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坊間多年來謠傳著「吃雞蛋會讓膽固醇上升」的說法,倒讓雞蛋揹上不少污名。 2015年,美國《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提到,從飲食中攝取的膽固醇並不是導致人體血液膽固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遺傳、缺乏運動及大量接觸菸酒,則與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較高。 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研究中也證實,對心臟病患者與高膽固醇族群而言,每天吃一顆雞蛋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還可降低中風發生的機率。 雖然許多人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和做足夠運動來改善膽固醇水平,但有些人可能還需要他汀類藥物或其他藥物來控制膽固醇,例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 未曾接受過身體檢查,並且已超過40歲、超重或家族有心臟病病史的人士,有較高風險患高膽固醇。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會造成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
膽固醇為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須,因此過高或過低,都可能造成疾病。 膽固醇較常見的問題是過高造成動脈血管阻塞,但是較為少見的膽固醇過低,也可能和憂鬱症或腫瘤等疾病有相關性。 除了飲食會影響膽固醇水平,其他因素如家族遺傳、年齡、吸煙及缺乏運動都有關係5。 另外,一些植物油如椰子油亦含大量飽和脂肪,有機會影響膽固醇水平6。
膽固醇的迷思: 過敏兒吹冷氣鼻水直流 醫師推薦「抗敏茶」擺脫噴嚏
此外,以植物油取代牛油、豬油、奶油的使用,並從鮭魚、鯖魚等魚類補充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 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時,就有點類似垃圾車,把這些過剩的膽固醇全部運送到血管壁堆積,造成血管狹窄。 垃圾車對身體來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數量過多的時候,血管會被塞入過多的膽固醇造成動脈硬化影響血管健康。
治療藥物除了口服的史他汀類(statins),現在還有一種針劑的PCSK9抑制劑。 PCSK9是肝臟內合成的蛋白質,會提早移除掉「低密度膽固醇」這個接受體,影響膽固醇的正常代謝,這個藥物就是抑制PCSK9蛋白質的作用,避免膽固醇接受體被提早報廢。 醫界多認為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源自流行病學的證據顯示低密度膽固醇(LDL-C)愈高、心血管疾病就會增加。
膽固醇的迷思: 人體地圖 查疾病
中醫師診所院長吳宏乾在《蛋療:中醫祕傳五大內臟對症蛋食養生帖》(幸福文化)中,指出醫學界曾經一度認為,由於雞蛋當中的膽固醇含量太高,會引起人類的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然而這一說法在近年已經改變。 膽固醇的迷思 當然,如果是距離退休年齡還很遠的年輕人,筆者認為將大部分的資產,配置在海外投資標的上,當然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越是接進退休年齡、未來只在國內退休生活的人,投資在海外的比重,真的就不宜過高。 甚至,全數擺入完全沒有匯兌風險的國內投資,才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因為身體一旦發炎,一種叫「巨噬細胞」的白血球等炎性細胞,就會集合起來對抗發炎。 膽固醇的迷思 這些炎性細胞會釋放活性氧攻擊異物,但若膽固醇因為活性氧而氧化,動脈硬化的程度就會越來越嚴重。 齋藤糧三在新書《大口吃肉,一周瘦5公斤的生酮飲食》中解釋,其實膽固醇是細胞膜或神經細胞的材料,也是構成激素或維生素D的原料,在人體內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膽固醇的迷思: 飲食營養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曾有一項全國營養調查研究發現,若在晚上8點半到凌晨5點攝取較高熱量,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比較高。 若把早上應該攝取的脂肪挪到晚上才吃,則每增加100大卡脂肪,低密度膽固醇會高3~6mg/dL;若晚上降低100大卡總熱量攝取,移到早上、中午時段吃,低密度膽固醇顯著降低1.14~1.46mg/dL,總膽固醇也有類似的結果。 國外甚至建議8歲以上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孩童,就應開始接受治療,因為他們一出生膽固醇就比別人高,提早用藥可把動脈硬化時間延後到和一般人一樣。 不過還是要看膽固醇的數值高低,若8歲孩童總膽固醇就350mg/dL以上,當然應早點治療;如果總膽固醇僅250mg/dL,且高密度膽固醇(HDL-C)又高,建議可以再觀察一下。
