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陳詩瓏醫生8大分析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陳詩瓏醫生

隔一段時間,他又因誤踩地雷區而需要進行膝上截肢手術,「佢嚟到隻腳都已經爛曬,佢隻腳都差唔多冇,冇得揀一定要做膝上截肢」,男孩初時發現左腳遭截肢十分激動,但最關注的卻是弟妹是否有糧食和庇護所,最後在傷口未拆線的情況下離開醫院。 她與紅十字會又準備好男孩回來覆診時為他裝上義肢,不過,下一次見到男孩時他已在急症室內,身上有多處槍傷,奄奄一息,迷糊中向陳醫生留下一句「我翻嚟覆診喇」後便不幸離世。 她沒想到,一名六、七歲的小男孩出院時,竟出動五十六隻牛向她求婚,「可能他以為我還可以長高」。

陳詩瓏醫生

於中大任教的陳詩瓏感恩2次外駐期間,有賴上司及同事分擔工作,才令她心無旁騖離港6個月完成任務。 礙於疫情,完成2次救援工作後,陳詩瓏暫未有新的救援任務,雖無意帶教授的中大醫科生前往戰區工作,但希望通過分享自身經驗,以身教影響一眾準醫者將來行醫時參與人道工作。 2人均希望找回從醫初心,留守公院為香港市民效力,陳詩瓏更坦言:「醫生不是要救活每一個人,更要在病人最難過的時候陪伴他」。 當地資源貧乏,要找一個可供手術室使用的金屬平台並不容易,陳詩瓏說,幸好後勤人員慣於就地取材,最後找來一個大湯煲,反轉成「增高凳」,在三個月的救援任務中,她每天就這樣踏上去做手術,當地醫生亦不再有頸痛。 不過我很硬頸的,由細到大想做就一定要做到,我覺得有責任去幫助一啲冇我咁幸運嘅人,加上外科醫生嘅專長在人道救援上,而戰區較缺人,我幫到的忙更多。 因為我近視度數深,脫下眼鏡甚麼也看不見,摸黑收拾物資,當時聽外面的槍聲,我很害怕,手都震埋,終於找到了護照及無國界醫生身份證,便衝進安全屋。

陳詩瓏醫生: 醫療團隊

「香港教育制度較刻板,好遺憾喺香港做人道救援,總會受到質疑。」常人離開安舒區出發戰亂國家支援,旁人都難以理解,何況是一位在港一向被視為精英階層、前途無可量的醫生,香港人道年獎2021得獎者兼外科醫生陳詩瓏不選擇與同齡醫者一樣追逐升職之路,選擇在艱苦戰地中歷練,全為活出非「倒模」的人生。 她於2016年被派往南蘇丹首都附近的博爾地區,是首次執行海外醫療救援任務,首次踏足戰亂地區,衛生環境極度惡劣,不但未有令她萌生退意,反而見到當地人受到戰火洗禮仍堅強地面對生活,令她更有勇氣和動力繼續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呢啲野總要有人做」。 陳詩瓏坦言,經過13歲小朋友的死亡,開始質疑所作所為是否有用,認為即使再參與幾多次人道救援都無用,「佢走咗去又返翻嚟,總有一次會好似呢個小朋友咁」,認為政局不變戰爭繼續,能夠做到的事只是很渺小。 到最後陳詩瓏得出結論,明白到人道救援的目標最重要並非能否救活傷者,而是讓傷者明白到在臨死的時候有人向他們申出援手,而非孤獨地在戰場上失救而死,「至少生命曾經被重視過」。 到達第一晚就遇上戰火,未進行安全簡報已經需要到安全室躲避,在槍火聲下更無法入眠,戰火過後第二日到醫院更充斥大量的病人,用了三日時間才為所有病人完成手術,回到宿舍後因為太累的關係即使仍有槍聲都能入睡。

