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呂壽琨5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呂壽琨

他的畫藝幾乎全憑自學,除1971年前往台灣,從未踏足外地,這使他的恢宏視野和跨國成就更顯傳奇。 他致力於彰顯自我個性和現代革新,為香港水墨藝術奠下基礎,使其開枝散葉,形塑今天仍在進行的全球文化對話。 藝術館更取得呂壽琨60年代水墨畫課堂的珍貴錄音,在展廳播放精選聲帶,並以擴增實境(AR)互動裝置,讓觀眾探索呂壽琨筆下的「形」。 「推介館藏」為一系列主題性精選書單,選材來自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下列的書籍和材料來自由黎美蓮撰寫的 推介館藏書單《呂壽琨與新水墨美術教育》。

呂壽琨

一般畫家的臨摹只為練習,未必是值得展出的佳作,呂壽琨的臨摹是在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授課時的示範和研習,故別具一格,若與題識一同鑑賞,就會了解到他的教誨、領悟和創新。 俞俏解釋,他當時覺得中國繪畫自清代後停滯不前,畫家困於筆墨、形式,變成真正的「copying」(因是臨摹的英文,在這意指複製)。 而HKMoA的呂壽琨作品展,以大師禪畫之形來了解畫上以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簡約美學描繪現實景物及山水。 畫紙上揮動數筆就被稱上「作品」,中間是「禪」的修煉,是對物體解構重組,意會流動,摸熟自然韻律而表達的。 很多畫抽象的大師,其實都有很深厚的傳統根基,呂壽琨亦不例外。

呂壽琨: 香港文匯網

香港藝術館由即日起至明(2022)年4月10日舉行「藝術要有形──呂壽琨的尋禪之道」展覽, 展出41幀香港水墨大師呂壽琨的館藏作品,以及11幀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借出的藏品,讓觀眾認識這位現代水墨先行者的藝術創作歷程。 1919年生於廣州的呂壽琨,成長於外國勢力入侵和國共內戰的時代,少年時習書畫,於1948年移居香港。 對因共產主義席捲大陸而南渡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來說,此地為遠離政治風暴的避風港。

五十年代他開始「半抽象」的創作,以簡略的水墨造型和抽象化符記象徵香港獨有的「木屋」及「帆船」。 呂壽琨 香港藝術館藏的一幀「普照」(一九五八)以雄渾率放的筆觸呈示抽象化畫面,畫幅中央以硃砂染畫放射式的意象,有如在頓悟中靈光閃爍,反映其日後糅合道釋哲理,獨創「禪畫」的端倪。 雖然臨摹作品並非呂壽琨創作的主線,但他在畫面上展現了很多對創作的所思所想,這些感悟經歷歲月沉澱,最終淬煉出呂氏最為著名的禪畫系列。 「說到禪就很艱澀,呂壽琨自己都說,一說到禪便不可訴諸言語。」應如何理解禪畫? 呂壽琨2023 呂壽琨臨摹學習西方畫作,在創作中注入東方哲學思想,同時亦以中國畫作概念來思考西方國家作品。

呂壽琨: 呂壽琨 Lui Shou-kwan

《水墨畫講》無疑是研究呂壽琨教學方法和理念的一個必備的參考資料。 呂壽琨(1919−1975)乃戰後在香港倡導現代水墨畫創作的其中一位領航人物,也是在弘揚中國繪畫藝術方面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他一方面身躬力行地創建現代水墨畫,另一方面通過寫作、教學、組社和籌劃展覽來傳承推廣現代水墨畫的宏願。 呂氏不斷在創作上另闢蹊徑,尤以其獨創的禪畫系列而備受注目;同時致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現代水墨畫教育系統,以之培育一代才俊,與他並肩復興中國繪畫傳統固有的創新精神。 呂氏的創作和教學相輔相成,若說前者為他贏得香港現代水墨畫先驅之名,後者則讓他在本地的美術教育領域留下鮮明的時代烙印。 倘據此背景審視「新水墨畫運動」之興起,可見其在香港文化史上的特殊意義。

元道畫會和一畫會相繼崛起後,呂氏仍繼續在中大和港大講學,為的是培養更多研究中國傳統畫道的人材。 1975年,他因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遺下數十萬言文稿,當中有其撰於1973年的教學手稿,塵封三十多年後以《呂壽琨手稿》之名出版成書。 本書分為洋洋十七部,穿越中西、縱橫古今,主題大多與中國繪畫思想和流派有關,包括水墨畫的思想和技法訓練;甚至對中西哲學、政治、自然科學、電影等課題亦或詳或略地有所涉獵。 此手稿的出版見證了呂氏為教學付出的半生心志,全書可視為其開拓現代美術教育系統的雛型。

呂壽琨: 走進「個體 · 源流 · 表現」

鈐印:燦銘、智惟、龍門縣令 藏印:又文藏品 呂先生此畫寫的宋王臺是原址九龍灣西岸的聖山,是1956年所作。 工人正忙於切割巨岩和準備搬運工作;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形態奇特,是日治時期爆破後的滿目瘡痍;珓杯石下列小屋以簡筆處理,浸入立體派幾何的造型;全幅賦色極為大膽,橘子的色調帶出夕陽黃昏之情境;題跋又提及「滄桑百變、盛衰興亡」。

