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廳廣場的羅蘭雕像,是1894年霍亂疫情時,政府為了提供新鮮自來水,在此安裝了幾口新的自來水井,也為了恢復古老的中世紀傳統,人們決定在其上豎立羅蘭雕像。 1號廣場 在每個歐洲舊城幾乎都會有的地點-市政廳廣場,自1334年起市政廳的建立後,一直都是城市的經濟與行政中心。 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市政廳廣場周邊的建築被毀,直到1991年拉脫維亞獨立後,才根據歷史文件與照片慢慢將廣場重建,恢復舊城的原貌。 教堂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前兩個與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有關,第三個與早期巴洛克時期有關,而完工後又經歷數次天災人禍被燒毀後重建,直到1973年才翻修完成,由原先的木造結構改為現今的鋼鐵結構。 自西元1225年建國以來,拉脫維亞已有800年左右的歷史,歷史學家認為此地是自十字軍東征而慢慢發源起。
這些尖塔頂端在2007年重新整修鍍金,所以望去仍閃閃發亮。 教堂後方的管風琴造型極美,這是丹麥管風琴公司Marcussen&Søn於1967年所製造,當時便可製作出具有57種音響效果的管風琴。 1號廣場2023 到了中午時分,販賣芬蘭當地特色的攤位開始進駐,無論是販售香味四溢的炭烤鲱魚,或是一碗碗端出的新鮮現做的「鮭魚湯」、「海鮮湯」,莫不令人食指大動! 附近辦公的公務員 (赫爾辛基政府機關多在附近)、搭船的乘客、觀光客一窩蜂的擠進來,享用物廉價美的午餐。
1號廣場: 里加主教座堂(Riga Cathedral)
里維廣場位於舊城正中心,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建築物被摧毀、拆除重建後的新廣場,廣場的周圍被許多里加著名的建築物所圍繞。 現在的里維廣場充滿許多露天咖啡座,以及周邊的餐廳及商店。 最右邊的17號建築年代最久遠,約為15世紀所建,是里加最古老的磚砌住宅,立面的山形牆屬於哥德式風格,在當時因為課徵窗戶税的關係,窗戶越大,課稅越重。 里加城堡創建於1330年,在1562年前都是做為利沃尼亞騎士團團長的居所。 在1922年時,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立,這座城堡成為拉脫維亞的總統官邸。
市政廳廣場附近的槍手廣場,是1970年蘇聯佔領拉脫維亞期間創建的,隔年豎立了一座拉脫維亞步兵雕像,用來紀念十月革命50週年。 在此之後拉脫維亞陸陸續續被其他國家統治及影響,如波蘭立陶宛聯邦、瑞典王國、俄羅斯帝國、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統治等,而成為現今豐富多元文化的里加,也因此在1997年以”里加歷史中心”之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 「西貝流士紀念碑」是一座非常抽象藝術的紀念作品,以600根不鏽鋼鋼管焊接,形成一座重24噸,高8.5公尺、長10.5公尺、寬6.5公尺,類似管風琴外貌與效果的樂器狀藝術品。 遊客可以至紀念碑下方,由每一鋼管望向天際,同時發出聲音,聆聽每一支鋼管因結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回音,甚為有趣。 1號廣場2023 「西貝流士公園」除了扶疏的草木花園景觀、一座小型高爾夫球場、面向海灣的海灘之外,最受遊客歡迎的便是「西貝流士紀念碑 ( Sibelius Monument)」。
