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23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團員們「槳頻」一致、同步加速向前,是龍舟競賽中最引人入勝的畫面。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的賽事,分為標準龍及小龍賽:前者每艘龍舟可坐20名選手,比賽距離為500公尺;後者每艘龍舟可坐12名選手,比賽距離為200公尺,最快到達終點的比賽隊伍勝出。 大澳鮮魚行神艇的掌舵人吳先生認為,大澳身為一個漁區,龍舟遊涌這個傳統習俗應當要保留。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較為廣泛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03至211年)楚國的大臣,亦是一位十分偉大的詩人,可惜他不受楚王重用,被流放到荒僻之地,不久楚國首都更被攻下。 屈原不忍楚國一步步走向滅亡,便毅然在農曆五月五日投江殉國。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龍舟比賽

當時大澳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祖先就以「遊涌」方式,以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沿大澳水道巡遊祭祀,其後疫症神奇消失。 他表示,大澳遊涌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百多年來都是在五月初五當天舉行遊涌,遊涌的意思就是沿著水道一路燒衣,驅散遊魂野鬼,之後「遊神」祈求保佑水陸居民的平安。 龍舟拖著神艇,依次序到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廟、吉慶後街關帝廟及洪聖古廟,把廟內代表菩薩的神像,用神艇接返龍舟會的龍躉。 報名參加大澳漁家影像館主辦「微紀錄片製作計劃」的學員將詳細記錄6月22日(黃曆五月初五)端午正日的大澳龍舟遊涌活動,乘坐遊覽船跟隨著三艘傳統龍舟進行遊涌,全程捕捉「接神」、「遊神」、「送神」等儀式的影像。

端午節當天參加導賞團的市民一早齊集在大澳,參與這場有過百年歷史的盛會。 導賞員先帶領他們前往區內著名景點大涌橋,觀看開橋儀式,一艘艘龍舟在大橋吊起時緩緩駛入水道,象徵着龍舟遊涌正式開始。 一行人隨後轉往舉行傳統儀式的大澳楊侯古廟,了解龍舟遊涌的由來和祝福社區、驅除瘟疫的目的。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團員更獲安排到訪當地居民張先生居住的棚屋,站在臨海的棚頭近距離觀賞龍舟遊涌之餘,更能聽張先生分享只有老一輩大澳居民才知道的昔日遊涌點滴和水上人的傳統習俗。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深入大澳紀錄文化 端午龍舟遊涌微紀錄片計劃開放報名

對鄉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至於如何配合傳承,也是大澳鄉民及各熱心的團體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對於大澳水上人來說,「遊涌」是一項重要的祭祀儀式,載着護佑大澳的眾神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保佑水陸居民平安。 在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有10項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而粵劇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 採青期間族人還會將稱為「龍蛋」的李子及桃子拋下海,餘下的分發眾人,他們相信吃過能保平安。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他們以中介身份,代漁民把漁獲運往區外批發市場出售,從中抽取佣金。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歷史

活動前夕參加者將在大澳留宿一晚,並進行製作紀錄片的技術培訓。 作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澳端午傳統龍舟遊涌,已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 大澳漁家影像館將推出「微紀錄片製作計劃」,即日起至6月15日開放報名,限額15人。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走進大澳,這個位於大嶼山西北部的千年古老漁村,濃濃的海蝦味撲面而來,水面一排排古老的用木柱支撐的高架屋——棚屋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 因2011年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被列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緣故,這裡的端午節氣氛特別濃厚。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除了有拖著供奉神祗的神艇外,龍舟在通過大澳水道上的行人橋時,橋面均會升起,理由是不讓人站在神祗之上,以示尊敬。 龍舟的排列次序亦有規定,依次為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三個行會龍舟健兒穿著的制服顏色亦有默契,扒艇行為紅色,鮮魚行為白色,合心堂為黃色。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23 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近年廣為人知,每逢端午節,均有不少市民遊客專程往大澳觀看遊涌和龍舟賽事,順道遊覽大澳。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360°影片

