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社協)近日發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調查報告,指基層醫療服務有不足,受訪者亦不滿公營醫療機構輪候時間長及難以預約等問題。 在基層醫療服務的融資安排方面,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建議港府應考慮增加資助市民使用私家診所,並從改善醫療劵著手,設立健康管理者制度,就長者如何使用醫療券提供建議及轉介,同時增加資助,又建議可參考英國 的做法,為基層醫療提供者作年度的服務質素檢視。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死者生前患有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心臟問題,加上兒時曾因鼻道狹窄進行擴寬手術,但呼吸空氣量少,加上所用的麻醉藥列明若有心臟、呼吸功能異常的病人需小心使用,惟涉事醫生似乎未有仔細監察血壓、心跳。 彭鴻昌2023 黎太其後向社區組織協會求助,並提出多項質疑,包括現時日間醫療中心在《私營醫療機構條例》下,若需進行內窺鏡程序,則必須申領牌照。 幹事彭鴻昌指,曾就事件向衞生署查詢中心的註冊情況,衞生署其後回覆,該中心曾經申請暫准牌照;但追問到牌照情況,衞生署則表示需要再作調查。
此舉的吸引力在於一些在外地已有專科資格的醫生,不需要再重複溫書、考試及實習,而當取得執業資格後毋須只在指定機構工作,自由度更大,亦能吸引更多人申請。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主張積極招聘海外醫生,他再三強調從無提及要降低醫療水平,引進的海外醫生水平必須與本港醫科畢業生一致。 就執業試的安排,他指出,現時若海外醫生本身已有專科資格,試後的實習期已由一年縮減至半年,但仍有下調空間,甚至可免除專科醫生實習期,亦未必一定要在公營醫院實習。 彭鴻昌又指,據他了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去年底曾接獲報告,指涉事廠商一支手術燈螺絲失蹤。
彭鴻昌: 引入海外醫生紓困 彭鴻昌倡豁免專科實習期 醫管局增海外宣傳
但根據醫生向急症室提供的紀錄,指於1時15分抽出胃鏡導管,發現病人缺氧。 他就質疑,為何醫生在發現病人無心跳及呼吸,相隔10多分鐘方抽出胃鏡導管;以及當時胃鏡導管仍在口腔內,如何為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質疑醫療紀錄上的搶救時間,與醫院急症室紀錄並不脗合。 她指出,要吸引海外醫生來港,要從其角度考慮,例如正在外地接受專科培訓的醫生,他們會關注來港工作後,之前的經驗會否獲認可,以及在港延續餘下培訓以取得專科資格的可能性。 在有限度註冊一環,以英國及澳洲為例,執業資格試在當地並非必須條件,兩地均認可部分國家的醫生資格,若醫生利用原本的資歷取得臨時註冊的話,只要在指定醫療機構完成12個月監督執業,便可取得正式註冊。
醫學界議員陳沛然醫生亦質疑,延長年期紓緩公營醫療人手的可行性,因為過去並非沒有外地醫生申請醫管局工作,而是超過九成都不符醫管局要求,只有不足一成由醫管局向醫委會申請有限度註冊,這與註冊年期長短無關。 彭鴻昌2023 陳沛然亦擔憂,兩所大學聘用的有限度註冊醫生較醫管局要求為低,成為漏洞,希望政府往後能繼續檢討上述條例對醫學界不公平的地方。 海外畢業的醫生如希望來港執業,就要先通過本港執業試和完成實習,但每年及格率少於50%;他們另一個選擇是透過有限度註冊來港,雖然毋須通過執業試,但需要受聘於本港兩間醫學院從事醫學院的教學 、 研究工作或執行醫院工作,或受聘於公營醫療,不得從事在此以外的工作。 醫管局回覆時解釋,為應付新冠疫情放射科按病人緩急情況,延遲造影檢查,隨疫情逐漸改善,檢查服務巳開始回復正常,當局亦致力改善輪候時間,包括在東區醫院和瑪嘉烈醫院分別增添各一部乳房X光造影機。
彭鴻昌: 孕婦分娩後亡|社協去信醫管局 要求所有公院落實死因庭全部建議
