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當代舞2023詳解!(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當代舞

透過舞動身體的過程中,找到身體的表達性去抒發情感。 當代舞 (香港,2021年7月21日)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今天宣布委任劉秀群(Cathy Lau)為CCDC的新任行政總監。 劉秀群將於2021年8月1日履新,接替自2014年起以其豐富專業知識和高度熱忱服務於CCDC的黃國威(Raymond),領導舞團的企業策略、推廣、籌款及營運,並與管理層共同實踐舞團的願景與使命。

他是香港舞蹈聯盟最早期的成員之一,並擔任榮譽退休主席和理事委員會成員之職直至離世。 白博士是《舞蹈手札》英文編輯和香港舞蹈年獎的先導者,兩個項目至今已舉辦了二十一年。 白博士把畢生精力獻給香港當代舞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Alberto Gerosa 是從事電影及表演工作的人類學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 他擁有表演藝術和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亦從盧布爾雅那大學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聯合課程修讀社會及文化人類學研究碩士學位,以及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研究哲學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興趣範疇包括:視聽、感官和表演人族誌的實踐、表演研究、儀式、戲劇和電影。

當代舞: PeoPo暑期實習營開跑 同學充實影像創作實力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 現為自由身藝術工作者,曾任「多空間」(香港)舞者。 黃氏於在學期間獲得葛量洪獎學金和香港文化機金會獎學金到上海交流。 在學期間曾參與多個校內製作,包括《Savage Symphony 》、《Echoing Woods》、《Here &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re》。 黃氏在校外參演包括: CCDC青年舞團「舞蹈青年2013 ─ 舞裝舊社區」、《Sky of Nepal Arts Project》、並為不加鎖舞踊館《英雄 @ Eb Major》擔任文化大使。

當代舞

馬氏接觸之舞蹈種類包括現代舞、芭蕾舞、中國舞、爵士舞、瑜珈等。 2006年及2007年參加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舞蹈中心之舞蹈青年,並於香港多個舞蹈平台作演出,以及在曼谷的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 2008作交流。 2007年獲獎學金赴美國參加American Dance Festival,其間被William Forsythe Company選入Forsythe’s Project接受訓練。 近期曾為香港舞蹈團外展部演出《畫舞翩翩》、多空間劇場的《非常搞野》及在東邊舞蹈團的《環境舞蹈創作之築‧動I》發表其創作《breaking》等,而2008年與香港話劇團合作演出音樂劇《頂頭鎚》。 此外,於中小學及舞蹈學校教授現代舞、兒童創作舞、爵士舞等,同時進行編舞工作。

當代舞: 藝術風格

[1] 由於技巧上存在相似性,當代舞經常與現代舞、古典芭蕾和其他古典音樂舞蹈風格存在緊密聯系。 當代舞 19世紀60年代,因為早期舞蹈形式和社會變化,舞蹈新思想開始萌芽。 整個20世紀,社會政治問題、重大歷史事件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進步,對持續進步的美國和德國現代舞作了巨大的貢獻。 最終,後現代舞藝術家拒絕現代舞的形式主義,包括如行為藝術、接觸即興、放鬆技術和即興這樣的元素。

當代舞

「很多人都忽略了舞獅其實是舞蹈,而且比西方的舞蹈定義更寬,包含了武術、雜耍、木偶戲、風水命理等元素,是廣東人的文化瑰寶。」去年夏天上演的《舞・師》糅合了當代舞、電子音樂、跑酷及懸空演出,以透明獅頭讓觀眾直視舞者的形體動作。 沉澱千年的人文技藝經楊春江重塑演繹後顯得從未如此前衛。 1877年:現代舞的先驅鄧肯(Isadora 當代舞 Duncan)主張在舞蹈時將重心放在中心或軀幹、光腳、頭髮鬆散、服裝自由飛揚和將幽默同情感表達結合在一起。

當代舞: 城市當代舞蹈節2021「舞渡假期」

首先,應該說這兩個舞種的名詞來源都是西方當代藝術思潮下的藝術形式。 當代舞 它們之間有同宗的血緣關係,又是時間進程中的心態、思潮的變化而產生的理念、方式的不同。 現代舞和當代舞是派生屬性的不同思考角度來關注藝術和藝術樣式的存在性。 黎家寳2008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了一年自由舞者後,加入廣東現代舞團成為全職舞者。 五年間,參與著名編舞的作品無數,包括劉琦的《臨池》以及桑吉加的《火柴人》,另外她創作了如《1+1隻螞蟻》、《X – 85213》等作品。 城市當代舞蹈團自2018年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開展為期3年的「賽馬會當代舞『賞.識』教育計劃」,透過訪校巡演及工作坊,讓同學加深對當代舞的了解。

