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嶺南新村被政府清拆,改建成現時的鯉魚門邨。 1960年代政府將酒灣填海,發展成三家村避風塘;又將三家村一帶山丘夷平,發展成油塘工業區。 1969年開始有巴士服務該區,提供來往九龍市區的交通服務,打破居民以往只能倚靠海路前往市區。
鯉魚門位處香港島東北角,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要衝。 一八八五年,軍方決定在鯉魚門興建永久的基礎設施,其後戰務部於一八八九年獲移交鯉魚門一幅土地,以建造軍營。 軍營分為中央區(主兵房)、西灣山(上堡壘)和岬角(下堡壘)三部分。
鯉魚門邨平面圖: 公共出租房屋
走過三家村裡海鮮酒家林立的大街後,沿海邊徑經馬環村及馬背村走至天后廟。 沿馬路右轉走至4號涼亭,在亭後的梯級(左右均可)下走,再沿水泥斜路下走,再下降梯級後,在分支右轉,接上山徑,沿著山邊小徑稍微升降,走至砵甸乍的兩座炮床。 及後沿路折返至涼亭,最後左走轉沿車道下走至高超道及油塘站。 鯉魚門是位於維多利亞港東面的海峽,其東南兩岸分別為油塘及筲箕灣。 在十六世紀的航海圖上,鯉魚門曾標示為「鹽江口」,而在明朝《粵大記》所載的〈廣東沿海圖〉上,則已稱作「鯉魚門」。
九龍東的鯉魚門位於觀塘區魔鬼山及酒灣一帶,為九龍十三鄉、四山之一。 該處原有石礦場,但隨著採石業在香港日漸式微,石礦場現已廢棄。 鯉魚門邨平面圖 1960年代開始,該處發展成著名的漁港,並以海鮮聞名。 該處有馬環村、三家村、嶺南新村等村落,組成鯉魚門村(與前觀塘(鯉魚門道)邨並無關係)。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部份因國共內戰南逃的國軍和難民在該處建嶺南新村。
鯉魚門邨平面圖: 建築/著名地點
一九八八年起中央區及西灣山成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岬角的軍事設施修復後成為香港海防博物館的一部分。 鯉魚門邨以北有一個同樣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且同樣以「鯉魚門」命名的領展商場——鯉魚門廣場(兩者皆有天橋連接),但該商場其實是油美苑的基座,這種公共屋邨與同名房委會商場分離的情況在香港絕無僅有,唯當中原因無從稽考[註 1]。 值得一提的是,鯉魚門邨與本邨雖同樣是座落於鯉魚門道之上,但鯉魚門邨位於油塘及鯉魚門交界,油塘中心對面,前身為嶺南新村;兩者之間並無關係。 此外,以海鮮聞名的鯉魚門寮屋區與本邨同樣並無關係。
鯉魚門廣場第一期樓高四層,設有中央空調系統,於2001年底落成,2003年3月9日正式開幕[1]。 面積達9,100平方米,設各種零售服務、大型超級市場、中式酒樓、特色餐廳及便利店等。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及標準策劃)及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為商場設計[2]。 商場標誌為三條不同顏色的鯉魚在游泳(寓意及呼應商場名稱「鯉魚門」),並寫上「鯉魚門廣場」「Lei Yue Mun Plaza」字樣,但其後已被領展移除。
鯉魚門邨平面圖: 鯉魚門 — 風情萬種的海港漁村
鯉魚門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原居民定居點。 狹窄的海口使此地成了優良的天然避風塘,頗受海盜的鍾愛,但他們最終被本地漁民和在附近採石場工作的礦工所取代。 今日,鯉魚門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但除了美食,這裡還有許多值得一去的景點。
- 儘管仍有人對阿公岩一帶稱為鯉魚門,但香港島的鯉魚門知名度遠遠不及位於九龍東、以海鮮聞名的鯉魚門。
- 位於歌賦炮台與較低處(近今鯉魚門石礦場)的砵甸乍炮台同建於1900年,前者位置較高,後者近海,各設兩座大炮。
