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討論的主角為「肺癌」,它長久以來一直高居國內癌症排行榜的前幾名。 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5﹪左右,兩者的治療模式也截然不同。 小細胞肺癌以化學治療為主;而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則依腫瘤的期別不同,分別採用: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 由於肺癌的早期症狀不具特異性,不易早期發現,因此治療成績始終不佳。
如果病人發現嘔吐物及糞便中帶血或呈現黑色,就代表有可能是胃部或腸道有出血跡象。 標靶藥物運作方式與傳統化療不同,由於針對「靶點」發揮作用,對健康細胞造成的傷害較少。 話雖如此,標靶藥物仍會產生副作用,而副作用的程度因人而異,很大程度取決於採用哪種標靶藥物以及針對甚麼「靶點」 。 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 根據 2021 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第 3、4 期卵巢癌病患於初次手術後,建議使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健康網》小孩擦傷怎麼辦? 醫指撕裂傷「這狀況」需縫合
但偏偏天不從人願,勇猛頑強的癌細胞卻老是打贏這場戰爭,而佛克曼提出的新生血管抑制理論,一改傳統思維窠臼,既然正面對抗癌細胞老是失敗,那麼換個方式阻止它生長是否可行呢? 佛克曼利用阻斷新生血管途徑,讓需要營養供給才能成長及轉移的癌細胞受到抑制,其實癌細胞依然存活,只是進入休息不再成長的狀態,假若出現了適合它生長的環境,意即有了養分的供應,癌細胞會馬上就甦醒過來的。 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癌症的療法又可稱之為「冬眠療法」、「休眠療法」、或「飢餓療法」。
- 另外,出血及凝血機制出現問題的話,也有可能引致血液在血管中形成血塊,增加患上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 醫界在許多的癌症臨床研究上都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癌細胞的四周都密佈著微血管,而這些新生血管的發育與生長則是癌細胞生長與轉移的基礎,因為癌細胞的生長需要血液提供足夠的氧氣與營養,無疑地這些新生血管自然成為供應癌細胞生長的管道。
- 現時大部分標靶藥物是採用口服片劑、膠囊或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亦有一些藥物會採取皮下注射的方法 。
- 血管新生療法是指使用某些化合物,去抑制或是引起新的血管生長,以達到控制某些疾病的療法。
- 國人所罹患的肺癌,以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肺腺癌居多,很多人發現時已屬晚期,無法開刀,所幸現在有多種化療及標靶藥物可用於治療晚期肺癌。
因此,未來新生血管抑制劑在克服藥物有效濃度及降低副作用的兩大課題之外,也得藉由其他療法的相互搭配使用,對於癌症患者的病情改善甚至治癒才會有實質上的助益。 目前臨床上使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去偵測腫瘤的血管血流,也正是根據這個原理。 佛克曼認為若能抑制癌細胞新生血管的生長和發育,應該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而使已有的腫瘤萎縮甚至消失。 而以佛克曼理論為基礎所進行的研究中發現,人體內完整的微血管系統主要是藉著微血管的內皮細胞緊密地以單層形式排列著。 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血管的新生作用主要是發生在女性的身上,如排卵期、月經期或胎盤成熟期;男性身上則很少有新生血管作用的情形發生,除非是受傷時,組織行血管新生作用來彌補傷口。 在佛克曼的理論未獲重視之前,醫學界對於治療癌症的思維模式一直是硬碰硬式的直接對抗癌細胞,也就是設法殺死它,以達挽救病患生命的目的。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血管新生抑制劑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上的應用
醫生需要根據每種癌症的不同特性,而決定使用不同標靶藥物,亦要視乎病情需要,而決定使用一種或多種標靶藥,甚至考慮是否需要合併其他治療一起使用。 它透過干擾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即「標靶」)來治療及舒緩病情。 標靶治療的確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但癌症治療範疇中牽涉不同的環節,例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免疫治療等,醫生或會根據病人的病情,搭配其他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療效。 如果癌細胞上沒有「靶點」,就不適用標靶治療,而即使癌細胞上帶有「靶點」,亦不代表有對應的標靶藥物,或標靶藥物一定會產生正面反應。 「這種療法目前並非常規治療,也可能會出現急性腎衰竭、急性肺水腫、肺積水等副作用,建議病人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適用,」鄭文芳提醒。
