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少數族裔困難15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少數族裔困難

因此,提供生活津貼是解決少數族裔在題(a)面對生活困難的最有效方法。 儘管香港自詡「多元包容共融」的國際大都市,但這個單一種族社會中,不同種族的人群常常遭遇帶有攻擊性的明顯差別待遇,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南亞少數族裔人士受到的歧視比平日更加明顯。 這背後有殖民歷史因素造成的刻板印象,也有中文教育制度不足造成的階級桎梏。 而特區政府在公共服務、住房供應、就業權益保障、中文教育等方面,仍沒有為少數族裔人士的處境帶來明顯改善,他們長期以來都處在天枰傾斜的另一端。 語言不但局限了少數族裔青年的成長和學習機會,同時亦影響了其求職經歷。

少數族裔困難

根據融樂會於幾年間綜合尼日利亞在香港組織的會員紀錄,於2012年發現香港有1,000名尼日利亞籍的香港居民,當中有300人與香港華人通婚[6]。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工種多為藍領職位

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70%,撇除39萬多外籍家庭傭工後,現時約有26萬3,000人,佔全港人口約3.8%,而當中約三成(約8萬人)是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 很多少數族裔人士與香港人一樣,幾代人在港扎根,土生土長,以香港為家。 據《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2016 年政策介入後南亞裔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29.1%)仍顯然高於同期全港有兒童住戶(15.3%),前者為後者的近兩倍半,反映不少少數族裔人士生活於貧窮之中。 少數族裔困難2023 一個相關機構舉辦為期三天的「香港佐敦多元文化藝術節」,活動聚集了來自菲律賓、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少數族裔表演者,其中更包括成員來自菲律賓、斯里蘭卡、非洲等多地的樂隊「Proteus」,演奏經典歌曲《海闊天空》為這次文化節掀開序幕。 他們指出,已在香港居住多年,大多已能說流利粵語,感覺十分良好,並沒有遇到很多困難。 此外,新加坡當局將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並列為官方語言,降低語言的複雜性,便於溝通。

少數族裔困難

綜觀少數族裔在本港求學遇到的諸多偏見與誤解,問題往往與中文語言能力有關。 正如政府2017年《施政報告》所提到的:「少數族裔要融入社會,首要是學好中文」。 2017/18學年,政府開始向每間取錄八名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合資格幼稚園提供資助,鼓勵學校主動收取非華語學生。 儘管香港是移民社會,不同膚色、種族、籍貫、語言或生活風俗的居民在此處流動,但其中約有92%人口是華裔人士,大體算是單一種族社會。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在香港

與此同時,政府去年動用了超過5億元推行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措施,涵蓋教育、就業、社會福利和社會共融等範疇,多項相關措施已經推出或逐步落實,預期將會達到一定成效(表一)。 一直以來,政府致力建立關愛共融社會,為少數族裔人士全面提供支援,讓他們享有平等機會,融入社會。 由我擔任主席的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致力加強統籌政府跨局和跨部門就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內部協作。 Cultural Journey Limited 致力於推廣文化多樣性和認識,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我們透過舉辦文化展覽、工作坊和分享活動,為少數族裔和公眾提供學習機會,促進對文化多樣性和種族包容的尊重。

少數族裔困難

此外,南亞裔常常感到他們的社群在媒體、政府和公共機構中得不到充分的代表,這種缺乏代表性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被邊緣化和排斥在香港社會之外。 有關注少數族裔的團體曾做統計,在2021至22年度曾處理的二百多個個案中,八成半是女性,主要的情緒困擾,跟家庭糾紛和男女不平等的觀念有關,當中有八成負面情緒狀況被評估為嚴重或非常嚴重,兩成三人更有自殺或自殘風險。 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社群媒體出現大量針對拉丁裔和亞裔選民的虛假訊息;隨著2024年大選臨近,針對有色族群和移民量身打造的假訊息,可能會更加氾濫,也讓社會團體憂心假訊息誤導選民,進而左右選舉結果。 理性、共融、包容、多元、自由、開放是香港社會的質素,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石。

少數族裔困難: 樂施會的支援項目

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後亦有不少印巴籍人士因局勢動蕩而移居香港,他們主要開設商舖從事生意。 印度裔註冊社工狄雷龍(Dhillon Gurbir Singh Jatt)為分會召集人,他在港土生土長,可操流利廣東話。 他分享,青年時於鰂魚涌模範邨居住,附近沒有少數族裔服務中心,無法從中取得幫助,而社交圈子僅結識到邨內其他少數族裔。 他稱,本地社工未必清楚少數族裔的文化,故較難理解個人實際需求及困難,他遂擔任社工,成為少數族裔和港人的「中間人」。