1號廣場: 大廈資料:一號廣場
里加市政廳在西元1334年建立,16世紀時在原址擴建了新的市政廳。 如同市政廳廣場上的其他建築物,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毀,後來經過重新整修後於2003年重新開放。 1號廣場 現今的市政廳廣場成為觀光必去的景點,廣場上除了著名的黑頭宮、市政廳及羅蘭雕像以外,目前也成為商店林立的地點,咖啡館、餐廳、酒吧應有盡有,廣場上不時還有街頭藝人表演,相當值得多留些時間駐足,欣賞廣場上的美好時光。 位於里加的教堂數量相當多且造型多元,最不容易錯過的就是擁有里加天際線高塔的三座教堂,分別是聖彼得教堂、里加大教堂以及聖雅各大教堂,在中世紀的地圖中就很容易看到它們三座的畫面。 里加的主要觀光景點都在舊城區附近,大致上依位置可分為兩個區域來參訪,一區是景點集中的舊城區,另一區則是風格特殊華麗的新藝術建築區。 1號廣場2023 由5個小島組成的芬蘭堡(圖中A-E),小島之間以短橋聯結。
赫爾辛基大教堂的白色建築圓頂前方,三角頂的四周圍繞以鋅鑄造的「十二聖徒」塑像,這些雕像是在1845年至1847年之間在德國柏林 SP 1號廣場 Deravanne鋅鑄造廠鑄造,於1849年安置完成,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鋅雕塑作品系列收藏。 上議院廣場位於赫爾辛基最古老的文教區,是赫爾辛基最具代表性的平面地標,處在著名的「赫爾辛基大教堂」正前方,仰視前方白色巍峨的大教堂,赫爾辛基市民、年輕學生常相約在此聚會,或獨自到此階梯前沉思歇息放空的地方。 到赫爾辛基面向芬蘭灣的南港碼頭(South Harbor)附近,已有百年歷史的「市集廣場 1號廣場 (Kauppatori)」 散步,可以體會赫爾辛基最庶民的生活方式。 在「Havis Amanda 雕像」建造安置之初,曾被芬蘭某些衛道人士及婦女團體的強烈批評,認為這是帶有誘惑性意味的裸露雕像,海獅向上噴水代表男性對女性的崇拜與追逐。 後來經Vallgren好友,芬蘭畫家Albert Edelfelt的排解,這座雕像逐漸被赫爾辛基民眾所接受而成為今日赫爾辛基的重要藝術雕塑。
1號廣場: 里加自由行景點地圖
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由建築師Ludwig Bohnstedt 設計,於1860年期間建立,中間曾經過數次燒毀與修復,到了2001年則增加了一間300人座位的現代大廳。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是三小國中最大的城市,雖然三小國的名氣沒有其他歐洲國家那麼響亮,但你可知里加的歷史建築並不輸西歐國家喔! 特別是在夏季藍天白雲的畫面下,筆者就被里加的景色深深吸引住。
- 最右邊的17號建築年代最久遠,約為15世紀所建,是里加最古老的磚砌住宅,立面的山形牆屬於哥德式風格,在當時因為課徵窗戶税的關係,窗戶越大,課稅越重。
- 隨著時間的流逝,羅蘭成為基督徒騎士的理想人物,被描繪成一個異常強大而勇敢的騎士。
- 如同市政廳廣場上的其他建築物,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毀,後來經過重新整修後於2003年重新開放。
- 到了中午時分,販賣芬蘭當地特色的攤位開始進駐,無論是販售香味四溢的炭烤鲱魚,或是一碗碗端出的新鮮現做的「鮭魚湯」、「海鮮湯」,莫不令人食指大動!