- 大本型由房委會以商業方式作營運,同時亦引入不少連鎖店進駐,包括大食代及屈臣氏集團分別開設美食廣場及生活百貨店[3]。
- 1960年代政府將酒灣填海,發展成三家村避風塘;又將三家村一帶山丘夷平,發展成油塘工業區。
- 由於當時該處與九龍市區隔絕,居民倚靠街渡或自行划小艇到筲箕灣出售農產及購買日用品[5],直到鯉魚門道和觀塘道在1950年代相繼開通。
- 根據2015年3月中公布,該街市正式名為蝴蝶鮮活街市,2016年4月28日完成翻新,同年4月29日早上10時正式重開。
- 鯉魚門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原居民定居點。
鯉魚門廣場第二期原本計劃由房委會總建築師(設計及標準策劃)負責總體設計,甚至計劃與領展合作發展。 本商場為油塘邨重建計劃的一部份-第五期,前身為油塘邨(重建前)第21、25及26座。 隨後房委會訂立名為「鯉魚門廣場發展規劃」,並且分為四個部份(詳見下文)、全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 六座大廈結構上實為三幢建築物,兩座Y字形頭尾相連成「>—<」形, 形狀與後期的X字型非標準設計大廈類似。 分別為蝶舞樓-蝶影樓、蝶翎樓-蝶心樓、蝶聚樓-蝶意樓。 樓層高低有致,中軸最高,翼樓漸次向外降低,高空俯瞰像展翅的蝴蝶,配合屋邨的名稱。
鯉魚門邨平面圖: 九龍
鯉魚門邨接近鯉魚門海邊,加上在鯉魚門海峽一帶的樓宇只是以較矮的工業大廈和住宅(包括村屋)為主,所以鯉魚門邨大部份向南的單位皆可遠眺港島東岸的景色。 第三期(鯉旺樓)已於2016年落成,提供443個單位,認可人口將有1,040人,並且增建2個社區遊樂場及重置欣榮街巴士總站。 鯉魚門邨(英語:Lei Yue Mu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L56NR[2],鯉旺樓則為KT10[2],位於九龍觀塘區油塘,名字是來自屋邨南面的著名境內海峽鯉魚門及鯉魚門村;此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及管理。 鯉魚門道邨於1973年之前稱為觀塘政府廉租屋邨,共有7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於1962年落成,此等大廈與第三型徙置大廈類似,惟兩者的廚房設備有分別。 該邨在1997年10月31日正式拆卸,經過重建後,成為現時鯉安苑。 鯉魚門海峽兩岸也是整個維多利亞港當中唯一仍未有進行填海的地方,鯉魚門的名稱除用於海峽本身,但海峽兩岸亦有以「鯉魚門」為名的地方,分別為九龍的魔鬼山及酒灣一帶,以及香港島的阿公岩一帶。
如此特別的梯級形設計綜觀全港公共屋邨乃是獨一無二。 鯉魚門邨平面圖2023 蝴蝶邨分作六期發展,原本合共有24座不同建築設計之樓宇,並且一律為出租公屋。 鯉魚門邨平面圖2023 但為了方便管理,房委會於1981年將蝴蝶邨第一至六期分拆成三個屋邨或屋苑,項目東面的第一及三期成爲湖景邨[3],北面的第五期則獲甄選撥作居屋發售,成爲兆山苑。
鯉魚門邨平面圖: 鯉魚門市政大廈
鄭成功後人鄭連昌就曾在鯉魚門設寨,其武裝亦為張保仔所承襲[2]。 值得一提,油塘一段鯉魚門道不能直接通往屬2號幹線的一段鯉魚門道,兩段被藍田迴旋處分隔。 大本型由房委會以商業方式作營運,同時亦引入不少連鎖店進駐,包括大食代及屈臣氏集團分別開設美食廣場及生活百貨店[3]。 蝴蝶邨與毗鄰的兆山苑同屬於屯門區議會下轄的蝴蝶選區,選區自199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設立[6]。 由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成員楊智恒擔任當區前區議員[7]。
