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事態嚴重,廉政公署就問題公屋事件著手調查是否有人在興建這些公屋時涉及貪污舞弊。 在海水沖廁系統設立初期,香港曾建有如佐敦谷水塘及馬游塘水塘等露天的鹹水水塘[68]。 鹹水的供應範圍最初限於政府及政府補助的高密度住宅,其後擴展至市區及新市鎮。 系統起初不受歡迎,因為每棟樓宇必須另建管道才能配合系統運作。 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69],當局透過徵收水費收回系統成本。 鹹水樓名單 至1991年,香港使用海水沖廁率約百分之65;至2014年達約百分之80[70];至2015年,隨著新界西北海水供水系統投入運作,普及率達到百分之85;而海水供應網絡下一步將會擴展到位於大嶼山的東涌[71]。
海水自海中抽取後,先由隔濾網除掉比較大的雜質,之後再用氯氣或次氯酸鹽(漂白劑的主要有效成份)消毒後,才供應給用戶[65]。 由於港島區的商人跟九龍區同業不同,一直享有著免費的供水服務[30],為避免繳費,一些私人用戶非法接駁喉管到公共水管取水,立法局就此進行激烈辯論。 1903年,政府宣布私人用戶每三個月可免交首2000加侖(9立方米)的水費,之後每1000加侖(4.5立方米)用水收取5角,水錶租金則按接駁喉管的大小及用水流量而定,從1至11元不等[12]。 為了應付百年一遇的大旱,香港每年地購買上限為8億2千萬立方米的東江水,但是實際上供應香港的東江水數量視乎需求而定[25],即使當年實際供應水量低於上限,中國大陸亦不會退回多收取了的水費。 2012年11月30日,水務署表示香港於同年耗資了35億4千萬元購買最多8億2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但是實際上只有7億1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供應香港,亦即香港購買每立方米東江水多支付了6角6仙,總共涉逾5億1千5百萬港元[26]。 水在離開濾水廠或由海中抽取後,便由抽水機或水向低流原理輸送到各個位於不同地點和高度的配水庫,然後再供應給附近地區[10]。
鹹水樓名單: 供水系統
不過2014年政府表示正研究在遠離海邊的地區如上水、粉嶺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地區以再造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25],因為上述地區安裝和操作海水供應系統的成本相當高昂,水務署已展開相關的規劃工作,預計由規劃到開始供應再造水需時約八年[81]。 政府在將軍澳為興建海水化淡廠預留了土地,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位於將軍澳137區,面積約10公頃。 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設計、建造及運作合約已批出,建造費約90億港元,預計2023年投入運作[61],將採用逆滲透技術[62]。 海水化淡廠落成初期,海水化淡年產量為5,000萬立方米,僅佔香港用水量的百分之5[63];當廠房規模完成進一步擴建,每年產量將可達9,000萬立方米,所佔供水量將可提升至百分之10。 香港政府同時會探索其他供水水源,包括研究使用再造水及雨水集蓄方案[64]。
除了提供主要用於食用、灌溉等用途的淡水外,香港供水系統亦供應鹹水,主要用作沖廁之用,而淡水和鹹水分別由兩組完全獨立系統所供應[2]。 另外也實施水壓管理[11],水壓視乎水管位置的高低及距離配水庫的遠近而定。 由於各配水庫大多位於高地,以確保有足夠的水壓供水,所以低地水管的水壓較高,導致較易爆裂和滲水,於是設置減壓閥來減低水壓。
鹹水樓名單: 問題公屋醜聞
當時首棟被揭發有問題的公屋是葵涌葵芳邨,第五座和第六座樓宇只有八年樓齡,但是已經出現混凝土剝落情況,經檢驗後才發現源頭是建築過程偷工減料,居民隨即被搬遷至荃灣大窩樓邨暫住。 事件引起廉政公署調查,其後陸續發現有更多公共房屋出現結構問題。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伙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的是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同時附上換算成平方呎(ft²)後的數字;平民屋宇公司則沒有提供資料。
