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背倚顯達鄉村俱樂部和城門水塘植林區,可遙望石圍角邨和綠楊新邨一帶。 村內居民有2,000多人,平房排列有序,多是古樸的瓦頂磚屋,亦有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洋溢着平靜簡樸的人民氣息。 老圍村的一大特色是廟宇林立,有數十間佛、道、儒家寺廟,如著名的西方寺、圓玄學院、東普陀講寺和龍母佛堂(龍母廟)等,還有全港唯一的藏傳佛教寺廟,所以在村內到處都可見到僧人[1]。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所在地原為一荒廢農地,長滿野草,附近居民長期受蚊患及蟲害困擾,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後來向政府申請該土地發展成中藥園,一方面善用鄉郊土地資源作為公眾教育場所,同時為老圍村居民解決了長期面對的環境衛生問題。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大帽山南端的老圍村(荃灣)內,毗鄰石圍角公共屋邨,佔地約10,000平方呎。 參加員須遵守本園地各項規則,否則本園地有權終止其資格。
於雨季時該石澗水流量豐富,水流急速,因某位置水流陰深,故附近的巨石旁豎有水深量度尺,指引遊人不宜流連該處及嬉水。 全寺面積約14萬平方呎,有着仿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巍峨雄偉,莊嚴壯麗[7]。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不但如此,西方寺由於背靠大帽山,前臨三疊潭,更是溪水長流,擁有優美的大自然風光。 寺廟於1991年更增建圖書館,古今佛學典籍齊備,可供遊客及市民閱讀。 老圍村於清朝初年復界以後最早於荃灣一帶建立的村落,當地人稱為「舊村」,於康熙八年(1669年)由曾、張、黃、許、鄧五姓人建成,其中以張姓一族人數最多。 老圍村初立時曾建有圍牆防禦海盜,村內的房屋以行列的形式建立,同一姓的村民建立在同一列的房屋,稱為「排屋」。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中藥園簡介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 亞健康人士除服用藥物治病外,亦可考慮通過中醫食療來改善身體狀況。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舉辦醫補同源保健班,教導參加者認識中醫基礎知識、養生之道,了解食物的食療功效;簡介人體穴位的位置、耳穴的應用等,希望藉此推廣食療養生、自我保健的方法,達到增進食慾,吸收營養,改善病情之果效。
張氏家祠曾設立私塾,名為「翠屏書室」,並聘請八鄉秀才鄧元杰任教[2]。 顧名思義該石澗分為三層湖泊的溪澗,因內有三個水潭而得名三疊潭,並附有小瀑布,樹木扶疏,掩映山澗,景色秀麗[9]。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2023 三疊潭頗為寬闊,潭畔兩旁之間的山坡村莊,村民為方便來往,由上而下分別建有多條石橋橫跨石澗,最著名為中游處連接香海慈航廟宇的《雲連橋》,橋上張望,山巒青翠,一片寧靜祥和,景致相當優美。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活動資訊
三疊潭後來因慕名而至的遊人日漸增多,水質受污染,導致已不適合嬉水和游泳。 其後加上因半山的引水道增建水壩,將所截流水引入城門水塘,令三疊潭好景不再。 現今三疊潭中游仍留水量尺標示物和題字,舊式小橋伴着流水淙淙,澗旁村民炊煙裊裊,綠樹成蔭,景致如畫,再遊走千佛山一帶的佛廟寺院,早晚梵音靜聽,身心超群脫俗。 由於僧俗二眾日漸增多,寺院原有建築物規模已不敷應用,加上陳舊損耗,1999年決定進行重建,2003年竣工。 老圍村初立,各家以務農販薪為活,以村路連接荃灣墟市,謹以「老圍村」作為路名。
最終於2010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於開展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計劃,本著推廣社區健康的宗旨,成立全港第一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草藥園,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教育活動,以增強社區人士對中藥知識的認知。 隨着城市發展,部分村民遷出市區居住,老圍村僅剩下約2,000名居民,而村內古舊建築面貌,亦逐漸被新建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取代,圍村色彩日漸淡化。 老圍村於1669年落成,是香港新界荃灣最古老的村落,初名「淺灣圍」,位於老圍路以南,距離荃灣市中心約5至10分鐘車程。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中藥行業導向基礎培訓課程