原本是鯉魚門廣場第二期的商場-大本型(Domain)位於高超道38號(曾以「天域」為建議名稱、後來改為現稱),於2012年9月29日開幕,由房委會所擁有(並非領展擁有)。 鯉魚門邨一期所有大廈為2000年版第三代半和諧式,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在清代,鯉魚門曾與牛頭角、茶果嶺、茜草灣四村結盟,合稱「四山」。
鯉魚門邨平面圖: 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
礦場所生產的石材除了供應本地市場,亦外銷至廣州及順德等地,甚至遠銷荷蘭。 1957年,石礦場由Far Eastern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imited營運,開採作業於1967年停止。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邨內設有由領展管理的商場,名為蝴蝶廣場,亦設有街市。 根據2015年3月中公布,該街市正式名為蝴蝶鮮活街市,2016年4月28日完成翻新,同年4月29日早上10時正式重開。 冬菇亭熟食檔亦在2016年3月24日正式翻新,於2017年1月完成重開。 1967年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和1970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提及的觀塘村站(Kwun Tong Tsuen Station)以本邨命名。
鯉魚門邨平面圖: 商場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購物商場(舊稱:蝴蝶邨商業綜合大樓、蝴蝶邨商埸)樓高3層,佔地28,400平方米,於1984年落成,主要為蝴蝶、湖景邨及兆山居民提供日常需要。 鯉魚門邨平面圖 濃厚的漁村風情讓鯉魚門與香港市區的繁華喧囂形成鮮明對比,但其實這裡距港鐵油塘站僅幾步之遙。 出了站,向南行走,一看到停泊在三家村避風塘的漁船,你就已經到達鯉魚門了。 鯉魚門邨平面圖 沿著海濱長廊繼續走,你會進入一條帶頂棚的海鮮街,兩邊佈滿了大大小小、裝有生猛海產的水族箱。
觀塘(鯉魚門道)邨(英語:Lei Yue Mun Road Estate,下稱:鯉魚門道邨)是香港九龍觀塘區第一條政府廉租屋邨,現已拆卸。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在魔鬼山(今稱炮台山)建造一系列防衛設施,包括歌賦炮台、砵甸乍炮台及魔鬼山碉堡。 位於歌賦炮台與較低處(近今鯉魚門石礦場)的砵甸乍炮台同建於1900年,前者位置較高,後者近海,各設兩座大炮。 為配合調防,歌賦炮台的兩座大炮於1936年被移至赤柱;而砵甸乍炮台的兩座大炮亦於1940年被移至鶴咀的博夏勒炮台,現時炮台山只餘下炮床遺跡。 舊鯉魚門軍營是英軍在香港最早設置及最為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
鯉魚門邨平面圖: 香港島方面:
[4]三家村因由三家人建村而得名,但三家人是指哪三家人則說法不一。 村民的祖先在19世紀中葉由廣東梅縣一帶移來,務打石業。 村內有同福堂、同泰堂、同利堂、三和堂四個石礦場,並設有小碼頭供運送石材之用。 由於當時該處與九龍市區隔絕,居民倚靠街渡或自行划小艇到筲箕灣出售農產及購買日用品[5],直到鯉魚門道和觀塘道在1950年代相繼開通。
鯉魚門廣場(英語:Lei Yue Mun Plaza)位於香港九龍油塘的鯉魚門道80號,為區內一個大型購物中心,為當區市民提供購物消閒設施。 名字是來自商場以南約1公里的著名境內海峽鯉魚門及鯉魚門村。 蝴蝶邨(英語:Butterfly Estate)是香港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屯門蝴蝶灣,興建於發展屯門新市鎮時進行填海工程所得出的土地之上。 蝴蝶邨是其中一個罕見地採用英語意譯法命名的香港公共屋邨,於1983年開始入伙,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亦是香港唯一採用梯級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邨內所有單位設計及面積完全相同,住戶以2-3人家庭為主,截至2021年12月31日住戶數目為5,300戶[2]。 馬環村亦被稱為「媽山村」、「媽環村」,意思為「娘媽(天后)廟所在的山村」,是19世紀末由石匠建村。
