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粵劇戲服5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粵劇戲服

「篤篤篤篤,撐!」粵劇的鑼鼓聲可謂陪伴不少香港人成長,很多本地人小時候都曾經在電視前跟著名伶哼歌,或伴隨長輩到戲棚看戲。 不過,別以為看粵劇是上了年紀的人才做的事,其實近年來,香港有不少年輕人都認同並支持這個珍貴的本土藝術文化。 粵劇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詩經》,[8][9]但齊言體民歌也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詩讚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等的共同起源。 清朝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 粵曲也有由民歌的戲曲變調,如出自崑腔劇目《思凡》的「朦朧」、「山坡羊」,本是民歌,但崑腔化後再傳入粵曲之中。

廣州出現「海珠」、「樂善」、「太平」、「寶華」、「民樂」、「河南」等十所大戲劇場。 粵劇戲服 同期,開始產生「薛馬桂白廖」五大流派。 當時大老倌嘅收入相當可觀,喺每圓可購米兩擔嘅時候,佢哋嘅年俸可以高達18000圓。 因此好多人認為演粵劇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趨之若騖。

粵劇戲服: 淺談「粵劇戲台服飾」

「香港粵劇戲台服飾金碧輝煌研究與傳承計劃」獲非遺辦資助項目:(1)出版實體書《香港粵劇戲台服飾裝扮藝術》;(2)建立網上資料庫《粵劇服飾》。 後來,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加入了短喉管、長喉管、京胡及揚琴。 薛覺先率先引入西樂樂器,更開創了「西樂部」,當中樂器包括了梵啞鈴(即小提琴)、木琴、文德連、結他、色士風及班祖。 此劇以鄉村小村落及粵劇作為劇集背景,講述流行曲音樂人丁一駿(張振朗飾)及女鬼雲柳芳(龔嘉欣飾)譜出一段淒美動人的人鬼戀故事。 第一代戲箱,這種戲箱行内叫3號槓,顧名思義,是還有1號、2號的,不過3號是最大的,也是圖中所見的尺寸。

來自上海的呂文成將北方二胡的絲弦改成鋼弦,創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 名伶陳非儂邀請梁以忠擔任其戲班的音樂領導。 當時更出現了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着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陳師傅說起來甚為容易,但粵劇文化的底蘊卻並不簡單。 粵劇有小生、花旦、武生、丑生等6個主要角色,其服裝頭飾亦分別代表他們的身份,粵劇界稱之為「行當」。 及後薛覺先率先引入新嘅化妝技巧及西樂樂器。

粵劇戲服: 香港文化博物館

■董惠蘭堅守打拼30多年,成為廣州戲服碩果僅存的傳承人。 ■製作傳統戲服嚴格遵循設計、描花、手繡或車繡、縫合等工序。 ■蘭姐正在繡的荷花圖上,水草搖曳、蜻蜓點水,栩栩如生。 吳珮琪還現場學唱一段《牡丹亭》唱段「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粵劇戲服2023 她說,自己和同學們在台灣也經常進行戲曲演出,參與傳統戲曲的推廣,希望讓更多的年輕朋友能接受和喜愛中國傳統戲曲。 「我18歲做演員,可叫作科班出身,但當時學戲很難,並不容易當上一線。」原來陳師傅最初是希望踏上台板當演員,可是幕前發展暗淡,僅維持了4年的演藝生涯便退居幕後。

順治十五年(1658年)嚮靈應祠祖廟前建華封戲台,臺上演戲鼓桌什物俱全。 康熙年間改名為萬福台,係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嘅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 戲台分前後兩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為佈景,具有强烈嘅舞台效果。 整個萬福台重採用拱型結構,無論站喺邊,聽得到嘅音質基本相同[5]。

粵劇戲服: 傳統劇目

當時大老倌的收入相當可觀,在每圓可購米兩擔的時候,他們的年俸可以高達18000圓。 因此很多人認為演粵劇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趨之若鶩。 粵劇戲服 粵劇戲服2023 據不完全的統計,這個時期活動於穗、港、澳的專業和藝人兼任的編劇家有100多人,新編劇目高達四五千個。

粵劇嘅樂譜稱為工尺譜,係粵劇傳統嘅記譜方式。 跟其他地方劇種所用嘅大同小異,都係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裏嘅樂音,相等於西方音樂嘅So、La、Te、Do、Re、Me、Fa、So。 粵劇戲服2023 粵劇戲服2023 木魚都屬於無固定音高嘅竹木類打擊樂器。 外狀好似魚頭,中間挖空成為共鳴箱,正面開一條長形魚口,手持小木槌以敲擊發聲。 木魚最初係佛教嘅法器,亦係宗教音樂嘅伴奏樂器,後來漸為民間器樂所採用。 木魚音色空洞,發音短促,輕快活潑,常扮演伴奏嘅角色,嚮「數白欖」時作敲擊節拍之用。

