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團隊亦設有環境小組及獨立環境查核人,定期抽取海水樣本化驗,以監察水質,確保海洋生態不受影響。 其他緩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間使用優質機動設備及防護隔音屏障,以控制工程進行時所產生的噪音。 東涌新市鎮擴展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亦讓東涌進一步發展成為規劃全面的新市鎮,以容納更多人口,並提供足夠的地區性及區域性社區設施。 在建造過程中,工程團隊一直與相關持份者、區內人士及居民、關注小組、環保團體等積極溝通,務求在發展和保育間取得平衡,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東涌新市鎮擴展是繼2003年將軍澳及東涌完成最後一期填海發展後,首個填海造地的新市鎮計劃。 項目引入嶄新的環保填海技術,以非浚挖式的「深層水泥拌合法」進行,減低工程對附近水質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亦較傳統的填海方式更快完工。
本網站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所有文字、繪圖、圖畫、圖解、照片,亦包括但不限於數據或其他材料的彙編),均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其他實體所擁有的版權規限。 除了在本網站內獲明文准許或事先得到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書面授權外,嚴禁將該等版權作品複製、改編、分發、散佈,或提供予公眾。 擬議的東涌擴展計劃是一項主要的土地供應措施,並已納入2014年、2015年及2016年《施政報告》內。 新加坡1965年獨立至今透過填海,成功令國家土地面積增加20%。
東涌填海: 主要街道
此外,東涌東填海是首個應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工務工程項目,以非浚挖式,即不移除海床淤泥的方法填海造地。 2016年,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為大嶼山的發展願景、策略性定位和規劃原則提出多方面的建議,之後進行公眾參與活動,翌年政府公布以「北發展、南保育」為未來發展方向。 東涌新市鎮擴展是繼2003年將軍澳及東涌完成最後一期填海發展後,首個填海造地的新市鎮計劃,亦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 東涌填海2023 相關填海工程於2017年12月底展開,在時間和財務控制方面進度理想。
該小組於同年2月成立,於2004年11月發表概念規劃,公眾諮詢於2005年完成。 團隊同時在岩石生態海岸線及試點設置生態磚,其凹凸不平的表面在退潮時可儲起海水,既可降溫,亦為海洋物種提供合適生存環境,讓潮汐間海洋物種依附在生態磚生長及繁殖,達到物種多樣性。 東涌設有多間政府及私人診所,例如東涌健康中心,每日平均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 北大嶼山醫院第一期工程於2012年年底落成,於2013年9月24日啟用,於2014年9月25日起全面投入服務,並增設部分類別住院、外科、內科及骨科等服務。 現時北大嶼山醫院平台的市區的士站和大嶼山的士站已運作中,而新大嶼山巴士37H線亦已於2015年10月10日起開始運作。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以及2020年12月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線開通後,從珠海、澳門以及香港其他地區到訪東涌的人比過去多了很多。
東涌填海: 預計於2023年完工
預料首期工程最快於2023年落成,整體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為6比4,連同已有發展,屆時整個東涌的預計人口將上升至27萬人。 而東涌西發展區除了在東涌灣作填海,亦會在東涌谷進行發展,整體發展密度會較東涌東為低,務求在發展和保育兩方面爭取平衡。 東涌西的發展將可提供1.5萬個住宅單位,容納4.3萬人口[15]。 【本報訊】繼2003年將軍澳及東涌完成最後一期填海發展後,東涌新市鎮擴展成為首個填海造地的新市鎮。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在網誌指,項目引入嶄新的環保填海技術,以非浚挖式的「深層水泥拌合法」進行,既減低工程對附近水質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亦較傳統的填海方式更快完工,整項填海工程預計2023年完成,而首幅經填海而得的用地,可供興建約1萬個公屋單位。
東涌東填海區的規劃兼顧發展和保育,會預留土地建造長約四點九公里的海濱長廊,以及有24公頃的綠化用地,面積約為1.25個維多利亞公園。 東涌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涌新市鎮東、西兩面,而東涌東近岸填海正造地130公頃,填海工程已在2017年12月底展開。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6日)發表網誌,稱整項填海工程完成約一半,重申東涌東填海是首個應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工務工程項目。 東涌填海2023 他說,相對傳統以浚挖方式填海,可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又指會將本來要棄置的廢料作為填海物料,以循環再用,料最終約七成填料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2013年5月21日,東涌擴展研究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展開,發展局發佈了步發展大綱圖。 初步規劃兩個發展方案,俱分別於東涌東部、東涌灣填海120公頃及14公頃,增設東涌東及東涌西兩個地鐵站。
