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買第三層樓2023介紹!(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買第三層樓

「好時價」25日公布最新研究也發現,不同樓層,有不同的價差。 其中,愈高樓層、身價確實愈貴,30層樓頂樓價格甚至比4樓貴上1成。 利嘉閣FB PAGE及利嘉閣在此提供的資料只供閣下參考,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有興趣者須依賴自己進行查証以確定資料的準確性。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說到,其實民眾要買幾樓還是看「個人需求」,在以前大樓2、3樓通常是管線必經以及匯集之處,民眾就會比較不喜歡挑2、3樓。 但現在新的大樓建案,有些會直接將2、3樓當作公設樓層,直接不賣。 且有些建案的2、3樓會有「露台」,也有些民眾會喜歡。 至於4樓是有些人會忌諱,所以建商設置「樣品屋」大多會選擇4樓。

買第三層樓: 印花稅 解構! 一文睇晒置業要繳交稅項!

但由於張生本身第一層樓只做業主,由張太做借款人,因此雖然第二層樓張生是借款人,第一層樓妻子負責的按揭貸款毋須計算在內。 無形中,第二層樓的按揭申請,毋須理會第一層樓的按揭,成數毋須扣減1成,第一層樓的每月供款也不用納入第二層樓的壓力測試,負擔輕鬆得多。 不過,其後若以公司轉讓的機制轉手物業,的確可避開樓宇相關的印花稅項,但要注意,這方法最大缺點是買家一開始不能借按揭,需先以大量現金購入公司,完成變更股東手續後才可申請按揭。 當然,若現金不足,現時也有財務機構提供短期的過渡性貸款。

買第三層樓

因2015年開始大單位呎價已重新跑贏細單位(見中原大型及小型屋苑指數),過去的細價樓風潮已不再。 至於一房更是永遠唔買,連租唔租得出都成問題,更令自己與劏房業主競爭。 人地300萬買間樓開4間劏房收租管理費近零,你就300萬買間一房兼交高管理費幫有肉食,咁做真係300人突入百萬大軍,唔知點先可以安然退身。 黃詠欣表示,銀行就投資用途或連租約的住宅,最多只會批出五成按揭。 如果按揭申請人仍有未供滿的按揭物業,或正為其他人做樓按擔保,按揭成數上限會每項下調一成,變相最多只得四成或更低的按揭。

買第三層樓: 大樓買 2 樓、買 3 樓還是買 4 樓?:2 樓與 3 樓解析

買房很不簡單,對於要買房的人來說,大樓買幾樓就是第一個要面對的課題,大多數人認為大樓要買高樓層,因為風景好、空氣好。 但是,低樓層因為價格親民也是許多人的優先選擇之一,然後,低樓層又該怎麼選呢? 本人以個人名義持有新界自住物業,現估價580萬元,欠銀行按揭350萬元,月供14000元, 太太名持持有新界村屋,現估400萬元,欠按揭70萬元。 另外,換樓客如果買入新物業時,未有出售舊物業,亦需要繳付15%的印花稅。

買第三層樓

而如果父母本身正有一間做了高成數按揭的物業報稱自住,再為子女擔保買另一單位做高成數按揭,銀行或會再作了解。 至於讀者丈夫名下的深水埗區樓花,月供11,000元,估計是單幢樓細單位。 買第三層樓2023 買第三層樓2023 這種單位最不宜買,更何況深水埗是繼九龍城區後,細單位供應第二多的地方。 買樓,無疑是人生最大的投資,假如買入後,樓價下跌又如何? 今期上車故事的主角余先生,於2003年沙士爆發前兩年入市,幸無跟隨友人因恐懼而離場。 事隔16年,他碰巧在今年新冠肺炎大爆發前,買入了第二層樓,斥資1,200萬購入新地雲滙大三房單位。

