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涌线启用初期,由于东涌线在高峰时段也只维持10分钟一班车,班次相当疏落之余,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约5分钟前往中环站方能换乘港岛线,在服务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难以吸引过海乘客改变以往出行习惯。 後來因要興建新月台以供轉乘東涌綫,於是在原有車站旁興建新月台及大堂,並於1997年7月6日將原有1號月台搬到大堂上層。 原有1號月台路軌部分於1997年7月被封閉及其後被填平成為連接4號月台的通道部分,而4號月台路軌部分位於原1號月台路軌部分旁,而新1號月台位於4號月台側上方。
後來1982年地下鐵路(今港鐵)荃灣綫通車及荔景站啟用,大部份人所指的「荔景」還包括其鄰近地區,例如祖堯邨、麗瑤邨、華景山莊、海峰花園、華員邨、浩景臺、瑪嘉烈醫院等,統稱荔景山區。 荔景站的“荔”字(下方为三个“力”字),于站内范围被写成“茘”字(下方为三个“刀”字)。 有传闻指这是因为当时承办兴建地铁的工程的日本财团,在制作车站名称的字型时,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与日文中写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汉字的“茘”字。 但是实际上“茘”这种写法于昔日才是正写,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个“刀”组成的“刕”字,读音为“黎”,是“茘”字声旁,而“劦”读音“协”,不合“茘”字读音,所以当时才选用了“茘”而不是现时的惯写“荔”[7](可参看港铁字体所述。)。
荔景站相片: 興建及命名
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轨以天桥接驳,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轨则为隧道。 荔景站相片 有别于一般前地铁的地底车站,初期该站站台顶部的乘车信息是以红底(与该站色系一致)白字显示,并跟其他地底车站的白底黑字不同(另一例外为大窝口站),直至1990年代前地铁地底车站站台更换为带有线路色条的白底黑字吊板为止。 荔景站相片 有别于一般前地铁的地底车站,初期该站月台顶部的乘车资讯是以红底(与该站色系一致)白字显示,并跟其他地底车站的白底黑字不同(另一例外为大窝口站),直至1990年代前地铁地底车站月台更换为带有路线色条的白底黑字吊板为止。
现时于下层月台中央由车头至车尾的无柱空间就是车站未扩建时的1号月台所在位置。 此外,前地铁公司亦保留了前1号月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该路段上的电缆、路轨以及连接主线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于无柱空间西端尽头的紧急出口即通往该废弃路轨。 直到茘景站的新1號月台啟用後,由於此袋狀軌失去掉頭功能,該袋狀軌便正式改建,將原先連接車站的舊有1號月台及美孚站2號月台的路軌及渡線拆卸。 荔景站相片2023 荔景站前身系货港站,本来打算服务当时起紧嘅满吃他丝一葵涌货柜码头。 后来香港房屋委员会计划喺货柜码头对开山坡兴建「丽景邨」(今荔景邨),车站移至现址并改名丽景站。
荔景站相片: 车站结构
原有1号月台路轨部分于1997年7月被封闭及其后被填平成为连接4号月台的通道部分,而4号月台路轨部分位于原1号月台路轨部分旁,而新1号月台位于4号月台侧上方。 荔景站相片2023 在荃湾线通车初期,由于荔景站邻近荔景山各大屋邨,因此荔景区居民开始逐渐改用地铁往返各区。 而在东涌线通车后,该站成为荃湾线及东涌线的转车站,每日均有往返荃湾、葵涌及港岛以及由大屿山往返九龙的乘客于该站转车。 荔景站的A3出口是连接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出入口,但仅以自动扶梯连接车站大厅,并非无障碍通道。
- 後來因要興建新月台以供轉乘東涌綫,於是在原有車站旁興建新月台及大堂,並於1997年7月6日將原有1號月台搬到大堂上層。