不論病人屬於哪類癌症,只要在基因檢測中找出特定的突變基因,便可配對相應的標靶藥物,用藥不再受腫瘤的生長位置所限制。 當然,若基因檢測未能找出合適的「靶點」,或醫學界尚未研發出應對該突變基因的藥物,病人便需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人體內有數以萬計的基因,當受到致癌物、輻射及病毒感染等影響下,或會導致基因變異,使細胞失控地分裂、侵蝕和擴散,演變成癌症。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藥物選擇 依個人情況而定
標靶藥物透過減低這種蛋白在癌細胞上的活躍程度,從而截斷HER2蛋白接收生長的信號,令癌細胞停止繼續生長,繼而凋亡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 手術治療(切除子宮、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結、大網膜)或減積手術(減少腫瘤的數量和體積) + 建議 3 ~ 6 次化學治療。 現時常用的乳癌標靶治療藥物包括PARP抑制劑、CDK4/6抑制劑、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拉帕替尼(Lapatinib)等等 。 手術為主,切除子宮、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結、大網膜;再視情況給予術後 3 ~ 6 次的預防性化學治療。 鄭文芳強調,在卵巢癌治療計畫中,是不能跳過化療直接選擇標靶藥物的,而是在化療藥物有效的基礎上追加標靶藥物,以達到維持性治療的目的。 隨著醫學發展,現時能夠應用標靶治療的癌症越來越多,特別在乳癌、大腸癌及肺癌的應用上,標靶治療的技術越趨成熟。
雖然類固醇藥膏可以解決痕癢、乾燥、紅腫等不同症狀,但長期使用的話有機會引起其他皮膚問題,或者造成細菌感染,所以病人應該遵照醫生吩咐,避免過量使用類固醇藥膏。 常用的肺癌標靶藥物分別有厄洛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和奥希替尼(Osimertinib),它們都是EGFR受體抑制劑,用來抑制癌細胞上的EGFR因子,令癌細胞不再受刺激而繼續生長。 另外,貝伐單抗(Bevacizumab)是用於非鱗狀細胞癌的單克隆抗體標靶藥物,能夠抑制癌細胞增生血管,令癌細胞失去營養而死亡 。 這種手術方式稱為「卵巢癌減積手術」,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把腫瘤的負荷減至最少,手術切除後剩餘的腫瘤越少,後續進行輔助療法的效果便愈好。 而促進血管新生的療法,則對於心血管、慢性傷口等病症上帶來了希望。 第一個發現具有吸引血管新生的物質為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 (FGF-1),目前已被使用在心血管的病症上。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卵巢癌易復發 標靶藥物助延緩
但是要把腫瘤取出時勢必得弄破,如此便容易讓癌細胞散播到整個腹腔;再者,進行微創手術時會灌二氧化碳,也可能將癌細胞推波助瀾至上腹腔,「常常會有第一期的癌友,做完微創手術後反而變成第三期」。 蛋白質療法中,由於分子量與電荷的緣故,想要將這些蛋白質運送到需要治療的部位形成了難題。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2023 口服、靜脈注射、動脈注射、肌肉注射都無法有效率[4]的將這些蛋白質投遞到需要的部位,不僅是在中途可能會被清除代謝掉,也可能會到達不需要的組織造成浪費。 血管新生在於生長或是發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傷口癒合、女性經期、胎兒生長發育。 而在腫瘤生長上,血管新生則會是腫瘤從休眠期轉變成惡性、生長迅速、可能侵襲其他組織的關鍵。
(3) Angiostatin 及 Endostatin: 均為腫瘤細胞衍生而來的內生型血管新生抑制劑。 而Angiostatin為plasminogen的蛋白質片斷;而Ednostatin則是collagen XVII的蛋白質片斷。 Angiostatin可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Endostatin會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且會引發腫瘤細胞的細胞凋亡。 但如果癌細胞帶有KRAS基因變異,便只可以使用抗血管增生標靶藥 。 目前的抗血管新生療法有一部份是對抗癌症,也有一些研究是在對抗如退化性黃斑等疾病。 抗血管新生療法針對癌症如此受到矚目的因素在於,佛克曼醫師(Judah Folkman,1933年2月24日-2008年1月14日)在七零年代提出一個理論,即腫瘤會吸引宿主的血管,促使附近的微血管生長並為腫瘤提供氧氣、養分,並排出腫瘤所生產出的廢物。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健康網》「芒種」陽氣盛行濕氣重 中醫:飲食3必吃、3不吃遠離「火氣大」
