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2023必看攻略!內含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舊神父大樓於2006年拆卸並重建為一座樓高八層的新堂區大樓,命名為聖十字架中心,並由湯漢主教於2010年9月12日祝聖。 早期港島道路網絡並不發達,加上筲箕灣距離中環、灣仔等地甚遠,故交通非常不便。 區內一直都靠英皇道連接對外,同時位於柴灣的居民亦依靠柴灣道經筲箕灣前往港島心臟地段(即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 他雖然是一個好孩子,但後來因感染了天花而變盲。
  • 踏入1980年代,西灣河碼頭經歷多次搬遷,加上東區走廊的興建,使西灣河海傍不斷北移。
  • 由於東欣苑各座1-4樓部份單位作為多層停車場,該部份屬於房委會物業,並由房委會負責管理,其他地方則作為居屋用途,同時屋苑設有1座升降機大樓連接行人天橋通往東霖苑,由業主立案法團負責管理。
  • 西灣河街道結構跟同區的鰂魚涌一樣,同樣只靠著一條筲箕灣道出入。

但在1989年政府收地並且興建公共屋邨——耀東邨及興東邨。 另在街市外行人路有幾間店舖,包括一間粉麵舖和一間棉胎舖。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至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則認為西灣河大街(指筲箕灣道)更需要地鐵車站,故此改為建議於介乎太富街與成安街的筲箕灣道地底設置西灣河站,位置與現時的西灣河站大致相同,但仍保留1967計劃之建議作可選之後備方案。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車站位置

昔日有一條小河由柏架山流經今天的太安街,至筲箕灣而出海,西灣河村因位於小河之西,而小河亦將筲箕灣區分為東西兩部分,位於筲箕灣區之西的村落,故名「西灣河」。 聖十字架堂建堂初期,所處區域尚未發展,人口稀少。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後來,由於筲箕灣人口逐漸增加,教友人數亦相應遞增,聖堂地方不敷應用。

先在麗灣樓後面興建太祥/太順/太富/太康4棟11層樓高,每層有18個單位的宿舍,用來安置1、2、3街的員工搬遷到新宿舍。 因太古船塢有自己的水塘關係,所以宿舍自來水是船公司免費供應的。 而由太古發展,1968年落成,位於當時海傍的太安樓,一度成為當地的地標。 慈幼彌撒中心(英語:Salesian Mass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Centre),位於香港柴灣道十六號慈幼學校。 直到二次大戰後港島人口劇增,筲箕灣一帶才多了人居住,同時工廠大廈亦多選在筲箕灣設立,所以2號巴士線亦由太古船塢延長至筲箕灣。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公共交通

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 在西灣河的山上,有兩座屋邨,此兩個屋邨同以耀興道為出入屋邨的唯一道路。 在筲箕灣道附近,有多條小街道,其中西灣河街更與筲箕灣道平行,但由於路面狹窄,故一直未有巴士路線使用,只有專綫小巴及公共小巴行走。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日佔時期日本政府在筲箕灣海旁設立漁業組合市場。 1945年後,港府大力發展漁業,並設立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9]。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2023 1920年代一些小型工業在筲箕灣出現,視為本區工業之始。 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難民踴入筲箕灣,建立了13條山村。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而名。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彌撒及禮儀時間

耀東邨第1期建有4幢和諧一型及2幢附翼大廈、第2期劃為居屋東駿苑、第3期建有2幢和諧三型大廈、第四期則建有5座和諧三型及1座附翼大廈。 及後在2000年以剩餘地積比率加建第5期並劃為居屋東盛苑,讓耀東邨住戶優先選購。 值得一提是,按照原來規劃、以上兩個屋邨(耀東邨 與及 興東邨)原先會興建16幢Y型大廈及數幢相連長型大廈,不過當時適逢和諧式大廈設計發表,而改為興建上述大廈[5]。 而另一個傳說則是於清朝初期,有一個叫朱蒂的漁民,結婚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並誕下一個遺腹子,取名作阿蝦。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為紀念阿蝦的事跡,當地居民將這個海灣改名為筲箕灣。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然而由於稍箕灣這個地名,早於明朝萬曆年間編寫的地方志《粵大記》中出現[1],故第二個傳說的可信性有限。 東熹苑(英語:Tung Hei Court、東霖苑(英語:Tung Lam Court)及東欣苑(英語:Tung Yan Court)是鄰近興東邨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 當中東霖苑4至38樓為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而一至三樓則為出租的公屋單位[2]。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英語站名