- 现时于下层月台中央由车头至车尾的无柱空间就是车站未扩建时的1号月台所在位置。
- 荔景(英语:Lai King),俗称荔景山(英语:Lai King Hill)或荔枝岭(英语:Lai Chi Ling),位于香港新界下葵涌葵涌澳与荔湾交界的磨石山[1],名称取自荔景邨,地区行政上属于葵青区。
- 故港鐵公司於車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樓平台的樓梯旁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其工程於2014年2月展開[9],並在2016年完成後於同年5月6日開放予公眾使用[10]。
- 原有1号站台路轨部分于1997年7月被封闭及其后被填平成为连接4号站台的通道部分,而4号站台路轨部分位于原1号站台路轨部分旁,而新1号站台位于4号站台侧上方。
不过,有语言学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从力)枝”一词早于公元前的《史记》已经出现,但“刕”、“荔”(从刀)二字在唐代《切韵》还未收录,到了宋代《广韵》才见“刕”字,所以“荔”不应该从“刕”。 不过,有语言学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从力)枝”一词早于西元前的《史记》已经出现,但“刕”、“荔”(从刀)二字在唐代《切韵》还未收录,到了宋代《广韵》才见“刕”字,所以“荔”不应该从“刕”。 在东涌线启用初期,由于东涌线在繁忙时间也只维持10分钟一班车,班次相当疏落之馀,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约5分钟前往中环站方能转乘港岛线,在服务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难以吸引过海乘客改变以往出行习惯。 前地鐵公司為更方便大嶼山的乘客往返市區以及舒緩荃灣綫彌敦道路段客流量過多的擠逼情況,故此在規劃興建機場鐵路時決定以茘景站作為機場鐵路的轉車站。
荔景站相片: 站台
故港铁公司于车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楼梯旁增设一部电梯,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无障碍通道往返车站,其工程于2014年2月展开[9],并在2016年完成后于同年5月6日开放予公众使用[10]。 后来因要兴建新站台以供换乘东涌线,于是在原有车站旁兴建新站台及大厅,并于1997年7月6日将原有1号站台搬到大厅上层。 原有1号站台路轨部分于1997年7月被封闭及其后被填平成为连接4号站台的通道部分,而4号站台路轨部分位于原1号站台路轨部分旁,而新1号站台位于4号站台侧上方。 而在东涌线通车后,该站成为荃湾线及东涌线的换乘站,每日均有往返荃湾、葵涌及港岛以及由大屿山往返九龙的乘客于该站转车。 荔景站现时设有2组岛式站台,1号站台(荃湾线往荃湾)及3号站台(东涌线往东涌/迪士尼线)位于上层(L3层);而2号站台(荃湾线往中环)及4号站台(东涌线往香港)则位于下层(L5层)。
茘景站現時設有2組島式月台,1號月台(荃灣綫往荃灣)及3號月台(東涌綫往東涌/迪士尼綫)位於上層(L3層);而2號月台(荃灣綫往中環)及4號月台(東涌綫往香港)則位於下層(L5層)。 荔景站相片2023 2組島式月台均採用同層月台轉車設計,乘客可走過對面月台即可轉乘另一條路綫之列車,另外上層月台的頂部更採用一個高樓底的特色孤形頂蓋。 而下層月台喺興建東涌綫嗰時被擴闊,而家可以睇到原有嘅1號月台邊緣(而家係東涌綫4號月台)。 而家下層月台中間由車頭至車尾嘅無柱空間就係車站未擴建嗰陣一號月台嘅位置。 葵青區南面主要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同樣位於呈祥道以北)是屬於九龍深水埗區。 此站鄰近荔景邨(仰景樓、安景樓)、港鐵荔景站(A1出口)、賢麗苑及賢麗苑商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荔景評核中心、香港都會大學-製衣業訓練局荔景教學中心。