當代舞

曾參演Meytal Blanaru的創作《We were the 當代舞 future》,並於歐洲及南美演出。 也曾演出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新作《Somnia》(2019),並於比利時首演。 陳偉洛中學起開始學現代舞,後來大學建築系畢業,沒選擇當上建築師,反而遠赴歐洲,先後在SEAD(奧地利)及P.A.R.T.S.(比利時)修讀舞蹈。 他憶述,最初多是身體訓練,如技巧,還有自己和他人身體的關係。 而在比利時,較着重學生對美學的看法,談社會學,或者美術的主流角度等等切入的方法。 合作多時的毛維及黃翠絲,對舞蹈動作執著、無懼冒險,由於多個作品曾獲邀於海外演出,兩人的舞蹈藝術吸收多國養分、自出新意;而朱心韵與孫楠則是將中國民族舞與街舞融入當代舞——這便是近年,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積極營造的當代舞世界。

當代舞: 課程級別說明

這是一個系列性的創作項目,已於2020年2-8月進行了第一階段的《線上共振》,以及2020年10-11月的第二階段《未來身體社》。 第三階段以跨學科駐地創作實踐為主,邀請相關領域,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學者組成小組於2022年5-11月期間進行駐地創作實踐。 《春江花月夜》是「風景區」系列創作的其中一個作品。 作品從女性視角看「景」,既有仿生自然、展現植物智慧之景,將女性的形象與植物的生存策略,某種為適應環境、生存、繁衍而演化出的特徵,互相結合;也有來自社會,被傳統觀念塑造之景,所有的存在都轉化為一個表像,通過對某種人或社會關係的表像的重新組建,景觀由此而生。

是次研究項目《雞血》以表演性和人族誌的表演研究理論及舞蹈方式,重新詮繹此當代儀式和民間療法的美學。 黎氏曾參與多個著名編舞的作品,包括:劉琦、桑吉加、刑亮、潘少輝、黎海寧、曹誠淵、張曉雄、阮日廣、余承婕,伊娜. 她亦曾到訪比利時、溫哥華、以色列、澳洲、德國、日本、韓國、台灣、廣州、北京等地演出。 近年亦發表多個編舞創作,包括:《成人不宜》、《螞蟻1+1》、《X-85213》、《咀角上有粒墨》、《分.裂》、《Boiling Bo》。 吳卉的代表作包括《自畫像》、《移動的小蠻腰》、《到此一遊》、《裂隙》和《衝浪》等。

當代舞: 當代舞與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

她於中學初接觸當代舞,便喜歡上舞蹈的包容性,「可以接納很多事,高矮肥瘦、靈活或不協調都好,都可以在當代舞中欣賞到不同人的優點。尤其現在去到一個很conceptual的年代,也不是用對或錯去衡量。」她甚至認為,學跳舞,就如學做人。 「曾經很迷茫,不知怎樣與世界相處,有很多負能量,都是年輕人必經的階段。而跳舞讓我學習如何處理關係,和別人合作去完成作品,甚至一齊編舞是更難,因為將身體融合總簡單過把思想融合。」何時妥協,何時要用力表達己見,既是舞蹈的溝通,也是與人的相處,是一生的課題。 何力高先生在本地教育界及劇場界均為人熟悉,尤其將藝術表演融會青少年培育的教育理念備受稱譽。

當代舞

早於八十年代出道的香港歌手劉美君,當年以不受拘束、大膽前衛的表演風格,為本地樂壇開創先河。 除了音樂上的成就,唱而優則演的她於2008年憑電影《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奪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足見其歌唱以外的演藝實力,以及勇於跳出框框、挑戰自我的個性。 桑吉加於歐洲漫遊時,曾受城中雕塑引發靈感,創作出《停格中的塑像》,以流麗的肢體詩意回應凝練的塑像之美。 把眼光拉回我們身處的香港 — 城市空間中的配置如何形塑著日常的身體行為?

當代舞: 當代舞壇傳奇楊春江

而這何嘗不可視作一對長期合作伙伴的試驗場,反思如何給予對方不斷的刺激,以免合作的火花熄滅。 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與即興不同的是,它必需由最少兩個人方能構成。 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重心的交換、連綿的動作與接觸,把身體最自然的動作呈現出來。 她所提出的舞蹈概念:「舞蹈節奏的形成是由引力定律,吸力與斥力、抗力與應力來支配。」 她這個概念,也影響了芭蕾舞往後的發展歷史。 課程主要學習Hip Hop 技巧,導師將以各類流行Hip 當代舞 Hop音樂編排舞步,為學員登上舞台打好基礎。

