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團體(The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Fishermen)開始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 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酬神[79]。 如大嶼山大澳的端午遊涌更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 由於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驅五毒也是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人們用各種方式驅除五毒,如掛上繪上五毒的五時圖[41],有些人會用紅紙繪五時圖,然後把針刺在圖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種巫術,代表刺死五毒,不讓牠們橫行[59]。
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端午節活動2023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着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端午節活動: 【2023 端午節】端午節由來、習俗、必吃食物及端午連假活動一次看
因此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外掛上艾草驅除毒氣和邪氣,而配戴香包、喝雄黃酒,同樣是為了避邪。 端午節活動2023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159][160]。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 邵武婦女端午節以絳紗為囊盛符和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11]。
除了觀賞龍舟競賽,參觀南丫島漁民文化村亦是接觸龍舟文化的好去處。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位於香港最具人氣的離島之一——南丫島,訪客可以免費登上兩艘木製龍舟,一嚐敲打龍舟鼓和划龍舟的感覺,更可參與與漁民生活相關的小遊戲,或與漁船打卡拍照,了解香港漁民的傳統文化及日常生活。 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立蛋的時間隨時都可以! 想要成功立蛋的技巧,主要是兩個關鍵:一個是蛋的重心,一個是摩擦力。
端午節活動: 4 菖蒲午時水入浴
在石戰過程,勝利一方的戰團可擁有侵入戰敗者所屬村莊內,搶奪粽子與酒菜料理的特權,作為獎酬。 而對於石戰過程中所抓獲的「俘虜」則可任由勝利一方「羞辱」,不過僅於脫褲子等惡作劇。 但由於戰況激烈的石戰仍亦造成流血衝突與失序場面,加上在日治政府觀念中,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脫褲惡作劇行為,被視為不名譽之事。
端午節香港常見的糭為廣東糭,較受歡迎的有鹹糭裹蒸糉、鹹肉糉,以及甜糭鹼水糭。 相傳端午節的由來有兩個說法,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與詩人屈原有關。 戰國末期,任楚國三閭大夫的屆原被楚懷王放逐,後來屈原眼見楚國衰落滅亡但無力挽救,最終於農歷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自刎。 端午節活動2023 楚國人民未能救起屈原,就向江內投糭,希望江中的魚不會吃掉屈原,於端午節食糭的特色習俗就是因屈原衍生而成的。 新意之處: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由來與故事
五月之後由於天氣炎熱,蚊蟲孳生,瘟疫漸多,而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再加上白蛇傳的故事,人們喝雄黃除了防瘟疫之外,也希望能避邪。 端午節活動2023 屈原投江後,人們擔心屈原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以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將米包好之後投入江裡餵魚,進而衍化成端午吃粽子的風俗。 今年端午節是6/22~6/25,會有四天的連假,大家準備好端午節的休閒活動了嗎?
而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在江上來回劃船憑吊屈原。 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認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其他人也紛紛效仿,後來人們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附: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楚國。 他愛護百姓,幫助楚王治理國家,使楚國變得很強大,楚王很信任他。
端午節活動: 4 紀念孝女曹娥
這三項節日活動,分別從日常生活、社會人文、宗教信仰三個層面反映了華夏民族節日的精神內涵。 台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熏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 [158],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 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 農家會把稱為「福金」的一種金紙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間(代表土地神神位),他們相信可以防害蟲。 也有些人會用鹽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做一種叫「鹹茶」的藥茶。