荔景站相片: 月台吊板
车站站体部分建于荔景山地底,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轨以高架天桥接驳;而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轨则为隧道。 同时乘客可透过智能手机下载MTR Mobile应用程式查询东涌线列车的抵达时间。 重关洲罗港铁荃湾线通车初期,因荔景站邻近荔景山各大屋邨,而且该区的巴士服务品质欠佳,因此荔景区居民逐渐改用港铁进出市区及荃湾,客量一直保持平稳。 东涌线通车后,该站变成荃湾线及东涌线从若影渐的跨月台转车站,因此令该站成为交通枢杻,每日均有大量来往葵芳至荃湾与港岛西市区及由大屿山往返旺角等区的乘客于该站转车,亦有部份需要上落两层月台的学生因为有特惠车资而弃用巴士,改为用港铁往来。 荔景是分隔新界和九龙的九龙群山最西之处;香港地图一般都没有“荔景”这地名,只有“荔景邨”,较相近地名为“葵涌”或“下葵涌”,这是因为荔景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名,它原本只是指公共屋邨荔景邨。 荔景站相片2023 后来1982年地下铁路(今港铁)荃湾线通车及荔景站启用,大部分人所指的“荔景”还包括其邻近地区,例如祖尧邨、丽瑶邨、华景山庄、海峰花园、华员邨、浩景台、玛嘉烈医院等,统称荔景山区。
最後,當時的地鐵公司並決定於袋狀軌被拆卸的舊有連接路軌增設一條連接機場鐵路的路軌,以方便列車或工程車作特別的車務調動。 有別於一般前地鐵的地底車站,初期該站月台頂部的乘車資訊是以紅底(與該站色系一致)白字顯示,並跟其他地底車站的白底黑字不同(另一例外為大窩口站),直至1990年代前地鐵地底車站月台更換為帶有路綫色條的白底黑字吊板為止。 上層大堂其中一側外牆採用圓形舷窗設計,而連接A出口的位置亦設有一個特色的圓形天窗。 而車站只設有2間商店,分別是位於上層大堂的便利店以及位於下層大堂的銀行;而下層大堂亦設有兩部自動櫃員機[3]以及香港郵政郵箱[4][5]。 荔景站相片 有別於一般前地鐵嘅地底車站,初期該站月台頂部嘅乘車資訊喺以紅底(同該站色系一致)白字顯示,並其他地底車站嘅白底黑字不同(另一例外為大窩口站),直至1990年代前地鐵地底車站月台更換為帶有路綫色條嘅白底黑字吊板為止。
荔景站相片: 折叠 编辑本段 车站名称
葵青区南面主要以呈祥道为界,一些被人视为九龙的地区,如华荔邨、荔欣苑、荔湾花园、华丰园等位于荔园原址的住宅以及九华径及钟山台一带,都是全属于新界葵青区,反而位于上述地区以西的清丽苑(同样位于呈祥道以北)是属于九龙深水埗区。 在茘景站連接美孚站的管道原先設有一組袋狀軌,該袋狀軌於落成時的設計與現時屯馬綫柯士甸站北面的袋狀軌設計相似,同樣可從兩個車站的任何方向進入並停泊或掉頭而不影響正常服務。 此袋狀軌曾是荃灣綫唯一一組袋狀軌,然而為配合機場鐵路工程,荃灣綫北行路軌需要改建,變相的是袋狀軌也須進行改建。 在東涌綫啟用初期,由於東涌綫在繁忙時間也只維持10分鐘一班車,班次相當疏落之餘,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約5分鐘前往中環站方能轉乘港島綫,在服務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難以吸引過海乘客改變以往出行習慣。
- 按照政府官方分區,荔景不是正式地名,範圍實為下葵涌磨石山[1] 。
- 值得注意领向冲频被取肥尽并操的是,和荔枝角站一样,由于铁路最初是由日360百科本的西松建设建造,而且当时香港的制版机都用杆素日本的字型,所以地铁站的名字就用了日文汉字的水南服息「茘」(艸部下面3个刀字),而不是香港常用的「荔」字(艸部下面3个力字)。
- 主要工程包括興建新月台及開鑿隧道時的大型挖掘工程,為此荔景社區會堂需拆卸及重建,前地鐵公司已斥資在政府定出的地方興建新的社區會堂,新社區會堂的規格,會符合啟用當時的標準,並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及興建。
- 2组岛式月台均采用同层月台转车设计,乘客可走过对面月台即可转乘另一条路线之列车,另外上层月台的顶部更采用一个高楼底的特色孤形顶盖。