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屯門濾水廠淡水來自七公里外的大欖涌水塘,由於水源增加,水塘供水日趨穩定,成為濾水廠用水力發電的契機。 鹹水樓名單 水力發電屆時能為廠內設施每年提供300萬度電力,節省240萬元電費,佔濾水廠現時電費的10%,並減排約2,000公噸二氧化碳[103]。 現時全港共有21個濾水廠,水務署將全面評估使用該技術的可行性。 鹹水樓名單 而政府計劃將沙田濾水廠重置於岩洞內,經水務署初步估計,新位置亦能夠加入水力發電裝置,以便利用來自萬宜水庫輸水的剩餘水壓[104],在經過詳細評估後,有望將發電機組工程加入重置計劃內,進一步善用再生能源減排[105]。 而港島山頂、南區、西貢及離島區人口比較分散,所以並無制定海水沖廁的計劃。
鹹水樓名單: 水庫儲水量
內部供水系統不屬於公共供水基建,須由大廈業主或物業管理公司負責管理及保養[11]。 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有1,300多宗水管爆裂個案,漏走之食水佔全香港供水量達兩成[78]。 根據香港審計處的估計,2011年因水管滲漏及爆裂所造成的食水浪費高達2億立方米[73]。 因此水務署自2000年起推出《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2015年前分階段更換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以改善供水網絡的狀況。 自計劃推出後,滲漏率由2001年25%減為2013年17%至18%,期望兩年後減為15%[96]。
而在1960年11月,香港政府就先與廣東省寶安縣人民委員會達成協議,香港每年會向廣東省購買2300萬立方米的水[20],每年供應增加1千萬立方米以應付人口增長的需要。 由此香港開始購買東江水的歷史,當年港府每年從東江引進2,270萬立方米的淡水,以解決香港水源不足的問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國家的淡水資源有限度,而廣東省對東江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鹹水樓名單2023 面對水資源日趨缺乏的挑戰,香港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強公眾教育,鼓勵香港市民節約用水,同時亦須要開發新水源,在氣候變化及香港人口增長下,仍足以維持穩定的供水。 香港政府已經在將軍澳預留土地,並於2012年展開在上述土地興建中型海水化淡廠的研究[58],對海水化淡進行的詳細規劃及勘查,包括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研究。
鹹水樓名單: 鹹水樓的由來
今(3日)下午3時許,樂雅苑C座雅趣閣低層一住戶報警求助,指廁所天花整個倒塌,事件中無人受傷。 記者登門了解事件,據涉事住戶朱太指出,去年6月25日廁所天花板及外牆已有鹹水滲漏情況,鹹水乾涸後留下白色的鹽結晶,更出現爆裂情況。 香港總面積為1 098平方公里,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發展為集水區,其中包括:引水道、引水隧道、水塘、濾水廠、抽水站、配水庫及水管等。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再造水生產設施於2011年年初投入運作,設施主要由三組過濾部件組成,包括碟形過濾器、超過濾薄膜及逆滲透薄膜,這個再造水設施每日可產生1000立方米的再造水,用作灌溉綠化廠房的植物和稀釋污水處理過程所需的化學品[88]。 首項計劃在2006年隨著大嶼山的昂坪污水處理中心啟用而正式投入運作[85]。
- 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69],當局透過徵收水費收回系統成本。
- 海水沖廁的海水是免費供應;淡水沖廁的水費則每4個月結算一次,不過首30立方米用水免費[32]。
- 政府在將軍澳為興建海水化淡廠預留了土地,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位於將軍澳137區,面積約10公頃。