東涌填海: 主要特色
所謂惰性建築廢料,是指建築工程中,因挖掘及拆卸等工序而產生的拆建物料,例如混凝土、瀝青、碎石等,統稱為公眾填料。 現時,整項填海工程完成約一半,填料組合方面,六成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四成為機製砂;預計在工程完成時,最終的數據會是,約七成填料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東涌填海2023 不挖走海泥的填海方法東涌東填海是首個應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工務工程項目,以非浚挖式,即不移除海床淤泥的方法填海造地。 東涌填海 駐地盤高級工程師張建偉介紹說,「深層水泥拌合法」是以「攪拌」方式將工程船上的水泥注入海泥層。 每次進行「攪拌」時,船上三組攪拌杆會鑽入海泥層,在旋轉的同時將水泥漿與鬆軟的海泥混合,將淤泥加固,形成堅硬的水泥拌合柱;一支支水泥拌合柱在海床組合成「深層水泥拌合地層」,鞏固海床,以承托之後在上面建造的海堤及鋪設的填料。 其他緩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間使用優質機動設備及防護隔音屏障,以控制工程進行時所產生的噪音。
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一個跟林鄭月娥的建議十分類似的計劃,建議在大嶼大和香港島之間的水域填海2,200公頃。 林鄭月娥提出填海的計劃後,「團結香港基金」表示十分樂見林鄭月娥也認為填海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土地供應來源」。 支持填海的意見認為填海是增加土地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在新加坡和澳門等鄰近香港的許多地方都用這方法增加土地供應。 反對意見就指出,其實香港有方法釋放更多的土地作發展用途,無須填海。 東涌並無規劃任何公營街市,只有在公共屋邨附設街市,在缺乏競爭加上在領展的管理下,東涌的物價往往是全港最高之一[11]。 於2016年5月,由領展外判予建華集團管理的逸東街市進行裝修工程,不少居民難忍多年壟斷,及擔心物價將進一步推高,在2016年居民不惜與朱凱迪自發籌辦墟市,期間更一度與領展保安及外判商發生衝突[12]。
東涌填海: 填海爭議
減少工程對環境影響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高級土力工程師張健德說,相對傳統以浚挖方式填海,「深層水泥拌合法」不涉及清除及運走海泥,可以減少水中懸浮粒子的產生,有效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加上不需要進行傾倒海泥的海上運輸,有助減少碳排放。 以東涌東工程為例,既減少傾倒440萬立方米淤泥,亦減少海上運輸17 600船次。 東涌東填海工程項目是政府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的主要措施之一。
我們有信心明年(2020年)可移交第一批土地予房屋署,即由「生地」變作「熟地」,可供「打樁起樓」發展公營房屋。 現時東涌人口有105,000人,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推出的研究指出東涌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容納22萬人口的新市鎮,研究會探討東涌發展潛力和機遇,確定東涌新市鎮的擴展規模和完善社區及區域設施[22]。 由於政府過分依賴《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人口比率進行規劃,使東涌新市鎮的公共社區設施嚴重不足。 相對於私人住宅設有大型會所,居住在公營房屋的居民只能乘車到青衣享用圖書館、體育館及游泳池休憩設施。 到2006年,前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6至2007年施政報告》中承諾將在東涌興建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和其他休憩設施,並且加強社區支援設施的規劃與協調工作。
東涌填海: 東涌填海130公頃 黃偉綸稱已完成約一半 料七成填料為建築廢料
我很高興今次能夠與聯席小組成員一同實地考察,並進一步交流未來的規劃發展。 此項工程標誌着政府全力增加土地供應的決心,期待填海工程如期完工,提供土地應對香港在房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東涌填海 香港土地供應持續不足,填海造地為其中一個可行的快捷提供土地選項。
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於 2012 年 1 月聯合進行「東涌餘下發展計劃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 可行性研究」(下稱「規劃及工程研究」),以檢討東涌新市鎮的餘下發展潛力。 我們在 2014 年 10 月完成了三個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後,已制訂東涌擴展計劃的發展建議包括建議發展大綱圖、主要土地用途和發展參數。 對環境造成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出,香港政府在推出「明日大嶼」計劃前沒有完全掌握受計劃影響地區的生態。 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香港政府至今仍沒有對建議填海的地區進行生態價值研究,但據他們所知,該水域內島嶼的天然海岸線有珊瑚群落,當地漁民也反映那是他們的重要漁場。 目前因新市鎮的商業區、住宅區和社區設施皆集中發展在東涌,因此政府近年的官方文件已改稱為東涌新市鎮(英語:Tung Chung New Town)[2]。
