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緣空止觀雙運必須反覆串習,因為這時修行人畢竟仍是以比量來證空。 經反覆串習,緣空止觀雙運便由比量轉為現量,這時候就是見道位。 見道位時斷除見道所斷(dṛṣṭi-heya)即八十八種結使。 然後再反覆透過現證空性的智慧,加上廣大資糧去斷除修道所斷(bhāvanā-heya)即八十一品煩惱,便是住入修道位。 另外,就斷證功德來說,不但不退轉,還會與日進步。 就算福德淺薄的人對於(對治煩惱的空性)教法都不會生起疑惑。
故此,先要熟練對治現行煩惱,而後逐步了知緣起無自性,斷除所有煩惱種子。 從前有位年青人,出生於高貴種姓,遇到聖人教誨,從此放棄殺生,以慈心行持善法。 但有一惡友嘲諷他說:「你放棄狩獵,怎能培養膽量?一旦遇上手持武器的人要和你較量,你必會落荒逃跑;你現在已無男子氣慨,跟女人一樣。」他聽後覺得羞愧,於是仍作狩獵殺生惡業。 就算是不樂意聽聞惡語,但惡語沒有傷害的自性,而毀辱損惱是由自己的分別心生起;只有愚癡的人才預設毀辱損惱是由他人引起。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花展下月10日維園舉行 為期10天全費14蚊
(若果你未斷生死,)未來無窮無盡,你將時常投生成凡夫(不能自主命運);就像你無始以來過去世一樣。 一個人有缺點,例如他是瞎子或是跛子,縱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沒有說出來;但當有人譏毀你是個瞎子或跛子時,便不應對他瞋怒;因為就算他不說,其他人都會知道,這是明顯的事實。 若自己真的是盲是跛,別人譏毀自己,自己不起瞋怒;這時自己全無過失。 此外,當毀罵者無中生有,造謠誹謗,則更不應瞋恚,因為瞋恚一定是不當的。
- 但考慮過其他條件之後就放棄左,建議你可以考慮帝濤灣。
- 屯門掃管笏樓盤發展愈趨成熟,樓價走勢及放盤均受到市場關注。
- 消防、飛行服務隊及民安隊先後到場,在現場一帶山坡展開搜索。
- 為了使信眾離開斷常二邊的執見,祂說無論有為法如瓶、無為法如虛空;皆無自性。
-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當求取的東西碰不上故生貪苦;沒有助力改變故生瞋苦;不知無我的道理故生癡苦;由於我們受到愚癡障蔽,所以不能確立貪、瞋是苦。 滿名山好唔好住 雖然表面上我們能控制煩惱,但找不到徹底斷除它們的方法,它們隨時都會再次生起。 癡是一種先天性的缺陷,人性的顛倒,所謂非理性的作意;應以甚麼方法來斷除呢? 唯一只能依仗釋尊留給人類的經教──緣起性空正理。 依靠中觀種種的正理論典的推論,我們必須要明白到一棵芽苗的存在,完全是依緣觀待而有(dependent existence)而非自性存有。 滿名山好唔好住 倘若我們以直接的勝觀(direct valid perception)見緣起無自性,愚癡將不會再生起;因愚癡已滅,其他一切煩惱隨即而終止。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591租屋網,單位面積308方呎,28及29號,當中435個是住客車位,屋苑出租,則王之選,滿名山全新內園泳池景學生教師優先 優良租客租金可議 新盤交吉未曾入住 連原裝發展商裝修電器.