維生素D能夠調控免疫反應,正因如此,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才會自行製造膽固醇。 醫生會根據其精神狀態及過往病歷,決定患者的診斷,然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是需要醫生和患者一齊討論後共同決定的。 由於高膽固醇血症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建議滿18歲後,每4~6年檢查一次。
膽固醇的迷思: 膽固醇水平
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 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人們攝入的膽固醇不一定與膽固醇水平直接相關,例如:與久坐的人相比,運動的人就不容易因為攝取膽固醇而導致膽固醇升高。 此外,所謂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膽固醇的迷思2023 FH),大多是處理血脂的接受器基因出現了缺陷。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被灌輸「膽固醇是不好的東西」,像是「膽固醇小姐」,更是根深蒂固的影響了我們對於膽固醇的誤解,認為它是造成身體許多慢性疾病的元兇。 很多擔心膽固醇過高的人都像謝女士一樣不敢吃蛋,其實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製造的,如果沒有攝取含膽固醇的食物,人體會製造更多,一高就更不敢吃,於是就變成惡性循環。 但要選擇好的烹調方式,如水煮、蒸等,此外,蛋黃還可以幫助細胞修護。 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水平越高越好,能將膽固醇從細胞中帶回肝臟,被分解或作為廢物排出體外,而低密度脂蛋白(LDL)負責運送膽固醇到需要它的細胞,但過多膽固醇會在動脈壁積聚,可引致冠心病,因此被稱為「壞」膽固醇。 腸病毒來勢洶洶,為了瞭解父母對於預防腸病毒的認知是否充足,以及是否具備相應的預防措施,本文與TNL Research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合作線上問卷調查,進行進一步分析,及提供在施打腸病毒疫苗前家長必須知道的相關資訊。 邱淳志醫師指出,高血脂的高危險族群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腎臟病等病患。
膽固醇的迷思: 長壽早餐|專家推薦長壽早餐燕麥粥 燕麥忌配牛奶?點煮最健康?
吳宏乾表示,雖然一顆蛋裡約含有250毫克的膽固醇,但好消息是其中又以優良的膽固醇(HDL-C)佔大多數,而蛋黃中的卵磷脂又能夠溶解壞的膽固醇(LDL-C),所以吃蛋時真的不必太擔心膽固醇的問題。 筆者認為,從「人往高處爬」的角度來說,投資人選擇投報率最高標的的心態無可厚非,但是,投資人卻往往忘記了「凡是投資,必定有風險」。 所以,奉勸投資人別去追求那「報酬率可能是最高」的一檔,而是「報酬率雖沒有特別高,但波動風險卻相對低」的標的。 膽固醇的迷思 因為根據該位「達人」的建議,建議投資人將手中持有的某檔配息型ETF賣出,並買進「非以配息為主,而是賺取價差」的另一檔市值型ETF。
近年來膽固醇的角色一直被挑戰,除了美國農業部取消食物膽固醇攝取上限,也有人質疑控制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無關,但臨床上有一群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若不積極控制膽固醇,罹患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將會大增。 而有些高血脂患者則希望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適度運動,來降低膽固醇指數,然而此方法並非適用所有人,若經由非藥物的方式仍無法有效控制膽固醇數值時,應透過藥物治療,且高血脂症亦屬慢性病的一種,應該遵從醫囑規則服藥控制,停藥前應該先與醫師討論為宜。 膽固醇的來源,有1/4是從食物中攝取、3/4是由體內自行合成。 因此,在高膽固醇血症的治療中,飲食控制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 只要超過上述膽固醇標準,就要開始進行治療,包含藥物治療以及非藥物治療。
膽固醇的迷思: 相關服務
