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的新畫,雖然部份只是印刷品,但依然感動一陣陣湧上心頭。 楊學德的作品,距離寫實主義更遠,對這位鬼才來說,戶外寫生只是創作開端,一連串的聯想,經常把他帶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楊學德作品或帶幽默諷刺、懷舊之情,卻引人發笑或傷感,超現實之餘帶政治隱喻,這些特質經常同時呈現。 展覽裡其中一幅畫,以鶴咀的殺人鯨「海威」骨架為起點,但在楊的幻想中,眼前的鯨骨令他想起由300人抬動揮舞的大坑火龍。 楊學德2023 簡單直接的觀察,竟延伸至對中國傳統主義的尖刻諷喻。
常聽到「有今生無來世」,但在楊學德的幻想中,除了人死後可能會有afterlife,建築物也會有。 在作品《長相廝守》之中,他將小時候住過的公屋樓宇隱藏於一大片森林內,幻想它安息在深山幽谷,等待人們「之後」再次入住,一同相聚。 我們都希望能夠與心愛的人天長地久,對楊學德來說,鍾愛的事物也一樣,即使今世不能相守在一起,也盼望下世能夠再續前緣。 英國文化曾是香港歷史一部分,但現在去英化、去殖代、去西化的大氣候下,這個事實已經好少人提,即使戀英也只能偷偷戀。 第二幅是《夜半時肚餓》,幾近整幅畫都是深夜裏獨剩一架電車徐徐於海中駛行,楊學德說,這是送給移民外國的香港人。
楊學德: 出版信息
由楊學德、黃進曦兩人聯展的《城外》(Beside the 楊學德 City),仿效法國藝術家的步伐,遊歷香港多個郊外地區,如大潭水塘、南丫島和香港島東南端鶴咀。 楊學德 唯一不同的是,兩位當代藝術家,沒有像莫奈和雷諾瓦般,在戶外完成作品,直接呈現自然日光;反之,他們選擇寫生和拍照後運用手上素材,各自在工作室作畫。 作品包括超過四十幅帆布本及數十幅紙本水彩作品,以獨特幽默的戲謔和超脫現實的規範,讓觀眾重温往昔有趣的生活點滴。
「已經輕手了,至少沒有畫生鬚的女人,藍綠色皮膚的人也刻意減少。」楊學德說話不慍不火,笑容帶點傻氣,與記者想像中的口沬橫飛麻甩佬形象大相逕庭。 楊學德2023 楊學德2023 而今次展覽又有一張以國旗做題材的作品,叫:「哦!你戀英!」畫中幾個中學生,把一個男同學的內褲脫了下來,內褲就是一支英國旗的pattern,而整張畫都是紅、藍、白,就是英國旗的顏色。
楊學德: 楊學德 黃進曦的《城外》風景聯展
楊學德在《東touch》的專欄結集成《標童話集》系列,與小克的《偽科學鑑證》系列書名相對。 於2008年起,在《太陽報》連載四格漫畫專欄《不軌劇場》,亦結集成書。 參展的作家及藝術家有韓麗珠、謝曉虹、俞若玫、盧樂謙及何倩彤。 各人以一本書作為一階段的展出,把展覽空間變成能閱讀的一部份。 「韓麗珠以皮膚及衣服比喻家,人們都住在裡面。」鄧小樺說。 文字安身之所也許是紙吧,雖然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以紙筆寫作,但韓麗珠堅持這種原始的寫作勞動。
按記憶重構的《錦鏽藍田》被稱為史詩式、經典,並以法文《Qu' elle était bleue ma vallée》及英文《How Blue Was My Valley》出版。 楊學德曾參與瑞士、意大利、法國、台灣等地的漫畫聯展,亦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狂草展》,及不時與小克或其他漫畫家合辦聯展。 楊學德曾參與瑞士、義大利、法國、台灣等地的漫畫聯展,亦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狂草展》,及不時與小克或其他漫畫家合辦聯展。 楊學德在香港⼟⽣⼟長,他的漫畫⽣涯始於⼀九九⼋年在《曱甴漫畫周刊》連載漫畫。 他在⼆零零⼆年發佈的⾸本個⼈漫畫集《錦繡藍⽥》備受讚譽,並獲得了本地和國際的認同,更於⼆零零七年推出法⽂版。
楊學德: 錦繡藍田(復刻版)的书评 · · · · · ·