東區走廊以北的筲箕灣北部填海區,一般被稱為愛秩序灣,名稱源於愛秩序將軍及原筲箕灣避風塘所在地的愛秩序灣[2];阿公岩道一帶的筲箕灣東部,一般被稱為阿公岩,而該處亦為東區走廊噪音重災區。 西灣河街道結構跟同區的鰂魚涌一樣,同樣只靠著一條筲箕灣道出入。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2023 在太安樓以北為1980年代闢設的填海區,有三座大型屋苑,包括嘉亨灣、逸濤灣及鯉景灣。 除此之外,成安街以南的山坡,在1980年代以前是木屋區,包括成安村、聖十字徑村、澳貝龍村等。 政府在1989年收地,興建耀東邨及興東邨等公營房屋。

三家村是一個位於鯉魚門一帶,由三個姓氏構成的村落,村中氣氛淳樸充滿漁港風情。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附近有好多海鮮檔同酒樓,大家可以買完海鮮就到酒樓即刻煮,即買即煮超新鮮。 另外,三家村內亦有一些售賣懷舊小食的店舖,有即燒牛肉乾,雞仔餅等等,大家可以買來再次品嘗童年的味道。 本站設有6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公共房屋

1906年,太古船塢選址西灣河興建8幢4層高的工人宿舍,並於1909年落成,劃分一、二、三、四、五街,單位分配予文職及已婚員工[1]。 宿舍之間街道以「太」字命名,包括太祥街、太富街、太康街和太寧街。 太古城彌撒中心(英語:Tai Koo Shing Mass Centre),借用香港太古城金山閣地下德思齊加拿大國際學校內學校禮堂,主要是為太古城區內教友的牧民需要而設立。 彌撒中心於1986年的光榮十字聖架慶節舉行了首台彌撒,由港島區主教代表梁祐忠神父主祭。 天主教聖十字架堂(英語:Holy Cross Catholic Church)是香港一所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筲箕灣聖十字徑一號,於1914年9月14日光榮十字架慶節祝聖。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2014年5月,林子峰以7,290萬港元向領展購入東熹苑停車場及商鋪,有關商鋪由幼稚園租用。 同年12月,林子峰拆售東熹苑停車場,估計可套現最少1億港元,單計車位部分已較整批物業購入價升值超過四成[8]。 太安樓是H型設計,樓高28層,地下是大型商場還有油站和戲院(兩者中間是小型工廠)工廠外停車位,還有一個水站是供淡水給漁船用(當時太安樓外面已是海邊)。 商場裡有鮮魚、肉舖和士多、雜貨店,向電車路一面還有酒樓,地下電梯附近有公眾電話方便住戶,一樓向海平台是公眾休憩花園,太安樓落成後曾是亞洲最大的商場。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車站票務

