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興建成本,令大部份單位取消咗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嘅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號室)至附有一個大梗房及兩個露台。 蘇屋邨(So Uk Estate)係香港房屋委員會 (前身係屋宇建設委員會)發展嘅第三個屋邨,喺香港深水埗區長沙灣保安道。 楓林樓(E)、丁香樓(F)、金松樓(G)、綠柳樓(H)及櫻桃樓(I)五座大廈於1959年5月接受申請,1961年4月入伙,提供1,030個可容五及七人嘅中小型單位。
例如時事今日,谷穎詩又指於屋邨於2018年遇上颱風「山竹」期間,幸好沒有釀成任何事故,並稱「每次風季來臨前,我們都會修剪樹枝,令樹冠平衡和疏風,不易吹倒。」[10]。 此外,她亦指出重建後蘇屋邨不但沿用舊蘇屋邨原有樓宇名稱為樓名,並種植相應的樹木襯托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名,例如「蘭花樓與蜘蛛蘭、牡丹樓與山茶花」等。 舊蘇屋邨的興建工程分五期落成,全部建築於1960年至1963年間建成,一共有16幢樓宇。 在地盤平整之前,這裏曾是一大片耕作用的農地及寮屋區,佔地約7.8公頃,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住宅發展計劃。 全邨均由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承建;而大廈以非標準型設計,結構外型分別為6幢長型、4幢L型、3幢T型及1幢相連I型大廈;住宅單位則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 Design),主要提供1/2人,2/3人,1睡房及2睡房出租公屋單位。
蘇屋邨: 清拆或重建計劃
咁嘅設計令大部分座數嘅單位都可以向南及睇到海景,並為住宅單位提供充足嘅光線及空氣,呢道重提供咗大量嘅室外及有蓋休憩空間,以及喺P、Q及R座地下及一樓提供兩間設有24個課室嘅官立小學,呢兩間小學嘅業權由政府向屋建會買,以紓緩屋建會嘅投資負擔。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十九間木屋,安置共二百二十二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六十間木屋及安置共八百名居民。 杜鵑樓(S)、海棠樓(T)及茶花樓(U)三座大廈於1959年6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1,768個四至十一人房嘅唔同大細類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最初,建築師樓們希望把單位分2大類,其中一類(佔全邨25%)是跟北角邨差不多有梗房(固定間隔房間)設計的,其餘的75%就是水凖較低的單位。 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成本,令大部份單位也取消了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的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室)才有1個大梗房及2個露台的設計。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19間木屋及居民獲得後原區安置共222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60間木屋及安置共800名居民。
直至2000年開始,陸續有居民投訴佢嘅大廈狀況唔好,有幾座大廈嘅走廊更要用鋼架支撐。 房委會喺2005年9月為當時九個冇被列入重建計劃嘅高齡屋邨進行全面結構勘察。 結構勘察結果顯示,雖然蘇屋邨各座大廈嘅結構都安全,但由於樓齡較高,加上環境因素影響,樓宇結構狀況日見惡化,必須進行一連串大規模嘅修補工程,加強大廈嘅結構安全。 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蘇屋邨的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第一幢大廈於1960年落成及入伙,到1963年整個屋邨正式完成,歷時約八年。 蘇屋邨共有16幢樓高八至十八層的大廈,共提供5 000多個租住單位。
蘇屋邨: 重建前全景
經過建築師樓們就有關住宅單位類型,大小及相關的標凖的商議,達成共識。 基本上蘇屋邨的目標,是要達至提供相當闊的租金等級,可行的話,面積相同的單位按不同的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不同級別的租金(並非最大面積為最貴),位於較上部份的單位租金會較貴。 蘇屋邨 1998年,房委會與香港壁畫學會合作後,並邀請壁畫學會的籌組成員兼畫家麥榮、於舊蘇屋邨舊蘇屋邨內的拱型燕子亭上繪製一幅「3D」大型天花壁畫,該壁畫為記載整個重建前的蘇屋邨面貌,面積超過120平方米。 此壁畫經居民爭取才得以保留並安置在重建後的蘇屋邨,並再次邀請麥榮為該壁畫進行修復[7];同時他亦為旁邊另一個涼亭繪製另一幅新壁畫,讓兩幅新舊壁畫「相映成趣」[8]。 戰後與長沙灣新村及李鄭屋村成為一片大型的木屋區,1955年,大部份木屋被清拆以興建李鄭屋徙置區[5]。