當代舞

而在思想上、結構上、舞台方式上不作徹底的顛覆性的嘗試。 這樣的狀態有幾大好處:第一、在視覺上達到一定的創新和發展,極大地滿足廣大觀眾厭倦陳舊的審美需求和精神確認性的認同。 第二、使舞蹈藝術與政治、意識形態更為同脈同步,讓舞蹈的時代節奏、精神氣質都以一種與時俱進的狀態呈現。

當代舞: 作品

截至2022年11月,研究已通過口述歷史訪談與文獻研究的方式,大致釐清城市當代舞蹈團服裝部的運行模式與傳統。 接下來,本研究將陸續數碼化服裝部的文獻資料,整合舞團劇目之紀錄,並建立小型的檔案庫,為未來研究者、創作者提供豐富的素材。 這個項目邀請資深舞者楊怡孜共同創作,探索舞蹈在她們身體裡的感知丶流動與衰落,剖釋身分與性別的潛意識關係。 兩人將挖掘這支獨舞的元素:祭祀丶神樂丶森林丶天災丶愛情和女性在家庭與理想之間的牽絆糾結,在破碎夢境的邊緣之上重組這支獨舞。

並同年獲歐洲機構全資獎學金遠赴維也納參加ImPlusTanz Vienna 當代舞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作交流演出,屬少獲得全額獎學金資助的香港代表。 四位小六學生均認為當代舞對於他們來說並不艱深,因為這是一種很自由開放的舞蹈。 他們尤其喜歡一開場的舞蹈,趙卓羚同學覺得節奏很歡快,而陸愉臻同學就覺得用古典音樂作襯托很適合。 跳了7年芭蕾舞的趙同學認為芭蕾舞和當代舞有很大分別,「當代舞較著重動作,多表達情感和姿體的柔軟度,但故事性就不及戲劇芭蕾舞。」但有跳爵士舞的陸同學卻認為當代舞更有故事性,但肢體不及芭蕾舞優雅。

當代舞: 文化者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在很年輕的時候,姚淑芬就很清楚,藝術就是她命中注定該做的事情。 只是,父親已來不及參與,而這份遺憾將一輩子跟隨著她。 姚淑芬匆忙趕到醫院,家人要她幫父親穿鞋,送他一路好走。

課程專為從未或較少接觸當代舞的學員而設計,主要着重於基本功上的練習,用輕鬆簡單的方法切入,令學員更容易及快速地接受和了解現代舞。 另外,我們會舉辦「我和舊衣有個約會」及「轉廢成金」升級再造工作坊,以服裝及道具製作技巧,把舊衣舊物賦上新生命。 對現代舞創作有一大貢獻的林文中,創立林文中舞團擁有許多創新及代表臺灣的作品,如作品《小》系列、《長河》等,而他在2017年發表《風起》作為舞團的告別作後轉入教職。 但告別,並不代表離開現代舞,而是選擇突破現狀,去嘗試其他事物。 她形容,編舞就像扭麻花,在一隻舞的時間裏把錯綜複雜的事扭在一起,扭成複雜而挑通、有美感的東西。 在是次新作中,她與燈光設計師李智偉合作,借鑑皮影戲和木偶劇的方式,和貓貓展開一場光與影的合舞。

當代舞: 課程名稱:當代舞蹈

劉氏為唐氏綜合症患者,自從四歲開始學習芭蕾舞後,憑著她對舞蹈的熱愛,以及多年來的無比毅力,突破身體的障礙,考獲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八級,澳洲教師舞蹈協會(ATOD)爵士舞中級及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職業等級考試(芭蕾舞中級基礎)證書的佳績。 此外,她更積極嘗試創作,去年回到母校香港西區扶輪社匡智晨輝學校「映.舞團」擔任駐團舞蹈助教,以舞蹈幫助有特殊需要的人士,並為身邊人帶來正能量,值得表揚。 黎宇文先生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系,是香港少數活躍於舞蹈影像的導演。 黎氏多元化的舞蹈影像作品中,以巧妙的構圖、靈活的音樂節奏,配合獨特的剪接技巧,充分展現他對舞台與錄像空間轉換、以至編舞家與觀眾視覺效果平衡的藝術意念。 2016年,黎氏於《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發表了《男生‧故事》及《城市祭 – 當下》兩部作品,以震懾的影像氛圍,拓闊了本地及海外觀眾對舞蹈的全新體會,為舞蹈影像藝術創造前瞻性的演繹。 曾到訪不同國家作舞蹈藝術交流演出包括:廣州、北京、河南、台北、以色列、維也納、法國等。

當代舞

不過她也坦言,當代舞始終太難接觸觀眾,而且在本地做獨立編舞也面對不少問題,偶有灰心,但她依然選擇忠於自己初衷—用舞蹈說出自己所想。 當代舞2023 今次專題,特意找來幾位不同年代的當代編舞及舞者,分享舞台背後的創作,以及各自面對的創作空間。 國際知名編舞家梅卓燕選擇以舞蹈劇場記錄人生與時代,始終扎根本土;資深舞蹈家伍宇烈走進大藝團,面對資源和藝術創作的挑戰,希望有更大的平台發掘新一代。