買第三層樓: 買家印花稅 香港人「免疫」?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公開每層樓優缺點,還透漏買到「這幾層樓」的民眾千萬要注意。 因為建商通常 4 樓價錢會開得比較低,而且 4 樓比起 2 樓、3 樓的物件來看,視野會比較好,也比較不會有噪音、空氣污染或者蚊蟲等問題,而且價錢還可能比較便宜,因此成為許多人優先選擇的樓層。 特別例子2:A已有住宅物業,B沒有住宅物業,A和B聯名向C買入另一住宅,樓價600萬元,同樣要付15%印花稅,即90萬元。 以上財技只適用於1,000萬港元以上物業,如果是1,000萬港元以下,由於可以申請8成至9成按揭,就算有按揭在身都不用扣減1成按揭,只要繳付較貴保費便可以。 政府多年前推出15%從價印花稅(俗稱辣稅),買第二層樓成本大增,所以本身有樓的家庭,通常是丈夫揸一層自住樓,而買第二層樓的責任則落在依然是「首置客」的妻子身上。

  •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 於是,A就提出,由長輩支付出樓價的15%作為資金(82.5萬元),餘額由A支付,將來供樓也由A全數承擔;而該長輩就有15%擁有權,將來的租金收入或賣樓利潤也按比例分成。
  • 近日隨中央銀行突宣布祭出房市針對性審慎措施,有感打房4大措施來得又快又急,再度掀起房市話題。
  • 本人今年33歳,月薪45,000元(沒有收入證明),名下有一沙田區物業,樓齡約32年,市值500萬元,六成按揭,月供約8,400元。
  • 余先生解釋,由於不想動用太多現金,故此加按舊樓,增強自己的財務槓桿;又考慮到,未來將帝堡城單位出租後,租金收入能覆蓋加按物業的供款。

一位剛退休的長輩,得知A買下的啟德樓升值速度很快,加上覺得股票難玩,有幾十萬元寧願買樓投資。 近日隨中央銀行突宣布祭出房市針對性審慎措施,有感打房4大措施來得又快又急,再度掀起房市話題。 不少人購屋除了看房內格局外,對於樓層高低也相當在意。 有網友因此發問,住大樓的3樓、13樓、23樓差別在哪,引發網友討論。

買第三層樓: 讀者家雯

在目前的房市格局,民眾買房更要仔細議價,高樓層與低樓層的價格差多少才合理,也是一門學問。 ▲買樓 或租樓,只要一涉及私人屋苑,不論是樓齡達數十年的老牌屋苑,或剛入伙新樓,亦需支付由屋苑製定的管理費。 近年各大新盤因為以會所設施及多元化的管理服務作招徠,因而令管理費水漲船高,有豪宅盤甚至每呎10元!

對此,「好時價」透過樓層別效用比的實證,發現4樓的價格,無論在大樓、華廈或是公寓,都不是最低價,大大的顛覆傳統認知。 至於2樓以上的樓層,公寓從2樓開始往上遞減,到5樓最低98.5;大樓、華廈,則是2樓往上遞增,其中大樓的頂樓(30樓)約比4樓高1成,華廈的頂樓(10樓)則只比4樓高2%。 「好時價」把4樓設為基準100,分別檢視大樓(以總樓層30樓為例)、華廈、公寓的樓層別效用比,發現共通點,是1樓最高,分別是112.0、110.3、138.4。 「好時價」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資訊,分析新北市累積近30萬筆的房地交易資料,以數理模型,製作出各樓層的樓層別效用比,發現以大樓、華廈而言,高樓層確實比中低樓層,還要再貴一些。

買第三層樓: 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有時我們以為是「細數」的債項,往往會影響銀行對「個人月入」的計算,繼而影響「供款入息比率」及「壓力測試下的供款比率」此兩項按揭審批標準。 最後要提及另一項「辣招稅」措施,就是專門壓抑外來資金湧入的「買家印花稅」(Buyer Stamp Duty,BSD)。 這項印花稅主要「招呼」的對象包括非香港永久居民,以及公司名義買家。 當以上人士來港買樓,除了要繳付15%的「從價印花稅」之外,更要額外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換言之,買一個價值800萬元的單位,單是稅項已達240萬元。 當時2013年政府推出措施壓抑樓市,宣布購買第二個物業的買家或公司名義買家,200萬元或以上樓價的印花稅率全面增加一倍,由那時開始就被人稱為「雙倍印花稅」。