- 18世紀初北方戰爭後,拉脫維亞由瑞典佔領變為俄羅斯佔領,因而興建此兵營供士兵入住。
- 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由建築師Ludwig Bohnstedt 設計,於1860年期間建立,中間曾經過數次燒毀與修復,到了2001年則增加了一間300人座位的現代大廳。
- 芬蘭全部觀光景點而言,岩石教堂也是僅次於遊樂場「林納瑪奇樂園(Linnanmäki)」,以及赫爾辛基離島「芬蘭島(Suomenlinna)」,為赫爾辛基受歡迎旅遊景點的第三名。
- 如果搭乘公共渡輪HSL到達位於芬蘭堡北邊的主碼頭下船 (地圖中1號位置),可以先到遊客中心索取相關資料、地圖後,依地圖中藍色路線往南一路玩到最南端的小島。
另一個版本,是那位富有的商人,在與里加市議會發生爭執之後,將兩隻憤怒的貓雕像放在塔樓屋頂的建築上,尾巴朝向里加市政廳。 火藥塔建於14世紀,在1621年的瑞典戰爭後被毀,1650年為了保護內部珍藏,在原先的基礎上重建為現今所看到的外觀。 火藥塔目前為戰爭博物館(Latvian War museum)的一部分,博物館收藏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有關20世紀拉脫維亞軍事和政治歷史的物件。 18世紀初北方戰爭後,拉脫維亞由瑞典佔領變為俄羅斯佔領,因而興建此兵營供士兵入住。 大教堂本體於1211年建立,期間經過多次的翻新重建,因此建築本身也融合了多種的建築風格,包含文藝復興、哥德式以及巴洛克式。 其中的尖塔曾遭受四次雷擊與燒毀,現今看到的尖塔是1776年建成的。
1號廣場: 拉脫維亞國會(Saeima)
進入赫爾辛基大教堂內部,安靜明亮的環境頓時讓心情寧靜下來,內部1300個禮拜長條椅往前有序的排列,連接至前方的大型祭壇,莊嚴肅穆。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面向波羅地海,是歐亞大陸最北端的首都,面積約為台北市3倍,即使赫爾辛基是芬蘭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卻只有台北市的三分之一,所以在赫爾辛基旅遊,有種安靜恬適的感覺。 赫爾辛基旅遊景點頗為集中,除了需要搭船才能前往的「芬蘭堡」外,其他景點都可以步行,或搭乘芬蘭路面電車迅速到達,因此,1-2天的行程安排,便可走完赫爾辛基市大部分的景點。 1號廣場 在此建議以下8個赫爾辛基必遊的景點,結合前文所提的「到赫爾辛基必做的5件事」,提供千里迢迢前往赫爾辛基旅遊的朋友,可以妥善安排旅遊行程,而不致入寶山空手而回。 我們是一群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旅人,都曾以一年的打工度假時間,踏上各自嚮往的國度,享受不同的文化衝擊。
羅蘭在他統治的土地上遵守嚴格而公正的法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德國北部成為了英雄,象徵著正義。 其中讓筆者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接下來要提到的聖彼得教堂,就地理位置來說,它可是舊城區的正中心。 教堂的尖塔高度有123公尺,因此幾乎從城市中每個角度看過去都能看見他的蹤跡。
1號廣場: 里加貓之屋(Cat House)
紀念碑高42公尺,紀念碑上包含13組雕刻與浮雕,象徵著不同的價值觀,如勞動、民族力量、精神力量、自由、家庭等,最底層區塊的浮雕則代表各項歷史事件。 位於波羅的海三小國三明治中央的國家-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相同,歷史上曾受過許多國家的統治,形成現今的多民族融合國家。 在假日時,芬蘭堡是學生至此旅遊的熱門地點,除了體會欣賞島上風光、體會戰爭時的景況之外,許多小朋友人手划著手機,因為芬蘭堡是抓「寶可夢」最佳的場所,據說常考出現稀有寶可夢(台灣似乎已經不是很遊行)。 在芬蘭島上漫遊,可以見到戰爭時代所興建的大小碉堡、砲台遺址,路邊經過的每一座碉堡都可進入體會戰爭時在隧道中穿梭的情景。 仔細欣賞烏斯佩斯基教堂的外觀,紅磚建築的主體,四周12具綠色尖塔圍繞中央主尖塔,代表12聖徒環繞耶穌的意象,甚為壯觀,主建築體旁邊有一側塔建築,也是尖塔建築,但較為細長。
1812年完成的Esplanadi 公園,介於赫爾辛基精品店街Pohjoisesplanadi (北愛斯普拉納地街) 與 Eteläesplanadi (南愛斯普拉納地街) 之間的長條綠地公園。 里加的新藝術建築有超過800棟,大多位於舊城區北方,著名的建築群集中在亞伯特街(Alberta iela)與(Elizabetes iela)之間,自舊城區步行約15分鐘可抵達。 每棟建築都獨具特色,這些建築目前都仍作民宅或大學使用。 以比利時與法國為中心,慢慢影響到全歐洲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安東尼高第的建築風格也深受影響,位於巴賽隆納的聖家堂等作品也都屬於新藝術建築風格。 位於大基爾特之屋對面,相對於富商行會,小基爾特則是由德國工匠所組成的行會,在1864~1866年間改建的新哥德式風格建築,現在作為文化與活動中心使用。 1號廣場2023 在里加舊城區有座特別的建築,遠遠看去屋頂上有兩隻貓,也因此被稱為貓之屋,它是1909年由Friedrich Sheffel所設計的建築。
