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中文可翻譯為「國王的學院」;惟書院由英國政府在香港英治時期成立,對校名的解釋應遵從英國文化體系,而非一般字面意義。 在英式英語語境中,「國王的」(女性君主在位時稱「女王的」)一詞有「標準的」、「正確的」、「優良的」及「純正的」等意義,實為中文語境中「樞要」的意思,並非單獨賦予「從屬在位英國君主」之意,亦非以任何一位英國君主命名。 而中譯校名「英皇」的題字人已不可考,一説由時任港督金文泰題寫校名。
現時入口門廊上三支旗杆,中央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左右懸掛香港區旗。 共同設計新加坡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校舍(今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校舍),並且在後來參與了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重建。 同年,香港郵政訂製英皇書院90周年校慶紀念郵票首日封,於校慶晚宴限量發售。 ———前校長祈立德(H. W. Clarke)在1967年甫上任後,仿照英國伊頓公學校訓,寄語學生的拉丁文祝辭。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校長歡迎辭
英皇書院舊生會(英皇書院同學會前稱)後來由數十名校友創立,成立典禮於1935年7月5日在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舉行,由代理掌院韓德璽(W. L. Handyside)主禮,前掌院祈惠霖(William Kay)出任首任會長。 直到1920年,政府計劃興建英皇書院般含道校舍,便和羅馬天主教教會交換地皮。 1920年6月25日,政府刊憲與天主教會交換「內地段755號」地皮的南面,即是聖安多尼堂的所在地,讓政府建築校舍,而該地皮的另一部份則保留給嘉諾撒女修會。 而中譯「書院」一詞之濫觴,起自香港開埠之前在新界辦學的本地學塾,比如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鄧氏宗親倡建的錦田二帝書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創建的周王二公書院,都是供學子寄宿修業、文人學士講學授課的場地。 書院與新界鄧氏亦甚有淵源,首任掌院莫理士二戰蒙難,幸得鄧公伯裘及鄧公煒堂(新界鄉議局發起人)兩位先生營救及擔保。 現時英皇書院和二帝書院皆被列為法定古蹟,印證了香港在開埠前後的兩段教育史。
本人有一子一女,丈夫畢業於中西區十一校網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和英皇書院,小女即將於明年升讀小一,正煩惱她的升小事宜,因為也會影響弟弟的升小選擇。 瑪利曼小學位於灣仔區,創校逾八十年的的瑪利曼小學,更是知名的傳統英中女校,以培育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為理念。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3 瑪利曼十分着重學生的語言能力,除於小一開始要求學生修讀英國文學外,新學年更在小二設立「普教中」試點。 每年小一報名家長都會周圍幫小朋友撲學校,而咁緊張莫過於都係想幫小朋友揀間好嘅小學,全港小學數目有 534 間小學,當中有 74 間都係直資同私立小學。 其實揀一間學校除咗睇係咪直資定官立小學、仲要睇佢係咪 Band 1 名校、屬於邊區校網、咩 Banding 同埋全港中學排名。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資助下午+全日(
當時皇家書館有10所,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是香港第一批皇家書館,於1857年被提升。 羅傳列牧師(Rev. W.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Lobscheid)在1857年受皇家書館委員會委任為皇家書館監督學院,向港府提交了一份視察報告。 同年《皇家書館則例》(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Government Schools)頒佈,由監督學院羅傳列牧師按聖公會歐德禮牧師(Rev. M. C. Odell)的草擬所制定,香港總督寶寧爵士批准。 學校已制訂及實行健康校園政策,除校園測檢計劃外,學校亦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體育活動或比賽,及透過舉辦多樣的活動提升學生的精神及身心健康。 活動包括參觀賽馬會藥物資訊天地、抗毒講座、定期飲食習慣調查、舉辦生果日、無花仔朋輩輔導計劃、課後朋輩功課輔導、壓力管理工作坊及其他融合教育的措施等。