少數族裔困難

計劃更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頒發「社會資本動力標誌獎」,對計劃予以肯定! 課程總時長為 80 小時理論課(涵蓋幼兒教育基礎、課堂管理和與家長溝通技巧等主題),和32 小時到校實習。 完成課程後,學員可獲得一對一的職業配對服務,協助他們投身職場。 由2014年學期起,儘管教育局已引入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以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需要,但相關政策亦有不少可改良之處。 如同平機會指出,現時少數族裔的中文課程GCSE,其實不足以應付日常工作需要和就業需求,故教育局除了中文口語和聽力,也要針對地提高少數族裔的中文讀寫能力。

少數族裔困難: 我們提供

對於少數族裔勞工問題,政府並非完全袖手旁觀,自2014年推出「少數族裔就業服務大使計劃」,以提供就業支援;此外,政府還在2020年11月委聘兩所非政府機構推行「多元種族就業計劃」。 平等機會委員會周一(22日)發表研究報告,闡述少數族裔青年在求學和求職遇上的種種挑戰。 這現象不但有違政府宣傳的種族融和願景,更是殘存已久卻得不到正視的社會現況,解決之道除了須扭轉僱主根深蒂固的偏見,還須從教育着手,提升少數族裔的中文水平。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包括軍隊和警務人員到香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 少數族裔困難 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為重要,因為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有助打擊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

  • 此外,新加坡當局將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並列為官方語言,降低語言的複雜性,便於溝通。
  • 他們的膳食又有限制,如牛羊雞要經過回教儀式才可享用,豬肉視為不潔不可食用等,這些生活習慣或難得到認同。
  •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今(2日)舉行公聽會,討論「檢視本港貧窮情況及訂立滅貧目標」議題,在第二節重點討論到少數族裔的貧窮問題。
  •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少數族裔人士在接收防疫資訊時會出現困難。
  • 鄭泳舜又指,政府應檢視對學校的支援,確保學校有足夠資源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共融學習計劃,並資助志願機構設立課後中文補習班。
  • 語言不但局限了少數族裔青年的成長和學習機會,同時亦影響了其求職經歷。

創意產業其中一個特色,是在語言應用上的要求相對於其他行業為低,而且創意產業的發展,最重要是能吸納不同的文化內涵及點子,頗適合不同族裔的人士參與。 調查同時發現,逾半受訪少數族裔人士認為相比起主流華人社會,少數族裔人士有較少教育及就業機會,超過三成少數族裔人士曾在符合工作要求的條件下,都未能獲得面試的機會,亦有五成少數族裔人士認為,即使他們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主流僱主亦因為種族差異而不聘請他們。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今(2日)舉行公聽會,討論「檢視本港貧窮情況及訂立滅貧目標」議題。 香港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在發言時表示,現時本港貧窮人口中少數族裔所佔比例較高,認為是因為他們未有機會公平地受到專上教育所致。 少數族裔困難2023 她提到因為學歷差距及中文能力低,令不少人即使在職亦不能脫貧;她建議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多著墨教育相關的議題。

少數族裔困難: 香港少數族裔

長年以來,少數族裔因中文水平及教育水平不足而無法融入社會、難以晉身社會上層,華人有時更會為少數族裔貼上負面標籤,令兩者難以融合成為一個圈子。 我們明白疫情來得急促而且多變,要照顧大部份人士的需要已是不容易,要為個別族裔人士提供特別的服務,有時候難免會出現落差。 但我相信相關部門或機構在知悉問題後,會盡力提供協助,並盡量配合不同族裔、宗教的飲食文化和需要。 少數族裔困難2023 我從傳媒報道得知,有抵港後等候檢測結果的少數族裔人士批評當局未有照顧他們的需要,例如沒有提供清真食物、工作人員未能使用英語溝通等等,加上月前又曾發生在檢疫中心向回教徒派發豬肉三文治事件,這些都反映部份政府人員對少數族裔的文化敏感度有待改進。 社聯根據2001、2006及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據,以貧窮線 (即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50%) 作為分析工具,找出香港六個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1]的貧窮情況和特徵,並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 計劃更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頒發「社會資本動力標誌獎」,對計劃予以肯定!
  • 生活津貼只是幫補生活,並沒有直接考慮如何協助少數族裔解決就業困難,雖然生活津貼或可用於職業培訓,但也要少數族裔本身懂得找尋選擇,並非有中央統籌協調。
  • 受訪本地港人之中,近八成認為比較適合少數族裔人士參與的行業包括運輸、倉庫等勞動工作,但另一邊廂逾六成受訪少數族裔人士表示現時能夠提供予少數族裔選擇的工種太單一,忽略其特點,但有六成三受訪少數族裔人士承認語言能力未能達到期望工作的要求。
  • 教育方面,部分少數族裔難入讀本港主流學校,因無論課程設計及教學語言也較難適應,最終更被迫留班,甚至退學。
  • 他又稱,大學畢業後僅有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社工訓練,惟大部份少數族裔因語言障礙無法參與,睇政府提供更多支援。
  • 有礙於中文水平的限制,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的青年往往無法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並難以脫貧。