1號廣場: 拉脫維亞旅遊行前小知識
原來是因為里加曾是漢薩同盟中與不來梅的合作城市,它是1990年由不來梅所贈送。 此外遊客們來這裡拜訪時都會摸摸動物們的鼻子,據說可以帶來好運。 萊瑪時鐘於1924年建成,最初被稱為大鐘錶(Lielais pulkstenis)。 起初是為了提醒里加人準時上班工作而設,在1936年時被漆上了當時最大糖果公司Laima的Logo,也因此開始被稱作萊瑪時鐘。 女神的名稱為Milda,是立陶宛神話中愛的女神,女神手上舉著三個金色的星星,代表著拉脫維亞的三個歷史地區Kurzeme, Vidzeme和Latgale。
在二次大戰期間,雖市政廳廣場周圍的建築都被摧毀,只有羅蘭雕像屹立不搖,但在1945年蘇維埃政權下被拆除破壞,但仍保存在聖彼得教堂中。 雕像直到1970年才被修復,後來於1999年時原重新安置回新的基座上,2000年時則由複製品取代。 根據歷史資料,羅蘭的木製雕像在1413年之前就存在於里加。
1號廣場: 市政廳廣場(Riga Town Hall Square – Rātslaukums)
該廣場包括幾座19世紀和20世紀的紀念性建築,而里加主教座堂則是圓頂廣場中最明顯的建築之一。 此外還有拉脫維亞外國藝術美術館(Art Museum Riga Bourse)及Latvijas Radio等特色建築。 隨著時間的流逝,羅蘭成為基督徒騎士的理想人物,被描繪成一個異常強大而勇敢的騎士。 由於羅蘭被認為是公正的法官和被告的辯護人,因此這些雕像通常被放置在市政廳或行會對面的集市廣場上。
站在赫爾辛基大教堂往下俯瞰,便是鋪滿石板地的上議院,以及廣場上的「亞歷山大二世 (Alexander 1號廣場2023 II)」雕像。 冬季大雪的季節以外,星期假日的「周日市集」,內國內外的觀光客人潮洶湧,把「碼頭市集廣場」擠得水洩不通。 販賣芬蘭特色產品的攤位一一設立,鹿角、鹿皮、木雕、織品...等非常有地方特色禮品一一出籠,想買芬蘭特色產品的朋友,在此選購,可以用不錯的價格購買品質頗優的手工製品,比赫爾辛基各景點區及機場的禮品店的季格及品質都更優。
1號廣場: 拉脫維亞自由紀念碑(The Freedom Monument)
這座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18~1920年間拉脫維亞獨立戰爭而建,用來緬懷獨立戰爭中陣亡的軍人,同時也是拉脫維亞獨立、自由和爭取主權的象徵。 如果搭乘公共渡輪HSL到達位於芬蘭堡北邊的主碼頭下船 (地圖中1號位置),可以先到遊客中心索取相關資料、地圖後,依地圖中藍色路線往南一路玩到最南端的小島。 在2018年,有850萬名遊客至岩石教堂參觀,為芬蘭最受歡迎的建築物景點。
除了博物館之外,在芬蘭島北方有一座「芬蘭島教堂 (Suomenlinna Church)」,外觀造型相當優雅,前方大片斜坡草地,逛累了可以在此休息,欣賞四處碧草如茵風光,以及教堂前方以鐵鍊連接數座大小型砲台,頗為壯觀。 由Arkadiagatan街直走轉入Luthergatan街往前,可以見到累累的巨型石塊堆疊,路邊仔細搜尋,便可見到岩石教堂的橫向狹長的入口在一塊塊石塊堆疊的建築之間。 岩石教堂為赫爾辛路福音派路德教會的教堂,原名「聖殿廣場教堂 (Temppeliaukion kirkko)」。 參觀完赫爾辛基大教堂,可由至門口禮品店逛逛買買小禮物;然後走出教堂外到階梯上小坐,欣賞由上往下俯瞰的赫爾辛基特殊街景。
1號廣場: 里加火藥塔(Powder Tower)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在當時作為西歐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路線,而後又因加入漢薩同盟,使得里加的政經地位更加穩固,成為拉脫維亞最重要的商業、金融、文化中心。 狂野的新藝術運動風格(Art Nouveau)到底長怎麼樣? 先從10個小知識加深對拉脫維亞的印象,再讓筆者帶你一覽25個必去里加景點,走入不可思議的里加世界吧。 赫爾辛基大教堂與赫爾辛基其他教堂的正門一樣,都位於西側,面向赫爾辛基大學的旁的Unioninkatu街,所以面向上議院廣場的這一面並非正面,因此參觀赫爾辛基大教堂,請由西側的正門進入,而非面向廣場的南側(通常是閉鎖的)。
- 在此之後拉脫維亞陸陸續續被其他國家統治及影響,如波蘭立陶宛聯邦、瑞典王國、俄羅斯帝國、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統治等,而成為現今豐富多元文化的里加,也因此在1997年以”里加歷史中心”之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
- 聖雅各主教座堂原名為Rīgas Svētā Jēkaba Romas katoļu katedrāle,因新舊聖經的雅各使用名稱不同,事實上英文名為St.