飽嚐鐡窗風味的囚犯可能習慣了過著失去自由的滋味,這也不代表他不願意出獄。 同樣,在娑婆世界吃慣苦頭的人,並不代表他不愛涅槃。 正如患病的人要吃藥才能痊癒;絕不能說他們習慣了患病而不用吃藥。 在密宗修空性具體的方法來說,「中破我執」是要遣除八種十性妄分別(註釋182),與及停止「現」、「增」、「近得」三種粗分意識層次,這時候最細心(淨相光明或淨光心),亦即心的本質便會出現(註釋183)。 這是龍樹菩薩弟子龍覺菩薩(註釋184)用密宗修持的方式,教修行人證悟空性的一種方法。 我們對其他宗教的看法是:雖然它們不能提供人類解脫的方法,但卻可為眾生帶來極大利益,所以我們還是尊重的。
早前2月14日情人節,伍富橋與Shirley再次出發去泰國清邁旅行,雖然Shirley身家豐厚,但二人選擇搭乘廉航,機票亦只係950蚊。 中觀瑜伽師一向否定世俗諦有任何現量可見真實,包括所謂「定中現量」,任何眾生在未成佛前,或多或少受無明障蔽慧眼,用盡任何形式辦法都不可能認知勝義諦。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智慧品〉頌八十六亦說無方分極微不成立,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下冊第一一九頁和一二四頁。 當極微單獨存在(在因位時)所呈現的任何形狀,例如圓形組合成物體時,便不能存在。 試分析龍樹菩薩《中論》〈觀因果品〉頌二十二:「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與本論頌二0八;說明佛教對「因」的定義。
滿名山好唔好住: 弟子違背師傅遺願撿舍利子!原因曝
第五句二諦合明中道;勝義諦為諸法無生之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人以大悲心建立世俗諦向眾生說法,故仍可以心識概念表詮緣起真實義。 世親在《俱舍論》第一章提出三種無為:有三種東西,本無造作;第一虛空遍一切處,自然無生滅變化;稱虛空無為。 第二擇滅無為(pratisaṃkhyānirodha),指以智慧抉擇斷除煩惱,進入涅槃寂靜的無為境界。 無論是甚麼人,只要證得任何一件東西的本質是空性,便能夠體證諸法皆空的真實。 如《月燈三昧經》說:「以一知一切,以一切見一切。」意思就好像你已知道你對自己有錯誤的認識,把這種了解應用到所有的現象上;所有的現象都空無自性,就像虛空一樣。
「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餘。」怎樣分別哪些人貪欲熾盛呢? 一般來說喜愛觀賞戲曲歌舞,揮霍無度,貪得無厭,吹毛求疵都是貪欲熾盛者的特性。 「常好歌舞等,捨受者潔淨,現見有貪人,有如是等相。」聖天菩薩接著開示如何去調伏貪欲熾盛者? 「佛教有貪者,衣食及住處,一切離善妙,常依師長住。」佛陀要求貪欲熾盛的弟子,不要享用美好的衣服飲食和居室,並且親近師長與之共住。 滿名山好唔好住2023 滿名山好唔好住 聖天菩薩語重心長地告訴修行人:只要證得所有東西的本質都是空性的話,便能夠體證諸法皆空的真實。 就好像嚐到一滴海水的味道,你就會知道所有海水都是鹹的了。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興業䨇寓:有海景 租售皆宜
我們當務之急就首先要確認不同的煩惱其困擾狀態;例如煩惱生起的原因,運作的模式等等。 滿名山好唔好住 掌握到煩惱的特性後,知己知彼,例如鯨魚雖然體形龐大,但用火攻,就容易將它嚇跑。 「貪業能攝集,瞋業起鬥爭,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貪心攝愛欲,瞋心毀慈悲,無明愚癡者,不知其過患。佛陀所說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滅諸煩惱。」此外聖天菩薩顯然將貪瞋歸為一類,癡自成一類。 衪更指出,一般人對貪瞋的運作有誤解,例如要求修行人只斷捨安樂,避免貪欲;但事實上寒熱逼惱,亦會令修行人瞋恚增長。 「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瞋,若樂非苦行,苦何為苦行?」如果安樂享受增長貪,苦惱逼迫便會增長瞋!