- 在語文方面,英小著重兩文三語發展,英文課上要求全英語教學,即使下課後,英文科老師都會以英語與學生溝通;校內的外籍老師亦會定期入班,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 英皇書院的中六年級生如選擇投考香港高等程度會考,便會在該年中六畢業離校,不會升讀中七。
- 同年書院口琴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學屆口琴樂團。
- 學校是一間男女校,創校於 1960年,校訓是「慎思篤行」, 現在的辦學團體是英皇書院同學會學校有限公司 ,現任校長為林淑芳女士。
- 當年香港政府殫力於書院之肇建,校舍裝橫可謂氣派儼然,甚為肅祗。
英皇書院中學一年級生在入學後,需要應考「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俗稱編班試),該試決定該學生於中學一年級被分發到哪一班別(精英班、非精英班),以及用作調整該學生所屬小學的往後數屆小六學生的呈分試成績。 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的成績每隔兩年需提交香港教育署一次,用作上述調整的樣本。 課外活動方面,除了1922年的香港政府行政報告記載學生參與排球、足球、游泳和旅行等活動。 當年西營盤官學堂學生曾爲汕頭救濟基金(Swatow Relief Fund)籌募了800元,童軍曾幫助慈善團體募捐了合共11000元。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學校設施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創立於1960年,學校沒有宗教背景,辦學團體為英皇書院同學會學校有限公司,校長是屈嘉曼女士,校監李傑之先生。 辦學宗旨:推廣全人教育,德、智、體、群、美五育。 至於11校網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陳淑英亦相信,移民潮下整體小一後補生學額會較以往增加,料今年競爭情況沒往年激烈,而該校往年逾百人競爭約有8至10個叩門位,今年未正式接受插補生申請已接到不少「叩門信」,暫難估計報名情況。 同學會於1950年首次在告士打道50號4樓成立會所,1953年9月遷往士丹利街4號2樓,1963年因業主收回需另覓會址。
嘉諾撒聖心學校著重雙語教學,分下午校和全日制,曾培養出不少明星校友,好像郭藹明 、朱千雪及何超蓮等。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學校致力營造充滿關懷、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學習環境,培養喜樂、自信、健康、高成就、優品格的好學生。 甘尚武先生於1933年畢業後,入讀香港大學,與校友宋常康先生為同班同學,二位都是目前最年長的英皇舊生之一。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小學分區名單
當時全校共有教室29所、高班實驗室兩間、禮堂和畫廊各一座,以及北翼大樓的圖書館、收藏館各一座,地理室、沖曬房、美術室及健身室各一間。 康樂設施方面,除了用作體育場的中央方庭外,又設有戲院,以及香港最早期的校舍泳池。 本校以「慎思篤行」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凡事要謹慎思考、明辨事理,信守真理、切實履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仍可以綽有餘裕的邁步前進。 本校服務要求、評審準則、截標日期及提交投標書內容的要求等資料請參考下列標書檔案,有意承投的供應商請自行參閱及下載。
教育局提供的「申請學生成績次第名單」的排名(30%);3. 其他表現(包括小學校內評估結果、操行(乙等或以上)、課外活動記錄及獎項)(20%)。 這段時期,英皇書院採用「5113」學制,即中一(Form 1)至中五(Form 5)、低級六年級(Form Lower 6)、高級六年級(Form Upper 6)和三年大學;高級六年級實為一年預科。 教授的科目包括英文、中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公民教育、藝術、音樂和體操。 中五年級生應考香港中學畢業會考,低級六年級生應考香港大學普通科入學試(Matriculation at Ordinary level),合格四科以上者准予升入高級六年級;高級六年級生則應考香港大學入學試,升讀香港大學。 另外,中六年級生及高級六年級生皆可報考倫敦普通教育文憑考試(G.C.E.),該考試分為普通科及高級科,主要用作申請海外院校,亦被香港大學承認,可以用作入學申請。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學校類別
