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蓮淨苑已成立幾十年,至80年代常住眾已嚴重老化,出家眾多已七、八十歲,人手嚴重不足。 為淨苑未來的長遠發展,志蓮急需補充新血,也需及時物色住持的接班人選。 1980年,在大嶼山寶蓮禪寺董事會主席、著名高僧源慧法師的提點下,當時七十二歲的瑞融法師做出決定,親自到沙田山上的無名小廟菩提園與一位更加高齡、素不相識的老尼師寬純法師懇切商談,請其弟子宏勳法師到志蓮淨苑任職。 此時的宏勳法師十分年輕,正協助丹霞山別傳寺等多所寺院修葺重建,開展工程,無意轉往志蓮淨苑掛單。 為使宏勳法師同意下山,瑞融法師不顧腳傷行動不便,再次拄杖上山耐心勸說,後又邀請師徒二人到志蓮淨苑參加了連續七天的楞嚴法會。 精誠之至,金石為開,瑞融法師的一片苦心和誠意,終於得到宏勳法師同意到志蓮主管籌辦圖書館的工作。
1985年,慈祥法師卸任名譽住持,輔行多年的瑞融法師升任為志蓮監院,宏勳法師也在各方面成為他的得力助手。 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發起人之一,由第一至八屆歷任理事,由第九至十屆、十九至三十九屆任為董事。 四個蓮花池乃依「淨土經變圖」中展現的阿彌陀佛淨土的七寶池及八功德水設計[1]。 1945年2月,日佔政府強徵志蓮淨苑用地,迫令所有佛像、物品全部搬走,幸有法雲精舍大力相助,借與房屋以安奉佛像及莊嚴品等,更得一批佛教界人士與靄亭法師同心協力,為保全志蓮淨苑殫精竭慮,功不可沒。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為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 志蓮淨苑老人院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3 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志蓮淨苑老人院: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社區券計劃)
為此他率先捐款,興辦法會,所得檀施全部撥充建築費用;志蓮同人也四出奔走,向各方善信募捐,後又得到虛雲老和尚弟子張寬明、李寬福伉儷(即張志真、李卓如居士)在經濟上大力支援,令工程順利進行。 虛雲老和尚關心志蓮的建設,親自來信指點建造殿堂的方向位置,寬慧法師先後興建了大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樓、五觀堂、報本堂、普同塔、妙寶塔等,使道場日益完整。 但限於原有舊別墅的格局及地段地勢,加之百廢待興的情勢下不可能全力投入寺廟建設,此時還難以建成具理想規模的寺院建築。
1941年12月8日開始,香港進入為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經歷了一場大劫難,一切宗教活動都停頓下來,志蓮淨苑的佛學班也於1941年無奈停辦。 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一切不可執著,如果我們能放下一切,捨離一切,苦惱自然止息,世界將呈現它本來的面目,我們也可體驗佛陀的智慧。 作為安老服務工作者,我們必須有捨棄的精神,包括自己的心力、時間及阻礙自己不執著的性格和價值觀等,使自己全情投入,奉獻於安老事業中,令長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中獲得最大的喜樂。 面對長者的老、病、死,難免令人消極及心灰,喜就是當我們面對這些痛苦時,心裏仍然意志堅定,對生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仍然認知到生命的最後階段可繼續發出光和熱。 喜悅給予人信心和希望,使我們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地一起生活和工作。
志蓮淨苑老人院: 香港ドル(約105億円)をかけたアジア最大規模の唐代建築群。マニアックな観光名所を探しているならおすすめ。
1997年,香港將回歸祖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志蓮決定在這重大時刻,適逢天時、地利、人和,眾緣和合下,建設一座按中國傳統古建築方式的佛寺,使之屹立於回歸祖國的土地上,一方面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另一方面讓人在現代化的環境下體會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 經過全面考慮後,志蓮淨苑將重建佛寺定位為一座仿唐木構建築群。 與此同時,志蓮對社會上的公益慈善事業也積極參與,不遺餘力。 1958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醞釀在人口稠密、佛教信徒達五十萬眾的香港建立一所佛教醫院,以解除貧苦大眾病疾之苦。 寬慧法師是 「籌建醫院發起人小組委員會」委員之一,率先行動,次年即在志蓮淨苑舉辦「虛雲老和尚追思法會」,籌得善款一萬二千元作為佛教醫院建院基金。