正如月稱菩薩說:「何人若聽聞,如來此名號,悉皆解脫故,彼亦成佛因。」試依頌一○二說明無論何人見到佛像或佛名,修學任何三乘法門,都能解脫的道理。 根據《雜阿含經》四○八經記載,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很多比丘討論十四無記。 如果國王因自己擁有權力和財富而驕傲,心想:「我比任何人更強!」他便應該思考世間尚有許多比自己更強、擁有更多財富的人。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婆羅門的妻子認為自己容貌絕色,因而生起驕矜我慢,後來見到王妃的眷屬侍女的美豔,驕傲即減退。 月稱菩薩說:「賢種和劣種,皆由業存活;各自業不同,稱為各種姓。」所謂種姓並非實有,是依眾生業報和後天生存環境,例如社會分工而成。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佛當眾呵斥,恰能阻止他們誤入歧途;這正是佛大悲遍智圓滿的利生事業。 中國三論宗祖師吉藏提出「五句三中」的觀法,幫助修行人進行「中道真實觀」。 五句中第一句執實有的生滅,是虛謬的世俗諦,只是偏執,故為「單俗」;第二句生滅不是我們看得那麼表面;如科學家認為「質能互換」;如宗教徒認為「輪迴投生」,是真實的世俗諦;但仍未看清現象,故為「單真」。 第三句如小乘修行人見諸法緣起,唯於諸緣起法執為實有,故為「世諦中道」。 第四句如法相唯識,離二取相,於「所取」及「能取」都無所得,唯執於究竟,故為「真諦中道」。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初地品〉這樣讚頌布施度:「爾時施性增最勝,為彼菩提第一因。」初地菩薩以布施最殊勝;布施是圓滿佛果的第一因。 又說:「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所有眾生皆想得到快樂;但凡夫的快樂離不開如飲食衣具住所等基本物質受用。 而現今的受用是來自前時布施之因所產生,所以佛陀在十度中先說布施度。 最後,月稱菩薩說:「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眾生今生的物質受用,與及進入涅槃平息痛苦,都是布施的業果。 月稱菩薩說:「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報,無嗇而捨施;聖者應讚歎。」聖人讚歎的布施是以大悲心攝持下,不求世間果報,無慳吝的捨施;唯有這樣才是大乘菩薩的無量布施。 但在布施的過程中,執著能施、所施及希望有利可圖,這是聖人所呵斥的卑劣施;情況如同售賣自己所擁有的商品而獲利一樣。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vs 掃管笏:價錢 or 交通
一個人不會同一時間既起貪,又起瞋;就好像一個人不會同一時間患上因水大不調而起的痰病,和因火大不調而起的膽病。 聖天菩薩說一個修行人的根器亦如此;有的貪心較重,有的瞋心較重;作為智慧上師應審察弟子不同根器,或以嚴厲方式,或以溫和方式調教弟子。 如果身體因為擁有住屋財物而得到快樂,而這樣會令貪欲增加,因此修行人要避免樂及樂因的話;那麼身體上的苦受實際上亦能增長瞋恚。 如果這樣,為什麼說只有苦受才是斷除業和煩惱之因,而樂受非苦行又不是斷除業煩惱之因呢? 此外,依據外道的說法,有樂就不是苦行,只有斷食,受風餐露宿的逼惱才是苦行;這些說法不合理。
試引月稱菩薩在《入中論》〈釋第三地〉陳述瞋恚之過患,說明無論有沒有能力反抗報復,都不應對別人起瞋恨之理。 正如月稱菩薩說愚癡與智慧;日光與黑暗是不能並存的;所以我們要盡力修行,明解諸法實相,便能擺脫無明。 同樣,貪欲者喜愛善妙受用,便應以苦行對治;如此方能滅除煩惱,速得解脫。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仔/鴨脷洲
但除了淨土宗「帶業往生」這種半解脫的狀態外,中國天台宗、禪宗和《維摩經》都認為無需盡滅煩惱仍可得解脫,甚至認為可利用煩惱作為方便來教化眾生。 《維摩經》特別強調,用煩惱教化眾生,自己修養要非常好,尤其是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了知諸法不實,致使煩惱不成障礙。 例如我們對枱面上的綠杯,大家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好有些壞。
- 近期網上潮片《月入三萬的香港人》成為城中熱話,片中男主角為層樓「度」到嘔泡,引起不少年輕上車族共鳴。
- 若理氣星盤遇丁星,或有損健康,且高速公路也易形成「聲煞」之擾。
- (若果你未斷生死,)未來無窮無盡,你將時常投生成凡夫(不能自主命運);就像你無始以來過去世一樣。
- 因對果來說有一種干涉進入的進程,果對因來說是承接著從因而來的作用。
- 然後再反覆透過現證空性的智慧,加上廣大資糧去斷除修道所斷(bhāvanā-heya)即八十一品煩惱,便是住入修道位。
