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間已於2011年1月完成工程並隨即開放予乘客使用。 洗手間原定在站外觀塘道之天橋底增設,後來改在車站大堂已付費區內加建;並已在2011年1月竣工,開放予乘客使用。 至於月台閘門安裝工程,由2011年6月起每晚深夜收車後進行,至2011年8月完成安裝,隨後投入運作。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牛頭角站(Ngau Tau Kok Station)是港鐵觀塘綫的其中一個車站,位於九龍觀塘區觀塘市中心西部,觀塘花園大廈以南,處於觀塘道、牛頭角道及雅麗道之交界處。 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 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牛頭角宜安街: 車站票務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港鐵為配合現代化設計,於2012年6月起把舊有的灰黑色馬賽克磚的牆身和柱身,改成白色及淺綠色人造纖維板。 牛頭角宜安街2023 以下為官荃線部分用車列表: 此路線所有用車均為豐田Coaster小巴。 部分用車會於凌晨時分行走灣仔至旺角線、西環至銀行中心線及筲旺線。
牛頭角(英語: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牛頭角宜安街 1975年,「修正早期系統」動工,1979年落成啟用,當時牛頭角站的承建商為協興建築。 牛頭角宜安街 該站是一天中最多不載客列車經過的車站,因為除了平日繁忙時間後大量西行列車經此站2號月台返回九龍灣車廠外,還有清晨及深夜時段部分西行班次會於觀塘站開始或停止服務。
牛頭角宜安街: 路線資訊
2012年翻新後輔以淺綠色為主要色調,月台兩端牆壁及支柱均換上淺綠色焗漆板。 街市內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牛頭角宜安街2023 以上資料僅屬常規服務細節,可能與實際運作有所出入,並以營辦商決定為準。 往觀塘乘客可於葵涌廣場至大窩口油站及圓墩圍至福來邨永嘉樓免費乘搭本線到荃灣(賽馬會德華公園),再轉車往觀塘。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此行人隧道由港鐵管理,但該六個隧道出入口並不屬於車站範圍,因此就算在車站服務時間以外,行人隧道也會無間斷開放予公眾使用。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牛頭角宜安街: 大廈資料:聯利大樓
9號線往觀塘方向途經亞皆老街、太子道東及牛頭角道,往旺角方向則途經牛頭角道、福淘街、太子道東及太子道西。 牛頭角宜安街2023 本站設有9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宜安街(Yee On Street),位於九龍半島觀塘區牛頭角,西始聯安街近近牛頭角道,經過宜安街街市、宜安大廈、聖若翰天主教小學、通明街路口、宜安中心,東接康寧道近物華街。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牛頭角宜安街: 資料來源
牛頭角下邨重建後加建行人天橋,連接牛頭角下邨的行人天橋網絡,可到達港鐵九龍灣站和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站啟用初期,除了為鄰近住宅區的乘客提供服務外,鄰近工廠林立的工業區亦是乘客一大來源。 而基於1990年代香港工業式微,牛頭角站的客流量曾有一段時間偏低。 直至觀塘商貿區的創紀之城建成後,周邊亦興建更多商業樓宇,導致人流大幅增長,然而由於車站大堂面積較小,而且沒有空間擴建,導致車站在繁忙時段經常出現嚴重擠迫的情況。 隨著車站鄰近有更多的商業樓宇陸續落成,預計車站使用量將會持續上升。 牛頭角站大堂設有兩個出入口,而B出口前方則為行人隧道,貫通牛頭角商貿區和花園大廈一帶住宅區,港鐵亦為行人隧道各出入口分別編上「B1-B6」的出入口編號。
牛頭角上邨商場為單層式建築、座落於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地下、牛頭角道與安德道交界,已於2009年7月底落成,同年9月正式啟用。 該商場一共有6個舖位,提供總商用面積約1,100平方米。 包括有一部匯豐銀行自助櫃員機、美心MX快餐、7-11便利店、西藥房、牛頭角街坊福利會、西醫診所和佔地約608平方米的U購超級市場,供應居民日常所需。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牛頭角宜安街: 設計資訊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屋邨的原址是一座採石山,1961年開始平整土地建廈[1]。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站(英語:Ngau Tau Kok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觀塘道與牛頭角道之間,鄰近觀塘商貿區並上跨雅麗道,屬於港鐵觀塘綫的鐵路車站,於1979年10月1日啟用。
-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 隨著車站鄰近有更多的商業樓宇陸續落成,預計車站使用量將會持續上升。
- 至於月台閘門安裝工程,由2011年6月起每晚深夜收車後進行,至2011年8月完成安裝,隨後投入運作。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現時牛頭角站所有月台已完成裝上月台閘門,並已投入運作。 該月台閘門與現時欣澳站及迪士尼站所採用的月台閘門為同一設計,只有現時月台幕門的一半,約高1.5米。 牛頭角宜安街2023 車站與九龍灣站及荃灣綫葵芳站、葵興站屬於第二期進行月台閘門加裝工程,並於2011年8月完工。
牛頭角宜安街: 車站藝術
