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6大好處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在2014年,醫療券計劃除由試驗性質轉為恆常計劃外,每名合資格長者的醫療券金額亦增加至每年2,000元。 政府會繼續容許合資格長者保留和累積尚未使用的醫療券,但以4,000元為上限,以鼓勵長者善用醫療券接受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治療和預防性護理服務。 政府在2009年1月1日推出為期3年的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試行加強長者基層醫療服務的新概念。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2023 [69]在試驗計劃下,年滿70歲的長者每人每年會獲發5張面值50元的醫療券。 試驗計劃旨在通過提供財政誘因,讓長者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性護理服務,藉以輔助現有的公營醫療服務,例如普通科門診和專科門診診所。

可惜在資方極力反對下,兩年後當局發布《社會保障的未來發展綠皮書》,表明放棄設立由勞資雙方共同供款的社保制度。 民間並未就此作罷,到了八十年代,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和工聯會分別推出《三方供款老年保障方案》和中央公積金方案,但各方案再度在龐大阻力下流於「討論階段」。 於1977年,政府發表《為最不能自助者提供援助──社會保障發展綠皮書》當中建議實施半自願式傷病及死亡福利供款即傷病人壽保險計劃,由勞資各供款工資的2%。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全民退休保障计划

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初期支持社會保險方案,後來在八十年代中改為支持中央公積金方案。 中央公積金的方案源自新加坡,是一由勞資雙方供款的個人專戶式的「指定供款」(defined contribution)式的「公積金」計劃,「中央」的意思是指計劃由政府或法定機構統一管理及經營。 工聯會亦於1986年提出設立中央公積金以解決香港工人退休保障的意見。 可是,這個基於保守哲學的社會保險建議仍然未獲當時香港政府接納。 一方面,當年發生左派暴動,殖民地政府根本無心亦無力推行重大的社會政策改革;另一方面,政府亦擔心要求個人供款在動盪的社會形勢下難以獲得支持。 政府以香港市民不會歡迎強逼供款計劃而且行政費用太高,否決跨部門工作小組建議,使到工作小組有關社會保險的建議無疾而終。

2013年周永新教授港大团队提出全民老年金方案,2016年则再提出免供款的改良方案。 2016年180多名学者依据全民养老金方案及最新数据作基础,制订学者方案,此方案由于能过渡到2064年,持续性较强,受较多民间团体及政党支持。 根据香港立法会秘书处编制的《香港退休计划的历史发展》文件资料显示;早于1966年,当时港英政府已就在香港设立中央公积金的可行性展开研究。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長者生活津貼

人口老化本身嚴格來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可是由於香港政府一直對這社會變化缺乏認真的準備,沒有制定長遠及完善的退休保障計劃,未能提供足夠的社區支援,醫療及長期護理服務,以致大批長者現時陷入貧窮的處境。 未來預計有愈來愈多的長者會成為貧窮長者,長者貧窮持續惡化才真正令人擔心。 審查:申請時需提交證明文件證明符合申請資格,若不符合資格即不能申請。 政府的扶貧式福利及相關審查制度令不少有需要的長者寧願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也不願「搲爛臉」去申請政府福利。 根據全民撐退保社福聯盟及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平台2017進行的調查,有近六成受訪長者表示即使自己或家人有經濟需要亦不會申領綜援,最主要的理由包括「負面形象」和「與家人同住」。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中國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愈來愈快,據統計處的推算,在2010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數達92萬人,占香港人口13%,到2039年人口老化最高峰時,長者人口會達249萬,占人口28%。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研究估計,香港長者貧窮率高達三成,現時三名長者中便有一名處於貧窮,反映長者貧窮的現象嚴重。 雖然強積金推行已久,但從近廿載的經驗和反響看來,計劃不但未能為全港市民提供老有所依的退休保障,更有不少為人詬病之處。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更重要的是,一如許多已發展經濟體,在生育率偏低和預期壽命延長之際,本港同樣面對人口急劇老化和家庭結構改變,使到退休保障的潛在挑戰已是今非昔比。 現時,港人的退休保障主要是依靠本世紀初才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下稱強積金)和個人儲蓄,政府扮演的角色並不吃重。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保障重點有別

現時香港面對高齡海嘯越趨嚴重,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由2016年佔全港人口的16%增加至2066年的34%。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2023 [2] 而最新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亦顯示香港的長者貧窮問題十分嚴峻,2016年的長者貧窮率達44.8%。 即使在計算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長者貧窮率仍達31.6%,顯示政府的「又審又查式」扶貧措施只會愈扶愈貧。 [3]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是香港規劃中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簡稱全民退保。 當市民到達退休年齡後,無需通過任何經濟審查從政府取得固定金額以應付生活開支。 全民退休保障的原則是以稅收和工作人口的供款,為長者退休後提供穩定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應對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的政策。 隨人口老化而來的,正是老人貧窮問題,因此香港社會必須為這嚴重社會問題作長遠。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全民退保對女性尤其重要

