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中國銀行大樓11大好處2023!內含中國銀行大樓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結構和建築完美的融合,產生出強烈的力量感,這種力度在大樓內流轉散發,一直深入到四個角落的立柱內,實現了藝術、歷史和建築的融合。 1937年,上海中國銀行大樓建成,由中國銀行建築課長陸謙受與英商公和洋行共同設計完成,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塔樓部分為鋼框架結構。 設計以裝飾藝術派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集西方裝飾藝術派風格與中國傳統元素於一身,屋頂採用暗綠色琉璃瓦鋪面,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並在簷下飾以巨形石質斗拱。

中國銀行大樓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1949年下半年為本地企業貸款超過港幣4000萬元。 1983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13家姊妹銀行(包括交通、鹽業、廣東省、中南、金城、國華、浙興、新華、集友、寶生、南商、僑商及澳中行等)組成港澳中銀集團,打破當時香港銀行業被外資壟斷的局面。 館內展示了各行早期使用的存摺和發行的鈔券,如今各物已成追憶。 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中銀集團為體現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決定在香港回歸過渡期興建中銀大廈,1985年動工,1990年落成啟用,從此成為香港重要的地標建築。 中銀集團還大力支持建設香港,例如為東區海底隧道、葵涌貨櫃碼頭、香港國際機場等大型項目提供大額貸款,促進香港經濟發展。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 Bank of China Tower

中庭頂部採用貝氏經典的吊頂設計手法,設計了富有韻律感的方格天花板,賦予室內具有秩序感的空間。 由於海口的宜人氣候,建築中大多采用開放式空間,儘量擴大表面,讓身處建築中的人們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室外景觀。 設計透過表皮材料、自然採光、自然通風、庭院設定等多種方式實現綠色設計,讓從而讓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整個建築。

中國銀行大樓

建造工作由時任上海分行經理、貝聿銘先生的父親貝祖貽主持。 中國銀行前身是大清戶部銀行,成立於1905年,是中國首家國家銀行。 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組為中國銀行,總行設於上海,後因香港地利和交通之便,1917年開設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簡稱「港中行」)。 1920至1941年間,港中行肩負起國家的艱巨任務,1926年積極將海外匯款及時匯到前線,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

中國銀行大樓: 香港城市大學

Les 中國銀行大樓 Robertson甫看到設計模型,已感覺這是一個可行的結構,可達致一定高度並抵抗強風。 隨後的測試亦證明結構比想像更可靠,鋼材用量亦比高度相若的建築物少四成,因此成本也在預算之內。 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大廈,一直以來就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中國銀行大樓

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 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從北京地鐵西單站的F1口出來,直陳眼前的便是這座貝聿銘設計的中行總行大廈。 身處這片既古老又摩登的北京重要區域,設計者和業主都希望能夠將古典和現代的元素融合進來。 中銀大廈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日間仿如一面巨形直身鏡。 中國銀行大樓2023 大廈內部為當時少見的鋼支架結構,外部材料為米白色大理石。

中國銀行大樓: 香港回歸在即 貝聿銘建中銀大廈具政治意味

大樓外牆均用花崗石飾面,屋頂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 中國銀行大樓2023 大樓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樑畫棟、碧瓦飛簷,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 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作品。 中國銀行成立至今,尤為注重銀行辦公樓的建築設計,常以地標建築的規模、形象示眾,提升品牌區域影響力。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成立。 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

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 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中銀大廈是世界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匠心傑作。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外形破格 被指影響香港風水

中银大厦的设计,也如竹子一样外刚内柔,大厦的重力集结在外墙,受风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时得到加强。 對於貝聿銘而言,他與中國銀行的關聯是來自於血液中的。 他的父親貝祖詒在1917年就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第一任經理,那一年,貝聿銘出生。 不過,中銀大廈破格的外形,卻一度讓它捲入風水漩渦,指它有如尖刀刺天的外觀會影響風水;而大樓正面交疊的「X」型加固結構,亦被指不吉利,會招至厄運。 1986年大樓動工期間,時任港督尤德訪京途中心臟病發猝死,以及1987年股災,讓大樓不祥之說更甚囂塵上。 中國銀行(香港)綜合樓為一幢多層大樓,除了教學及行政部門和圖書館,亦設有演講廳、學生活動室及餐飲設施等。

另外,科幻劇集《星際迷航:航海家號》利用數碼技術將中銀大廈的正面作修改,使它成為劇中星際艦隊的「通訊研究中心」。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代表作有肯尼迪圖書館,香山飯店,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 設計成就大獎。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境內私行中心名錄

建築雖位於優越的地段,但彷彿被遮蔽在陰影之中,從街道上看,缺少對於行人的吸引力。 大堂天花曾被改動,原有的美麗的馬賽克天花板被深深遮蔽起來。 中國銀行大樓 得益於貝聿銘先生在專案起步階段對於原場地的充分理解與正確諫言,業主果斷與政府交換了一部分土地,並在地勢偏高的一側新修建了一條馬路,改善了場地的基礎條件。

  •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
  • 4米,建成時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
  • 雖然後來有其他更高、更突出的建築物,我認為中銀大廈至今仍是香港數一數二具代表性的建築。
  • 設計透過表皮材料、自然採光、自然通風、庭院設定等多種方式實現綠色設計,讓從而讓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整個建築。
  • 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
  •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象徵——長城的拱門。