但當局未有正式公布有關細節,不少私家醫生不太情願發出豁免證明書,「某程度都要承擔責任」。 彭鴻昌2023 但他承認,部份醫生或因診所規模較小、工作較繁忙等顧慮,未必會應診染疫病人。 他預計,未來1至2個月屬於疫情「水尾」,呼籲私家醫生同業能夠幫忙照顧相熟病人,就算未能應診,都可為病人提供指引到附近醫生求診。 林永和則表示,現時除了醫管局公布的500多間提供新冠口服藥的私家診所外,香港有數千名私家醫生 「個個都睇得(新冠肺炎)。」而屬於60歲以下、已打針的低風險人士,基本上無需處方口服藥,只需處方舒緩病徵的藥物。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同樣建議,應為急症室的病人佩戴維生儀器以監察狀況。 他續指,急症室輪候時間長,有些病人可能由一開始只是非緊急等到半緊急,故有需要定時監察病人的最新情況。 他表示,組織過去多年已提議將病人手帶與RFID(無線射頻技術) 連接,用於掌握病患動向,特別是一些有需要的病人,如沒有家人倍伴、小朋友及無自理能力的病人,惟醫管局一直未有取納,質疑醫管局未有就事件吸取教訓。
彭鴻昌: 男子照內窺鏡休克亡 家屬質疑無麻醉科醫生在場下用藥
彭鴻昌指,受訪者往往是身體有事才求醫,不會就平時的健康問題或疾病預防主動向私家醫生索取資訊,只有5%受訪者透過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獲取健康資訊,非常不足。 聯合醫院手術室上周六(18日)有大型手術燈墮下,一名麻醉助理被燈撞傷肩膊受傷。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今早(2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意外匪夷所思,不能接受。 不幸中的大幸是意外發生時沒有手術進行中,否則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危害性命。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今年的新冠肺炎及流感高峰期或同時出現,使不少市民緊張起來,本來不算高危的人士也趕急接種疫苗。
特首林鄭月娥昨早(16日)出席行會前會見傳媒,被問到醫委會全數否決4個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的方案,她坦言對決定感到失望,但不希望因為情緒化的討論,令香港市民對醫生有負面看法,更不想影響醫生和病人間的互信關係。 她舉例提及2016年開始討論醫委會增加業外委員的安排,在社會上引起爭議,更令部分醫生感到焦慮。 彭鴻昌認同,公立醫院需改善治療腦中風病人的服務,包括穩定病人維生狀況、盡快診斷屬出血性中風或缺血性中風。 若屬前者,應盡快在病人情況許可下安排手術修補血管、若屬後者,應於事發後3至4個半小時內使用溶血針等。
彭鴻昌: 社區組織協會倡認可海外醫學院畢業生直接來港執業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則指,目前海外醫生礙於註冊年期短、不知一年後能否獲續期而不敢來港,希望未來有效增加醫生供應,預期增加的數目視乎兩間大學的需求。 社區組織協會認為,當有限度註冊年期可由1年延至最長3年後,公立醫院應積極運用「有限度執業註冊計劃」,為欠缺人手的醫療部門招聘合資格的海外醫生到公立醫院工作,紓緩前線醫生不足問題。 面對香港現在及未來醫生嚴重短缺的問題,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醫委會日後應直接認可海外個別的醫學院,容許這些醫學院畢業並合資格的醫生免試,以有限度註冊的方式來港於醫療機構工作,免去現時逐個醫生申請審核繁複冗長的程序,增加並加快醫生人手供應。 今個月(10月)為國際乳癌關注月,病人越早發現乳癌,越有助康復,而其中一個協助診斷乳癌的常用方法是做乳房X光造影檢查。
彭鴻昌指出,根據他翻查藥廠發出的藥品指引,應該由麻醉科醫生或深切治療科醫生使用該藥物,以及持續監察病人的心肺功能;惟在中心提供與家屬的術前清單,在麻醉科醫生該項為空白。 他質疑,該名醫生是否曾接受內科麻醉訓練,以及該醫生疑未有按照藥物指引施用麻醉藥。 彭鴻昌 根據家屬的說法,中心護士於1時20分呼叫黎紹康的親屬是否在場,其後兄長被安排至一間房間等候,當時護士並未有交代事件。 等候約十分鐘,當時一名醫生向兄長表示,在檢查期間黎紹康突然休克,已進行搶救及召喚救護車,送往伊利沙伯醫院,經搶救無效,於下午約3時證實不治。
彭鴻昌: 海外畢業醫生來港執業試及格率少於一半
