,效果良好可維持所選用藥物,若有藥物副作用或療效欠佳,就要換藥。 思覺失調針劑2023 維持治療是指在疾病急性症狀緩解後,仍服用一段時間的低劑量藥物以防復發。 首次發病及病情相對穩定者,則應堅持服藥最少一年,其後按醫生建議考慮能否停藥。
思覺失調針劑: 香港
台灣精神醫學會在《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中分享「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可作為初步自我篩檢的標準,當疑似症狀符合項目愈多,就應及早注意是否為思覺失調症或精神疾病問題。 一般而言,兩種藥物在處理正性病徵的效果大致接近,而兩類藥物在副作用方面的分別則較明顯。 有些副作用(例如渴睡)會在服藥初期出現,期間慢慢減退;另外有一些副作用(例如肌肉抽搐)則有機會在服藥後才慢慢地出現。 藥物的療效有時因人而異,而藥物的副作用亦因應患者的受藥性、藥物的份量和種類而有所不同,因此醫護團隊和病人需要一段時間來找出合適的藥物和劑量。 服用藥物大概數星期便開始出現效用(減少妄想和幻覺),但副作用有時會出現得較明顯。 另一方面,研究按患者接受長效針劑開始時間進行比較,發現相比接受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的患者,早期使用長效針劑治療的患者能夠減低住院風險76%;而後期使用長效針劑治療的患者則減低55%。
綜合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從2001年到2017年,台灣首次住院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人數雖然大幅下降,但其再住院率卻没有明顯減少。 這些病患出院後若能接受長效注射針劑治療,相較於目前最常用的口服抗精神病藥,可以降低15-20%的再住院風險。 因此,為減少這類病患的再住院率,未來應儘早提供長效注射針劑的治療。 要克服觀察性研究的這個難題,最好是讓病人自己跟自己比,看服用何種藥物時,再住院風險較低。 但是要進行這種分析,不但要有數目龐大的世代,而且病患要有足夠長的追蹤,才能觀察到多次住院而能夠比較不同藥物對於降低再住院風險的療效。 此外,病患在追蹤期間的各種醫療照護事件的時間 (每次住院的入院日與出院日)、每次領取處方的藥品明細,都要有詳實記錄。
思覺失調針劑: 精神健康|長效針劑非「懵仔針」!港大研究:使用長效針劑可減思覺失調復發風險
「穩定治療是最重要的,但很多患者無法完全配合治療。」陳俊興教授提到,在治療上,最常見的是口服藥物,但患者常常因為缺乏病識感,規律服藥是一大難題,即便是一天只需要吃一次的藥物,仍有患者無法配合服藥,導致病情難以控制。 不管是使用口服或針劑藥物,都能有效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症狀,讓他們能夠提升生活品質,回復正常人生活。 當然身邊家人、朋友的關懷,以及不污名化、不亂貼標籤,也是關鍵所在。 非不可停藥思覺失調的如服藥後病情沒改善,可考慮改服「可致律」(氯氮平)。 研究顯示此藥對抗藥性患者具療效,不過也有不少副作用,包括令白血球數目下降及增加感染風險,故需要定期檢測病者白血球水平。 此藥亦可引致糖尿病風險,服用者更有機會有流口水、便秘、心跳加快及頭暈等。
由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没有公認之生物標誌,仍須憑醫師的會談與評估。 思覺失調針劑 若是患者曾經住院,由於有較長的觀察時間,出院診斷的信效度較高。 最後陳教授呼籲,患者和家屬都必須清楚穩定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新一代長效針劑不僅能維持治療效果,副作用也低,臨床患者使用感受良好。 他也提醒,如果患者或家屬發覺病情稍有不穩或出現明顯副作用,可隨時回醫院請醫師評估調整劑量。
思覺失調針劑: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不規律用藥傷害大?
而另外 2-3 成的病人,因缺乏病識感或沒有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持,導致病情嚴重退化,後續都得安置在機構中,難以回歸社會。 「思覺失調」是指一種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一般會有妄想、幻覺、思想及言語紊亂等情況出現。 當一個人出現「思覺失調」時,他的思維、情感、感覺會脫離現實。 思覺失調針劑2023 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思覺失調」,如能及早察覺和得到適切的治療,是可以減低「思覺失調」所帶來的傷害和避免誘發更嚴重的精神病。 情況就如「發燒」一樣,「發燒」是疾病前期的一個徵狀,若果我們不加理會或掉以輕心,便有可能演變成嚴重的疾病如肺炎等,因此我們應認真處理「思覺失調」這個狀態。
- 於是服用第一線藥物的病患往往症狀較輕、預後較好,而服用後面幾線藥物的病人則是症狀持續較久、預後不好,形成所謂的適用症偏差 (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
- 檢查後發現病人患上糖尿病,部分原因有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引致體重和血糖上升。
- 為增進醫師、患者和家屬對長效針劑治療的意願,政府今年特別編列26億獨立於總額之外的預算,鼓勵臨床使用長效針劑。
- 而在這兩本手冊的現今版本中,則使用狹義的定義,指須有妄想、幻覺或兩者兼具的症狀,並視思考障礙為可能出現的相關症狀。
- 一直到他接手之後,使用長效針劑的治療讓症狀穩定下來,後續再透過職能治療師提供職能治療、轉介職業訓練,進而回歸社會。
-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陳慧賢教授指出,研究發現相比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使用長效針劑可減復發風險,而且越早使用越有效控制病情。
考慮到這些早期症狀,有可能以心理學的角度及少量鎮靜劑治療。 然而穩定服用藥物的挑戰在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幻覺太過真實,難辨真偽)、藥物副作用、家屬對疾病的誤解,都可能是停藥原因;若藥物效期長、副作用和緩,相對可降低停藥導致復發的風險。 對醫師來說,理想的思覺失調治療是「把握病人第一次發病的治療黃金期,持續服用藥物、控制病徵,極力避免復發」。 然而持續服用藥物並不容易,阻礙因素包括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病人擅自停藥未回診、藥劑價格較高或難以取得等。 陳俊興教授說明,根據2019年健保統計資料,台灣有16.2萬人是屬於思覺失調症類群的患者,其中有2.4萬人,約14.6%的病人有使用過長效針劑,比起歐美國家約18-29%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