陳詩瓏醫生

她因此曾質問自己「存在的意義」,「或許他需要的不是一名外科醫生,而是一個好的政府」。 陳詩瓏深信每個人都應享有平等機會接受醫療服務,於2014年加入無國界醫生,遠赴受戰亂或物資貧乏的地區,協助有需要人士,提供醫療支援,先後到南蘇丹及也門執行為期三個月的人道救援。 一四年完成外科專科畢業試後,陳詩瓏開始關注人道救援工作,漸漸對無國界醫生產生興趣,「我好認同無國界醫生的理念,不論背景、種族,每個人都應有接受醫療的平等機會。」加上無國界醫生的項目以醫療為主,九成資金來自捐款,可做不偏不倚的人道救援工作,她於是決定加入。 新一屆十大傑出青年昨出爐,今年選出8位得獎者,來自醫療、體育及商業範疇,包括東奧4名獎牌得主張家朗及乒乓女團3女將;而去年曾獲香港人道年獎、曾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威院外科醫生陳詩瓏,及疫下參與成立首個智慧醫院指揮中心的伊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麥凱鈞也同獲殊榮。

陳詩瓏醫生: 香港紅十字會 - 香港人道年獎2021得獎人 - 陳詩瓏醫生

陳詩瓏教授(醫學/二零零七) 為逸夫書院校友,大學畢業後便加入公立醫院當外科醫生。 為了從機械化的日常工作中找回做醫生的初心, 與病人有更多連繫,陳教授決定加入無國界醫生,並曾先後前往南蘇丹和也門參與前線救援工作。 陳教授認為無國界醫生比香港的工作難度高,她本專於先進醫療技術如微創和機械人手術, 但戰地的醫療設備極度落後,環境惡劣,又要孤軍作戰,與香港的工作大為不同,壓力更大。 她坦言若現時全時間投入無國界醫生的工作,恐怕會與現代醫學脫節,有礙醫術進步,因此現時會儲起足夠的年假才去參與前線救援。

在戰地救援見慣生死,讓陳教授學會感恩,漸漸學會放下對一些瑣碎事情的執著。 陳詩瓏醫生 當地人的頑強意志和樂天的性格讓她印象深刻,即使遭遇苦難如遭炸傷和搶掠等亦面無懼色,只要仍活著,一家人齊齊整整已是天大幸事。 當地人最初看不起她這位女性外科醫生,經過一段日子,她才令當地人逐漸信服女性的能力不輸男性。 身為香港無國界醫生( 陳詩瓏醫生2023 陳詩瓏醫生2023 香港)董事會的副主席,陳教授期望能於亞洲設立總部,以應付亞洲地區的人道需要, 善用資源。 陳詩瓏醫生2023 今年一月,她帶領中大醫學院與樂善堂合作派發飯盒予基層市民,又到大嶼山的隱蔽村落為年邁的僧侶接種新冠疫苗。

陳詩瓏醫生: 香港人道年獎2021得獎人 - 陳詩瓏醫生

政府認可檢測承辦商「相達生物科技」的創辦人招彥熹,則成為今屆全球十大傑青之一。 2017年他全家回流,他說,慶幸決定回港,認為不少人將公司遷至新加坡是短視,「香港後發力好強」,計劃將疫情以來所得的收益,應用在癌症檢測上。 另一名醫生麥凱鈞,在第5波疫情令他經歷前所未有的衝擊,伊利沙伯醫院被改為定點醫院,他形容每日面對床位逼爆,既擔心染疫,亦要冷靜地領導團隊醫治患者。 為加快病床流轉,他2星期內協助成立首個智慧醫院指揮中心,推動視像診症等,他說「香港是我家」,自己從醫的初衷是服務市民,而公院可服務最多的市民,未來會堅持留守。 陳詩瓏在戰亂國家見盡生死,礙於當地醫療資源有限,只能無奈選擇放棄治療一些傷重的病人,面對當地人樂於天命、常懷感恩的心,令她學懂放下執著感恩所擁有,詳情即看【下一頁】。