粵劇戲服: 表演場所

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因此娛樂要求而更加興旺,吸引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 這些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 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 粵劇戲服 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方便坐紅船的戲班集結及沿江落鄉演出。

因此不同花旦會有不同的士兵戲服,有時甚至會繡上個别花旦的名字。 曲牌泛指曲牌體系以外嘅說唱同板式嘅曲調名稱。 粵劇唱腔分兩大體系,一係板腔體系,另一係曲牌體系。 曲調係有固定嘅旋律,包括:《陰告》(牌子)、《銀台上》(牌子)、《貴妃醉酒》(大調)、《罵玉郎》(大調)、《戀檀郎》(大調)、《秋江哭別》(大調)同《平湖秋月》(小調)。 粵曲都有由民歌嘅戲曲變調,例如出自崑腔劇目《思凡》嘅「朦朧」、「山坡羊」,本來係民歌,但係崑腔化後再傳入粵曲之中。

粵劇戲服: 中國戲曲節

劇本方面更有啲係改編自話劇或電影嘅優秀作品。 乾隆年間,廣東一帶比較安定,商貿發達。 佛山重係商幫薈萃,因此娛樂要求而更加興旺,吸引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 呢啲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 佢哋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嚮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 而本地班嚮佢哋嘅集中地-佛山成立咗「伶人報賽之所」嘅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

粵劇戲服

[53]2004年8月,中國首部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戇駙馬》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美術片獎。 [43]2008年,首部動漫真人騷新編粵劇《蝴蝶公主》在大學城開演,把動漫元素融入了粵劇中。 [54]可見,中國內地的表演人士都為粵劇在各方面作出很多創新的嘗試。 是時的戲班雖然已有私伙戲服,但戲台後台擺設,依然有保留十六個戲箱,也有「狐狸洞」[花旦化妝的地方]、孖仔孖女位[男女演員休息處],神位則放在雜箱箱面。

粵劇戲服: 頭飾

粵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融合文學、音樂及舞蹈等藝術元素,承載深厚的嶺南文化。 計劃期望能引導學生認識粵劇及了解傳統戲曲的美學藝術,從而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修養。 結業演出劇目《叮噹糖》透過古代人黃亞茂販賣叮噹糖養家及日常見聞為故事骨幹,宣揚人間仁愛孝義精神。

粵劇戲服

在20世紀30年代,粵劇受到市場商業化的衝擊,廣繡戲服也隨之產生了珠筒、膠片等離開戲劇而單純追求華麗的樣式。 現在除了廣東廣西各專業粵劇院團訂製廣繡戲服外,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業餘粵劇社團也紛紛購置,連我國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歐洲各地的職業與業餘粵劇團隊也十分喜愛購置廣繡戲服。 在粵劇的歷史裏,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他中國戲曲不斷演變。 粵劇的表演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臺。

粵劇戲服: 「廣州戲服」瀕臨失傳 蘭姐孤店獨守絕技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咗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 到咗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重係戲行中嘅主流。 但係後來創作嘅粵劇電影重新將粵劇帶入電影院,令粵劇重獲昔日光輝。

粵劇戲服

其中鬚功是武生行當的一項專科,早期的鬚功表演樣式繁多,有用手指拋、彈、撥、攪、拈、掙、捧、揉、吹、震等十種手法,[76]來表達悠閒、高興、深思、意外、驚訝、震怒等表情。 為了作猶豫不決、考慮如何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索物件、覓路等情節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式來表達。 金繡手工廊提供一個午後,幾個大姐坐在一起,飛針走線,談笑風生,不一會,一幅精緻的刺繡作品輪廓初現,而組織這些活動的是凌燕金,人稱「金姐」,長洲街深井村人。 董惠蘭和小婷婷(如今已成為戲服藝術傳承人)。

粵劇戲服: 活動日程

同時,粵劇都會吸收唔同地方嘅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嘅廣東南音、木魚、廣東嘅本地民謠粵謳同板眼。 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係所用化粧品比較簡單。 小生唔抹胭脂,最多係劃黑少少眼眉毛,花旦只係塗下粉末。 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係自行照鏡化妝。

粵劇戲服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