「可能我們有類似的生活習慣是,半夜肚餓會到便利店買食物,到了外國,或者不太方便,或者遠少少會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店,但就算有,可能都不再是叮個燒賣。」他說,畫這幅畫時想着那些移民港人的生活變化,希望可以稍稍排解他們思鄉之情。 今次《今天不唱情歌》展出的新作,都是集中在楊學德近三個月內的繪畫,原來作品呼應的,倒要數回兩年前的畫展《好像在那裏見過你》,定調卻出了不一樣的氣氛。 由漫畫家自述創作歷程和發表經驗,既讓讀者分享創作人的苦樂,也反映出香港出版業生態及傳媒的發展狀況,對香港藝術發展和創意工業發展有著前瞻性的啟示。 看楊學德的處男作《錦繡藍田》,以為他是典型屋邨「臭飛」,他童年卻是「宅男」一名,足不出戶;他筆下的小人物麻甩入骨,楊學德卻愛鑽研歷史、煲電視劇、做家務,甚至跟師奶節目學煮餸。 楊學德和畫廊Parallel Space創辦人Kim份屬多年好友,早於畫廊開幕展上,二人就說好要辦策展。 楊學德幾乎是對這個展覽空間一見鍾情,喜歡無拘束又夠貼地,而且Kim也很開放,讓藝術家自由發揮。
像她的寫作過程吧,從隨手拿來的紙張到原稿紙,文字在「搬家」的過程中經歷改變。 約楊學德做訪問,隱約記得上次約他好像已是五- 七年前(翻查過,是九年前),坐著坐著大家就起中年品味──中年人都愛後印象派、講現代主義建築美學、談創作、也談了一點社會現狀。 問他奈良美智喜歡他作品,把它帶到日本開展覽,他總是表現得不好意思。
楊學德: 作品精選
其實畫家看幾筆就知道有沒有誠意,看文章幾句就知道作者有沒有心機,看電影三兩個鏡頭就知有沒有功架、實力、想法,了解他們的實力,筆者也跟他們一些好友稔熟,知道他們實際生活上的困境。 換句話說,就是生活過得較為刻苦,他們deserved有更好的創作環境。 於是他就用這個經驗創作了一個有趣的漫畫故事,關於一個在巴士發生的中國旗爭議,個故事好有趣,本來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但現在政治高壓,紅線飄來飄去,我只能著大家上YouTube自己看。
- 「只是看書」是一系列關於回家及書的展覽,也是對應城市與時代背後的意念,是一場書與空間的探索。
- 徐先生接受中外傳媒訪問,記者先問他:我記得你出道時說要反對消費主義,怎麼你現在也變成了消費主義呢?
- 過去並不一定更好;藝術家也提醒,我們必須要關注重寫歷史的諸多嘗試。
- 楊學德畫了一個倒轉在天空中的碼頭,揚言難搵得「班機又飛走咗嘞」;又畫滿舊時香港殖民時期的建築與生活,卻問殖民地「咩嚟㗎?」;還有古代鐘樓和碼頭的破舊遺跡,只是「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名字」。
楊學德將這些形象嫁接至超現實語境中去,凝結在人煙稀少的虛空環境中。 藝術家時而呈現空蕩的畫面,其中的事物如歷史古蹟一般矗立,充滿戲劇性、寧靜卻又荒誕。 楊學德在馬凌畫廊舉行個人展,未開展,所有作品已經賣清光。 德哥,縱橫香港漫畫界幾十年,上星期藝術家白雙全到畫廊來探我時,我們聊起德哥的個展,原來他也是德哥粉C,八十年代開始看他創作的漫畫。 這兩年他做了3次個展,由海港城到馬凌,我只搶到一張細畫,再想要多兩張,都已經一畫難求,真係難過抽A股。 上兩月到北京、上海訪問六位當代藝術家,他們當然巴X閉。
楊學德: 城市的再現 移民與離愁
畫作直接易明,在海旁長堤上,有人本來背着結他想去海邊Busking,岸上充滿了海豹,海鷗吱喳不斷,如此嘈雜,於是不唱了。 至於情歌,他想留給觀眾去想,「情歌是愛,愛有很多種。」從前他嘻嘻哈哈過日辰,通頂時還點播一首《非常夏日》,今天連情歌都不再唱了,彷彿另一種熾熱與漫長,誰也回不去了,他唯有繼續畫下曾經的回憶畫面。 楊學德 楊學德2023 楊學德的作品以「騎呢」[1]、「麻甩」、「核突」見稱,常自嘲不如好友小克般受女讀者歡迎,但其作品得到行內人高度評價[2][3]。