- 首項計劃在2006年隨著大嶼山的昂坪污水處理中心啟用而正式投入運作[85]。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她透露,垃圾房鹹水管不時漏水,即使進行維修,未幾又再次漏水,「邊度漏就整邊度,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成條水管都生鏽!」她指大廈每一至兩個月都會停鹹水,「都習慣㗎喇,習慣成自然」。 香港目前共有17個水塘,但只有兩個獨立「小聯網」,包括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下城門水塘可「互通」;城門水塘的雨水亦可單向分流至九龍水塘群組,共有4個小水塘[93]。 政府於2007年計劃興建輸水隧道,把九龍水塘群組的溢流轉運往容量較大的下城門水塘,但計劃仍在地質勘探和設計階段[94]。
鹹水樓名單: 海水供應系統
海水從抽水站的輸水管直接抽送到用戶單位,而剩餘的水則送往海水配水庫儲存。 整個沖廁水系統包括接近40個抽水站、總儲存量近25萬立方米的50多個配水庫和約1,600千米長的水管[73]。 喉管物料主要為水泥內搪的球墨鑄鐵管、水泥或環氧樹脂內搪的軟鋼管,及塑料(聚乙烯)管。 大部分海水抽水站都位於海堤邊或附近,方便直接地把海水抽進沖廁水的分配網絡[30]。 海水加入由電解氯氣機所產生的次氧酸鈉作消毒後,才加壓輸送往用戶。
陳恒鑌說,這些舊樓雖然做過維修,但隔十年八年裂痕會再復現,其實舊區是需要重建,而在樓宇外部看見裂痕,內部鋼筋都有爆裂的跡象,有潛在的樓宇安全危險。 他表示將會找屋宇署檢查,《香港01》就二陂坊舊樓出現裂縫的事宜,向屋宇署查詢,署方表示會派員跟進,有結果會再詳細回覆。 1960年代以後獲水務監督批准的樓宇水管工程,均已採用抗海水侵蝕的物料,可用作沖廁供水系統,因此使用海水沖廁對內部供水系統的維修應無特別問題。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此列表會列出公共屋邨的名稱、相片、地址、屋邨類別、入伙年份、拆卸日期和現時土地用途(僅限已拆卸公共屋邨)、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所有資料皆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資料為準,屬於平民屋宇公司的大坑西新邨、興建中、規劃中和已拆卸的公共屋邨除外。 樓宇內部水喉系統,食水首先從供水喉管輸送到有關大廈的地下水箱,然後經大廈的內部抽水系統抽送至天台水箱,再分配到不同樓層的用戶。
鹹水樓名單: 【鹹水蝕樓】樂雅苑爆鹹水喉害百戶 廁所冧石屎 住戶:忍受唔到
在喉管放置方面,倘若環境許可,喉管會盡量沿路邊小徑或行人道鋪設,而不選行車道。 荃灣有不少地方都保留了舊日香港的痕跡,像川龍街和三陂坊等仍有不少唐樓,亦有不少舊式工廠大廈。 陳恒鑌透露,有街坊向他說希望荃灣進行舊區重建,但由於荃灣歸入新界區,而新界區的地積比率比市區低,換言之即使荃灣舊區重建,可建造的單位會比市區和九龍少,所以重建的價值不大。 荃灣一棟舊樓牆身出現多道裂痕,而附近更是舊樓林立,令不少人擔心有關樓宇存在安全風險。
在1960年至1989年之間,香港政府和廣東有關當局簽署了五份供水的協議。 在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亦解除長達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24小時供水[18]。 2008年至2009年,香港的食水每日消耗量為262萬立方米[6]。 1959年廣東省政府下達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為香港供水工程提供設計的任務。 由深圳水庫安裝水管至邊界,年供水量為2500~4000萬立方米。 在寶安縣的共同努力下,於1961年農曆新年開始輸水到香港[19]。
鹹水樓名單: 供水管道
雖然如此,我們會積極檢討,並在技術可行及符合成本效益的情況下,繼續擴展海水供應系統或開拓新水源(如再造水),以進一步減少食水沖廁的使用量。 有問題的公共屋邨樓宇因為鋼筋嚴重鏽蝕於1982年被陸續發現,當中亦有牽涉到收受利益問題;其中26座及後於1987年至1990年間全面清拆的公共屋邨。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住宅使用之沖廁淡水由政府補貼,一年花去超過三億公帑[78]。 水務處現正開始擴建於薄扶林、元朗及天水圍冲廁用的海水供應系統;新界西北的海水沖廁水系統已於2015年初完工[79],獲供海水冲廁的人口提升至八成半[75],東涌海水供應系統的規劃工作亦已展開[80]。 2013年,香港的沖廁海水用量平均每日762,560立方米[72]。 鹹水樓名單 沖廁水所需的標準雖然比較食水為低,不過仍然需進行一些基本的處理程序。
鹹水樓名單: 再造水