立法會今日(28日)傍晚三讀通過《2017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日後有限度註冊醫生註冊和續期年期,將由現時最長1年改為最長3年。 協助病人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希望,日後有限度註冊醫生數目增加一至二倍,助紓緩本港醫生不足問題。 醫學會會長蔡堅卻指出,不少海外醫生因難以忍受公立醫院工作環境而離開,延長年期無助解決問題;杏林覺醒成員彭潔儀亦預料改革無助紓緩公院人手緊絀,應從公營醫療資源投放方面入手。 彭鴻昌2023 本港醫護人手短缺情況嚴重,醫委會早前卻全數否決4個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的方案,有立法會議員提出政府應收回醫委會負責醫生註冊的權力,建制及泛民都有議員將草擬私人條例草案,改革引入海外醫生制度。
另外,其太太腳部受傷,等候了6小時才可以上病房,據其所見,現場病人大部分是痛症,有人大叫「救命」,但醫生忙碌到無法照料,反映是醫生人手不足。 公立醫院半緊急個案輪候時間長,周芷茵提到腫瘤會在3至4個月內擴散,以往在公立醫院輪候過長的病人,可能都會轉到私人市場檢查,再回到公院跟進節省時間。 他稱,新安排對於無家者、基層市民、無智能手機人士影響最大,直指病人求醫、覆診等都有醫療紀錄,即使不用安心出行亦不會追蹤不到。 他認為醫管局應該向前線負責執行的員工提供清晰指引,而職員執行時也應盡量寬鬆,按病人和家屬需要去調整。 彭鴻昌表示,相信如病人病情緊急,醫管局不會拒收病人,對於一些特殊人士亦會酌情處理,不過關鍵在於前線員工在執行時,「有幾鬆、有幾緊」。 他舉例指,若病人到醫院時情況危急,相信不需在進入時使用安心出行,但當其接受治理後,「會唔會不斷係咁捉佢用安心出行,咁就會係滋擾」,又擔心若家屬需到醫院見親人最後一面,又不能使用安心出行時,能否獲得豁免,直言日後醫院職員和病人、家屬之間可能出現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彭鴻昌: 彭鴻昌:同意建議容許病情穩定病人在安全情況下回社區
事主等候至下午2時多,接受醫生初步診症及各項檢查,當時已懷疑患者有心肌病變。 醫管局在過去5個年度分別接獲34至160宗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求職申請,由「有限度執業註冊計劃專責小組」審視申請者的資格和資歷。 彭鴻昌 局方該5年向醫委會遞交的有限度註冊申請數目則由4至14宗不等,除了2011/12年度一宗不獲接納,其餘全部獲醫委會批准。
醫委會改革還放寬了海外醫生有限度註冊的年期,由一年增至三年,當局認為新措施為海外醫生提供了來港的誘因。 本港十多年前經濟不景而削減公共醫療資源,又削減醫科生學額,結果後來要設法「追落後」,其中一項社會時有議論的措施便是引入海外醫生。 結果發現,基層醫療服務可達性不足,只有5%受訪者從基層醫療提供者得到資訊,且3成受訪者以專科或急症室作第一接觸點,覆診期長及急症等候時間長,未能在有需要時得到服務,常令基層求醫無門。 當年哈佛報告對本港醫療體系,已作頗為仔細的評估,不過主要局限是並未觸及醫護人手問題。
彭鴻昌: 相關條目
梁子超認為,取消隔離令要按部就班,現時公院內有超過3,000名確診病人接受治療,死亡率相對高,醫院壓力大,「退場都是要守緊醫療系統,一定要醫院壓力舒緩先」。 彭鴻昌指出,由於輪候時間過長,部份病情穩定的病人可能「等唔切行開咗」,但職員不宜先入為主,以為病人已離開不作跟進,認為有需要檢討現行指引,如何處理未能聯絡的輪候病人,例如主動尋找或致電確認,甚至有儀器監察病人維生指數。 彭鴻昌指出,每逢流感高峯期急症室每日有6000人次求診,最高可達7000人次,病人入院經分流後,如果情況穩定,有機會輪候長時間才能見醫生,過往曾有病人病情突然轉差,急轉直下而離世。 黃明欣透露,由於有限度註冊制度放寬,加上當局加強宣傳,今年接獲19名來自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地方的醫生申請到醫管局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工作,最快4月有數名醫生履新,其餘申請在今年中及年底陸續提交予醫委會審批。 醫管局並由以往一年招聘一次有限度註冊醫生,改為全年招聘,又在醫學期刊刊登招聘廣告。
目前,有限度註冊醫生倘打算在港考取執業試,不論年資,都需要實習一年,專科醫生則實習半年。 食衞局正與醫委會商討,關注點之一是承認有限度註冊醫生在本港公院的臨床經驗作為實習期。 受訪者亦不同意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對其所服務的社區有足夠的認識,例如基層醫療提供者不知道社區有哪些資源可以提供給病人,讓服務社區的基層醫療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及一些少人用或知道的社區資源,如長者健康中心或一些篩查計劃等,反映醫社斷層。