從外觀上看,敦厚方正的體態擁有顯著的莊重感,身處周圍90年代的其他建築之中(比如西單圖書大廈)並不顯得突兀,其風格與香港中銀大廈俊秀挺拔迥然不同,可以說兩座建築都十分應和各自城市的氣質。 但從建築的東南立面又能找到和香港中銀同樣風格的玻璃幕牆。 從玻璃穹頂下進入大廳,其內部空間感和光線的引入都十分的貝聿銘,並且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大樓分主樓和次樓,主樓鋼框架結構,共17層,高76米;次樓高4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簡介

在建築頂部,由格柵構成一個露天觀景區,使得浙江寧波和附近山脈的景色一覽無餘。 中國銀行大樓2023 中國銀行大樓 巧合地,滙豐銀行業績同期倒退,股價一度大跌,又被指與風水扯上關係。 有傳滙豐在總行大廈樓頂加裝兩座對着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與中銀大廈的刀刃對峙。

中國銀行大樓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設計成就大獎。 1934年9月中國銀行專門成立了大廈管理處理事會,負責大廈的建造事項,總處國外部經理兼上海分行經理貝祖貽為理事長。 大樓建築圖樣由上海名建築公司公和洋行及總處建築課長陸謙受共同擬定,由華商陶桂記營造商以工期18個月、造價181.3萬元中標承造。 中銀大廈最初由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建造,其花園道入口仍然標著「中國銀行」,而不是中銀香港(BOCHK)。 所有權歸屬中銀香港後,其母公司中國銀行租回了幾層樓面用於自己在香港的業務。 貝聿銘家族與中國銀行有極深的歷史淵源,他的父親貝祖貽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創辦了中行香港分行。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附近學校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国银行(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中银大厦底部之二层墩座,铺以不同深浅的花岗石,并镶以大型玻璃,不仅与上部的幕墙互为协调,而且有深沉稳重的感觉,这是中银集团事业“根基稳固”的隐喻。 中银大厦顶楼四层和底座的19层均为中银香港的写字楼,其它楼层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银大厦办公。 属于中银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楼是营业大厅、十七楼为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和宴客厅,其余都是银行办公场所。

這是一幢三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築,由德國在滬僑民集資建於1908年,磚木結構,由倍高洋行設計,樓頂由南北兩個不同形狀的巴洛克式塔樓,中間屋面上有山牆。 從1908年到1917年的十年間,他是在滬德國僑民娛樂、聚會的場所。 貝禮中: 不知你記得與否,當時由霍朗明設計的滙豐總行大廈正在興建,要以少一半以上的成本設計出一座可與之媲美的建築物,實在是一大挑戰。 由於香港的主權將交還中國,社會相當關注中國接管這個殖民地的安排。 中銀大廈在談判如火如荼期間宣佈興建,為這座大廈增添更多象徵意義;同時緊張的氣氛令這項委託的性質隨之變得敏感,也使我們在這個項目所下的每個決定都動見觀瞻。 整幢大廈樓高一百六十多公尺,共三十八層,另地庫三層,建築面積總計達五十萬平方呎。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旺角商業大廈 Bank of China Mongkok Commercial Centre

首場研討會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合辦,已於10月12至13日舉行;第二場研討會與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合辦,將於12月14至15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貝: 大廈選址位於中環的邊緣,交通不算方便,海景亦受到阻礙,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其位置亦帶來一大優勢,由於在舊啟德機場的飛行航道外,建築高度則不受限制。 在這情況下,最大的挑戰就是以有限的預算,興建一幢可以抵禦紐約兩倍及洛杉磯三倍風力的摩天大樓。 所以,結構是否堅固及經濟上能否負擔,就成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更不用說其設計要別具匠心,以與100米外正在興建的滙豐總行大廈分庭抗禮。 當其時香港機場尚在啟德,為保障機場航道安全,九龍以至港島部分地區建築都設有高度限制。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長沙灣大樓附近醫院

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價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在1985年破土動工,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 中國銀行大樓2023 」1988年8月8日,標誌著大樓空中進程完工的封頂典禮正式舉行。 香港老中國銀行大樓,是在銀行街1號,位於港島中環,連接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這裏也一直是傳統的金融圈。 在金鐘的中銀大廈建成之前,老大樓才是中國銀行的主樓,現在成為中銀的私人銀行業務使用,建築外觀看上去有歷史感。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中國銀行大樓: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幾經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於離故宮約2公里的西單商業鬧市區長安街邊,大廈主體高度為45米,南面和東面兩個入口各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在僅有45米的高度襯托下,建築的體量顯得很大。 ),俗稱舊中銀大廈,位於香港中環德輔道中2A號,現在是中銀香港中區分行的所在地。 中國銀行大樓2023 中國銀行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朝户部所辦的户部銀行,資金400萬兩銀子,原定半數招商民入股,但應募者寥寥,户部便撥款50萬兩。 銀行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業,上海分行則於10月31日成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銀行改組為大清銀行。辛亥革命時,這家銀行也隨大清王朝一起壽終正寢。民國元年(1912年)改組建立中國銀行。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將康樂樓命名為「中國銀行(香港)綜合樓」,以表彰中銀香港慈善基金對大學的慷慨捐助。 該塔樓由全玻璃幕牆覆蓋,讓人能享受高聳入雲、日光充足的空間,以及毫無遮擋的城市景觀。 這座大樓由寧波市規劃局委託設計,旨在一改金融業建築的古板形象, 其還對該區域的總體規劃形成補充,凸顯了公共場所和城市的天際線。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