根據新協議,香港將於2012年繳付35億3,870萬港元、2013年繳付37億4,330萬港元和2014年繳付39億5,934萬港元的固定總金額,作為購買東江水的費用。 鹹水樓名單2023 這增幅反映了粵港兩地預測的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兌換港元的升值[24]。 轉用海水沖廁有助節省珍貴淡水資源,加上供應海水的耗電量較供應食水的為低,因而能減少碳排放,而用戶亦可減少水費支出。 除了淡水實際供應問題,當年的建築規管沒有現今的嚴格,許多承建商為了降低成本,於是偷工減料,採用成本價較低的海水作為水泥。 截至2023年6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昂坪污水處理中心是香港首間處理再造水的三級污水處理廠[53],採用生物反應池、雙濾層三級濾池和消毒程序,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懸浮固體、營養物以及病原微生物減至極低水平。 經再造的水安全無味,現在用於附近的公共洗手間及昂坪纜車站作沖廁用途[85],部份再造水亦會用於飼養污水處理廠內魚池的觀賞魚,及作為廠內有監控的灌溉之用[88]。 鹹水樓名單2023 2013年3月19日,發展局表示將會於2014年與廣東省洽談於2015年後購買東江水的價格[27],價格將會按照運作成本及物價升幅等洽談[28]。 鹹水樓名單2023 2011年12月5日,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柏青在深圳簽署2012年至2014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23]。
鹹水樓名單: 鹹水樓事件
食水系統從遍佈香港山頭和郊野公園的引水道開始;海水系統則從海旁抽取海水所經的進水口結構及隔濾網開始[11]。 在該棟舊樓地鋪的租客向《香港01》記者透露,大廈外牆的裂痕存在已一段時間,但發現近日裂痕明顯增多,很擔心樓宇安全問題。 該租客表示,從未見過有人來檢查,由於他並非業主,無法跟進有關情況,「你睇外面甩皮甩骨,但我只係租客,呢啲事要同業主講先得」。 另一方面,部分內陸地區(如北區等)遠離海岸,現階段建造海水供應系統有違經濟原則。
另外,即使葵芳邨第6座曾進行全面重修,包括重灌大部分地台及牆身,但由於鋼筋已被海水腐蝕多年,以致重修後效果依然未如理想,直至1997年清拆前仍不斷被居民投訴單位經常漏水及混凝土經常剝落。 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嚴重天旱,實施最高等級的制水[15],市民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4小時[7]。 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香港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飲用水[16]。 當時食水從珠江口以郵輪運到香港,其他商業船隻則捐出在船上生產的蒸餾水或由海外運送清水到港[5]。 不過在往後年代仍需不定時制水,從而出現《制水歌》和歌謠[註 2]反應當年制水的情況[17]。
鹹水樓名單: 主要水源
由於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水務署自1958年開始引入鹹水(即海水)作沖廁[65]及部分消防用途,以減少淡水的消耗,至今是世界上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少數地區之一。 到2015年,海水供應網絡已覆蓋香港達八成半人口,每年節省約2億8,000萬立方米的淡水,相等於香港約兩成的總水用量[66]。 2001年,香港海水沖廁系統曾獲英國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頒發「Chris Binnie 持續水務管理大獎」,此獎項表揚一些改善水資源的可持續性,並且造福社會的項目、政策或研究[67]。 此後雖然社會仍有零星討論使用海水化淡作為水源的補充,但因成本、技術、需求和可行性等(成本過高須增加水費及其他稅收[53]),政府一直沒就此展開新的討論和研究,只表示會密切留意有關海水化淡的技術發展[54],並參考國外以色列和新加坡等海水化淡有成熟先進經驗地區。 在19世紀至20世紀,鑑於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當時的香港政府已經在不同地區興建多個稱為「水塘」[註 1]的儲水庫(兩個圍海築成的水庫並不稱為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