- 有些地區會有「扒夜龍」的習俗,即在端午節前夜划龍舟,各地扒夜龍的起源不同,其中廣東惠東七姓村的爬夜龍是為了紀念南宋末年該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81]。
- 這五種植物都均有驅蟲的功用,且帶有濃烈、清新的氣味,在潮濕炎熱的仲夏,可以起到清新空氣、消除病菌的作用。
- 餡料有很多樣式有鹹蛋黃,花生,肉,香菇,栗子…..等等會依照各個地區的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
- 故有「忌送喪家一整串的串粽」的禁忌,隱含避免喪家親友被亡者成串帶走的「喪事止息」之意涵。
- 黑龍江人過端午節時早晨一般要去郊外散步,俗稱踏青。
- 趁着端午節假期到大嶼山一日遊,好好放鬆一下吧。
- 隨着時日的變遷,這些文化習俗有繼承亦有改變,有些更瀕臨失傳。
浙江省桐盧縣有學童在端午節送禮給師長的習俗,稱之「衣絲」;當地又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醫家會於午時採藥。 端午節活動2023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 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151]。 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裏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152]。 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
端午節活動: 2 端午節食粽
到了清代以來,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53]。 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端午節則有佩鍾馗五毒錢以驅邪的習俗,這種錢是一種作為厭勝物的花錢,並非交易用的流通貨幣。 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着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70]。 自從中國端午節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又有了蛟龍懼怕五彩絲,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繫上五彩絲,投進江中就能避免蛟龍竊食[66][7][67]。
端午也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瘟疫多發的時期,所以人們都會在家門口掛上艾草與菖蒲,藉以用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節也有不少廟宇會舉辦立蛋競賽,立蛋時建議尋找無風、沒有人走動的地方,需要耐心尋找蛋的平衡點,平心靜氣地讓蛋穩住。 曾有說法表示,摩擦力較大或凹凸不平的地面比較容易讓蛋穩住,另外在受力後會凹陷的地方,同樣能夠提供較大的接觸面積,進而讓立蛋較容易成功。 每個民族皆有獨特的文化習俗,別具特色,代代相傳。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本方法的新意之處在於讓小孩自己製作香囊,並且要求在香囊內放入祝福或許願的小紙條,既滿足了小孩喜歡動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 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藥鋪索要或買五味中藥葯面,裝在小布袋裡縫嚴。 活動一:話說端午節重點領域:(語言領域、社會性領域)活動要求: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端午節活動2023 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中班: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大班: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比如在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以前的人們相信在初夏時節是各種蚊蟲蛇蠍毒物最活耀的時候,所以會採用以毒攻毒的療法,後來演變為在餅上印蠍子、蜘蛛、蛇、蜈蚣、蛤蟆的「五毒餅」就成為了保佑身體健康驅邪的一種餅。 端午節活動 五毒餅雖然聽起來很恐怖,但內餡都是包裹甜的或是養生的食材例如豆沙、棗泥、山楂或伍仁等等。
端午節活動: 台灣之星:
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因此也別稱端陽節、端日節。 活動三:端午節賽歌會請各班的小朋友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端午節活動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端午節,除了好吃的粽子,還有一年一度緊張刺激的龍舟競賽。 以杜蕾斯為例,他們擅長藉用熱點傳遞品牌核心(愛性),無論跟風什麼議題,都離不開這個品牌核心,為自家品牌搭起高樓,杜蕾斯的創意可以說一年比一年還吸睛。 端午節的英文主要說法是 Dragon Boat Festival ,也就是「龍舟節」,另外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因此端午節英文也稱 Double Fifth Festival 。 三、活動過程:讓幼兒觀察粽子、蛋網、艾草、龍舟等物品,結合屈原等故事,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端午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這些節日都有其獨特的豐富內涵,而現在的孩子可能會過聖誕節、萬聖節等,卻常常忽略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馬上到端午節了,幼兒園如何策劃端午節活動方案呢?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活動、習俗、由來介紹!教孩子立蛋技巧、時間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4]。 端午節活動2023 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劃,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85][86][87][7]。 另一個有趣的端午節活動便是午時立蛋,據說端午節正午午時會比平時更加容易把雞蛋立起來。
對大部份越南人來說,他們對屈原的故事感到陌生。 因為五月初五為季節轉換的時候,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辦法除掉。 在越南傳統社會將端午節定義為「殺蟲節」,理由和其他國家大同小異,也是因為天氣溽熱,各種蚊蟲逐漸現形,為維護家中大大小小的健康,一定得消滅可能帶來疾病的害蟲。 除了忙着除害蟲之外,越南人在這天也會準備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與神明,並遵守各種習俗,如:不可坐在門檻、染手指或腳趾、用莞荽洗澡、打樹結果、午時採藥、懸艾灸以驅邪等習俗,有些地方還有拜訪親友、喝黑豆湯等習俗。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划龍舟、喝午時水、掛艾草
一眾百姓為了找到到他的屍身,開始划舟出江,「敲鑼打鼓」的找他;同時又為了避免江中的魚吃掉他,就將一個個用竹葉包裹的飯糰,亦即「粽」投到江中。 魚是否因此而不吃屈原大家也不知道,但是吃粽子、划龍舟,就變成了大家日後過端午節必做的習俗。 端午節要吃粽子彷彿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端午節習俗。 大家最直接的想法當然離不開古人屈原,但妳知道其實「端午節」的歷史可能比戰國還更久! 以下7個端午節習俗,當中有不少已被大家遺忘,不妨趁這機會了解身為四大傳統之一端午節的故事與冷知識吧。 日本端午節在明治維新之後從農曆的五月初五日改為每年陽曆5月5日。
因此統治當局為了改善風俗與事故,逐漸禁止或改辦如走標 (賽跑) 等體育活動,因而大規模石戰轉變為小規模對抗,而今已消失[21]。 此外,台灣本土的端午習俗還有鹿港隔岸拔河、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文化、屏東縣九如鄉的端午走標文化、端午石戰與造石塔文化[14][15][16],尤其又以佳冬石戰與大稻埕造塔最盛大,但今不復見。 故宮精品,擅長將館藏文物、歷史結合時下熱點,透過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又一次翻轉大眾對於故宮博物院的既定印象,讓更多年輕人對故宮文化更有感。 他們讓屈原當代言人,用在食安主題上,行銷訴求是「安心吃粽」,並分享為什麼粽子不能吃太多,以及選粽秘訣。 節慶行銷,不只是迎合消費者心理,還要充分嫁接節日的文化氛圍,寓樂於銷、製造熱點。 節慶行銷的重點,在於不能脫離品牌核心,要先清楚知道品牌核心,進一步才是拆解商品,藉由節慶來放大商品賣點。
端午節活動: 熱點:畢業季、求職潮、升學考試… 2.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戴香包、玩立蛋、掛艾草、拯救屈原… 3.粽子:粽葉、綁繩、鮮肉、糯米、餡料、甜鹹口味、南北粽之爭…
製作木龍船是項精湛的傳統工藝,各縣市的龍船依設計、匠師造型仍有不同。 現代臺灣知名的造船匠師有基隆市劉清正與屏東縣洪全瑞。 傳統龍舟材質原為木質,近年來多半轉為玻璃纖維,而用於體育競技的競賽龍舟則為玻璃纖維。 台灣龍船最早為漁舟、舢舨船、獨木船或鴨母船的傳統龍船,據1836《彰化縣志》記錄,開始有如今日有「龍頭」的龍舟[19]。 另一個較鮮為人知的端午節的由來,是源於中國傳統節氣對端午節的理解。
- 這些別稱來源於端午習俗、起源故事、節氣氣象等,而從隨後娓娓道來的起源、習俗、活動,你便可以窺探這些別稱與之的關聯性。
- 相傳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 今年高雄準備在 6/22~6/24 於愛河水域舉辦端午龍舟嘉年華活動,現場將會規畫傳統、競技龍舟400米直道競賽、龍舟拔河等,整體隊伍數量可望超越歷年紀錄。
- 端午節戴香包的習俗,是因為以前的醫療還不發達,因此人們把具有殺菌效果的艾草、菖蒲、雄黃磨成粉末,放入布包中,戴在胸前,利用香包散發的氣味驅逐蚊蟲。
- 屈原投江後,人們擔心屈原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以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將米包好之後投入江裡餵魚,進而衍化成端午吃粽子的風俗。
- 此外,台灣本土的端午習俗還有鹿港隔岸拔河、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文化、屏東縣九如鄉的端午走標文化、端午石戰與造石塔文化[14][15][16],尤其又以佳冬石戰與大稻埕造塔最盛大,但今不復見。
- 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