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 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 由於大量難民隨著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 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購得華人狀師陳七的陳七花園別墅,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
志蓮淨苑老人院: (四) 重建时期
「我教學生,沒有固定的體系,正如孔子所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資質,他們也練就了屬於自己的硬功夫。」高峰老師這樣說。 1941年12月8日开始,香港进入为时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经历了一场大劫难,一切宗教活动都停顿下来,志莲净苑的佛学班也于1941年无奈停办。 觉一法师、苇庵法师率几位徒弟留守净苑,没有离开,他们既须顾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护志莲,在乱世中艰难度日,苦苦坚守难得建起的道场。
1952年,慈航淨院於新界沙田新田村開辦慈航義學,為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造福社區民眾。 後來把義學改為佛教慈航幼稚園,直至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3 2000年停辦慈航幼稚園。 為免浪費寶貴用地,2002年瑞融法師將空置的慈航幼稚園校舍捐贈予香港某屋舍傾頹的佛教道場,清拆重建後作佛教慈善事業之用。 然佛寺開光當天,適逢香港淪陷,日軍欲徵淨院為軍營,以刀槍強迫瑞融法師於契約上簽字。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興
志蓮淨苑是傳統的淨土宗寺院,因念佛求生彌陀極樂,故名淨土宗。 志蓮淨苑始創於1934年,創辦人葦庵法師本擬建造一所傳統式寺院以供僧眾清修,後因國內移民大量湧至,當時社會對福利服務需求甚為殷切,故致力發展福利服務。 • 在院旁之佛寺、公園、文化部、禮堂及圖書館,亦為院內老人提供了休憩散步、參與宗教、社交及群體活動之方便。 • 建立專業團隊,為長者提供復康訓練、醫療護理、心靈關顧,社交活動及心理輔導等專業服務,協助他們克服因生理、心理及認知問題所帶來的障礙,提升其自理能力,延緩衰退,促進身心健康。 •在院旁之佛寺、公園、文化部、禮堂及圖書館,亦為院內老人提供了休憩散步、參與宗教、社交及群體活動之方便。
此時恰好大殿傳出誦讀楞嚴咒的聲音, 瑞融法師鎮定回答:「現在誦經,不能停止,否則皇軍會戰敗。」日軍首領震驚,轉而下令保護全港佛寺。 日佔期間,許多內地僧人因戰事阻隔滯留香港,無處安身,瑞融法師又毅然打破傳統慣例,開放女眾道場慈航淨院的講堂收留避難的男眾僧人,在危難時刻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大悲無畏。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3 慈航淨院是宏願法師於1914年創立的尼眾道場,持續擴建多年。 1932年宏願法師圓寂,弟子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徒孫瑞融奉師命從大嶼山蓮華台前來協辦。 志蓮淨苑老人院 由於經費不足,工程難以繼續,瑞融法師參與策劃設計,親自購買建材,率眾開山劈土,擔沙搥石,十年來師徒胼手抵足,歷盡艱辛,以整整十年,最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兴
來到志蓮的寬慧法師氣度寬宏,做事剛毅果斷,上任伊始即提議:志蓮淨苑作為女眾十方叢林應制定共住規約,並在海仁法師指導下很快將規約擬定完成,董事會通過後即照章施行。 出身望族,少年學佛,廣行布施,供養三寶,建塔造寺,教濟災貧,開設素菜館及佛經流通處,凡慈善事業毫不吝惜。 1935年與同侶五人向虛雲老和尚求受三歸,觀本老法師為引禮。 1946年虛老和尚應邀到廣州弘法,香港佛教會即委派寬慧法師往六榕寺禮請其蒞港弘化,一別十年之後再得老和尚慈悲訓導,寬慧法師深受感動,萌出家念。 1947年虛雲老和尚重興曹溪南華寺,傳授三壇大戒,寬慧法師因緣成熟,遂依止老和尚出家受戒,法號寬慧。