全民退休保障是一種中國香港社會福利制度,當市民到達退休年齡便能無條件地從政府取得固定金額,應付生活開支。 全民退休保障的原則是以稅收和工作人口的供款,為長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解決人口老化的方案,但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和社會的經濟增長率將影響制度的可行性。 反而,鑑於六十年代本港政局不穩,以及社會保險制度的潛在成本未明,港英政府最終只採納另一建議—1971年推出的「公共援助制度」,以公帑補助弱勢社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後來演變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兩年後,政府再推出「傷殘老弱津貼」,以不設經濟審查和供款的形式,向老人及殘疾人士提供現金津貼,自此便成了貧窮長者的主要社會保障制度。 由於香港長者入息保障制度的不足,綜援成為保障長者入息的重要機制。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1994年7月,香港政府发表题为《生活有保障 、晚年可安享 — 香港的老年退休金计划》的咨询文件,引起社会各界激烈讨论;1995年1月,政府宣布,老年退休金计划的意见过于分歧,支持与反对意见各占一半,当局只好放弃推行。 政府現時提出的年金計劃屬自願性質的,但有些人士卻提出「強制性」年金計劃。 而年金計劃的概念就是壽命較短的補貼壽命較長的參與者,從而去分擔風險。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62]因此,若政府推行「強制年金計劃」,從以上推論,很大機會以較貧窮、壽命較短的參與者補貼較富有、壽命較長的參與者,最終就會出現「劫貧濟富」的現象。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公共福利金計劃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一直以來關心婦女以及照顧者的權益,包括她們的晚年生活保障。 本會支持全民性、免審查的退休保障制度,讓所有長者,不論性別、不論在職年期,都享有具尊嚴的退休生活。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2023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表示,要年輕人加稅應付退保並非不公義。

在政治壓力下,行政局於1991年10月原則上同意推行強制退休保障制度,同年11月成立跨部門的「退休保障工作小組」負責檢討中央公積金及各項可為工人改善退休保障的方案。 工聯會於1992年4月提出《老有所養──工聯會退休保障綜合方案》;這是一個由強制性公積金計劃及全民社會保險計劃組成的全面退休保障制度。 殖民地政府保守的社會福利政策可見於1965年發表的《香港社會福利目標及政策白皮書》。 當時殖民地政府認為貧窮、犯罪及面對天災均是個人問題,按華人傳統應該是由家庭負責照顧家中的長者。 政府認為有必要保留這傳統,並擔心在香港推行社會保障對經濟的影響。 這種保守的剩餘福利價值觀一直延續至今,影響政府及社會對社會福利的看法。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二次大戰後,歐洲諸國為防止再度爆發戰爭,紛紛擁抱社會福利主義,向民眾提供生活的安全網,公營退休保障應運而生,惟本港相關的討論卻要等到六十年代才浮現。 1965年,殖民地政府發表《香港社會福利目標及政策白皮書》,認為貧窮是「個人問題」,故在照顧老年人口的問題上,理應跟隨華人傳統由家人負責。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2023 可是,由於強制性供款的私營退休計劃不獲社會普遍支持,政府在進行公眾諮詢後決定不採納這項建議。 當時,政府表示強制性公積金模式的「退休保障制度」對非在職人士並無幫助,並指出私營退休計劃普遍存在的較高風險。 不過,事實上當時不少僱員反對這模式的「退休保障制度」,並非有關供款問題,而是反對由公營部門管理的「中央公積金」模式改為由私營金融機構管理的「強制性公積金」模式。

  • 為了減輕長者和其家人的醫療負擔,以及加強健康推廣和基層醫療,政府由2017年7月1日起將長者醫療券計劃的受惠長者合資格年齡由70歲降低至65歲。
  • 普通高齡津貼之領取年齡,由1988年的68歲,逐年減至1991年的65歲,並需要入息與資產審查。
  • 但由於商界一直的反對立場,政府一直設立老人退休保障制度採取拖延的態度,雖然進行了多次的研究、發表了不同的諮詢文件,最後的妥協結果是在2000年成立一個十分不理想的強制性公積金制度。
  • 英治時期,港英政府往往只考慮短期的政治、經濟利益,不願對社會福利和勞工保障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投資,以便維持「行政吸納政治」的有效性。
  • 而在全民退保具体融资办法上,亦认同三方供款、转移部分强积金供款及征收“专款专项”累进利得税,在融资方案上亦已 有一定共识。
  • 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百業蕭條,很多企業裁減人手或凍結加薪,對沖情況就更為嚴重,退休儲蓄進度可能受損。