東涌填海: 東涌新市鎮擴展填海提供4.9萬住宅單位 預計2023年完工
但橋頭經濟所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仍只以零售、飲食、旅遊款待業為主,對改善東涌之原區就業情況作用有限[15]。 東涌市中心以港鐵東涌站一帶和香港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為核心地帶,包括太古地產發展的大型購物中心東薈城,提供一系列購物、食肆、戲院等綜合設施。 區內亦建有多條單車徑連接東涌市區至近郊地區,並設有多條巴士線來往機場及港九新界,以方便區內市民。 東涌填海2023 另外目前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已啟用,由東涌來往新界西部和澳門、珠海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將更為便利。 在2014年中旬,政府已落實發展東涌東發展計劃,最快在五年後開始提供大量房屋、高等中小學教育用地,以及建造公共交通運輸處,完成發展後人口將會大幅增至28萬。
發展局副局長廖振新早前曾到東涌地盤視察,聽取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同事介紹新填海技術和環保施工的詳情。 東涌填海2023 造地130公頃東涌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涌新市鎮東、西兩面,而填海工程主要在東涌東進行,造地130公頃,即約6個維多利亞公園。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總工程師黃國輝說,填海工程2017年12月底展開,目前進度理想。 首幅經填海而得的用地,已於2020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過程少於30個月,可供興建約1萬個公屋單位。 此外,項目長約4.9公里的海堤,會首次引入生態海岸線設計,有助改善海岸的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 (星島日報報道)港府近年在東涌東進行填海工程,計畫利用新擴展區提供住宅、商業、學校及社區設施,填海區已逐漸成形。
東涌填海: 發展計劃
他續指,現時整項填海工程完成約一半,填料組合方面,六成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四成為機製砂。 他預計,在工程完成時,約七成填料會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黃偉綸在網誌中重申,填海工程主要在東涌東進行,造地130公頃,即約6個維多利亞公園,預計2023年完成填海工程,而首幅經填海而得的用地,已於今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可供興建約1萬個公屋單位。 項目團隊會因應地理環境、潮汐等因素設置不同的生態海岸線,包括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以代替昔日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 他舉例紅樹林生態海岸線會設置在較少風浪的位置,而在一些易受海浪沖擊的位置,項目團隊則會放置岩石生態磚。 整個計劃可提供約4.9萬住宅單位,以及約87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
- 本網站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所有文字、繪圖、圖畫、圖解、照片,亦包括但不限於數據或其他材料的彙編),均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其他實體所擁有的版權規限。
- 以東涌東工程為例,既減少傾倒440萬立方米淤泥,亦減少海上運輸17,600船次。
- 以東涌東工程為例,既減少傾倒440萬立方米淤泥,亦減少海上運輸17 600船次。
-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高級土力工程師張健德在網誌中亦指,相對傳統以浚挖方式填海,「深層水泥拌合法」不涉及清除及運走海泥,可以減少水中懸浮粒子的產生,有效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加上不需要進行傾倒海泥的海上運輸,有助減少碳排放。
- 項目團隊會因應地理環境、潮汐等因素設置不同的生態海岸線,包括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以代替昔日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
北大嶼山醫院雖已於2009年獲批准籌建並於2013年9月起投入使用,但啟用至今仍有不少設施尚未投入服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部份居民也需繼續長途跋涉到瑪嘉烈醫院求醫,直到2018年第四季北大嶼山醫院才新增兒科及泌尿科專科服務。 他表示,在一些較受海浪沖擊或光線不足的位置,會在潮間帶設置生態磚,形成岩石生態海岸線。 生態磚高低和大小不同的孔洞,可以在潮退時把海水儲起,為海洋物種提供合適生境和庇護空間。 至於直立式生態海岸線,其海堤將透過陶盤、孔洞、生態方塊等,提供不平滑的表面,讓體型較小的海洋生物依附和生長。 本網站亦可能載有由其他人士或機構所提供的資料,而政府對該等人士或機構以及對該等資料並無影響力。
東涌填海: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及倡議系列 : 土地及房屋