1960年代,在東蓮覺苑發起舉辦七永日的的楞嚴七法會,這是香港市區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楞嚴七法會,緣起是為患重病的林楞真居士日夜頌楞嚴咒,祈求佛菩薩加持令其病癒;之後每年舉辦七永日的楞嚴七法會帶到志蓮淨苑,延續至今。 把殊勝難得的楞嚴七法會從大嶼山傳入市區並延續下來,是瑞融法師的重要功績之一。 慈航淨院是在香港其中一個尼眾道場,1932年其開山祖宏願法師圓寂,徒孫瑞融法師協助師父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佛寺,歷盡艱辛整整十年,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又以過人的勇氣和機智,在日軍的威脅下保存道場。 1963年提議並令慈航淨院註冊為有限公司,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布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 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群。
志蓮淨苑老人院: 資料來源
清末民初,中国大陆战乱频仍,与方圆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较、社会较为安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 「天涯净土」,吸引了大批国民到来,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侣。 在渺无人烟的大屿山,南来的僧人种山蔬、置法器,结茅清修,农禅为生,二十世纪十至二十年代,已有七八十间茅蓬、静室相继在大屿山出现。 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国掀起的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各地大小寺院均遭冲击,又促使不少僧众由内地南迁,再图发展。 戰後,香港全力投入重建,經濟復蘇,人口迅速回升,國內卻又陷入國共內戰,民不聊生,香港再次成為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
因出家女眾漸多,老和尚囑其往曹溪重修無盡藏肉身比丘尼道場,寬慧法師奉命辦理,奔走各地募化,購辦材料,而正將興工之時,香港佛教聯合會諸位法師敦請其返港接任志蓮淨苑住持之職。 志蓮淨苑老人院 1970—198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社會安定,生活改善,教育程度提高,民眾對文化的興趣、追求真理的熱誠不斷上升,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動積極地展開。 但佛教義理博大精深,歷史基礎深厚,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當時的條件明顯不足,建立佛教圖書館已是因應時代的需求。 有鑑於此,瑞融法師提出了設立佛教志蓮圖書館的創意,並得到志蓮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的積極支持。
志蓮淨苑老人院: 殿堂(本堂)
一代大德遽然西歸,四眾同人無不悼惜,香港佛教聯合會公推筏可、覺光、優曇、大光、黃允畋等高僧大德組成治喪委員會,於志蓮淨苑舉行追思大會,諸山長老、緇素大德均前往拈香吊祭,追念法師的無上功德。 志蓮淨苑是一座小寺院,四周被大片木屋圍繞,但對環境生態十分重視,寺院內外修整得井井有條,並很早就已開始進行園林綠化。 淨苑大門兩側是王學仁居士撰書的對聯:「志蓮有願諸天護,淨苑無塵大士來」,進院後一路還有兩座門,上方分別書寫遒勁大字:「出菩提路」、「入解脫門」。 這塊鑽石山中心小小的綠化地有樹,有花,有亭,有塔,有小橋流水,有幽幽曲徑,景致悅目怡人,不僅附近居民常來休憩納涼,連文人雅士也被吸引前來。 直至1960年,蔡德允還有文字記錄志蓮雅集, 1965年三月三的雅集仍在志蓮舉行(《周士心談藝錄》),可見當時志蓮乃文人雅士往來結集之地,深受中國文化氣息的薰圍。 後因與會文友分別移居他國、離港仙遊,或因年老多病、先後去世,活動方才最终停止(《周士心談藝錄》P217)。
圖書館除了在收藏、整理佛學典籍,為修學和研究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圖書館又開辦佛樂唱誦班,印製佛經、佛像及佛教書籍,舉辦有關佛教藝術展覽,與香港和國內外的大學、研究所、博物館展開交流活動,成為志蓮對外聯絡交流的重要途徑。 年志蓮陷入債務危機,當時住持繼航法師善於講經說法,處理俗務卻非專長,生命有限二者中取其一,當然選取擅長之處加以發揮,於是繼航法師提出多次請辭,他離任後並沒找到合適人選接任,這使志蓮淨苑再次面臨而無人主持的困局。 志蓮淨苑老人院 志蓮淨苑老人院 無可奈何之下,董事會諸位董事懇請駐錫著名道場大光園、兼作志蓮董事多年的慈祥法師破格出任志蓮淨苑名譽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