同時,鑑於政府被公眾質疑帶有「預設立場」,理工大學在該諮詢期同步進行的「香港市民對全民退休保障意見」研究,已反映出民意與公眾諮詢結果相悖。 可是,誠如《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不論是民建聯還是新民黨的方案,改革現行制度並推行「多層保障」,其實亦難以平息全民退保的爭議。 由於兩者方案的資金來源皆是政府,而非透過改革稅務制度,籌募開支,故按《報告》推算,隨着人口老化的高峰期即將到來,相應的恆常開支將不斷增加。 因此,倘若未來政府的財政收入因經濟波動而短缺,當局或會要求僱主和僱員供款,或提高薪俸或利得稅的稅率,以補足資金缺口,屆時定會面對不少阻力。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支持全民退保

支持此制度者認為,實行此制度後,基本上可確保所有長者都可以得到基本的收入保障 ,另一方面整個制度亦透過不同的融資安排,確保財務長遠的穩定性。 若港府續以議而不決的態度,依靠現有的長者綜緩、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來否定全民退休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未來數十年定會自製出更難解決的結構性危機。 強積金制度是一個強制性,由勞資雙方供款及由私營機構管理的公積金制度。 僱主和僱員各自須按最低及最高入息水平內僱員入息的5%,向已註冊的強積金信託計劃供款。 [71]居於房委會公屋的住戶如所有成員均年滿60歲或以上,亦可獲豁免在現行「富戶政策」下的申報入息及資產的要求,並可繼續繳交原有租金。

  • 1965年,殖民地政府發表《香港社會福利目標及政策白皮書》,認為貧窮是「個人問題」,故在照顧老年人口的問題上,理應跟隨華人傳統由家人負責。
  •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的香港終生年金計劃的設計是以65歲或以上人士為對象,投保人在存入一筆過保費後可即時開始提取年金直至終老。
  • 工聯會於1992年4月提出《老有所養──工聯會退休保障綜合方案》;這是一個由強制性公積金計劃及全民社會保險計劃組成的全面退休保障制度。
  • 社聯因此提供相關資訊,期望社會大眾對退休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法有更深入的認識。
  • 同時,世界銀行也提出結合不同的財務保障計劃(即三根支柱)概念,說明多元化計劃較單一方式更有效達成上述目標,並能確切為長者提供經濟保障。
  • 更分別於1987年5月13日、1991年7月10日的立法局會議上討論,但意見存在分歧。

香港經已沒有時間進行無休止的爭論,若不能在人口老化未完全到達高峰期的時機,在未來兩至三年間落實推行供款性全民退休制度,香港將會錯失最後時機,未來只能在現行的強積金、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制度中進行修修補補的改善。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2023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但由於非供款性的社會福利要依靠一般稅收,水平受到基本法低稅規定的必然限制。 錯失實行全民退休制度的最後時機,長者貧窮問題將來仍然會揮之不去,很多老人退休後不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全民退休保障的邏輯與前路

婦女中心收集百位會員就政策表達意見及訴求,組成婦女中心的婦女政綱。 當中婦女最關心的政策包括全民免審查方案,按人口比例規劃幼兒服務及發展社區託兒服務及褓母專職制度化,設立贍養費局及耍求支援特殊學童之照...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我們持續關注婦女、家庭主婦以及照顧者的權益,包括她們的晚年生活保障。 我們支持全民性、免審查的退休保障制度,讓所有長者,不論性別、不論在職年期,都享有具尊嚴的退休生活。 換句話說,由於全民劃一金額、免審查的方案須另辟融資渠道,自然在可承擔性和可持續性上來得穩建。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歸根究抵,強積金是與受僱掛鈎的個人專戶式退休制度,因此非在職人未能受到強積金的保障。 強積金的個人專戶制度,只是一個強制儲蓄的制度,將人生年青時的消費轉為儲蓄供自己未來年老時之用。 強積金並不具備資源再分配的功能,亦不能將風險分擔;現時在職貧窮人士在強積金制度安排下,將來很可能成為貧窮長者。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2023 其次,由於供款率低只有10%,加上最高入息水平設定在2萬5千元,強積金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產生保障退休生活的功效。 在現時全球化年代,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極高,亦加大強積金的投資風險。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退休保障懶人包

申報制度令長者容易誤墮法網,而審查制度最終會令貧困及弱勢的長者不能受惠。 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就是要避免上述問題,不設經濟審查,以申請制度來確保長者獲得最基本的養老保障。 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廣東計劃的目的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選擇移居廣東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月發放現金高齡津貼,以應付因年老而引致的特別需要。 [44]

全民退休保障正反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