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屋邨的地盤平整工程於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19間木屋及居民獲得後原區安置共222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60間木屋及安置共800名居民。 全邨均由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承建;而大廈以非標準型設計,結構外型分別為6幢長型、4幢L型、3幢T型及1幢相連I型大廈;住宅單位則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蘇屋邨櫻桃樓 Flat Design),主要提供1/2人,2/3人,1睡房及2睡房出租公屋單位。 單位室內面積由14.1至38 m2(152至409 sq ft)不等。 鑒於清水灣半島總站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故本線安排車長於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進行交更或用膳。
其中,位於綠柳樓旁邊的小白屋,又稱「火水屋」,早期曾作儲存及售賣火水之用,其後曾用作童軍中心,面積約300平方呎,位於樓與樓之間的凹位,建築師巧妙地將小白屋融合平台設計。 基本上蘇屋邨嘅分配住房嘅目標,係要達至提供相當闊嘅租金等級,可行嘅話,面積相同嘅單位按唔同嘅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唔同級別嘅租金,位於較上部份嘅單位租金會較貴。 最初委員會希望把單位分兩大類,其中一類係同北角邨差唔多,係附有梗房嘅單位設計;餘下嘅百份之七十五就係設計水準較低嘅無梗房單位。 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興建成本,令大部份單位取消咗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嘅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號室)至附有一個大梗房及兩個露台。
蘇屋邨櫻桃樓: 將軍澳隧道轉乘優惠
2016年9月蘇屋邨重建第1期第一階段的6幢住宅樓宇及蘇屋社區綜合服務大樓落成入伙。 至於第二期,則於在2019年2月落成,並早已展開預派單位程序;但是,絕大多數單位將暫時抽起,並撥為白田邨9-11及13座重建受影響居民的次要安置屋邨,供提早遷出者調遷。 2006年3月30日決定重建第一期(建於高平台的興建第3期、第4期及第5期共10座: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劍蘭樓、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及櫻桃樓),該範圍的租戶於2009年8月前遷出,2010年3月清拆;通往山上的通道亦在2009年10月22日封閉。 美槐樓與其餘三座樓相隔一條城門河,以兩座天橋相連,形成邨中有河的畫面,邨內以橫貫式的行人通道連接社區設施和各樓宇,外圍則是道路系統。
城巴標榜本線特快往返將軍澳和油麻地、旺角,但因需途經漆咸道北等塞車黑點,特快效果大打折扣。 因道路設計問題,本線只能單方向途經大角咀,未能照顧到在奧運站附近上班的乘客。 前往九龍灣商貿區的乘客大多選搭較便宜的城巴796P線或九巴296D線,種種因素令本線在早上繁忙時間的客量稍遜。 蘇屋邨櫻桃樓 除了能夠疏導放工繁忙時間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前往將軍澳南的龐大客流外,本線在旺角彌敦道沿途各站提供比港鐵更便宜的分段收費,亦能深入旺角心臟地帶(如朗豪坊、信和中心一帶),再加上晚上路況改善可加快車程,吸引到一批居於將軍澳的夜歸客捧場。
蘇屋邨櫻桃樓: 櫻桃樓的交通站點
邨內還有靜思花園、露天劇場、社區園圃和雨水花園等新設施,新設施能否配合居民生活所需? 居所又有沒有置身於「Park」的感覺,留待數年後居民評價。 全邨只有顯耀樓,由於地方太小,居民要依靠旁邊顯徑邨的設施,購物也要到顯徑商場。
駕駛本線車長於下班或用膳前返抵清水灣半島後,仍須負責駕駛巴士前往市區並沿途接載乘客直至調景嶺站,才由另一車長接續駕駛。 因此,往蘇屋方向部分班次或須於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稍作停留,以便車長交接,交接期間乘客可逗留在車上。 邨內除有栽種了與其樓名互相呼應的花卉外,亦廣種多種花木如黃花風鈴木、宮粉羊蹄甲、金蒲桃、楓香、簕杜鵑等。 邨內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木接力吐艷,為居民提供優美及舒適的居住環境。 房署指,邨內引入兩個主要的景觀廊(view corridors)及高低有序、依山而建的建築布局,善用地形風同時又能配合微氣候。
蘇屋邨櫻桃樓: 清拆或重建計劃
「背山面海、開揚景觀、名師設計」從來只是豪宅廣告的宣傳口號? 蘇屋及李鄭屋得名自從前區內三條村落,分別為蘇屋村、李屋村及鄭屋村,早在清朝已有史料記載。 國共內戰期間,不少大陸居民逃亡至深水埗,在山邊自行搭建寮屋。