- 後來1982年地下鐵路(今港鐵)荃灣綫通車及荔景站啟用,大部份人所指的「荔景」還包括其鄰近地區,例如祖堯邨、麗瑤邨、華景山莊、海峰花園、華員邨、浩景臺、瑪嘉烈醫院等,統稱荔景山區。
- 茘景站的前身為貨港站,本來打算服務當時正在興建中的葵涌貨櫃碼頭。
- 有傳聞指這是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的工程的日本財團,在製作車站名稱的字型時,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與日文中寫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漢字的「茘」字。
最后屋邨在落成时定名为“荔景邨”,车站名称亦改为荔景站,成为通车时正式使用的站名,而车站承建商为前田建设-奥村组联营。 荔景站的前身为货港站,本来打算服务当时正在兴建中的葵涌货柜码头。 后来香港房屋委员会计划在货柜码头对开的山坡兴建“丽景邨”,车站改为在现址兴建并改称丽景站。 荔景站(英语:Lai King 荔景站相片2023 Station)是一个位于香港新界葵青区下葵涌荔景邨,属于港铁荃湾线与东涌线的车站,于1982年5月10日启用。 及後,前地鐵公司為方便乘客,荃灣綫列車由葵芳站開往茘景站途中,車長會作出人手廣播,提示下一班東涌綫列車往香港站之開出時間;直到2009年3月,港鐵以預錄廣播取代車長的人手廣播。
荔景站相片: 荃灣綫客源分流情況
荔景站的A3出口是连接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出入口,但仅以扶手电梯连接车站大堂,并非无障碍通道。 故港铁公司于车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楼梯旁增设一部升降机,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无障碍通道往返车站,其工程于2014年2月展开[9],并在2016年完成后于同年5月6日开放予公众使用[10]。 后来因要兴建新月台以供转乘东涌线,于是在原有车站旁兴建新月台及大堂,并于1997年7月6日将原有1号月台搬到大堂上层。
最后屋邨喺落成时定名「荔景邨」,站名亦改为茘景站,成为通车时正式使用的站名。 而港铁为方便乘客选择合指适的路线到港岛,荃湾束确谁线列车由葵芳站开往该站途中,车长会作出人手广播提示下一班东涌线列车往香港之开出时间,而于2009年3月,港铁录制了预录广播,取代车长读出的广播。 乘客可以利用此站进行跨月台转乘,往返港岛、九龙油尖陆旺区、九龙西、新界西及离岛区。 前地铁公司为更方便大屿山的乘客往返市区以及舒缓荃湾线弥敦道路段客流量过多的挤逼情况,故此在规划兴建机场铁路时决定以荔景站作为机场铁路的换乘站。 荔景站相片2023 荔景站的前身为货港站,本来打算服务当时正在兴建中的葵涌集装箱码头。 后来香港房屋委员会计划在集装箱码头对开的山坡兴建“丽景邨”,车站改为在现址兴建并改称丽景站。
荔景站相片: 折叠 编辑本段 车站历史
由于荔景邨(包括陈由丽瑶、祖尧及玛嘉烈医院一带),过往未取消电话地区字头时是跟九龙区的"3"字区域,居民早已根深柢固,在写地址时常常把荔景、葵芳等写成九龙须顶句农错盾荔景、九龙华景山庄、华员邨等粒九石乙更并不罕见,但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电话公司只是商业机构。 荔景站相片 最切实的是九龙不可能建有丁屋,但葵青区苗段传棉少该仍存有丁屋。 葵青区南面以呈祥尼官针难道为界,一些被人视为九龙的地区,如华荔邨、荔欣苑、荔湾花园、华丰园等位于荔园原址的住宅以及九华径及钟山台一带,都是全属于新界航触剧块解封面察葵青区。 而下层月台喺兴举环容宜倒建东涌线嗰时被扩阔,而家可以睇到原有嘅1号月台边缘(而家系东涌线4号月台)。 而家下层月台中间由车头至车尾嘅无柱空间就系车站未扩建嗰阵一号月台嘅位置。 值得注意领向冲频被取肥尽并操的是,和荔枝角站一样,由于铁路最初是由日360百科本的西松建设建造,而且当时香港的制版机都用杆素日本的字型,所以地铁站的名字就用了日文汉字的水南服息「茘」(艸部下面3个刀字),而不是香港常用的「荔」字(艸部下面3个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