第一次膽固醇檢查應該在青少年時期進行,若有相關家族史,應儘早檢查。 根據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二及第四名。 然而,只有五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疫情期間甚至有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取消回診、領藥。 除了酪梨,芭樂也是同樣有效且更普及的水果,甚至芭樂籽還含有的抗氧化劑和生物活性物質,有益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 邱淳志醫師解釋道,低密度膽固醇屬於膽固醇的一種,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主要是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全身細胞之中運用。
- 只要病情穩定的時間夠長,不少的患者都有機會能逐步減少藥量,然後最後停藥。
- 想吃得有營健康,先學會選擇燕麥,市面上的燕麥片可大致分為3種,包括:即食麥皮、快熟麥皮及原片燕麥,3種麥片的分別在於精鍊程度,原片燕麥的精鍊度最低,升糖指數最低;相反即食麥皮精鍊度最高,升糖指數亦最高,所以想瘦身減肥,原片燕麥是理想選擇。
-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會造成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
- 一般人聽到「膽固醇」這3個字,總會將它和許多心血管疾病連結,除了敬而遠之外,還要處心積慮地將它剷除殆盡,彷彿膽固醇是十惡不赦的東西。
建議每天攝入25至30克膳食纖維,其中至少10克來自水溶性纖維。 膽固醇的迷思2023 澳門心臟專科醫生鄧錫偉表示,統計顯示香港約有一半人有膽固醇偏高的問題,情況遠比糖尿病和高血壓為嚴重。 鄧醫生表示,一般他汀類藥物是首選治療,但若用到最高劑量仍未達標,又或出現無法承受的副作用,可加入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PCSK9抑制劑。 想食得有營健康,應選購原片燕麥,因為它的精鍊度最低,升糖指數最低。 煮法方面,可以參考Dan Buettner的做法,使用豆奶,想令味道更吸引....詳情即看內文。 想吃得有營健康,先學會選擇燕麥,市面上的燕麥片可大致分為3種,包括:即食麥皮、快熟麥皮及原片燕麥,3種麥片的分別在於精鍊程度,原片燕麥的精鍊度最低,升糖指數最低;相反即食麥皮精鍊度最高,升糖指數亦最高,所以想瘦身減肥,原片燕麥是理想選擇。
膽固醇的迷思: 膽固醇越低越健康?心臟科醫師一篇文破解迷思,親授4招遠離腦中風、心肌梗塞!
因此,避開吃精緻食物,尤其是麵包,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決策。 其實,像是麵包、油炸食品以及含糖飲料,才是導致肥胖、造成三高以及膽固醇累積的問題。 這些食物在體內代謝後,容易提升膽固醇的指數,增加身體的負擔。 2015年美國《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就是研究人員追蹤兩萬名測試者長達20年,證實每週食用數顆含蛋黃的雞蛋,也不會增加罹患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的機會。
而且芭樂籽所含豐富的纖維,可使身體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受體)的量以產生更多膽汁鹽(bile acids),有助於降低血流中的膽固醇,避免膽固醇過高,堆積在動脈血管壁的內層,引起慢性發炎、形成斑塊。 江守山指出,氧化的低密度膽固醇會導致動脈中斑塊的積累,而氧化是一種與心臟病和癌症相關的生物過程。 另外,除了控制膽固醇,酪梨還含有健康化合物,如類胡蘿蔔素,也有益於眼睛健康。 我們常把膽固醇跟許多負面的疾病聯想在一起,像是三高、肥胖等問題。
膽固醇的迷思: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如果單看「配息率」,不同ETF在不同時間的表現,還是各有優劣點的。 膽固醇的迷思 但是,如果從「報酬率」及「波動度」的角度來看,「報酬率較高,且波動度又低」的標的是00713。 不過,由於網友所提到的文章中,特別提到了台股高股息ETF,以及市值型ETF,引起了筆者的好奇心。
「好了,還有什麼事嗎?」他似乎急著要走催促著,我又努力一次,跟他說即使不去看醫生,也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要少吃熱量高的食物,並且要做運動。 當問卷調查中進一步問到是否有意願讓孩子施打疫苗時,有高達92.6%的家長有意願,顯示大多數家長對於保護孩子免受腸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症、終生殘疾甚至死亡有極高的關注和重視。 邱淳志醫師解釋道,低密度膽固醇屬於膽固醇的一種,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主要是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全身細胞之中運用。
膽固醇的迷思: 膽固醇過高,反而是精緻飲食惹的禍!