他雖然是一個好孩子,但後來因感染了天花而變盲。 為了養活母親,他便用筲箕於現時的筲箕灣行乞為生。 後來有一日天氣異常惡劣,阿蝦被海浪沖走,只留下筲箕於岸邊。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因此昔日有一句俗語說,「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當時的交通不便;但亦有傳此乃當時黑社會分子的「背語」,自嘲落泊此地,未能一朝飛黃騰達;在舊日此語不能公開隨便亂說,有會被警方拘捕之嫌。 興東邨與鄰近耀東邨所在地前身均為木屋區[3],於興東邨現址的包括成安村、聖十字徑村、澳貝龍村等[4]。 在1987年,港府收地並且興建了耀東邨及興東邨,而居民獲安排遷往黃大仙竹園北邨、沙田顯徑邨或柴灣常安臨時房屋區。 耀東邨及興東邨所在地前身為木屋區[3],包括成安村、聖十字徑村、澳貝龍村等[4]。 其後太古公司為其太古船塢興建工人宿舍,選址西灣河,並於1909年落成,劃分為1、2、3街即現時太安樓之處,樓高4層,每個單位又分為4至5個已婚員工房間,房外擺放3至4張3格碌架床,是提供給船塢單身員工住宿的。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2023 至於廁所和廚房是整個單位共用,爐灶是燒柴,可容納人數逾10000人。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月台類型

18世紀中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19世紀中葉,尤其是西元一八四一年英國管治香港島後,本地區逐漸發展成小商埠,並成為香港島、九龍和惠州、潮州等地的漁穫集散地[9]。 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 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人) 約28%[10],大部份居於艇中。 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東至香港海防博物館、筲箕灣官立中學,西至筲箕灣道與愛秩序灣道交界的地區。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英語:Shau Kei Wan)位於香港島,是香港比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至少在明萬曆年間,已經有漁民在此居住[1],地區行政上隸屬東區。 興東邨(英語:Hing T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分別位於香港島東區西灣河,柏架山北麓,於1996年開始入伙。 西灣河範圍包括西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東至筲箕灣道與愛秩序灣道交界的地區。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香港世界宣明會,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名為饑饉三十的籌款活動,透過活動支援非洲的災民。

東霖苑是全港首個設有一人單位的居屋屋苑,亦是全港唯一一個設有長者單位的居屋屋苑,以及全港唯一一座於同一大廈內設有出租公屋以及居者有其屋的樓宇。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不過踏入1980年代,由於筲箕灣碼頭的多次搬遷,加上東區走廊的興建,使西灣河的海傍不斷北移。 及至現在,整個鯉景灣的範圍都是從填海得來的土地。 西灣河站設兩個出入口,皆設於其上蓋物業欣景花園(附設西灣河市政大廈及西灣河文娛中心)第一座地下,靠近筲箕灣道與太安街交界處。

早於1901年,西灣河有420名居民,並設有街市和屠場,現址為西灣河文娛中心。 1906年,太古公司選址西灣河為鰂魚涌船塢工人興建8幢樓高4層的宿舍,並於1909年落成,劃分一、二、三、四、五街,單位分配予文職及已婚員工[1] 。 宿舍之間的街道以「太」字命名,包括太祥街、太富街、太康街和太寧街。 東熹苑是位於興東邨西南的居屋屋苑,為興東邨第1期(英語:Hing Tung Estate Phase 1),前身為成安村、聖十字徑村和澳貝龍村木屋區[4],於1995年開始入伙,本屋苑設有4座大廈,由業主立案法團負責管理。 屋苑設有一個多層停車場,與升降機大樓連接,通往興東商場,當中多層停車場曾由領展負責管理,而升降機大樓則由興東邨負責管理。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筲箕灣木屋區

到了1960年代,五座紅磚宿舍清拆,太古先在麗灣樓後面興建太祥樓、太順樓、太富樓及太康樓4棟11層樓高的新宿舍,用來安置舊宿舍員工。 其後,太古出售了宿舍所在地皮,由置地買入並興建全港首個大型樓盤「太安樓」,於1968年落成,矗立當時海傍位置,更一度成為西灣河地標。 到了1960年代,五座紅磚宿舍清拆,太古先在麗灣樓後面興建太祥樓、太順樓、太富樓及太康樓4棟11層樓高的新宿舍,用來安置舊宿舍的員工。 其後,太古出售了宿舍所在的地皮,由置地買入並興建全港首個大型樓盤太安樓,於1968年落成,矗立於當時海傍位置,更一度成為西灣河地標。

西灣河十字徑村木屋區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