扎根大澳社區多年的女青Y Eco Tour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今年趁着端午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澳龍舟遊涌導賞團」,由導賞員帶着遊客深入大澳,了解龍舟遊涌當中的文化底蘊,讓城鄉關係拉得更近。 在舉行儀式的龍躉和廟宇內,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刊物免費派發,原來刊物是由幾名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合力製作而成,圖文並茂地講解遊涌的文化背景和當日的遊涌程序。 作為這本刊物的主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認為延續傳統文化很重要,加上大澳遊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因此參與了大澳遊涌的傳承。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楊公侯王、天后、關帝及洪聖爺,是守護大澳的四位主神,保佑海陸居民平安、風調雨順。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傳統龍舟以木製,但現今大多數用於比賽的龍舟是用玻璃纖維製成。 玻璃纖維龍舟船身較輕,划起來更快,而且不像木舟會因吸水而變重,令競賽更公平及刺激。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23 扒艇行由經營「扒艇」的漁民組成,扒艇船身長五十至六十尺,在1950 年代以前,是最大型的漁船。 扒艇漁民主要在珠江口萬山群島一帶的水域作業,他們尤善於春天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23 魚汛期捕捉 魚。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端午節由來

2009年,龍舟遊涌的傳承出現了一個契機,就是民政事務局提出將龍舟遊涌申報成為國家級項目。 此後的數年間,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聯同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以及各政府部門,舉辦不同的教育活動,弘揚推廣。 漁業是大澳的主要經濟活動,在悠長的歷史過程中,漁民社群發展了他們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組織。 扒艇行、鮮魚行及合心堂是其中三個歷史悠久的漁業行會,這三個行會在凝聚成員的基礎上,維持著一個南中國沿海特有的「端午龍舟遊涌」傳統。 2011年,已有百多年歷史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項活動起源於19世紀,當時大澳發生瘟疫,當地漁民於端午節將各廟宇神像放在小艇上於水道巡遊,結果瘟疫消除,便成為了每年一次的習俗。 傳說百年前,大澳發生瘟疫,村民請出載有神像的龍舟在水道巡遊,疫症神奇消失,從此,龍舟遊涌成為了大澳傳統習俗,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早上,各行會的龍舟拖著載有菩薩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象徵潔淨社區,保祐水陸居民平安。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華人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大日子,除了吃糉子,又怎少得了觀賞扒龍舟?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23 而在大嶼山的大澳,更有外間難得一見、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意義不凡的 傳統龍舟端午習俗

這一個捐助與參與制度把漁業經濟、宗教活動及社會組織連結起來。 但大澳漁業自1970 年代中開始衰落,漁民收入減少,龍舟遊涌活動的經費也改由會員認捐或平均分擔,頭船、二船也改為以擲聖杯的形式產生。 相傳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群體「遊夜龍」驅疫。 他們到大澳的各大廟宇,迎請神像到由舢舨改裝的「神艇」上,在晚上由龍舟拖行,巡遊大澳所有水道,之後瘟疫消失。 由於漁民相信遊涌活動,可以驅除瘟疫,為社區帶來一個平安的環境,活動也延續至今。

作風低調的吳先生,回憶兒時便開始扒龍舟,幾十年來龍舟遊涌未曾間斷。 他感恩祖先傳下來這些傳統習俗,認為作為接班人,應該要繼續傳承下去。 一條龍舟可用8、9年,3條本地龍舟至今亦有4、5年,再過3年就要換新的。 樊森記就希望龍舟傳統可以承繼下去,亦希望更多年輕人來參加。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香港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細說百年傳統

農曆五月初五,各漁業行會進行「遊涌」(又稱「遊神」),祈求水陸平安。 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兩岸的棚屋居民也同時向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 這項有超過 100 年歷史的宗教儀式,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