當代舞: 城市當代舞蹈團委任新行政總監

最後,她跑到旁邊的天橋上,先是將鏡頭拉近,對準那位遊民;再拉遠,放大到整個街景,然後結束。 但上完第一堂芭蕾課之後,她當下決定,從此放棄苦練20年的芭蕾舞。 15歲,順利考上藝專(現在的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科,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如父母的期望,靠著舞蹈的一技之長,養活自己。 姚淑芬出生於1964年,小時候就是個過動兒,永遠靜不下來。 5歲的時候,媽媽決定送她去學舞,第一天上課,就從頭哭到尾,吵著要回家。 儘管隨時隨地都想逃離,但時間久了,她開始慢慢接受並且喜歡上舞蹈。

  • 這個項目邀請資深舞者楊怡孜共同創作,探索舞蹈在她們身體裡的感知丶流動與衰落,剖釋身分與性別的潛意識關係。
  • 當代舞蹈的開拓者包括Isadora Duncan, Martha Graham和Merce Cunningham,因為他們打破了嚴格的芭蕾舞形式。
  • 也曾演出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新作《Somnia》(2019),並於比利時首演。
  • 會址的構思最初包括把「城市劇場」、「城市藝廊」及咖啡室等集於一身。
  • 跳格以香港為基地,2009年起巡迴至世界各地,逐漸成為極具規模的地區性舞蹈影像展。

繼中國戲劇梅花獎後,另一個由中國文聯及其旗下中國舞蹈家協會等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也進入終選階段,共有40個當代舞、現代舞作品入選,包括兩部香港參與創演的作品。 最近梅卓燕於大館表演藝術季中,演出舞蹈劇場《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以人和貓的相處,延伸至家與流浪的命題,正是當下香港人的共同命運,感動不少觀眾。 本研究計劃主要集中兩方面:一是舞團服裝部的組織運作、二是具體舞蹈服裝之研究。

自2017年起,他的研究作品《雞血》已在全球多地的不同學術及藝術機構中展出。 獨立舞者、編舞、舞蹈教育工作者,現居廣州 / 武漢。 當代舞 2013年起作為獨立藝術家在國內外陸續發表個人作品。 曾任職廣東現代舞團,2018年獲教職獎學金於美國本寧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MFA),專注於以身心學為根基的編舞創作研究。 通過對中國民間舞、現代舞和當代舞的全面學習,郭睿對身體、動作和舞蹈作為 當代舞 文化和社會政治的表現形式有著複雜、跨文化的理解。 這是他在中國和歐洲特定 語境中不斷嚴謹研究的課題,即以不同形式的舞蹈實踐建立舞蹈與生活的聯繫。

2015年,她與國際電影製作人蔡紹勇創辦了Cinemovement平台,將表演藝術和電影工作者聚合於跨界實驗室中創作。 她從此積極投入舞蹈影像製作及策展的工作,在不同亞洲地區主辦了6屆Cinemovement Labs。 馬師雅曾經聽過前輩分享道,二○一一年至一八年間可謂當代舞蹈圈最蓬勃的時期,剛好正是她畢業後幾年。 她解釋:「因為有很多不同機構辦不同平台,就算小藝團都有給年輕編舞的平台,像一台有四、五個短演,康文署也有辦新進編舞的節目,因此我們有較多機會,就算不編舞,都可以跳。」然而,近兩年尤其疫情影響,表演藝術幾度停擺。 獨立編舞馬師雅十年來活躍於不同舞台,集編、跳、教於一身,明白本地當代舞的不同困境;而最後找來新進編舞陳偉洛,談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思考,也了解主流以外的不同聲音。

舞蹈、戲劇,加上影片的輔助,學生們從中認識了人體、運動和創作語境的關係,以及如何利用音樂配上動作帶動觀眾情感,有「閱讀」舞蹈的機會。 例如學生從表演中看到舞者的動作,以及影片的解說,會明白到一些張開、伸展的動作帶有希望、正面的意思;一些下沉、卷曲的動作就帶有害怕、萎縮、負面的意思。 在大約1900年和1950年之間,出現了一種被稱為“現代舞”的新舞蹈形式。 不像芭蕾舞或鄧肯和她的“Isadorables”的作品,現代舞是一種形式化的舞蹈技巧,具有獨特的審美。 現代舞是由瑪莎格雷厄姆等創新者發明的,它是圍繞呼吸,運動,收縮和釋放肌肉而建立的。 在中國,當代舞(Chinese Contemporary Dance)有著不同的意義。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