美林商場大堂為八角形設計,分上下兩層,天台則是梯級公園,設有金字塔天窗,再利用天窗引入天然光線,更有跨越城門的天橋直達美槐樓和體育館。 美林邨第一期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會優異獎,美林室內運動場亦得到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位於櫻桃樓旁邊的燕子亭,在居民爭取下亦得以保留,弧形的涼亭天花繪上全邨景貌的壁畫,配上飛鴿在晴空飛翔,寓意生活和諧,房屋署亦特意找來原畫師麥榮,在屋邨完成重建後,重新為天花上色,繼續為街坊提供休憩用地。 燕子亭與小白屋別具特色,估計日後可成為遊人往拍照「打卡」的熱點。 至於以黑底金字印上「蘇屋邨」的金漆大門牌,將於第二期重置。 李鄭屋徙置區19座七層大廈於1984年完成清拆,第12座重建為居屋寶熙苑,1993年落成;其餘各座重建成10座標準樓宇組成的李鄭屋邨,於1984至1990年落成,各樓宇俱以中國傳統美德命名。
蘇屋邨櫻桃樓: 香港樓宇目錄
廣義來說,「蘇屋」可指青山道及廣成街以北、明愛醫院以東、大埔道山腳的地區,包括蘇屋邨、李鄭屋邨,以及保安道與順寧道一帶唐樓及私人住宅群;狹義上則專指蘇屋邨,位處保安道及長發街交界,北面為呈祥道及大埔道。 櫻桃樓:種植了又名鐘花櫻桃或緋寒櫻的山櫻,於每年2至3月盛開期間,樹枝上開滿了密密麻麻、嬌艷欲滴、鐘形叢生的花朵,有緋紅與粉紅等顏色。 大型屋邨之一,共18幢樓座落馬鞍山及獅子山郊野公園之間,鉛水以外,這條新型屋邨還有什麼可留意? 水泉澳邨以 「Homes on the Park」 為概念, 人工山坡上廣植原生樹木, 樓宇之間有不少綠色休憩空間,天橋之上還有植物。
- 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 曾在2020年9月21日當天紅色暴雨生效期間,蘇屋邨荷花樓通往綠柳樓的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漏水,雨水濺到扶手梯行人通道,令有蓋通道變成通空一樣,擔心行人會不慎滑倒。
- 至於以黑底金字印上「蘇屋邨」的金漆大門牌,將於第二期重置。
- 特殊幼兒中心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兒童之家、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中度及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展能中心。
- 本來,房屋署早前宣布重建舊蘇屋邨後,一直有意見認為應將該地皮改建私人樓宇,以地盡其用(因為舊蘇屋邨的估值超過300億元,同時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處大型的住宅用地)。
劍蘭樓(M)一座大廈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1962年入伙,提供174個六人及八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 百合樓(P)、彩雀樓(Q)及荷花樓(R)三座大廈於1959年8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729個六至九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杜鵑樓(S)、海棠樓(T)及茶花樓(U)三座大廈於1959年6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1,768個四至十一人房嘅唔同大細類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商場樓高兩層,設有酒樓、便利店、餐廳、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設施;唯有部份商店仍空置中。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由於情況較為嚴重加上樓宇老化,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過後、分別於2010至2013年期間清拆重建。
蘇屋邨櫻桃樓: 櫻桃樓評論
復修後的小白屋,白色的外貌不變,間隔設計也無變動,接近落地的大玻璃窗,讓明亮的陽光灑入屋內,室內原有的火水缸則已填平。 蘇屋邨嘅海水沖廁系統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二百八十米高嘅大埔道對上嘅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畀蘇屋邨嘅用戶。 特殊幼兒中心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兒童之家、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中度及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展能中心。 蘇屋邨建造於1960至1963年,共有16幢相連長型或Y型大廈,樓高8至18層,單位約有5,300個。 2010年11月,時任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重新表示蘇屋邨維修成本高昂,並非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6]。
另外,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由於情況較為嚴重加上樓宇老化,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過後、分別於2010至2013年期間清拆重建。 蘇屋邨嘅地盤平整工程喺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十九間木屋,安置共二百二十二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六十間木屋及安置共八百名居民。 牡丹樓(A)、蘭花樓(B)、壽菊樓(C)及石竹樓(D)四座大廈喺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入伙,提供1,610個主要係六人房嘅中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蘇屋邨櫻桃樓: 興建、重建計劃