房屋委員會已經安排提早搬遷舊蘇屋邨的租戶,把部份家庭調遷到當時所屬興建新公屋落成的富昌邨以及海麗邨,空置單位亦不再出租。 房委會亦安排元州邨第2期、第4期、長沙灣工廠大廈重建項目(元州邨第5期)、石硤尾邨第2至第5期、佐敦谷彩盈邨及牛頭角下邨定為接收屋邨,以接收舊蘇屋邨重建而要搬遷的居民。 包括蘇屋邨重建計劃共分為2期進行,共有14幢住宅大廈,項目是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陸光偉先生及高級建築師何國成先生攜手進行總體設計,細部設計則以委託聘請周林建築師有限公司作詳細設計。 蘇屋(英語:So Uk)是香港九龍西北部的深水埗區長沙灣北部的一個地方名稱,以青山道與其分界。 東南面則與李鄭屋連接,以長發街分界,北面則與沙田區尖山連接,以大埔道及呈祥道分界。 現時其範圍除了包括最主要的蘇屋邨以外,還包括李鄭屋邨、保安道及青山道一帶的地方。
蘇屋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不過現時根據區議會的分界圖,原來屬於蘇屋的地方,除了包括現時的蘇屋選區及李鄭屋選區以外,其餘地方都被劃入了寶麗選區及龍坪選區。 現時一般人所指的蘇屋,已縮窄至單單指蘇屋邨及其鄰近地方,甚至視蘇屋及李鄭屋為長沙灣一部分,而不再視其為獨立的地方,與深水埗區內菴由、元洲、塘尾情況相似。 蘇屋邨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 - 「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屬香港早期的「廉租屋」,為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居所。 基本上蘇屋邨嘅分配住房嘅目標,係要達至提供相當闊嘅租金等級,可行嘅話,面積相同嘅單位按唔同嘅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唔同級別嘅租金,位於較上部份嘅單位租金會較貴。 最初委員會希望把單位分兩大類,其中一類係同北角邨差唔多,係附有梗房嘅單位設計;餘下嘅百份之七十五就係設計水準較低嘅無梗房單位。
單位室內面積由14.1至38 蘇屋邨2023 m2(152至409 sq ft)不等。 整個蘇屋邨由曾經設計北角邨嘅甘洺建築師樓(Eric Cumine)負責整體規劃。 而四間建築公司就負責唔同期數嘅設計,所以每期嘅設計風格都係截然不同,並順住山勢由南至北而建,使唔同期數嘅樓宇錯落有序咁分佈喺唔同高度嘅平台上。 劍蘭樓(M)一座大廈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1962年入伙,提供174個六人及八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
蘇屋邨: 蘇屋邨往時面貌
重建後的蘇屋邨扶手電梯簷篷出現漏水問題,令居民暴雨期間被濺濕,致全身濕透,狼狽不堪。 房屋署承認,部份排水喉淤塞,以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曾於出現了滲水後情況,辦事處即時暫停該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已疏通喉管。 曾在2020年9月21日當天紅色暴雨生效期間,蘇屋邨荷花樓通往綠柳樓的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漏水,雨水濺到扶手梯行人通道,令有蓋通道變成通空一樣,擔心行人會不慎滑倒。 有住戶直斥房屋署和物業服務經理早已知悉問題,惟未有跟進,罔顧居民安危。 房屋署指,該邨的物業服務辦事處周一接獲1宗報告,投訴該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簷篷滲水,職員檢查後發現排水喉淤塞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暫停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 辦事處翌日再派員詳細檢查,發現有硬物阻塞排水喉,喉管疏通後,排水功能已即時回復正常。
蘇屋邨的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繼華富邨、愛民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3]。 舊邨重建前一共有的16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的中英文名稱命名,重建後的14座樓宇名稱;@:表示之樓宇名稱在重建後的蘇屋邨14座樓宇名稱因獲得重新使用,以延續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宇名稱。 2010年11月,時任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重新表示蘇屋邨維修成本高昂,並非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6]。 蘇屋邨嘅海水沖廁系統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二百八十米高嘅大埔道對上嘅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畀蘇屋邨嘅用戶。 蘇屋邨 蘇屋邨建造於1960至1963年,共有16幢相連長型或Y型大廈,樓高8至18層,單位約有5,300個。
蘇屋邨: 蘇屋邨