但其實,已經有實驗證實,雞蛋中的膽固醇,並不會直接引起人類心血管的問題;反而是麵包、含糖飲料等精緻飲食才是元兇。 膽固醇的迷思2023 想要降低過高的膽固醇,除了少吃這些食物,還有實驗證實酪梨、芭樂都是天然的降膽固醇食物。 水溶性纖維是一種黏性纖維,可與膽汁(由膽固醇組成)結合隨身體的廢物一起排出體外。 每吃1克水溶性纖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可降低1%。
每週吃2至3次魚,替代含有增加「壞膽固醇」飽和脂肪的肉類,以及提供能降低「壞膽固醇」的 膽固醇的迷思 omega-3 脂肪酸,有助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對於一般健康人士,每日建議膽固醇最高攝取量為300毫克;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血脂高的人士,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200毫克。 運動飲食控制 配合治療最有效 膽固醇的迷思 鄧醫生強調,即使治療將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病人仍需要繼續治療,否則壞膽固醇和風險都會打回原形,之前的努力便會白費。 因此控制膽固醇水平可說是病人的終生事業,成功的關鍵是病人能夠依時用藥和覆診,而其經驗顯示,多達八至九成病人都能夠在醫生的幫助下,令壞膽固醇控制在目標水平。 歐洲心臟協會建議,醫生應評估病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後再設計適合病人的療程和目標。
膽固醇的迷思: 生活與休閒
三總松山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劉崢偉表示,基本上存在人體中的每一種物質,都有其職責所在。 膽固醇主要是存在血液中的「血脂肪」,不僅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還是性荷爾蒙(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醛固酮與皮質醇等荷爾蒙,以及合成維生素D的重要原料。 膽固醇的迷思 一般人聽到「膽固醇」這3個字,總會將它和許多心血管疾病連結,除了敬而遠之外,還要處心積慮地將它剷除殆盡,彷彿膽固醇是十惡不赦的東西。 雖然藥物如作第一線使用的他汀類,適合關注膽固醇及血脂的人士服用,但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全面改善健康7 ,因此建議關注膽固醇及血脂人士保持健康生活習慣。 體內的膽固醇約兩成由食物 (如魚、肉類、蛋類及全脂奶類食物) 之中吸收,其餘則由自身肝臟製造1, 2。
要找出這樣的家族,必須進行一等親的基因篩檢(Cascade screening),檢視患者的父母親、兄弟姊妹、孩子,必要時連配偶一起,才知道基因是怎麼遺傳下來。 因為本身已經是高膽固醇,加上更容易有抽菸、高許壓、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子加成,動脈硬化風險比別人更快,因此除了控制膽固醇,還要加上衛教,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過,進一步將壞的膽固醇(LDL)降至比53.2mg/dl更低的數值,是否能夠繼續安全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則沒有定論。 此外,運動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對於降低膽固醇雖然有輕微的效果,但很難達到將壞的膽固醇降低至50mg/dl以下,因此不需要擔心體內膽固醇過低所造成的負面效果。 國內四大相關醫學會近期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
膽固醇的迷思: 健康網》「麻」煩快走開! MMR疫苗能防德國麻疹
一般建議壞的膽固醇(LDL)在健康無危險因子的情況下,也要維持在130mg/dL以下。 膽固醇的迷思2023 目前醫學研究指出,藉由藥物介入,將壞的膽固醇(LDL)由69.9mg/dl降到53.2mg/dl,還能繼續降低缺血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機率,且並不會伴隨腦出血增加的風險。 由於飲食佔體內膽固醇比率僅有2成,8成的膽固醇都是由體內自行合成,因此即使飲食清淡,還是有可能因為代謝與遺傳等因素,導致體內膽固醇超標。 再加上如果家族成員有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家族病史,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來得高。
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一般人聽到膽固醇的第一反應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膽固醇其實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 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必須物質,也是許多體內激素的製造原料,例如我們熟知的腎上腺素、性賀爾蒙、膽酸及維生素D。 然而,當膽固醇過多時,身體會無法承受,在血管內皮沈積,造成動脈硬化,進而產生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然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往往富含飽和脂肪,有時還含有反式脂肪,可能會使「壞膽固醇」升高和「好膽固醇」降低,從而導致動脈中形成斑塊,增加患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