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李錦洪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李錦洪

雙非產婦對香港醫療、教育、福利的衝擊,傷害漫長深遠,今日香港每一個待產媽媽每日的憂慮焦急,醫護人員的過勞及每日受到的衝撞,在香港這個富裕社會,是完全的不須要。 該文章的基調,是林瑞麟是「優秀的政務人才」,他「落得超低的民望,眾口嘲弄的惡名」,是基於兩個原因。 一是他所擔任的政制及內地事務這位置,「無決策權,無道德靠地,無轉彎空間」,「他其實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二是日益「澎湃的民粹主義和傳媒的連天炮火中」,「非理性的噪音」。 李錦洪 如:「為何人生那麼多苦難?」信仰人生中,正義、死亡、快樂這三個具豐富內涵的問題,極待解說。 可惜,傳統華人教會不太懂得演繹、處理,缺乏堅實、具說服力的論述讓信徒在這三方面建立深厚底子。 如:「為何信耶穌後,並非一帆風順,感受不到『主恩常在』?」他說,這正是不少中國人尋求信仰時的基本慾望:天從人願。

李錦洪

其實他要擴大商業規模很簡單,引入新股東便成,但這樣沒有了自己。 李錦洪 他能完全自主,這是他守得好的地方,縱使這樣限制了發展規模。 不過,出版的成敗、成果不是看即時,乃是延續一段很長的時間,何紫這檔小小的出版事業,在當時那麼多巨人底下,它是一枝奇葩,影響力能夠去到今時今日,仍然有人去研究、去紀念。 李錦洪2023 結果我當選該屆最佳記者,聽說評審委員看完我寫的報道後,即一致通過這結果。 一次無心參賽,卻成為我人生唯一的一次參賽和領獎。

李錦洪: 文章分頁導航

[1] 劉以鬯〈這是最後一期〉,《星島晚報》副刊「大會堂」,1991年4月4日。 [4]〈新聞從業員專訪──青春無悔說欣靈〉,《陽光之家》第5期(1986年6月15日),版1及版3。 [5] 欣靈〈他對生命無悔〉,《時代論壇》第226期(1991年12月29日),頁5。 [6] 李錦洪2023 「何紫專輯」,《時代論壇》第226期(1991年12月29日),頁4-5。

但這種信仰演繹正使福音簡單化;也就是說有些人「入門」時已經錯了,當他們發現福音故事裡的成功方程式並沒出現在其人生中,便會產生許多疑問。 何紫病重時的信仰狀況,我是透過小麥子知道的,當她告訴我何紫接受了基督教,我感到很安慰。 何紫一向的形象很正面健康,本身有很強的感染力,他晚年歸信基督,是完美的終局,我覺得是感染力的延伸。

李錦洪: 李錦洪

而我當時除了擔任《星島日報》記者,亦在該報寫專欄,我在專欄談及這個比賽,表示香港報紙的報道大都沒有記者署名,因報館內沒有規定要刊登記者姓名,應受表揚的記者變成滄海遺珠。 我去意已決,想全心全意辦好《時代論壇》,展開我另一個傳播生涯。 我在星島累積的辦報經驗,預備我迎接人生的第二個里程,星島的15年給我很好的磨練,並且建立了人際網絡,最重要是磨銳我手中的筆,那時每天要寫大量文字,不同類型的內容,持續操練了15年。 講座先由主恩會的敬拜隊帶領敬拜,穿著莊重亦無礙年青敬拜隊員的活力,台下的牧者、青年人亦搖擺著身驅來敬拜和應。 接著,兩位青牧的神學生分別分享了參與神學訓練的見證。 原有安穩工作的陳婉雯自從參與澳門短宣後,開始受到神的呼召要服侍年青人。

李錦洪

林瑞麟全面忠心耿耿地投入他的精忠報國的角色。 然而,在李錦洪的分析中,香港市民因林局長林司長的失職而受到的傷害,卻完全沒有出現。 相反,李認為林瑞麟不應負責,他「無決策權」,「無轉彎空間」,「他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言下之意,他只是阿爺的木偶公仔,木偶公仔當然不用負責。 在我眼中,也是在七成多八成香港人眼中,林瑞麟才是強盜。 作為政制局長及政務司長,林的一連串的所為及所不為,為香港人帶來極大的傷害,不單在民主進程方面,在重要民生及社會穩定方面,禍害尤深。

李錦洪: 回應李錦洪〈沒有舞台的林瑞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曾經是誘使他不斷吃喝玩樂的信念,信主後「尋歡」變成了愛主的心。 也許有人會覺得他是臨急抱佛腳,甚至是想到死後用基督教儀式會容易處理些,這是很世俗的看法,但這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安息那一刻會去那裏,相信何紫最後找到了,所以他很安然的離開。 很多人認為信仰是殊途同歸,信仰教義都很接近,但其實信仰最不同的是「歸不同」。 香港跑馬地墳場門外,有一句對聯寫「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相同者只是大家都葬在黃土之下,但黃土不是終站,其實不同者是終極去哪裏、歸何處。 小麥子、胡燕青和我都曾經是山邊社的作者,那時她們兩位經常為《時代論壇》寫稿。