出席會面的印度裔女士Abear Tafazzul表示因不懂中文而處處碰壁,就連子女想入讀本地幼稚園都不得其門而入。 政府須設法讓少數族裔有更多機會入讀主流學校,幫助非華語學童提升中文能力,以便其將來融入社會。 在就業方面,《種族歧視條例》在2009年7月10日起生效,訂明何為種族歧視及歧視行為,指出員工有權免受種族歧視和騷擾,僱主不可基於員工的種族,歧視或騷擾他們,並要採取合理可行的措施,以防止歧視和騷擾。 2018年起,政府亦新增更多就業支援措施,包括為少數族裔大學生提供短期實習計劃、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加強招聘及外展的工作,鼓勵少數族裔人士加入紀律部隊等,以提升少數族裔的市場競爭力,幫助他們投身政府及私人市場。

少數族裔困難: 服務機構及地址

種族歧視包括直接歧視或間接歧視,也包括基於近親的種族的歧視、使人受害的歧視、種族騷擾以及種族中傷。 在10年間,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的貧窮率有惡化的趨勢,貧窮率由2001年的17.3%上升至2011年的23.9%,升幅較全港貧窮率的升幅更加明顯。 其中巴基斯坦人的貧窮率由2001年的27.4%大幅增至2011 年的51.1%。 計劃更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2021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頒發「卓越社會服務獎」,以表揚我們的計劃達致卓越實踐。

學習方面,提供生活津貼有助少數族裔提升本身的學習能力,如用津貼來聘請補習導師或參加補習課程,更易適應本港的學校課程,有利解決學習困難。 一些少數族裔在學校因缺乏支援,出現學習困難,導致成績較遜。 少數族裔困難2023 因此,提供生活津貼是解決少數族裔在題(a)面對學習困難的最有效方法。 教育方面,部分少數族裔難入讀本港主流學校,因無論課程設計及教學語言也較難適應,最終更被迫留班,甚至退學。 現時,本港實行融合教育,但不少學校配套仍不足,如課程設計及學校文化等,一些少數族裔覺得格格不入,難以融入學校中,最終留班或退學,難以完成學業。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貧窮情況

我最近與數個少數族裔團體的代表會面,了解他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困難,以及嘗試找出辦法,提供可行的協助,解決當前的問題。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少數族裔人士在接收防疫資訊時會出現困難。 有時候信息變化得太快,而香港主流媒體又以中文和英文為主,少數族裔人士未必能即時獲得最新的資訊,往往出現信息接收滯後的情況。 有少數族裔團體向我們反映,就算官方提供的健康資訊,也因為翻譯問題而令內容出現偏差。 此外,縱使南亞裔婦女想進修,香港也甚少找到能迎合她們需要的課程。 好像以少數族裔婦女為本,以非廣東話教授的技術課程,在香港可說是絕無僅有。

早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政府未來將會撥出5億元,進一步改善少數族裔的支援服務。 200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就種族歧視立法咨詢公眾意見,名為《種族歧視條例草案》[1]。 少數族裔困難 201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介入少數族裔教育,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適應香港生活和消除校園歧視。 港府亦致力幫助少數族裔融入職場,例如消防處招聘時的能力傾向測試、考試及講義,就由純中文改為中英對照,更有一名非華裔成功獲聘[4][5]。 他續稱,媒體是大眾了解少數族裔的主要途徑,惟社會常出現打劫或殺人等負面新聞,有港人亦以此揶揄道,「點解你哋啲鄉里噚日打劫?但我哋又唔會講香港人周街斬人喎」,希望市民可多深入了解少數族裔,亦認為少數族裔是多元族裔之一,故不應被負面標籤。。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在疫情下面對的困難