(註釋150)譬如說,水車(water-wheel)的上落轉動是不會有終點,始終循環不停。 有些人不懼怕貪欲,因為貪欲所求的是快樂;其行相又似和善;但月稱菩薩形容貪欲是「似親非親」,最後亦必會招致苦果。 了解貪欲和瞋恚的特性和運作模式後,在攝受調伏改造貪瞋弟子之時,應有不同的方法。 由於往昔因緣不同,弟子的煩惱習氣不一;有些貪心重,有些瞋心重。 對貪心重者,菩薩不應呵護,而應以嚴厲的方式攝受;就像役使奴僮般讓他不斷受到逆境磨礪。
滿名山好唔好住: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內外諸法除了無自性外,凡夫亦因慧眼被無明障蔽,於是見諸法對境時亦產生種種謬見,因此形成煩惱縈擾。 所以煩惱根本毫不穩定,只要我們反覆思考它的不實,過患便隨之而消失。 滿名山好唔好住2023 正如佛對「過」婆羅門只是說了一句話,婆羅門便立即取消婚約,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世間最深刻的貪著莫過於對眷屬親友的執愛;然而,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內相處得不和順的話,再深刻的貪著愛執也難持久。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vs 掃管笏 兩區9大 新盤 特點逐個睇
但為方便引領眾生進入勝義諦,聖人才施設世俗諦。 聖人無論從勝義諦或世俗諦,都強調諸法無自性。 質疑:《對法經》中認為有三種本無造作的無為法;即虛空無為、擇滅無為和非擇滅無為(註釋196)。 但現在中觀瑜伽師說沒有恆常的東西,豈不是與佛典相違。 滿名山好唔好住2023 滿名山好唔好住2023 (恰如你們勝論所說)看不到(例如靈魂自我)無作的東西(被創造出來;所以)是恆常的話;那麼我們看到一切有為法無常,便應知諸法無常性。 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可能找到一件不依緣而有的有為法。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這偈頌成為以後密宗修本尊生起次第的根據。 雖然萬法皆同一空性,但在世俗諦中,一切各依假名安立,故說一即一切。 聖天菩薩在這裡補充一點:對於那些只追求現世快樂的人,不應向他立即說空性,「求福者隨時,非皆說空性,良藥不對症,豈非反成毒?」事實上,佛為了遷就那些只想得到善趣安樂的信眾,僅向他們開示喜愛的布施法門。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591租屋網,單位面積308方呎,28及29號,當中435個是住客車位,屋苑出租,則王之選,滿名山全新內園泳池景學生教師優先 優良租客租金可議 新盤交吉未曾入住 連原裝發展商裝修電器.
正如月稱菩薩所說:「如作黑業者,不會生白果;如諸腐種子,不生站巴果。」站巴是一種好樹;焦芽敗種怎能長出好樹? 試依頌九十一說明國王藉口國家安全而殘害異見人士是非法。 屯門掃管笏樓盤發展愈趨成熟,樓價走勢及放盤均受到市場關注。 掃管笏樓盤包括「香港黃金海岸」、「滿名山」、「恆大‧珺瓏灣」、「帝御」、「愛琴海岸」、「NAPA」、「OMA by the Sea」及「上源」等。 該區樓盤以低密度洋房及獨立屋為主,戶型多元化,提供開放式至4房選擇,部分更設有花園及天台。 屯門掃管笏樓盤鄰近黃金海岸及青山灣,環境清幽僻靜,適合喜歡清幽寧靜生活環境的買家。
影響最深的自然是他提出「無念無想」的「無心念論」這些扭曲空性的教法;形成了「耽空滯寂」的邊見,貽害不少修行人。 由此可知,佛法的流傳,經過異地的風俗文化、政治經濟等世俗顛倒,結果使修行人對釋尊教義產生不同程度的迷惑。 釋尊早已洞燭先機,為濁世訂立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還有四依四不依(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於法不依人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來作正法的標準。 誠如寂天菩薩說:「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中觀菩薩瑜伽士提醒修行人見現象界的眾生就好像機械幻人一樣,才能從迷亂生死中趣入證悟解脫。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國王頒下法令,讓臣民知道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能做;於是國庫得到豐厚收入,同時亦成臣民安樂之因。 滿名山好唔好住2023 月稱菩薩認為慈眉善目可化度品性純良的眾生;但對剛強難化的人,便可本著大悲心以金剛怒目馴化之。 「於頑生大悲,非頑生大慈;是故諸聖者,無有罪惡門。」說明菩薩堅定的菩提心,任何行為都是圓滿的菩薩行。 滿名山好唔好住2023 試以一○五頌說明菩薩行「一切成妙善」的原理。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往昔釋尊過去世曾為大悲商主(Captain Mahākarun.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