買第三層樓

於是,A就提出,由長輩支付出樓價的15%作為資金(82.5萬元),餘額由A支付,將來供樓也由A全數承擔;而該長輩就有15%擁有權,將來的租金收入或賣樓利潤也按比例分成。 如報名及付款諗Sir【買樓秘訣課程】,諗Sir買樓PowerTeam咨詢可在付款後開始,不用等待第二課當天。 因佢地問得遲而借貸力在6年後即45歲已見頂回落,估計要部署將借貸力由無變有咁創造出,才能完成第三房。 不過邢家任務太多,佢搞好選區同買債基收息再諗其他未遲。 另外只擁兩房間格的屋苑代表留唔住有錢人,有能力持貨者只會搬入更優質屋苑買貨長坐,而細單位為主屋苑好處是成交多流通性好,價上個陣可以好好力,惟一旦遇跌市唔好預呎價會硬淨。 至於何畔車位,筆者自己會先想河畔居屋會揸咩車,有何實力。

買第三層樓: 政府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 今時今日,若論保值及增值能力,無論如何一定是「磚頭」。 港樓神奇之處,在於過去十年長期處於升值狀態,只要物業升值到一定地步,即可重新承造按揭(即加按或轉按),以獲得流動資金,投資增值。 買第三層樓 如果有突發事件發生,而令行程受影響,有哪家保險公司的旅遊保險會是保障最全面,賠償金額最高呢? 因DSD未有官方統一稱呼,坊間或媒體偶爾將「DSD」稱為「雙倍印花稅」,「雙重印花稅」,「雙倍從價印花稅」。

買第三層樓

相反住係九龍站既一批,既遇上市區少車位的問題,而經濟差佢地都應仲肯養架日本車,令車位需求不致大縮減。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買第三層樓: 大樓買幾樓比較好? 大樓買4樓

實際上,DSD或Double Stamp Duty其實是建基於香港政府既有的「物業從價印花稅」(AVD、Ad valorem stamp duty),因此,以上稱呼均可適用。 另外,已擁有兩個物業的人,可能會考慮一下「兩細換一大」,慳稅之餘又可以換大屋,但世事那有「咁perfect」? 整個退稅安排只限於「一對一」,即是你買樓時,本身只能擁有一個住宅單位。 如果你原本已持有兩個物業,就算你買了單位後,隨即將原有的兩個物業都賣出,亦不會獲得退稅。

  • 另外,換樓客如果買入新物業時,未有出售舊物業,亦需要繳付15%的印花稅。
  • 買樓靠父幹、靠母幹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意即以沒有物業的子女名義作首次置業,藉以避開樓市辣招稅項,但購買物業的首期,甚至供款都由父母資助。
  • 你以不斷累積資產的模式進行財富累積,是正確的。
  • 但是說到要買幾層樓,徐佳馨也透漏,在市面上都是「價格反應市場接受度」,最秒殺的樓層並不是頂樓,而是「頂樓下一層」,有著良好景觀,也比較沒有漏水的疑慮,所以也成為詢問度最高的樓層之一。
  • 其中,愈高樓層、身價確實愈貴,30層樓頂樓價格甚至比4樓貴上1成。
  • 由於Citibank每月最多轉賬5萬元,渣打每月最多轉10萬元,兩間銀行都這樣操作的話,每月可有15萬元額外現金。

皆因你須繳付「從價印花稅」的稅率,劃一為樓價15%! 這項「超貴」的印花稅率,一般會稱為「雙倍印花稅」(DSD)。 在香港買樓,除了繳付首期外,林林總總費用亦不「嘢少」,其中最「肉赤」的當然是「現兜兜」繳付的印花稅,當中金額隨時貴過全屋大裝修! 明明是奉行簡單稅制的香港,買樓賣樓的稅項卻如此多! 令你不禁大叫:「阿媽我好亂呀!」究竟現行多款置業印花稅有甚麼分別? 買第三層樓 答:買入第二間物業,需要付從價印花稅15%,但如首間物業於其後一年內賣出,可退回與首置稅率差價的15%。

買第三層樓: 兩次買樓後都撞正疫情 業主突破盲點︰大家最驚時 就唔敢買啦!