- 教堂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前兩個與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有關,第三個與早期巴洛克時期有關,而完工後又經歷數次天災人禍被燒毀後重建,直到1973年才翻修完成,由原先的木造結構改為現今的鋼鐵結構。
- 火藥塔建於14世紀,在1621年的瑞典戰爭後被毀,1650年為了保護內部珍藏,在原先的基礎上重建為現今所看到的外觀。
在過去俄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以至芬蘭內戰,芬蘭島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今,戰爭結束,軍事防禦功能不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後,搖身成為赫爾辛基重要的觀光景點。 岩石教堂內,包括2樓的130人座位,共有940人的座位。 由於藉由分散大廳中的聲音並將聲音吸進大廳來改善聲學效果的設計,岩石教堂是赫爾辛基舉辦各種大小型音樂會最佳的場所。 位於教堂左邊岩石間的管風琴更可提供數十種不同音效的效果。 參觀完赫爾辛基大教堂一樓,可以下到地下室,地下室於1970年整修完成,成為小型展覽廳及小咖啡館Café Krypta,如果小咖啡館CaféKrypta有營業,不妨進入品嘗一杯香醇的芬蘭咖啡。 赫爾辛基大教堂為赫爾辛基市區最顯著的地標,在赫爾辛基稍高的高地上眺望,雄偉白色建築、四邊綠色圓頂的赫爾辛基大教堂便映入眼簾。
1號廣場: 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Latvian National Opera)
由西向東逛至Esplanadi 公園底,往碼頭市集的方向,可見到赫爾辛基最重要和最受歡迎的藝術品之一的「Havis Amanda 雕像」噴泉 (Havis Amanda Fountain)。 幾乎每一位到赫爾辛基旅遊的遊客,在逛完精品店街 Pohjoisesplanadi,前往碼頭市集時,一定會到「Havis Amanda 雕像」噴泉拍照打卡。 聖雅各主教座堂原名為Rīgas Svētā Jēkaba Romas katoļu katedrāle,因新舊聖經的雅各使用名稱不同,事實上英文名為St. James’s Cathedral,它是里加舊城中唯一仍維持哥德式尖塔的教堂。
芬蘭全部觀光景點而言,岩石教堂也是僅次於遊樂場「林納瑪奇樂園(Linnanmäki)」,以及赫爾辛基離島「芬蘭島(Suomenlinna)」,為赫爾辛基受歡迎旅遊景點的第三名。 「上議院廣場」四周被眾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所包圍,包括後方的赫爾辛基大教堂,東側的「參議院」、「政府辦公大樓」,西側「赫爾辛基大學」校本部、大學博物館,以及往後延伸的「芬蘭國家圖書館」。 1號廣場2023 碼頭市集廣場所在的南港碼頭是赫爾辛基最古老的碼頭,自瑞典統治芬蘭的時代,到俄羅斯統治的時代,船隻的運輸、停泊都以南港碼頭為基地,因此,在市集廣場周邊有幾處頗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或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