仍其中以重建前的是16幢樓宇住宅大廈,剩下兩座的楓林樓及丁香樓沒有清拆後將以預留空間的部份用途地下一層作為展館,布置成為一個模擬單位,放置上世紀的舊式生活用品。 蘇屋邨2023 蘇屋邨經過重建後,其一、二期過去3年分階段入伙,除了單位頻頻爆出施工問題,區內設施配套亦不足。 有地區人士指出該邨「三大問題」,批評屋邨落成至今,社區服務仍未進駐,約六層高的社區綜合服務大樓一直空置,淪為「鬼場」,而邨內幼稚園遲遲仍未招生,恐未能趕及新學年9月入讀,另欠缺「搵食車」月租車位,困擾住戶生活[12]。 至於重建後新蘇屋邨的園林環境方面、則由房屋署園境師谷穎詩著手進行設計。 據谷穎詩解說指蘇屋邨重建後保留了190棵樹,當中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曾在1961年11月後訪港時今日所種的樹頭菜(又稱為「魚木」、「公主樹」)、該樹齡為50多歲,並指該樹「到四五月便會開出白色和黃色的小花」。
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並充分顧及採光和通風效果。 2006年3月30日決定重建第一期(建於高平台的興建第3期、第4期及第5期共10座: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劍蘭樓、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及櫻桃樓),該範圍的租戶於2009年8月前遷出,2010年3月清拆;通往山上的通道亦在2009年10月22日封閉。 2008年2月20日決定於2011年尾封閉第二期(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杜鵑樓、海棠樓及茶花樓),但由於新的接收邨(元州邨第五期及石硤尾邨第二及第五期)於2012年4月底才開始落成,該範圍的租戶於2012年6月前搬遷,所以它們於2012年11月26日起清拆,即是比原定清拆計劃延後了一年(2013年)已全部完成清拆重建計劃。 2005年9月,房屋署展開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目的在於了解樓齡較高屋邨的樓宇狀況,並確定所需的修葺及鞏固工程,使樓宇可繼續使用一段合理的時間(15年)。 但由於維修費用過於高昂,因此房屋委員會決定重建蘇屋邨,並分兩期進行。
蘇屋邨: 蘇屋邨一期重建後面貌
邨內有充裕的設施,包括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郵政局等。 蘇屋邨當年建築費超過5 000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 一個全面結構勘察報告結果顯示,若要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工程,耗資甚巨,並不符成本效益;房委會於2006年決定將屋邨分兩期清拆。 第一期共十座大廈定於2009年底清拆,其餘六座將於2012年拆卸。 日後的重建項目,將會保留蘇屋邨一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包括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和繪畫整個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
商場樓高兩層,設有酒樓、便利店、餐廳、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設施;唯有部份商店仍空置中。
蘇屋邨: 蘇屋邨歷史背景
蘇屋邨(英語:So Uk Estate)是香港的一條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尖山南面、永康街的入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1955年首次開始興建,後於2012年展開清拆重建計劃。 本來,房屋署早前宣布重建舊蘇屋邨後,一直有意見認為應將該地皮改建私人樓宇,以地盡其用(因為舊蘇屋邨的估值超過300億元,同時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處大型的住宅用地)。 蘇屋邨 蘇屋邨2023 不過,隨著金融海嘯衝擊,將公屋地皮轉為私樓的壓力降低,因應公屋需求未來將會增加,房署決定把蘇屋邨地皮重建公屋。 蘇屋邨 不過早前因施工期間被驗出焊料含鉛,需要全面更換喉管,加上天雨頻繁,延誤至2016年9月入伙,第二期地基工程則會於2014年開工,至原定在2018年完工後已延遲到2019年2月才可能竣工,另設有約10,000平方呎商場[11]。 2016年9月蘇屋邨重建第1期第一階段的6幢住宅樓宇及蘇屋社區綜合服務大樓落成入伙。 至於第二期,則於在2019年2月落成,並早已展開預派單位程序;但是,絕大多數單位將暫時抽起,並撥為白田邨9-11及13座重建受影響居民的次要安置屋邨,供提早遷出者調遷。
鑒於將軍澳工業邨總站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故本線安排車長於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進行交更或用膳。 駕駛本線車長於下班或用膳前返抵將軍澳工業邨後,仍須負責駕駛巴士前往市區並沿途接載乘客直至調景嶺站,才由另一車長接續駕駛。 因此,往蘇屋方向部分班次或須於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稍作停留,以便車長交接,交接期間乘客可逗留在車上。 牡丹樓(A)、蘭花樓(B)、壽菊樓(C)及石竹樓(D)四座大廈喺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入伙,提供1,610個主要係六人房嘅中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蘇屋邨: 重建前蘇屋邨全景