傳統的肺癌化療藥物效果不佳而且副作用頗大,病患的接受度及耐受性很差。 記得筆者念書時,教授講解肺癌的治療方法,就是勸病患把握時間,將未完成的事情安排好! 曾幾何時,隨著化療藥物的改進,血管新生抑制劑及標靶新藥的出現,這個觀念已經改變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對於治療癌症這個難纏的疾病,絕非單一療法所能奏效的,採用「雞尾酒式」的複合療法,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真正療效。
標靶藥物主要針對癌細胞,對正常的健康細胞造成較少負面影響,但傳統的化療在殺死癌細胞時,也同時殺死活躍的正常細胞,因而引起不同的副作用。 標靶藥物會阻止癌細胞不停分裂及產生新的癌細胞,而化療藥物只會殺死現存的癌細胞,不能阻止癌細胞繼續分裂而產生新的癌細胞。 血管新生療法是指使用某些化合物,去抑制或是引起新的血管生長,以達到控制某些疾病的療法。 在新陳代謝旺盛的組織中,缺乏血管是很糟糕的事情,有時候會影響到組織的復原,甚至是正常的工作。 有些疾病,如缺血性慢性傷口癒合,可能就是血管局部性的不足或是供應量不夠,此時醫療人員則會企圖增加患部的血流,提供提供養分,以加速組織復原。 而其他疾病,例如退化性黃斑,則是因為局部血管不正常增生,妨礙到其他正常組織的生理運作。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治療肺腺癌新突破!抗血管新生劑有助延長壽命
一年之後,另一項研究發現,針對復發性的病人使用令癌莎要比使用化學藥物,足足減少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38 % 的死亡風險。 鄭文芳表示,約 95 % 的卵巢癌病人都得接受預防性或治療性的化療,以避免有些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沒有被清除乾淨,會增加復發的風險。 因此,第 1、2 期癌友通常會視情況進行約 3 ~ 6 次的預防性化學治療。 至於第 3、4 期的癌友,因多半已蔓延至腹腔,出現腹水情況,可能得進行 6 ~ 9 次的化療。 而使用非病毒的載體,則面臨了毒性高、將DNA送入細胞的效率較差;4.許多疾病並非由單一基因所構成,目前的科學仍無法全盤瞭解這些疾病的起因。
還好,近年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是全新的作用機轉,可延長晚期病人復發時間達1.5年到3年。 另外介紹一些實驗室中曾出現過的血管新生阻斷劑,這些藥物在臨床上的效果仍然有待進一步探討:(1)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2023 SU5416:又稱semaxanib,作用為抑制VEGFR-2受體,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的形成,而引起細胞凋亡的作用。 (2) Thalidomide:因造成畸胎的危險而沈寂一時,如今因為有抗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又重新被提起。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食物成為天然「血管新生抑制劑」
目前認為微血管中的剪力會引起血管新生,猜測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增加肌肉的收縮引起的,可能是運動使一氧化氮增加。 因腫瘤已擴散到腹腔,除了切除子宮、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結、大網膜外,擴散至腹腔的腫瘤也得清除乾淨。 余政展說,最新醫療研究顯示,胃腸道裡還有很多神經系統,因此而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也攸關代謝與免疫系統。 美國最新的保健觀念,就建議三餐吃蔬果,以有效改善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並發揮減重、抗老化與養顏等作用。 很多致癌原因都跟飲食西化,攝取愈來愈多動物性脂肪與動物性蛋白有關。 血管新生(英文:Angiogenesis)是一個生理上新的微血管發展成一個血流供應系統的過程。
而相較於癌症的研究,血管新生也在斷肢接合、心肌梗塞、腦中風、老人退化性黃斑等病症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根據病情需要,標靶治療或需與其他治療一齊使用,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外科手術等。 標靶藥的服用方式包括口服(如片劑或膠囊)、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等。 新生血管抑制劑治療癌症的理論近來被稱之為本世紀治療癌症的新曙光,不僅廣泛地受到癌症患者及家屬的深切期待,醫界也樂見於它能真正地解決癌症—這個威脅人類生命、考驗醫療人員的宿敵。 陳怡仁說,PARP抑制劑必需吃兩年,每次口服兩顆,一天兩次,不過,每個月的藥費也比較貴。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卵巢癌分期如何治療?各期治癒率有多高?