第3A期發展計劃工程完成後,東涌的目標容納人口已增至約115,000人。 分為2A及2B兩期,第2A期發展計劃的填海工程由政府委託香港地鐵公司進行,1997年1月完成,基礎建設工程則於2000年5月完成。 地盤平整及基礎建設工程於1996年11月展開,於2001年2月完成。 香港國際機場近日完成第三跑道的鋪設工程,這個涉及填海650公頃的大型工程在短短五年內完成,是名副其實的「快靚正」,當中有甚麼關鍵收穫值得我們參考? 三跑道系統工程涵蓋多個項目,包括填海拓地650公頃(面積相等於2.6個長洲)、建造第三跑道、改建現有的北跑道、增建三跑道客運大樓等。
- 為了切合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元素,土拓署將於東涌東擴展區建造長約4.9公里的海堤,當中包括全港首條總長約3.8公里的生態海岸線,目的是透過模仿天然潮間帶的生態環境,以提升生物多樣性。
- 合約主要包括在東涌東海床採用非浚挖方法進行填海,以開拓共約130公頃土地;建造海堤及生態海岸線;建造多管道箱形排水暗渠;於東涌第58區提供基建設施;以及實施相關的緩解環境影響措施。
- 當初在諮詢階段,公眾相當關注填海工程相關的環境影響,因此三跑填海工程採取了新的施工方法,致力達到建設與環保的需要,「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
- 兩國最後在2005年和解,新加坡現時的填海工程集中在南部,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再次引起馬來西亞不滿。
- 但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並非一帆風順,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和印尼先後停止向新加坡出售填海用的砂石。
-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總工程師黃國輝說,填海工程2017年12月底展開,目前進度理想。
- 東涌新市鎮擴展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亦讓東涌進一步發展成為規劃全面的新市鎮,以容納更多人口,並提供足夠的地區性及區域性社區設施。
東薈城於2000年代中期改以名店倉(outlet)形式營運,而富東邨和逸東邨的公共屋邨商場亦被領展收構,在定位問題和缺乏競爭的情況下,加上東涌並無規劃任何公營街市,令物價成為全港最高,居民購買日用品苦不堪言[14]。 東涌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粤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 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3]。 根據方志記載,在清朝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 至於這些個人資料將會用作何種用途,表格上或本網頁有關部分列有說明。 本署承諾會確保一切個人資料均依照《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規定處理。
東涌填海: 規劃沿革與目標
其他緩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間,使用優質機動設備及防護隔音屏障,控制工程進行時所產生的噪音。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楊夏至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批評,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的填海計劃與政府本身預測的數字已經自相矛盾。 他指出,統計署預測香港人口到頂峰時,就是人工島建成可供入住的時候,而香港政府除了建議的人工島外,在香港其他地方還有其他土地供應。 東涌填海2023 同時於2013年「優化土地供應」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期間,小蠔灣被列作五個建議近岸填海選址之一。 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於2018年1月初發佈初步的發展方案,建議將填海所得土地塑造成高生活質素及知識地區,發展低密度住宅和教育設施[31]。
港鐵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研究,於2017年7月發佈的初步發展方案中,顯示車廠上蓋可建多達108幢住宅,提供1.4萬伙,以及32萬平方呎的商場[30]。 此項發展的環境評估報告已於2017年11月29日獲有條件通過,預料將於2018年第一季開展城市規劃委員會之法定規劃程序。 根據2011年之人口普查,東涌當時人口達到115000人,惟能夠在大嶼山地區工作的居民只得6000人。 東涌的周邊地區,如機場和迪士尼,雖有不少就業機會提供,但偏低的原區就業率,主因乃工作種類和性質跟居民需要不符。 部份團體雖提倡東涌可發展「橋頭經濟」[14],以及利用港珠澳大橋之經濟機遇。
東涌填海: 東涌填海造地130公頃
不少東涌區內居民認為現時人流車流量急增會影響民生,造成嚴重的空氣和噪音污染,並擔心東涌的塞車問題只會變成屯門或觀塘的翻版。 本網站載列的資料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轄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編製,只供一般參考。 政府雖已盡力確保該等資料準確,但對於該等資料在任何特定情況下使用時的準確性或恰當性,並沒有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陳述、申述、保證或擔保。 李美華認為,當中國都已經叫停填海項目的時候,反而香港就甚麼也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