鯉魚門邨平面圖: 蝴蝶邨
1953年,當鯉魚門海濱的天后廟重修時,村民在神座後的石窟內發現一塊石碑,碑上刻鐫「天后宮,鄭連昌立廟,日後子孫管業。乾隆十八年春立。」故普遍認為此天后廟為鄭連昌所建,至已有逾260年歷史。 一九三〇年代,隨着科技和戰術的發展,鯉魚門的戰略地位大不如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軍營在香港保衞戰中淪入日軍之手。 軍營在戰後一直是英軍的訓練基地,直至一九八七年交還香港政府作民事用途。
有關香港政府部門正在進行詳細設計,及就項目工程進行有關刊憲的法定程序。 計劃有望於2020年下旬開展工程,並於2022年至2024年分階段完成[6]。 鯉魚門邨平面圖 香港島的鯉魚門位於東區筲箕灣阿公岩一帶,曾經是香港防守要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保衛戰曾被日軍猛烈攻擊。 鯉魚門邨平面圖2023 現時,該處的防衛設施已改建成香港海防博物館,而原有的鯉魚門軍營,其大部份被改建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博物館與度假村中間則被東區走廊分隔。 鯉魚門白沙灣填海後成杏花邨站與其上蓋物業杏花邨現址。
鯉魚門邨平面圖: 命名空間
第二十五座曾是軍官食堂,相信於一八九〇年代末至一九〇〇年代初興建,是軍營內最早落成的建築之一,亦是早期殖民地軍事建築的佳作。 關於鯉魚門命名來源,大概是因為地形的緣故,該海峽像魚口一樣,而「門」字就指海峽[3]。 坊間還流傳海峽常有鯉魚出入,鯉魚跳過收窄了的港口,化身成龍的說法,但都欠缺歷史根據[3]。
因此,他們於19世紀晚期在維多利亞港周圍建起了炮台和堡壘。 鯉魚門邨平面圖2023 從天后廟出發,往上走20分鐘,就能到達魔鬼山,有著百年歷史的歌賦炮台遺址就坐落於此。 地下設有面積達1,700平方米的整體出租街市鯉魚門市場(曾經稱為「鯉魚門廣場街市」、「光亮油塘街市」及 「太平街市」,與位於鯉魚門市政大廈的近名街市並無關連),供應各類貨品。 一樓設有面積約400平方米的室內活動場地,可舉行推廣活動。 鯉魚門邨現時共設5座,分別於2001年、2002年、2007年及2016年落成。
鯉魚門邨平面圖: 香港島方面
「爬上魔鬼山並不費勁,在山上還能看到維多利亞港的美景。」 Daryl說。 從山上俯瞰鯉魚門狹窄的灣口,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幾百年來,海盜、漁民、軍隊和遊客都對此地情有獨鍾。 在這裡,你會發現各類掩體、崗哨、彈藥庫和槍支炮台的遺蹟。 明朝《粵大記》內的香港地圖,已載有鯉魚門(海峽)[2]。 可惜《 粵大記》沒有提到當時的人口,而明代編修的《新安縣志》已經散佚,使當今的學者對明代的鯉魚門了解相當有限.
與此同時、此邨亦正在加建兩座住宅;該等樓宇已於2021年12月列入綠表置居計劃,並更名為「高宏苑」,預計將於2022年發售,2025年落成。 鯉魚門邨平面圖 鯉魚門邨係香港嘅一條公共屋邨,喺九龍油塘高超道33號,鯉魚門村隔離,一共有5座樓,分別喺2001、02、07同16年分期入伙。 而屋邨蝶舞樓、蝶影樓至兆山苑外圍位置設“蝴蝶邨公園”,設施包括表演廣場、附設魚池的中式園林、兒童遊樂場、緩跑徑、兩個籃球場和足球場、一個壁球場和洗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