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何的煒醫生指,耳道堵塞的原因主要是與耳朵或鼻子有關,包括耳垢多、耳部感染、氣壓改變(如坐飛機)、感冒、鼻敏感等,嚴重者更可能是因為患鼻咽癌或突發性失聰所致。 鼻麻痺 最後想強調的一點是,顏面神經麻痺通常來的很突然,如果發現臉部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要馬上治療,在黃金治療期72小時之內就醫,先辨別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再進行後續的治療。 洪志憲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 鼻麻痺2023 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 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可是,若患者因病毒感染引起的面部麻痺,便必須接受藥物治療,患者更要在發病起的三至七天黃金治療期內進行治療,否則有機會無法恢復面部功能,出現面部肌肉失控、眼睛無法閉合、歪嘴等後遺症。 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 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 針對已發生遠處轉移 (常見骨、肝、肺等部位) 者,則以化學治療為優先,之後再視情況於鼻咽及頸部給予放射治療。 數據顯示左側聲帶麻痺比右側聲帶麻痹常見,兩側聲帶同時麻痺則較少見。 一般而言,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和周邊型,中樞型造成的原因可能為中風或腫瘤;而周邊型常見的原因則為細菌或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或不明原因導致顏面神經受到損傷。
鼻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和中風怎麼判斷?醫:照鏡子看額頭
如果有及時就醫治療的話,大約有七到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能在一到三個月內恢復。 少數比較嚴重,或是拖延病情太晚就醫的患者,恢復的時間可能就會長達一到兩年,而且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在治療上除了用類固醇治療外,也會透過肌肉電刺激、紅外線、按摩等物理治療來幫助促進臉部血液循環,減緩肌肉萎縮,幫助維持肌肉彈性。 解說完有關鼻竇炎的病變、症狀及治療後,想必你已經大致了解鼻竇炎的症狀與治療方式了。 最後要再叮嚀大家,藥物治療期間,請務必遵循醫師指示用藥。 鼻麻痺 真的感染嚴重時,若是醫師建議手術,會和你討論完整的好處與風險。
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無法閉緊眼睛,顏面神經麻痺病人可能會併發乾眼症甚至是結膜炎。 臨床上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眼部止癢凝膠,或是睡覺時沾溼棉花、貼膠帶蓋住眼睛,以達到保濕的效果。 洪志憲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三大症狀,第一是眉毛無法抬起,病人會感覺無法挑眉;第二是眼皮無法緊閉,甚至睡覺時也持續發生;第三是嘴部控制問題,病人可能無法做出嘟嘴動作。
鼻麻痺: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在鼻涕特別濃稠,或者是有慢性鼻竇炎的狀況下,在家也可以使用俗稱為洗鼻子的鼻腔沖洗術,藉由稀釋濃稠分泌物,沖掉多餘的痂皮、過敏原及刺激物,讓鼻腔保持乾淨且濕潤。 鼻竇內部外層的上皮細胞,具有纖毛狀的構造,隨著纖毛的擺動,可把鼻竇內的分泌物、病菌或有害物質排到鼻腔及鼻咽內。
但有研究顯示,此病與單純性庖疹第一型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有密切關係,患者以成年人居多。 主要會出現臉部肌肉無力,像是嘴角下垂,無法正常微笑,另外也會出現麻木感,眼睛、嘴巴無法閉緊,甚至會有唾液外流、味覺遲鈍、耳後疼痛的症狀。 鼻麻痺2023 尤其要注意的是,於年紀較小的孩童不會清楚表達鼻竇炎的不適,身為家長除了要學會如何辨識上述各個疾病的症狀表現外,也務必學習在什麼情況下需要緊急送醫。 在經歷了上面提到的病變之後,鼻竇排出分泌物及病原體的能力便會大打折扣。
鼻麻痺: 鼻竇炎、過敏性鼻炎跟感冒症狀有什麼不同?