有住戶直斥房屋署和物業服務經理早已知悉問題,惟未有跟進,罔顧居民安危。 房屋署指,該邨的物業服務辦事處周一接獲1宗報告,投訴該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簷篷滲水,職員檢查後發現排水喉淤塞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暫停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 辦事處翌日再派員詳細檢查,發現有硬物阻塞排水喉,喉管疏通後,排水功能已即時回復正常。 經過建築師樓們就有關住宅單位類型,大小及相關的標凖的商議,達成共識。
- 屋邨前有個大公園,部分樓宇地下不是商鋪,而是有人居住,父母可以在家中的直望遊樂場,叫小朋友回家吃飯。
- 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成本,令大部份單位也取消了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的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室)才有1個大梗房及2個露台的設計。
- 邨內有充裕的設施,包括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郵政局等。
- 辦事處翌日再派員詳細檢查,發現有硬物阻塞排水喉,喉管疏通後,排水功能已即時回復正常。
- 鄰近還有已拆的麗池花園,麗池有兩幢建築,主樓餐舞廳和職員宿舍。
大廈全以花卉命名,以呼應屋邨的名字(「蘇」,可解作一種香草)。 邨內有充裕的設施,包括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郵政局等。 蘇屋邨當年建築費超過5 000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 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
蘇屋邨櫻桃樓: 香港大廈搜尋
一邨一樓的現象,只因顯耀樓建成時,因顯徑邨已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另立新邨-顯耀邨。 深水埗民建聯區議員陳偉明認為,保留舊物有助新居民了解屋邨的歷史,並有助吸引區外人士入邨參觀,他又留意到,不少舊街坊專程回邨參觀,對於滿載回憶的建築得以保留,均感到開心。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舊邨重建前一共有的16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的中英文名稱命名,重建後的14座樓宇名稱;@:表示之樓宇名稱在重建後的蘇屋邨14座樓宇名稱因獲得重新使用,以延續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宇名稱。 新屋邨附設的康體設施包括戶外遊戲設施、兩個羽毛球場和一個籃球場,全部設施將會同時開放,以供居民使用。
由於屋邨已老化,政府於2009年及2012年分兩期清拆蘇屋邨,只保留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和大型天花壁畫。 第一期最後一幢大廈茶花樓,於2018年8月10日開始入伙[9],亦象徵第一期七座住宅大廈經已全部完成,共提供3,291個單位。 蘇屋邨重建工程在2013年初展開[5],興建共14棟公屋,預計2016至2019年分批落成,提供合共6,985個租住公屋單位,供約19,500居民入住。 前蘇屋邨依斜坡而建,房委會在重建屋邨時亦承傳舊有設計概念,採用了梯級式高度設計,位於街道水平的樓宇、零售和社區設施建築物較矮,既有層次感,同時保留社區特色,亦可以方便居民,增加住戶歸屬感。 蘇屋邨的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第一幢大廈於1960年落成及入伙,到1963年整個屋邨正式完成,歷時約八年。 蘇屋邨共有16幢樓高八至十八層的大廈,共提供5 000多個租住單位。
蘇屋邨櫻桃樓: 服務時間及班次
結構勘察結果顯示,雖然蘇屋邨各座大廈嘅結構都安全,但由於樓齡較高,加上環境因素影響,樓宇結構狀況日見惡化,必須進行一連串大規模嘅修補工程,加強大廈嘅結構安全。 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蘇屋邨櫻桃樓2023 蘇屋邨(So Uk Estate)係香港房屋委員會 (前身係屋宇建設委員會)發展嘅第三個屋邨,喺香港深水埗區長沙灣保安道。