有四個病患接受Avastin治療後因大量咳血而死亡,這些病人大多是腫瘤接近大氣管或鱗狀上皮癌的病患,因此若曾有咳血病史之肺癌患者,應小心使用。 由於部分標靶藥物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所以有機會令病人的免疫系統對健康細胞作出攻擊,令肺部、肝臟、皮膚、腸道等不同部位出現嚴重不適,所以病人在進行標靶治療期間,最好清晰紀錄自己的身體狀況,方便醫生評估病情。 若在具有 BRCA1 / BRCA2 基因變異的腫瘤組織內將 PARP 功能加以抑制,癌細胞就沒有辦法自行修復,就會造成癌細胞死亡。
鄭文芳補充說明,除了 BRCA1 / BRCA2,研究也發現,只要病人檢測出存在任一修復基因突變,使用 PARP 抑制劑治療都有些成效,而台灣的食藥署也核准可使用 PARP 抑制劑來治療。 「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有這類基因突變的使用這種抑制劑,有效的機會較高,但不代表沒有這類基因突變的就一定沒效,而且也不是所有有這類基因突變的病人,使用 PARP 抑制劑治療都會有很好的成效,只是讓病人有更多的治療選項可以嘗試,」鄭文芳強調。 由於癌細胞周邊血管是不正常血管,會導致身體產生發炎反應,使得免疫系統變差、腫瘤也會越長越快。 使用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後,幫助血管正常化,提供養分且協助清除廢物,有助重建免疫系統。 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指出,就像治療癌症的用藥努力透過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方式來控制腫瘤,其實吃對食物,同樣可以讓癌細胞「斷水斷電」,對於預防癌症、調整體質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2023 癌症之所以難以治療,其中一項關鍵原因就是腫瘤細胞會誘導周圍血管新生,一邊壯大自己,一邊趁機轉移。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我們醫生不打擾了」交友軟體怪男被熱議!安寧醫:真正的不打擾是為病患做好4道人生
醫界在許多的癌症臨床研究上都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癌細胞的四周都密佈著微血管,而這些新生血管的發育與生長則是癌細胞生長與轉移的基礎,因為癌細胞的生長需要血液提供足夠的氧氣與營養,無疑地這些新生血管自然成為供應癌細胞生長的管道。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2023 陳怡仁指出,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為優先,把腫瘤組織盡量切除乾淨。 至於晚期病人,在使用化療後,初期約有七成反應,但在這中間又有七成的患者平均一年內會復發,因此,在病人手術或化療後有反應者,會提供維持治療。 相較於其他癌症的新療法,被認為是「無聲殺手」的卵巢癌,臨床醫師手上的治療工具相對比較少,加上患者發現時多數是晚期,加上不斷復發,讓卵巢癌的預後不好。
- 抗血管新生劑藥物(Bevacizumab)可以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曾被用於治療大腸直腸癌。
- 但如果癌細胞帶有KRAS基因變異,便只可以使用抗血管增生標靶藥 。
- 曾幾何時,隨著化療藥物的改進,血管新生抑制劑及標靶新藥的出現,這個觀念已經改變了。
- 但是要把腫瘤取出時勢必得弄破,如此便容易讓癌細胞散播到整個腹腔;再者,進行微創手術時會灌二氧化碳,也可能將癌細胞推波助瀾至上腹腔,「常常會有第一期的癌友,做完微創手術後反而變成第三期」。
- 今天要討論的主角為「肺癌」,它長久以來一直高居國內癌症排行榜的前幾名。
在技術上來說,標靶治療也是化學治療的其中一種方式,兩者同樣都是透過藥物殺死癌細胞,但傳統化療是針對所有活躍細胞,包括健康的細胞,而標靶治療只會以干擾癌細胞上的「靶點」為目的,對正常細胞造成較少負面影響,副作用亦因此較化療少 。 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讓病情穩定不復發達18個月,不過,副作用就比較多元,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及影響傷口癒合。 因此,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肺癌長年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我國肺癌病患中又以肺腺癌較常見。 國內醫師研究團隊證實,若有「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在治療時加入抗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延後約50%標靶藥物治療產生抗藥性的時間,有助延長病患壽命。 標靶治療就是抑制這些腫瘤基因的藥物,主要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來殺死癌細胞,標靶藥物不會一併毀滅正常細胞,也較無化療的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大多數病人較能接受。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癌症前兆難料?8癌症早期症狀是警訊,7事遠離癌細胞
佛克曼的新生血管的理論在1971年首度公開發表,卻激不起熱烈的迴響,甚至受到諷刺,原因包括很多,如受限於當時的學理、研究工具、研究方法都無法讓他獲得直接證據,理論當然說服不了別人;沒有基礎醫學博士的人提出非主流理論,怎麼可能受到重視等。 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 但是這些都沒有使臨床小兒外科醫師佛克曼喪失自信,因為他所堅信的、也是陪他一路走來的是理想、信念及實驗室中的事實真相,佛克曼依然持續不斷地在新生血管領域中孤軍奮鬥。 目前維持療法有三種,一種是繼續追蹤,等到復發後開始治療,第二種是術後合併化療,只要病情緩定,就可以採取單一化療藥如紫杉醇繼續治療,或是選擇標靶藥物如血管新生抑制劑、口服PARP抑制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