而突發性失聰患者會在短時間內聽力突然減弱或完全喪失,另外亦有機會突然覺得暈、耳鳴及耳痛。 突發性失聰最好在兩星期內治療,否則聽力或難以恢復。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 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然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發生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都應儘快就診。 現代化放射線或合併化學治療也已大幅改善治癒率並降低如口乾、腦部壞死及牙關緊閉等併發症。 鼻竇炎治療的目標,是減緩鼻竇黏膜發炎及腫脹(降低不適)、改善鼻竇與鼻腔、鼻咽之間通道的流暢性(通暢呼吸)、治療病原體的感染、避免鼻竇炎所引起的併發症。 要解決以上的目標,醫師通常會利用症狀治療藥物、抗生素,或者在嚴重時配合手術等方式,來達成這 4 個主要目標。 急性鼻竇炎有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的,這兩類感染往往病程及症狀都會有所不同。
鼻麻痺: 鼻竇炎是如何產生的?先搞懂鼻竇的功能吧!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受訪表示,一般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可能與病毒感染相關,但明確病因尚未有定論。 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病毒感染後,造成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發炎,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影響臉部控制能力。 周邊型:是屬於比較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主要和病毒感染顏面神經有關,因此在秋冬病毒活躍、容易感冒、免疫力變差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 另外像是帶狀皰疹、急性中耳炎等疾病也會導致出現顏面神經麻痺。 雖然前面已說過遺傳、EB病毒感染以及環境因素等可能與鼻咽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目前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法找出高危險的人,但若近親有鼻咽癌患者,則建議40歲後可考慮定期做耳鼻喉科檢查。
鼻竇炎雖然很令人困擾,但只要把握正確方向,多數人都可以順利戰勝鼻竇炎的。 最重要的差異,就是鼻竇炎容易有濃的鼻涕、鼻塞、加上頭痛以及臉部脹痛的感受,如果有以上幾種症狀,就要注意囉。 鼻麻痺2023 多數的鼻竇炎只要去診所找醫師看病就好,但是在很少數的狀況下,鼻竇炎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就必須要緊急送醫。
鼻麻痺: 臉歪嘴斜? 顏面神經麻痺
洪志憲醫師指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約85%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及早就醫仍是黃金準則。 至於坊間流傳的針灸、按摩,因無直接證據可證明療效,需當心緩不濟急,及早介入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上策。 此外,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及早介入類固醇,臨床上也可能輔以維生素B群。 洪志憲醫師表示,B群被認為可促進神經修復,基本上對身體沒有害處,在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屬於輔助治療的角色。
提供給突然發生臉歪嘴斜的民眾一個簡單判斷的方法,到底是顏面神經麻痺,還是中風? 一般而言,如果照鏡子看額頭的抬頭紋消失或變淺,這是典型的顏面神經麻痺;如果額頭的皺紋還在,即可能是中風,建議就醫確診。 由於患者的症狀與中風有點相似,所以當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面部麻痺時,大都感到十分驚慌和不知所措。 其實,貝耳氏面神經麻痺屬急性疾病,症狀集中在面部,例如患者會在瞬間出現半邊臉麻痺、流口水、頭痛、下巴或單側靠近耳後方疼痛等,而中風一般會有附加症狀如身體或四肢感到麻痺或無力。
鼻麻痺: 白冰冰累到面癱 醫師直指這原因最關鍵
如果是,你可能留意到GOOGLE總裁賴瑞佩吉患有一種很少聽過的疾病-雙側聲帶麻痺。 此外,由於耳垢可以自行排出,若長期主動清理耳垢,會令耳垢自行排出的功能減弱,變相令耳垢堆積的機會增加。 伐氏操作即是持續閉氣用力, 先深呼吸並捏住鼻子,之後閉上嘴,嘗試通過鼻子輕輕呼氣,就像用力排便,提舉重物時那樣。 耳咽管打開後,可嚼口香糖或吮吸硬糖以使其保持打開狀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洪志憲醫師指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與病毒相關,當身體疲勞、不舒服時特別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因此增加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 部份病人會在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前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情形。 整體而言,疲勞、壓力、睡眠不足等狀態,確實較容易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鼻竇炎是鼻部常見疾病之一,顧名思義就是鼻竇的發炎與感染,常引發各種鼻腔及鼻竇,甚至是眼睛、耳朵、喉嚨或頭痛的症狀。 依據國外研究統計,在一年內,每 8 人當中就有 1 位發現有鼻竇炎症狀[1]。 但麻煩的是,很多民眾搞不清楚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及感冒這三種疾病的差異,雖然都會流鼻涕,但是治療的方向可是完全不同喔。
鼻麻痺: 聲帶麻痺的症狀和需要注意什麼?
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合併鼻咽部切片。 有時候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腺已很大,但原發部位仍很小,因此初次鼻咽切片結果仍未找到腫瘤,少部份病患可能因此需要兩次以上的切片才證實有惡性腫瘤。 由於鼻咽位於頭頸部深處,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確實不容易,再加上其症狀多樣化也不具特殊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 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多注意自己五官功能的變化,一旦上述的症狀兩三週未消失或反覆發作就應盡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查。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除了前面所說的種族、地區及性別因素外,遺傳因子也可能相關,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遠高於一般人。 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由感染或過敏引起的其他阻塞症狀包括:流鼻涕、咳嗽、打噴嚏、咽喉痛。 治療貝耳氏面神經麻痺一般需要約一星期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合併類固醇藥物。 治療後大約有八成的貝耳氏面神經麻痺患者會在三至四周內恢復功能,而帶狀庖疹病毒所引起之面神經麻痺則大約有五至六成患者會痊癒。 然而,若治療後面部功能康復未如理想,患者可考慮配合物理治療以鍛練控制面部肌肉或矯正變形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