即非住宅物業印花稅,可沿用「首置印花稅」的稅率(上表),此稅率適用於所有個人或公司購買非住宅物業的交易。 但如果張太入息「不夠計」,即超過供款與入息比率(DSR)上限,新物業需要丈夫作擔保人,可嘗試以下操作解決。 首先,張太可以「甩擔保人」,清除環聯信貸資料庫(TU)內的按揭承擔(Mortgage Count),買1,000萬港元以上物業可以申請5成按揭。 買第三層樓 買第三層樓 A第一層樓轉按後約半年,本來目標只是盡快還清稅貸,同時儲多一點錢投資股票。

買第三層樓

A利用手機App同時向兩間銀行各申請100萬元的私人貸款,果真在幾個小時內已獲批。 雖然今次的單位比較便宜,兩房都是500多萬元,但對於一身債的A實行起來也有一定困難。 而且過程迂迴曲折,以下先講A遇到的突發問題,再逐樣列出A籌措首期四步曲。 如果子女是擁有申請宿舍資格的紀律部隊公務員,銀行也有機會要求按揭申請人出示退宿證明書,以證明按揭物業乃作自住用途。 另外,在銀行做按揭時需聲明物業作自住用途,才能做到超過五成按揭。

買第三層樓: 大樓買幾樓比較好?買二樓、買三樓的優缺點分析

而這層樓選九龍是可以的,因為咁樣可以平衡翻你的組合。 其實,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要優質,要平衡,要適合你的年齡與風險承受程度,你不能太集中投資物業,最好股樓平衡。 買第三層樓 你年齡的確可以承受風險,加按部分是可以的,但是否這刻在樓市及股市不平的情況下進行,就是另一疑問。 當然,你加按得到資金,慢慢以月供模式投資上述3股,可以的,如果你想增加組合增長力,就將煤氣轉其他優質股。

【引言】不少人都希望盡快獲得財務自由,月入10萬元的30多歲夫婦本已買入兩個仍需每月按揭供款的物業,但急欲加按買進第三層樓,遂詢問外間意見。 財經書籍作者及股評人龔成認為,雖然物業也是很好的資產,但現時樓價高,勉強加按增加債務買第三層樓未必是最佳投資策略。 他認為投資最好是股樓平衡,故建議兩夫婦可用月供模式持續買入優質股票等候股票增值,然後才考慮是否買第三個物業,避免操之過急。

買第三層樓: 物業印花稅

A第一層樓的按揭每月供約26,000元,第二層樓如果借八成和做30年還款期,每月供款約18,000元,總供款為44,000元。 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黃詠欣表示,以買入一個395萬元的住宅物業為例,若做九成按揭、還款期30年,實際按息2.375厘,需月供14,417元,壓力測試下最低家庭入息37,769元。 如子女月入16,000元,亦即父親或母親做擔保人要補多21,769元的每月入息證明,才能通過壓力測試。 你以不斷累積資產的模式進行財富累積,是正確的。 不過,我哋要做的是財富配置,是平衡分配,你現時太集中在物業,雖然物業是很好的資產,但太集中,特別太集中在同一樓市週期去買入,未必是一件好事。

買第三層樓

當然買完頭兩間樓「人頭」已用足,再買要俾15%重印花稅,故未來一兩年先諗未遲。 買第三層樓 買第三層樓 何況讀者未有提及手上有幾多現金,有感對現金之重要性看得太輕。 余先生解釋,由於不想動用太多現金,故此加按舊樓,增強自己的財務槓桿;又考慮到,未來將帝堡城單位出租後,租金收入能覆蓋加按物業的供款。 當年的決定,余先生換來人生第一桶金,今日樓價比1997年高位還要高得多,但無阻余生二度上車。 去年2月底,他斥1,200萬元買入雲滙一個800多呎新樓,承造五成按揭,涉資約600萬元。 餘下的600萬元,一半金額來自舊樓加按,自己僅出300萬元現金,今次「槓桿」倍數大減,但負債金額則達900萬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