醫補同源保健班將於2023年5月28日、6月4日 及6月11日(星期日)一連三個星期日舉行,歡迎有興趣人士報名。
報名後兩天內會收到whatapp訊息者確認獲得名額,如沒有收到訊息者,則未能取得名額,恕不另行通知,敬請留意! 參加者需遵守園地守則措施,有不遵守規則者,本園有權終止其參與資格。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該寺又出版佛教書籍,內有藏書堂,藏書無數,故有佛門書齋之稱。 村口的「老圍公立學校」曾作為電視劇《京華春夢》拍攝場地,現已停辦。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園地參觀守則
坐落於荃灣三疊潭的圓玄學院,始建於1950年,宣揚儒、佛、道三教的信義之外,更同時發揚孝義、尊師重道、忠心、忠誠、遵守禮節、公義、誠信和廉恥這八項美德,並致力推廣社會服務[5]。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在圓玄學院,善信可以參神祈福,又可以到展館去參觀。 院內有多個特色景點,包括一座仿製的「北京天壇」,以及展示了中國十二生肖天然岩石的「雅石館」。 學院內有一優雅寧靜的齋堂,您可以在這裏一嚐清淡可口的素食;而每年春天,圓玄學院又會舉辦園藝展。 在1950至1980年代,三疊潭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勝地,夏季暑熱時更是市區人士郊遊及嬉水的好地點,當中有兩個頗深可供跳水的水潭特別受歡迎。
- 其後加上因半山的引水道增建水壩,將所截流水引入城門水塘,令三疊潭好景不再。
- 顧名思義該石澗分為三層湖泊的溪澗,因內有三個水潭而得名三疊潭,並附有小瀑布,樹木扶疏,掩映山澗,景色秀麗[9]。
- 三疊潭後來因慕名而至的遊人日漸增多,水質受污染,導致已不適合嬉水和游泳。
- 老圍村於清朝初年復界以後最早於荃灣一帶建立的村落,當地人稱為「舊村」,於康熙八年(1669年)由曾、張、黃、許、鄧五姓人建成,其中以張姓一族人數最多。
- 亞健康人士除服用藥物治病外,亦可考慮通過中醫食療來改善身體狀況。
- 學院內有一優雅寧靜的齋堂,您可以在這裏一嚐清淡可口的素食;而每年春天,圓玄學院又會舉辦園藝展。
由於風雨經年,於2007年圓玄學院再撥資重建新牌坊[3]。 老圍建立初時,五姓村民分別建有5間祠堂,但在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塌,現在只剩下張氏家祠。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約建於100年以前,為3進式的建築,於1990年重修時,只剩下2進,前進是門廳,後進是正廳,後進較前進稍高,採用「四扇門」的建築形式。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中藥園種植義工招募
其傍為「同和社」、老圍村公所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2023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大帽山南端的老圍村(荃灣)內,毗鄰石圍角公共屋邨,佔地約10,000平方呎,現時場內約種有100種常見或常用的中草藥植物。 中藥園希望透過具生命力的方式來展示中藥的原貌,讓公眾能認識藥物的來源和長相,從而拉近與中醫藥的距離,察覺到中藥原來一直都是近在咫尺。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2010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開展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計劃,本着推廣社區健康的宗旨,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藉以增強社區人士對中藥知識的認知。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荃灣老圍村,毗鄰石園角村,佔地愈10,000平方呎,為全港首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藥園,種植了超過300種的中草藥,平日開放予市民免費參觀。 中藥園是一個集培訓及教育於一身的計劃,透過中藥就業培訓及教育活動,向市民推廣中藥應用概念和知識。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西方寺
龍母廟位於老圍附近的上角山,遊客或善信到訪都要在西方寺的路口,走上一段斜坡,才能到達山頂找到該佛寺[8]。 龍母廟雖然位處偏僻,但每逢時節都必定擠得水泄不通,拜神祈福動輒要用上2至3小時,而平日亦有不少善信專程到此排隊解籤。 東普陀講寺早期以三大聞名,乃「佛大」、「鼎大」及「鑊大」。 寺院主殿為「圓通寶殿」,內主奉觀音金身巨像,背後供有一尊千年古觀音;殿前立有重300餘斤的大鼎,為罕有的法器文物;廚中置有一大鐵鑊,可見院內僧人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