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或者說搬家從來都是心煩事,過程中會因為各種狀況而要繞路。 重訪故居,往昔的部份已隨搬家在位置空間的轉變而逝去,熟悉都變成陌生。 都說「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但安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而「家」又是一個怎樣的空間。 「只是看書」是一系列關於回家及書的展覽,也是對應城市與時代背後的意念,是一場書與空間的探索。 「在香港,原非所有家庭都能擁有一個書櫃;愛書人賺錢速度比不上買書的速度,兩者呈緊張關係;……」鄧小樺在策展前言中這樣道。 楊學德、黃進曦對同一個地方,演繹迥然不同,黃進曦作品結合中西藝術元素,受山水風景畫薰陶,近年其創作聚焦香港大自然景色,今次延續這個題材,呈現無垠天空、連綿山巒和開闊海岸。
楊學德: 喜欢读"錦繡藍田(復刻版)"的人也喜欢
阿德的人像畫當然巴閉,但我懷疑有幾多港人能真心喜歡這麼風格化的作品。 畫家要生存主要收入就得靠賣作品,而藏家的鑑賞力,必須能夠追上他的創作力。 這次展出沒有人像,先展出的是他的舊品味,新嘗試:《海港》,他要畫的,是他心目中一直在消逝的香港。
楊學德畫了一個倒轉在天空中的碼頭,揚言難搵得「班機又飛走咗嘞」;又畫滿舊時香港殖民時期的建築與生活,卻問殖民地「咩嚟㗎?」;還有古代鐘樓和碼頭的破舊遺跡,只是「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名字」。 楊學德 如此反覆以城市為創作主題,他說,畫畫必須是自己對主題有種強烈感覺,才能畫出來。 驟眼看去,蜿蜒的山路,電車徐行,有時雙層巴士化身貓巴士,渡海小輪長出四肢在岸上爬行,奇幻有趣,還有藏於集體回憶的公眾碼頭,這些城市特徵在楊學德的畫作中,並不陌生,就像與他多年作伴的老朋友。 「舊居」對於韓麗珠是「所有道路和走廊,在我可以到達目的地之前,都會突然改變。」 ── 〈舊時居所〉。
楊學德: 楊學德
我們能決定的東西很少,大氣候要怎樣,我們都不能改變,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態度,生命過去,自己留下一些甚麼。 楊學德2023 以「麥兜粉絲」自居的楊學德,人到中年仍帶點童真,他會對着茶餐廳餐牌沉思,幻想每道菜的味道,但最後還是叫食慣的紅燒豆腐飯。 他筆下的世界卻顛覆瘋狂,○二年出版的《錦繡藍田》所描繪的藍田邨,全是荒誕絕倫的聯想,如以頭髮當髮菜賣的乾貨店老闆、從雞屁股抽彩券的瘦男等。 他亦提到一哥向他們分享在鄧小平面前煮一餐的經歷。 當年一哥在包玉剛和鄧肇堅爵士引薦下,到釣魚台煮一餐。
楊學德曾修習平面設計及插圖,從1998年開始在「曱甴漫畫」連載漫畫作品,於2002年出版首部半自傳式漫畫書《錦繡藍田》,肆意宣洩懷舊情緒並描繪了消逝的藍田邨印象。 懷舊是香港乃至粵語文化區當代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多年來,隨著北方文化南下,懷舊情緒在與消費主義相連的不同文化領域蔓延。 無論是懷念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光輝,香港流行音樂的統治地位,抑或是香港本地漫畫取得的成就——懷舊即是香港身份政治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 懷舊傾向確保了本地社群的代際親緣及文化歸屬,協調了與外來文化及當代社會變遷的關係。
楊學德: YEUNG Hok tak 楊學德
98年開始在曱甴漫畫期刋連載漫畫,開展漫畫生涯。 2002年出版首部個人漫畫集《錦繡藍田》廣受關注,從此在香港漫畫界留下注腳; 法文版在2007出版。 其後繼續出版六册《標童話集》及二册《不軌劇場》等漫畫集。 2008年舉辦首個個人畫作展覽《狂草展》和畫集《狂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