四十多年過後,本地水墨畫壇早已換了一批又一批新面孔,難得的是,昔日受教於呂壽琨的若干水墨畫家仍持之以恆地創作,在本地藝術界保有重要席位。 今天他們雖已屆耄耋之年,然經其教導的新一代畫人中有不少像他們年輕時一樣,敢於創新,願意為推展新水墨藝術而努力。 1957年,呂壽琨將其發表於《華僑日報》的評介文章結集成《國畫的研究》一書,以新視角分析國畫多項元素,包括線條、色彩、造型、氣韻等。 1958年,呂氏在他的居所創立「新藝畫苑」教授中國繪畫,王無邪為其最早一位入室弟子;由60年代中後期始,師生二人便為推廣現代水墨畫合作無間。

呂壽琨: 呂壽琨

1971年更榮獲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頒贈大英帝國勳章 MBE,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香港畫家。 1971年更榮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贈大英帝國勳章 MBE,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香港畫家。 自1950年代起,呂壽琨於主流中文報紙撰寫文章,闡述其藝術和理論創見;這些報紙亦發行海外,令其聲譽日隆。 他講授繪畫和藝術史,不分對象,新進藝術家與家庭主婦皆有,他也策劃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國畫校外課程。

  • HKMOA團隊設計整個展覽就是為了對藝術有興趣及學習的大眾市民而設,深入淺出,悉心揀選作品及配合恰當資訊導入,小編相信大家會學懂欣賞。
  • 從《首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的圖錄中,讀者可一睹當年參展者的現代繪畫風格。
  • 學生王無邪、周綠雲和夏碧泉等視其為忠於一己藝術信念又勇於創新的楷模,也是引領他們進入古典中國藝術堂奧的良師。
  • 俞俏介紹呂壽琨的寫生有具象細膩的如《天后誕》,俯畫漁船如鯽的盛况;也有不少如他口中所言「重組自然之形」,融入簡潔線條,呈現港灣的「S」形曲線,或是避風塘的幾何形狀。
  • 序中文氏交待了70年代香港新水墨畫運動興起的背景和成因,然後分析作為導師的呂壽琨其畫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諸如「根」(關乎精神陶冶之中國畫道)和「適」(意指個人選擇、考慮)等。
  • 觀眾可從同類題材的畫作,了解畫家怎樣經過思考和筆墨實驗過程,提煉出這樣的線條,「他令人一眼就望到所謂的氣韻,簡單的形已連繫到具體物象」。

被譽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先驅,呂壽琨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呂壽琨2023 1948年呂家移居香港,滿腔熱忱的呂壽琨開始接觸西方藝術,並臨摹西方著名作品,融會貫通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山水」形體,希望藉此找到屬於自己的時代的精神。 1962年,大會堂博物美術館(1969年易名為香港博物美術館)成立,並主辦名為《今日的香港藝術》展覽,共有48位本地及居港的外藉藝術家參展;另有17位特約參展人,包括呂壽琨和王無邪。 呂壽琨2023 1971年,香港博物美術館主辦了一個名稱相近的聯展,名為《今日香港藝術展》,並出版了三本分別以「水墨」、「繪畫」和「版畫及雕塑」為標題的場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官方首次以「水墨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類別命名,反映此名稱當時已廣泛流行於本地畫壇。 呂壽琨2023 參加是次展覽的水墨畫家共有六人,包括黃般若(1901−1968)、呂壽琨及其四位門生。

呂壽琨: 臨摹 不等於複製

正因為呂壽琨鼓勵學生探尋自身的風格,因此,在展區上看到的出自不同藝術家之手的作品,風格各異,各有特色,正如俞俏形容:「是千人千面,無一相同。」除了欣賞畫作之外,展覽中還能聽到呂壽琨的聲音—一段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水墨畫課堂講學時的錄音。 展覽共分五個部分,主題皆以「形」貫穿,不同展區同時並置了寫實、半抽象及禪畫作品。 呂壽琨 呂壽琨認為藝術必須有「形」,「形」源於天地萬物所呈現的物象,而藝術家的創造才能成就藝術上的「形」。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香港藝術館籌劃的展覽「藝術要有形——呂壽琨的尋禪之道」,展出三十四幀香港藝術館的館藏作品,和十一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借出的藏品,讓觀眾認識呂壽琨的藝術創作歷程。 為突顯呂壽琨對藝術教育的頁獻,展覽特別增設「水墨從此很有形」展區,展示呂氏學生們自成一家的作品,並在展廳內播放珍貴的課堂錄音,讓觀眾得以領悟其教學思想。

呂壽琨

元道畫會於1968、1970和1972年舉辦過三次聯展,曾組織「每月藝談」座談會,呂氏嘗被邀為其中一位主講嘉賓。 呂壽琨2023 繼元道畫會後,一畫會冒起,其會員力求打破成規,開創現代水墨畫的新時代。 兩會成員的作品皆以山水意象為主,風格傾向簡化或抽象化,其中有表現中國畫意境的,亦有較多反映西方現代畫派的影響,作品的面貌可從各自首屆的展覽圖錄中得見。 雖然兩畫會的會員都嘗試以水墨媒材在紙上探索新的表現方法,然相較之下,一畫會因其會員人數較多、活躍年期較長,故在推動新水墨運動中扮演遠為重要的角色,其身影到80年代中後期才漸漸隱退。

呂壽琨: 寫生——自在遊歷

這些作品部分以書法筆觸配以禪宗用語寫成,部分則藉淋漓筆墨營構蓮花圖式或涅盤意境,為呂氏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正是這些作品,教他在香港現代美術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並使他揚名英美等西方藝術文化重鎮。 除了將國際繪畫帶到香港,呂壽琨亦積極尋求海外展覽的機會,於1960年代在英美畫廊頻繁展出。

呂壽琨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