2001年,同學會以兩間同學會小學的同學為主體,成立了香港童軍第1155旅,是全港獨一無二的以「歌唱旅團」為主調的旅團,除了讓小學生能夠參加富有意義及挑戰性的童軍活動外,更可參加歌唱訓練。 過去數年,旅團經常獲邀出席歌唱表演活動,包括瑞典國王御前表演,2006年和2011年,旅團更先後前赴廣州和北京進行音樂交流活動,備受讚賞。 戰後第一次周年大會於1947年10月30日召開,那時同學會的全部會員約有200人。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3 自此以後,同學會不斷發展,舉辦的活動及服務亦愈趨多樣化,除了校友聯誼之外,還有以各種不同方式支持母校和在校同學,以及以各種服務回饋社會,包括先後創辦三間小學(現在有兩間在運作中)和一個童軍旅。
受疫情影響,過去一年多學童上學時間大減,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校長陳淑儀直言,學術能力並非唯一考慮因素,更多校長看重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禮貌。 現屆委員會委員上任後,銳意革新,一方面立即建立校友會網頁,報導母校及校友消息;另方面舉辦各種活動,聯繫校友。 希望歷屆校友多參加校友會舉辦的活動,以示支持;並希望大家多回母校走走,以示關心。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3 STEM教育:課時內教授技巧,使學生面對生活難題時,懂得運用不同學科知識,界定問題,對問題作出解釋,並提出解決方案。 此外,現在的學生自學能力很重要,而閱讀是吸收知識的不二法門,所以學校積極推廣閱讀風氣,為學生設有本科及跨科的閱讀,亦大力投放資源建立新圖書館及增加藏書量等,加深學生閱讀的層面。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資助全日(
香港大學入學試則於1913年首次舉辦,對象為修讀第一班的男生,女生未有機會入讀。 1915年,香港大學依照1888年7月首辦的牛津本地考試的方法,設高級和初級考試,與入學試同時進行。 英皇書院會保送第一班和第二班學生報考這三項考試。 1932年,教育諮詢委員會建議取消香港大學入學試及兩個本地考試;1933年,香港大學舉行最後一屆高級考試,而初級考試則停止舉辦。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3 自香港大學入學試在1913年首次舉辦以來,英皇書院一直作為香港大學的重要生源。 早期,英皇書院會保送第二班(Class 2)及第一班(Class 1)學生參與三場由香港大學舉辦的考試—香港大學入學試、香港大學初級本地考試,以及香港大學高級本地考試。
在舊學制底下,英皇書院的預科班素有「醫生預備班」的美譽,畢業學生大多會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 該校是香港近七百位醫生的母校,這是全港醫生數量的十分之一。 另有說法指全港一半以上的執業醫生,都是這所學校的校友。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在八十年代實現的最高紀錄是,英皇舊生佔全港醫生數量的百份之七十。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統一派位2021|移民潮下叩門額較多 校長提醒疫下面試三大得分位
第二層則屬抽離式課程,學校設有創科課外活動及拔尖課程,老師將挑選表現傑出的學生參加機械人編程班及STEM創意發明班。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至於有潛質的同學更可再獲校外支援,報讀其他機構舉辦的課程,以及參與本地及海外比賽。 英皇書院與香港其他官立中學、資助中學一樣,其收生自由度相較香港的直資中學、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為低,受香港教育署的學位分配辦法所限制。 該校只有約30%的學額可供校方自由選擇新生,其餘約65%學額的收生由香港教育署所掌握,學生會按小學呈分試成績分組,依選校意願隨機分配學位。 英皇書院現時的辦學團體為香港教育局,列作官立學校,學校的管理權在過往是由教育局掌握。
回首舊事,深感學長們為發展會務用心用力,犧牲了不少個人的精神及時間。 發展STEM課程和AI人工智能學習課程,並設立AI資源中心,透過分享與交流,提升學與教效能和促進學習社群的組成。 辦學宗旨:學校以「慎思篤行」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凡事要謹慎思考、明辨事理,信守真理、切實履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仍可以綽有餘裕的邁步前進。 其實家長除了問我九龍城那三個校網,那一個「好」之外還有問我很多其他校網,住香港的便問香港校網,住新界的便問新界東和新界西校網。 既然家長想知道怎樣在各區揀「好」小學,我便在各區揀幾個重點校網介紹給家長。 註冊完還有副校長帶我們家長參觀學校,沿途講解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