有地區人士指出該邨「三大問題」,批評屋邨落成至今,社區服務仍未進駐,約六層高的社區綜合服務大樓一直空置,淪為「鬼場」,而邨內幼稚園遲遲仍未招生,恐未能趕及新學年9月入讀,另欠缺「搵食車」月租車位,困擾住戶生活[12]。 2005年9月,房屋署展開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目的在於了解樓齡較高屋邨的樓宇狀況,並確定所需的修葺及鞏固工程,使樓宇可繼續使用一段合理的時間(15年)。 但由於維修費用過於高昂,因此房屋委員會決定重建蘇屋邨,並分兩期進行。 城巴795X線是香港的一條巴士路線,來往清水灣半島及蘇屋邨,途經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將軍澳隧道、觀塘繞道、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油麻地、旺角、西九龍走廊、美孚和長沙灣,往蘇屋方向經大角咀(停銘基書院)。 除了三寶,邨內逾200棵樹木獲得保留,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於1961年訪港時親手種下的公主樹。
蘇屋邨櫻桃樓: 重建前全景
瀝源邨更有全港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屋邨熟食中心,現只剩盛記麵家。 負責項目規劃的房屋署總建築師陸光偉稱,屋邨依山而建,斜坡極多,高低落差達30米,令承建商欠缺平地擺放建築物料,增加執行上的困難,而為了在重建期間保護樹木,亦需增建護土牆。 咁嘅設計令大部分座數嘅單位都可以向南及睇到海景,並為住宅單位提供充足嘅光線及空氣,呢道重提供咗大量嘅室外及有蓋休憩空間,以及喺P、Q及R座地下及一樓提供兩間設有24個課室嘅官立小學,呢兩間小學嘅業權由政府向屋建會買,以紓緩屋建會嘅投資負擔。 整個蘇屋邨由曾經設計北角邨嘅甘洺建築師樓(Eric Cumine)負責整體規劃。 而四間建築公司就負責唔同期數嘅設計,所以每期嘅設計風格都係截然不同,並順住山勢由南至北而建,使唔同期數嘅樓宇錯落有序咁分佈喺唔同高度嘅平台上。
1955年8月9日準備興建李鄭屋徙置區的建築工人,在近東京街尾山坡,無意中發現一座東漢墓穴,成為香港2,000年前已有中華文明傳入之鐵證。 蘇屋邨櫻桃樓 該墓穴經整修後,闢為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開放供市民參觀;但代價是李鄭屋徙置區少了兩座大廈,約一千個單位,足夠安置幾千人[1]。 蘇屋邨櫻桃樓2023 1956年10月10日,李鄭屋徙置區第10座一名職員因為撕下了國民黨旗,引發為期3日的「雙十暴動」。 房屋委員會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即使維修最多僅可維持十多年)、所需改善工程規模、費用(將蘇屋邨壽命增加15年的費用高達2.5億港元),以及工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滋擾程度後,決定清拆蘇屋邨。
蘇屋邨櫻桃樓: 櫻桃樓附近學校
房屋署副署長馮宜萱表示,屋邨重建後共有超過650棵樹木,綠化達27%。 蘇屋邨櫻桃樓 她又稱,蘇屋邨重建規劃時,特別採用微氣候研究作布局設計,樓高40層的高樓集中在中間,外圍主要是樓高26層的大廈,有利通風及採光,整個項目共花50億元,每個單位成本約80萬元。 楓林樓(E)、丁香樓(F)、金松樓(G)、綠柳樓(H)及櫻桃樓(I)五座大廈於1959年5月接受申請,1961年4月入伙,提供1,030個可容五及七人嘅中小型單位。
據谷穎詩解說指蘇屋邨重建後保留了190棵樹,當中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曾在1961年11月後訪港時今日所種的樹頭菜(又稱為「魚木」、「公主樹」)、該樹齡為50多歲,並指該樹「到四五月便會開出白色和黃色的小花」。 蘇屋邨櫻桃樓2023 例如時事今日,谷穎詩又指於屋邨於2018年遇上颱風「山竹」期間,幸好沒有釀成任何事故,並稱「每次風季來臨前,我們都會修剪樹枝,令樹冠平衡和疏風,不易吹倒。」[10]。 此外,她亦指出重建後蘇屋邨不但沿用舊蘇屋邨原有樓宇名稱為樓名,並種植相應的樹木襯托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名,例如「蘭花樓與蜘蛛蘭、牡丹樓與山茶花」等。 當時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志願建屋團體之一,由政府撥地,匯豐銀行資助,提供予低收入居民)。
蘇屋邨櫻桃樓: 櫻桃樓附近醫院
蘇屋邨共分5期興建,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首期(杜鵑樓、海棠樓及茶花樓)於1960年11月落成,隨後各期於1961年至1963年陸續入伙。 1961年英國皇室雅麗珊郡主訪港,到訪蘇屋邨並親自種下一棵學名「魚木」的樹,因此居民們也稱它「公主樹」。 蘇屋邨經過重建後,其一、二期過去3年分階段入伙,除了單位頻頻爆出施工問題,區內設施配套亦不足。
同是典型的依山而建屋邨,位於山頂居民要搭三次升降機回家,他們形容回家之路要「過關斬將」。 蘇屋邨櫻桃樓2023 屋邨原為香粉寮,村民種植香木,並利用城門河水力磨成粉出產。 這裏更是香港天體發源地,而香港裸體運動會會長是拉脫維亞人。
當年被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工程浩大,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 屋宇建設委員會(房委會前身)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其中楓林樓、丁香樓和金松樓等更是香港首批Y型公屋。 屋邨背山面海,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住戶有一定經濟能力,屬本港中產階級的搖籃,不少邨民的後裔到西歐、北美等海外地區開枝散葉。 英國皇室雅麗珊郡主(H.R.H. Princess Alexandra)曾到此栽種了一棵櫻桃樹,後稱公主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