南亞少數族裔等處在較底層的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種種歧視與不便,由於社會上廣泛存在根深蒂固的觀念,許多問題一直被忽視或掩蓋,相較於在香港頗受尊重的白種人士(白人),他們更像是「看不見的他者」。 我們得知很多南亞裔家庭因為失業和收入減少而難以維持生計,尤以從事飲食業、住宿業和建造業的南亞裔人士為甚,情況令人憂慮。 有些家庭更無法繳付租金,並且難以負擔子女網上學習的相關開支。 少數族裔困難 過去數月,我與不同少數族裔群組會面,訪問少數族裔中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當中有學生及青年反映學習中文的困難,以及對就業前景的憂慮。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明白教師訓練上的問題,他又提到教育局正改善幼稚園的中文教育,是次收到的意見會向教育局反映。 相比之下,新加坡則是一個「大熔爐」,在該國總人口中,華裔佔76.2%,馬來裔佔15%,印度裔佔7.4%,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佔1.4%。 為促進社會和諧,新加坡充分維護多元族群的文化,拿出一視同仁的態度,打破多種族之間的隔閡。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指出,在殖民歷史中,香港人對白人一直存在「他們高過我們」的美好想像,而深膚色的族群則延續了「我們高過他們」的優越感投射,這造就了種族關係政治。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4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6日)《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任何人如果因為另一人的種族,而對後者作出差於其他人的待遇,即屬種族歧視。

少數族裔困難: 語言、文字障礙

由此可見,少數族裔雖然與華人共存在同一社會,但實際上兩者的交往不多,只是自成一角,未能建立共融的社交圈子。 因此,推動社會共融的政策,除支援少數族裔之外,亦要加強對華人的教育,以消除偏見及誤解。 事實上,香港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如香港融樂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等正不遺餘力推動相關工作,期望透過文化活動,建立少數族裔與華人溝通的橋樑,加深彼此的認識與交流。

少數族裔困難

昔日,不少香港僱主也不太願意聘請少數族裔,與他們的宗教文化有關,如穆斯林一天要禱告五次,膳食又有嚴格限制,如牛羊雞要有回教儀式才可屠宰食用,豬肉則視為不潔禁止食用。 車長亞飛指出,以他為例,返早上5時放下午2時,可以在上班前提早禱告,即使上班途中進行,亦只需在一個乾淨地方擺放地毯便可,毋須僱主提供禱告房。 另一位正在城大就讀英文系的菲律賓學生Katrina,同樣表示因在非主流小學讀書,6年以來只重覆學習「爸爸、媽媽」等非常簡單的中文,錯過了學習廣東話的最好時機。

少數族裔困難: 社區參觀

一般而言,南亞裔人士偏好香料多、味辛辣的食物,但南亞地區之間,因應信仰不同亦各有飲食文化和口味,出現各種特色菜,如:尼泊爾餃子、巴基斯坦羊肉、印度簿餅等。 眾多美食當中,東南亞地區的咖哩最為港人熟悉,而南亞裔、中東人士聚集的重慶大廈,更成為港人食咖哩和南亞、中東菜的熱點。 1 「按效益付費」又稱「社會效益債券」,是一種公私營合作模式。 項目先由投資者出資,在指定期限內達到預期的社會成效後,並由獨立評核者核證,政府便會向投資者支付項目已付費用,按表現加上財務回報。

在貧窮率方面,巴基斯坦裔(51.1%)、印尼裔(29.4%)、泰國裔(27.4%)的貧窮率均較全港的平均(20.4%)為高;而尼泊爾裔(16.4%)、印度裔(11.4%)、菲律賓裔(17.1%)的貧窮率則較全港的平均為低。 少數族裔困難 「從起步開始」計劃獲社聯頒發「卓越社會服務獎」,表揚計劃達致卓越實踐。 香港的國際化不應單單停留在表面工夫,而是深刻反思,如何在維持相對統一溝通、相對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將「他者」變成「我們」,實現包容和諧共融的精神內核。 本世紀初,組織融樂會為方便提出倡議、爭取正當權益,曾一度用「少數族裔」統一形容這些長期貧窮的邊緣化社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帶負面色彩的標籤。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