牛頭角作為地名早於1866年出版的《新安縣全圖》已有標示。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牛頭角站近東端位置設有預留空間予方便日後加設多一條扶手電梯連接大堂及月台,但自1979年10月1日車站啟用至今仍未有任何扶手電梯加裝工程。 由於牛頭角站周邊約200米範圍內並無設置公眾洗手間,故此港鐵公司於2008年1月決定在該站近觀塘道橋底的地面興建洗手間。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牛頭角宜安街2023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台,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3]。
牛頭角宜安街: 公共小巴路線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車站大堂在地面層,位於雅麗道以東,在車站整體的偏東南位置。 月台大部份較直,但1號月台(往調景嶺方向)的車頭部份稍微向內彎曲,該處的空隙跟觀塘站的接近。 月台原有設計以灰黑色為主要色調,牆身和柱身採用灰黑色馬賽克配白色字樣。
港鐵又於2012年6月展開牛頭角站翻新工程,以焗漆板覆蓋站內原有之灰黑色紙皮石支柱及牆壁。 月台兩端牆壁及支柱換上淺綠色焗漆板之工序已先後完成,月台內牆壁之翻新工程已於2014年完成。 牛頭角站於首份提議香港興建地鐵的報告《香港集體運輸研究》(1967年發表)中已建議設置,其後於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亦有提及。 牛頭角站是觀塘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調景嶺方向或黃埔方向的列車,往返將軍澳新市鎮、九龍東部及九龍中部等地。 修正早期系統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牛頭角站亦同步啟用,採用架空設計,車站得名自附近的牛頭角道。
牛頭角宜安街: 路線數目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為了善用牛頭角站大堂的剩餘空間,車站已於2005年末再次進行大翻新,並加設6間車站商店,包括7-Eleven、A-1Bakery、美心西餅、爭鮮外帶壽司、鴻福堂及東海堂等[3]。 觀塘區的觀塘@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78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62,534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凱滙,祥和苑,翠屏(北)邨,順緻苑,寶珮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000,年齡中位數為 牛頭角宜安街2023 43.3歲。
- 洗手間原定在站外觀塘道之天橋底增設,後來改在車站大堂已付費區內加建;並已在2011年1月竣工,開放予乘客使用。
- 往荃灣乘客可於九龍灣站/淘大花園至觀塘花園大廈喜鵲樓免費乘搭本線到觀塘終點站,再轉車往荃灣。
- 往荃灣乘客可於九龍灣站至觀塘花園大廈喜鵲樓免費乘搭本線到觀塘終點站,再轉車往荃灣。
- 港鐵又於2012年6月展開牛頭角站翻新工程,以焗漆板覆蓋站內原有之灰黑色紙皮石支柱及牆壁。
- 為節省資源集中經營公共小巴香港仔至旺角線,小巴業者多年前已不提供全日服務。
為配合荃灣綫通車,修正早期系統在1982年4月26日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8個出口當中只有兩個(A、B)直接連接大堂,而其餘六個(B1至B6)實際上為車站B出口外公眾行人隧道(由政府管理)的出入口,乘客從車站大堂前往該等「出口」,須先經B出口離站,踏足牛頭角道行人路後再進入行人隧道前往。 牛頭角宜安街 由於牛頭角與九龍灣兩站間之架空路軌有一段與啟褔道天橋並排而行,為防止逃票客由天橋經軌道進入車站範圍,故月台不設樓梯通往路軌,職員須途經車站機房進出路軌,與啟褔道天橋及軌道之間所設的帶刀片鐵絲網相配合。 往荃灣乘客可於九龍灣站至觀塘花園大廈喜鵲樓免費乘搭本線到觀塘終點站,再轉車往荃灣。 往荃灣乘客可於九龍灣站/淘大花園至觀塘花園大廈喜鵲樓免費乘搭本線到觀塘終點站,再轉車往荃灣。
牛頭角宜安街: 車站構造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伙,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伙,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牛頭角站由協興建築承建,車站工程包括一條長達一千米的架空路軌,建於筋混凝土支柱之上[2]。 根據1970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彩虹↔觀塘為第4期工程,並為「早期系統」中優先發展的首4期工程之一,故此車站當年曾被考慮興建。 遊人到牛頭角政府合署,其交通並非點對點可以到達,港鐵九龍灣站之南面A出口,徒步向東行通過牛頭角下邨的行人天橋及通道,至牛頭角道183號,穿過牛頭角市政大廈到東面,牛頭角明愛中心的北面,才可以到達。 對香港仔乘客而言,小巴定線遠較專營巴士迂迴,再者知名度不足,引致乘客量偏低。 為節省資源集中經營公共小巴香港仔至旺角線,小巴業者多年前已不提供全日服務。
牛頭角宜安街: 車站工程與啟用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2008年1月7日,港鐵公司一併宣布將於此站、太子站及鰂魚涌站三個在附近200米範圍內不設公廁的車站增建洗手間,以及在八個屬於前地鐵網絡而未設置月台安全門的車站加裝月台閘門。 兩者擬議車站位置與現時牛頭角站的相同,後者觀塘支綫彩虹至觀塘段,此站屬第四期工程,屬於優先興建的車站之一。 觀塘(宜安街)(Kwun Tong (Yee On Street))小巴總站,位於九龍觀塘區觀塘市中心宜安街,介乎聯安街及通明街之間,鄰近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為一公共小巴總站,街道兩旁經常泊滿紅色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