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化名)被送進急診室那一刻、不斷嚎啕大哭;看得一旁的父母,既緊張又無助;那一幕,我至今仍永生難忘…」陳瑋農醫師回想起2016年,當時還在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擔任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陳知弘醫生 年僅3歲的小男孩,因為玩耍不小心被厚重的鐵門夾到,右手無名指被硬生生地砍斷,好在爸爸很有醫學常識,把斷指放在冰桶裡一起帶過來急診室。 「因是第一期,我本來很掙扎,不知道需不需要這麼快開刀?」陳佩琪當時天人交戰,其實是害怕開刀有後遺症,畢竟家裡還有三個子女,讓人放不下心。 陳知弘醫生 陳佩琪也學著放慢步調,生活中多點運動,像通勤搭公車常提早下車再步行至醫院。
- 那段復原日子,陳佩琪形容,「先生從來沒對我講過什麼甜言蜜語,可是在背後,他的關心其實我可以感受得到。」孩子也變得較懂事,先生與孩子的陪伴,是她與病魔奮鬥的力量。
- 但她提醒,都市空氣還是很髒,「一定要戴口罩,不要為了漂亮就不戴」,連在家煮飯也口罩不離身。
- 2020年2月8日至4月19日,張竹君連續72日出席每天的例行記者會,首度引發公眾對她的關注。
- 在衞生署服務超過20年的她,199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獲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其後又陸續取得英國倫敦皇家醫學院兒科文憑、香港中文大學預防醫學碩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公共衞生科院士、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士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社會醫學)等多個學位,專業資格深獲肯定。
「我當下告訴自己,這個手術要成功有兩個關鍵,第一就是要恢復手指完整功能、第二就是術後傷口癒合必須完美;唯有如此,才不會讓男童留下心靈創傷。」把病患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在手術過程中,陳瑋農醫師發揮畢生累積之高超醫術、全力搶救;歷經四、五個小時的努力,終於以顯微手術成功將男童的手指順利接回。 昨日記者會,僅缺席兩日的張醫生,穿着深色衣衫,神情穩定回覆記者提問,獲網民良好評價的她,記者會直播期間,有過百網民留言,感佩她在丈夫病重期間仍以市民為先,其敬業樂業的專業精神令人敬佩,更感謝她數月來對全港市民的付出,紛紛為她加油打氣,希望她多多保重。 香港人除了每日關注疫情發展,近日又多了一個關心的人:衛生防護中心主任張竹君。 陳知弘醫生2023 陳知弘醫生 陳知弘醫生2023 從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這位幾乎與在台灣爆紅甚至傳出競選下任台北市長熱門人選的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一樣,會在每日下午政府新冠疫情例行記者會見到的身影,成了全民最熟悉的人。
陳知弘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2020年2月8日至4月19日,張竹君連續72日出席每天的例行記者會,首度引發公眾對她的關注。 陳知弘醫生2023 陳知弘醫生2023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台北市聯合醫院的知名兒科醫師陳佩琪,人稱「犀利人妻」。 陳佩琪說,剛罹癌時很沮喪,但後來很感謝肺腺癌,因這是身體在提醒她,「該改變生活型態了」。 在衞生署服務超過20年的她,199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獲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其後又陸續取得英國倫敦皇家醫學院兒科文憑、香港中文大學預防醫學碩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公共衞生科院士、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士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社會醫學)等多個學位,專業資格深獲肯定。
但她提醒,都市空氣還是很髒,「一定要戴口罩,不要為了漂亮就不戴」,連在家煮飯也口罩不離身。 那段復原日子,陳佩琪形容,「先生從來沒對我講過什麼甜言蜜語,可是在背後,他的關心其實我可以感受得到。」孩子也變得較懂事,先生與孩子的陪伴,是她與病魔奮鬥的力量。 陳雲肆意侮辱他人,行為涼薄冷血,令人不齒,嶺大嚴正讉責,並保留追究他試圖誤導公眾、影響嶺大聲譽的權利。
陳知弘醫生: 陳知弘醫生
其夫婿余岳鋒醫師12月6日凌晨因腦癌病逝威爾斯親王醫院,張醫生連月來除了應付疫情,還要到醫院探視丈夫,此期間仍堅守崗位,從未缺席每日疫情記者會,專業表現獲得市民高度讚譽。 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接受本社訪問時表示,「張醫生敬業樂業,對工作的熱誠有目共睹。抗疫期間表現出色,每日430記者會從不缺席,精力過人,很值得我們尊敬。」去年底甫接任醫管局主席的范鴻齡,疫情期間在確保本港醫療系統運作順暢與第一線醫護人員情緒壓力之間力求平衡,以避免2月醫護人員罷工事件重演,這段期間的付出與面對的壓力,對張醫生的克盡職守想必體會更加深刻。 同樣已連續數月站在防疫第一線的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亦對張醫生讚許有加,「她工作非常專業,儘管家人有重病,她也能好好控制情緒,不厭其煩及有耐心解答430記者會的提問,令人敬佩。」對於這些為香港疫情無私付出、不斷努力的醫生專家,相信全體市民都看在眼裡,心中只有感謝。 「小明今年已經七歲了,他媽媽本身是名鋼琴老師,所以對於音樂也很有天分;而讓我最感到欣慰的是,手指的功能與外觀都完全正常。這孩子現在彈起鋼琴來也頗有架式,也完全忘記當年手指曾經受過嚴重的傷。」陳瑋農醫師從中獲得深刻啟發,認為作為一個醫生,就必須做到「視病如親」,並獲得病患百分之百的信任,醫病雙方自然就能得到更多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