彭鴻昌: 醫委會改革會議唇槍舌劍 病人組織批醫生「搬龍門」
一位病人,可能涉及七、八個不同專科,增加了專科診症的負荷,假如能集中由一位主診醫生主治,遇到問題時再諮詢其他專科醫生,或許可以減輕醫生的負擔,有助公立醫院留住人才。 彭鴻昌2023 彭鴻昌指出,政府透過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等方式,可以為香港引入一部分境外醫生,但數量未必很多,未必能填補公立醫院人手短缺的問題。 根據2020年的數據,公立醫院大致缺600位醫生,未來幾年的情況會更嚴重。
醫務委員會就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風波不絕,醫學會昨晚先後與政府及醫生團體開會,商討出經微調後的「第五方案」。 新方案下,海外專科醫生如在衞生署工作,考執業試後,需到公立醫院進行18個月臨床工作才可獲豁免實習期。 醫學會會長何仲平今(26日)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指,借調衞生署醫生到公院工作是很平常的事,惟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就反駁指,實際上應不可借調,形容是「強人所難」。 有聽眾就認同,衞生署工作的海外醫生必須到公院做臨床工作,否則衞生署的工作環境較舒適,會吸引大量醫生申請到衞生署工作,令人手流轉更趨頻密,影響其他部門。 彭鴻昌指出,香港應該參考海外經驗,先讓海外醫生以有限度註冊來港,在公營醫院或私營機構執業一段時間後,再由相關機構評估該醫生是否合格,繼而批出正式執業牌照。
彭鴻昌: 相關案例
另外,受訪者對於公營醫療機構輪候時間長、難預約,以及見醫生時間短感到不滿。 他解釋,現時社會意見指,私營醫院或醫療機構一旦擴展業務,便會從公立醫院「扯走」人手,造成公私營醫護人手不均。 若海外醫生可以先以有限度註冊來港,限制其於公立醫院工作三年後,才可以取得執業資格,即使該醫生其後走到私家,亦沒有離開本港,繼續為市民服務,而醫管局則起碼保障了首三年的公營人手。
- 【明報專訊】不少港人受關節或肌肉痛症困擾,惟法例規定不能直接求助物理治療,須經醫生診斷和轉介。
- 她又指,資助額上限二千元,過往一些長者覆診及身體檢查,很多時超出這個數額,也不能使用醫療券,相信很多長者仍會選擇回港求醫。
- 2016年8月26日,78名台灣人在亞美尼亞疑涉電信詐騙,被亞美尼亞警方查扣護照與通信器材並限制人身自由,中華民國外交部透過駐俄代表處及委任律師前往亞美尼亞了解情況,但亞美尼亞卻拒發簽證給外交人員[43]。
- 有關注病人團體質疑,駐診醫生在未了解病人本身心臟異常、鼻道窄,卻仍堅施行麻醉藥,該藥更與導致已故美國樂壇天王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MJ)死亡的麻醉藥屬同一種。
- 不過當局就指乳房X光造影的緊急、半緊急都無目標周數,即沒有「合格」水平。
- 他質疑,事發兩個月前曾進行年檢維修,但都沒有發現有問題,兩個月後卻發生嚴重事故。
她又指,資助額上限二千元,過往一些長者覆診及身體檢查,很多時超出這個數額,也不能使用醫療券,相信很多長者仍會選擇回港求醫。 他又表示,現時當局的公私營合作,主要是透過醫管局的公私營協作計劃,例如將穩定長期病患者交私家醫生處理,衛生署亦有大腸癌篩查計劃等個別項目,不過未來仍需探討整體上如何運用公私營資源提升市民健康。 彭鴻昌認為,現時的做法只處理到醫管局的病人,未能及早找出有疾病風險的市民,建議當局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監督基層醫療的發展。
彭鴻昌: 東區醫院婦人等到死 病人組織倡主動聯絡候診者 殘廁裝感應器
今年6月,1名43歲病人疑在未有註冊的「日間醫療中心」進行「胃鏡」檢查,期間卻因缺氧最後身亡,導致其一家在臨近聖誕時節下顯得分外悲涼。 死者遺孀今日(23日)手持2名子女的畫作聲淚俱下,哭訴「估唔到咁簡單嘅醫療步驟都會死人」。 有關注病人團體質疑,駐診醫生在未了解病人本身心臟異常、鼻道窄,卻仍堅施行麻醉藥,該藥更與導致已故美國樂壇天王米高積遜(Michael 彭鴻昌2023 Jackson,MJ)死亡的麻醉藥屬同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