位於深水埗蘇屋邨的蘇屋邨, 60 年代落成,是香港第三個公共屋邨,亦是香港早期的「廉租屋」,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環境,提供他們可以負擔的居所。 蘇屋邨將於 2011 年清拆,因此,為了在拆卸前留一個紀念,有團體舉行一個有關蘇屋邨歷史的公開展覧,了解當年市民的真正生活。 杜鵑樓地下的古物展覧廳由兩個空置單位改建而成,展示出 60 年代民居的布置。 展品大多由街坊捐出,包括木雕古董真空管收音機、囍字古老大鐘和珍藏黑膠唱片等,意義非凡。 房屋委員會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即使維修最多僅可維持十多年)、所需改善工程規模、費用(將蘇屋邨壽命增加15年的費用高達2.5億港元),以及工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滋擾程度後,決定清拆蘇屋邨。 蘇屋邨2023 當中會保留蘇屋邨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及記載整個前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9]。
另外,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由於情況較為嚴重加上樓宇老化,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過後、分別於2010至2013年期間清拆重建。 第一期(2010年3月)拆咗喺較高平台上嘅十幢樓(即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劍蘭樓、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同櫻桃樓),調遷工作已經喺2009年8月完成。 第二期(2013年中)拆埋其他山腳六座樓(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杜鵑樓、海棠樓同茶花樓)。 居民搬去長沙灣工廠大廈重建項目(而家元州邨第五期)、元州邨第二同第四期。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由於情況較為嚴重加上樓宇老化,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過後、分別於2010至2013年期間清拆重建。
蘇屋邨: 興建、重建計劃
百合樓(P)、彩雀樓(Q)及荷花樓(R)三座大廈於1959年8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729個六至九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司徒惠建築師樓負責蘇屋邨的海水供應沖廁之系統設計,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而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280米高的尖山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給蘇屋邨的用戶。 蘇屋開經:廣利道、長發街、保安道、興華街、青山道、大埔道、白楊街、長沙灣道、彌敦道、旺角道、洗衣街、亞皆老街、亞皆老街天橋、亞皆老街、太子道西、太子道東、觀塘道、偉業街、啟祥道、宏照道、常悅道、常怡道、宏照道、觀塘繞道、將軍澳道、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隧道公路、寶順路、翠嶺路、景嶺路、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景嶺路、唐明街、唐俊街、至善街、寶邑路、環保大道、百勝角路、環保大道及駿日街。 新巴793線是香港的一條新界巴士路線,來往將軍澳工業邨至蘇屋邨,途經日出康城、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九龍灣商貿區、新蒲崗、九龍城、馬頭圍、何文田(九龍醫院)、旺角及深水埗,並取道將軍澳隧道及觀塘繞道往返將軍澳及九龍,是由796C及796E線合併而成。
- 房委會亦安排元州邨第2期、第4期、長沙灣工廠大廈重建項目(元州邨第5期)、石硤尾邨第2至第5期、佐敦谷彩盈邨及牛頭角下邨定為接收屋邨,以接收舊蘇屋邨重建而要搬遷的居民。
- 劍蘭樓(M)一座大廈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1962年入伙,提供174個六人及八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
- 至於重建後新蘇屋邨的園林環境方面、則由房屋署園境師谷穎詩著手進行設計。
- 但由於維修費用過於高昂,因此房屋委員會決定重建蘇屋邨,並分兩期進行。
- 第二期(2013年中)拆埋其他山腳六座樓(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杜鵑樓、海棠樓同茶花樓)。
- 司徒惠建築師樓負責蘇屋邨的海水供應沖廁之系統設計,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而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280米高的尖山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給蘇屋邨的用戶。
- 現時一般人所指的蘇屋,已縮窄至單單指蘇屋邨及其鄰近地方,甚至視蘇屋及李鄭屋為長沙灣一部分,而不再視其為獨立的地方,與深水埗區內菴由、元洲、塘尾情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