  • 她沒想到,一名六、七歲的小男孩出院時,竟出動五十六隻牛向她求婚,「可能他以為我還可以長高」。
  • 本院的外科團隊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專科醫生及富經驗的醫護人員組成,盡心盡力,以病人為本為服務宗旨。
  • 年僅25歲的張家朗直言,自己性格「唔輸得」,輸了比賽會發脾氣,不少朋友形容他為人固執,但放在運動上則是優點,「自己輸多過贏,但只要堅持不放棄,一定可捲土重來」,寄語年輕人要永不言敗,「付出了不等於有結果,但付出了自己不會後悔」。
  • 到最後陳詩瓏得出結論,明白到人道救援的目標最重要並非能否救活傷者,而是讓傷者明白到在臨死的時候有人向他們申出援手,而非孤獨地在戰場上失救而死,「至少生命曾經被重視過」。
  • 陳詩瓏在戰亂國家見盡生死,礙於當地醫療資源有限,只能無奈選擇放棄治療一些傷重的病人,面對當地人樂於天命、常懷感恩的心,令她學懂放下執著感恩所擁有,詳情即看【下一頁】。
  • 為了從機械化的日常工作中找回做醫生的初心, 與病人有更多連繫,陳教授決定加入無國界醫生,並曾先後前往南蘇丹和也門參與前線救援工作。

但時至今日,她終找到答案,「社會上各人都有自己的崗位,我就利用好自己做手術的專長,把其他事就交給其他人負責」,亦因第三世界的經歷,讓她重新找回初心。 公院醫生人手不足,且患者多,「工廠式」睇症人所共知,「往往3分鐘睇一個症,但病人可能已經等了2年」。 但她現在更珍惜與病人用心溝通及相處,「醫生不是要救活每一個人,而要在病人最難過的時候陪伴他們,走過最後的人生旅程」。 本院的外科團隊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專科醫生及富經驗的醫護人員組成,盡心盡力,以病人為本為服務宗旨。 本院設置了先進的手術設施,讓團隊能適時為不同病症的患者,提供專業而優質的外科手術,包括微創手術。 她又提到在也門遇上一名無父無母,卻需照顧四名弟妹的13歲男孩,他因手部被斬傷而入院縫針。

陳詩瓏醫生: 傑青誕生 無國界醫生陳詩瓏獲殊榮 毋忘初心 用心與病人溝通相處

8位傑青中,4名東京奧運獎牌得主囊括一半席位,包括「劍神」張家朗、3名銅牌得主乒乓球港隊成員李皓晴、杜凱琹、蘇慧音。 年僅25歲的張家朗直言,自己性格「唔輸得」,輸了比賽會發脾氣,不少朋友形容他為人固執,但放在運動上則是優點,「自己輸多過贏,但只要堅持不放棄,一定可捲土重來」,寄語年輕人要永不言敗,「付出了不等於有結果,但付出了自己不會後悔」。 「我們會想像這些小朋友的未來,但原來他們只能顧及眼前,想不到那麼遠。」說到這里,她已眼眨淚光。

陳詩瓏醫生

最後一次見他,是他身中多槍後送院,在昏迷前向她說一句:「我回來覆診」,不久之後他便離世。 由於晚上供電系統暫停,近視逾千度的她嘗試開着手機電筒,尋找眼鏡,卻如電影情節般,在關鍵時刻跌了手機,「當時霹靂啪嘞的聲音愈來愈近,其實真的好驚。」幸好她最終找到眼鏡,手拿護照,立即衝去安全屋。 陳詩瓏醫生 項目總監不斷叩門嚷她落安全屋,著令她收拾「走佬袋」,及後她才得知,原來是敵方放出載滿炸藥無人機,以攻擊到訪該鎮的一名南蘇丹官員。 陳詩瓏醫生2023 考A-Level前已經有外國大學獸醫系取錄咗我,便馬虎地應付個試,點知有醫學院又收咗我,咁咪唯有照讀。

陳詩瓏醫生: 戰亂地區見證生離死別 無國界醫生奪人道年獎:至少生命曾被重視

陳教授獲頒香港人道年獎2021,她希望藉此啟發更多年輕人參與人道救援及服務社會,提升大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 陳詩瓏醫生 2名均任職公院的外科醫生陳詩瓏及麥凱鈞亦榮登傑青,其中陳詩瓏更身兼多職,8年前為找回從醫的初心,更毅然加入無國界醫生行列。 陳詩瓏醫生 她哽咽憶述,一次參與也門的前綫救援工作時,與一名年僅13歲無父無母的男孩見過3次面,「第1次是輕傷,第2次他誤踩地雷要截肢,第3次他已經身中多槍,搶救無效」。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