  • 該院與《時代論壇》及青心特於五月四日合辦名為「青牧神學日」的公開講座,講題為「牧養Y世代的挑戰」,由《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主講,該院院長陳偉民牧師及青心總監劉穎回應,約二百多人出席。
  • 能成為「星辰」版作者是我年少時的夢想,我自小閱讀《星島日報》,以前讀到好文章會剪報留念,想到如今是別人剪我的文章,當時真的很高興。
  • 後來,「大會堂」版在1991年停刊[1],我想起來有點遺憾。
  • 李:九七回歸的問題對當時香港社會衝擊很大,移民潮湧現,人心惶惶,大家對前途很恐懼。
  • 何紫的活動能力很高,幾乎逢請必到,到處都有他的身影,他人緣好,有心有力,願意參與整個香港的文化工程。

基督教時代論壇有限公司董事會宣佈委聘任志強博士為社長,由二○一六年七月一日起生效。 林瑞麟早前提交的政府政制方案極為保守,不為市民接受。 後來民主黨提出修訂,全港市民在九月的立法會選舉中,每人有兩票,增加了民主成份。 最後獲得通過,但讓步的不是特區政府,是中聯辦,是北京。 政府空間是有的,只是林瑞麟作為主導官員,自甘為奴,欺善怕惡,最終的關注不是香港福祉,而是討好主子。 李錦洪表示,當教會面對爭議性問題,須先關心、聆聽,繼而討論、一起祈禱;不過,不能只停留在這四部曲。

李錦洪: 出版刊物

1954年香港出生,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任職星島報業15年,曾任報紙記者、採訪主任、編輯主任、主筆及總編輯,業餘於報紙副刊撰寫專欄。 1987年創辦基督教周報《時代論壇》,擔任社長兼總編輯。 曾主持多個電台及電視時事節目,包括香港電台、商業電台、加拿大華僑之聲電台等。 曾兼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城市大學、樹仁大學等課程,並擔任多個公營部門、社福機構、商業機構等的培訓導師,專長教授新聞工作及溝通演說技巧。

  • 李:那時我差不多每天經過山邊公司,一星期總會去逛一次,買些文具圖書之類,有時何紫會送贈他出版的書給我,印象中他的店舖人手不多,可能遇盜竊也無人察覺呢。
  • 李先生更被邀為香港城市大學EMBA「溝通與演說」課程特約講師、加拿大華僑之聲電台香港特約評論員、自由傳道人、傳媒顧問及培訓導師。
  • 任博士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基督教神學與媒體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多年來從事媒體工作與神學研究及教學,現為本社董事,並擔任《時代論壇》週報專欄作者、課程導師及廣播節目主持。
  • 那時我當報紙記者,工資很低,幹了3、4年,月薪仍只有1000多元,僅足糊口,不足娶妻,我要找兼職幫補生計,當時很多行家都兼兩份職。
  • 黃呂錦茹畢業於實踐大學會計系,政治大學教師專業訓練班結業,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出書的過程很快,何紫還編選了些新聞相片放進書內,附錄「光影藝術欣賞」,這樣做不錯,跟我記者身分配合,不過我不知道他從哪裏找來相片,那時普遍對版權的意識不高。

記得以前聚會陳耀南說話最多,聽他對港大的牢騷,他當時在香港大學任教中文,上司是西人,教中文自然被看輕。 李錦洪 後來陳耀南移民澳洲,每次回港也談起我們以前的「般咸道文會」。 雖然我們的文人雅集沒有成形,但我們在各自的文化崗位上努力。 難得大家曾經住得那麼近,志同道合,「道」是街道之「道」,志同「道」合者,難矣。

李錦洪: 政治工作

黃呂錦茹畢業於實踐大學會計系,政治大學教師專業訓練班結業,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李錦洪的分析,也強調林瑞麟的基督教信仰,「他對信仰是認真的」,「他有屬靈SQ」。 從這脈絡出發,一個信仰認真的人不可能是任何勢力的「跑龍套」,一個信仰認真的人,永遠有出路,包括辭職不幹,有尊嚴地離去。 李錦洪的「責不在林」的結論,把他「物化」,「奴化」,對林瑞麟也不公道。

李錦洪

著作包括《我對青春無悔》、《泥路上》、《天天天藍》、《不幽默的城市》、《工作夢飛翔》、《有話好說──青少年溝通學堂》、《溝通演說26式》、《往事亦堪回首》、《出發,為了歸來》、《兩岸三地信仰情》等。 李:九七回歸的問題對當時香港社會衝擊很大,移民潮湧現,人心惶惶,大家對前途很恐懼。 那時的基督教會比較保守,不敢談論時政問題,當時許多牧師、教會領袖也移民去,留在香港的教會領袖覺得要做點事,認為有需要設立平台去探討一些在教會內不敢講的事。

李錦洪: 評論

那時我在傳播界很活躍,港台和商台的廣播節目也有參與。 李:引用人們形容余光中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詩;我則左手寫政論,右手寫散文。 我中學和大學時期都有創作散文,後來從事新聞工作,天天寫稿,這是很好的鍛煉。 我寫的採訪稿不是每篇都適合用文學筆法去寫,若是寫人物專訪則可以。

黃呂錦茹(1949年11月4日—),台灣政治界人物,曾任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現任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任委員。 李錦洪 也許李錦洪忘記了林瑞麟不是小兵小卒,他甚至不是公務員,不是資深AO,他是問責官員,他就任時莊嚴地宣誓全心全意服務香港市民,以香港的福祉為最高依歸。 李:重讀自己寫的這篇悼文,勾起我一些回憶,記得我在何紫追悼會上,唱了一首當時的流行曲《坭路上》,這是一首何紫生前很喜愛的歌[7],有幾句歌詞用來形容他很貼切,他的工作就似青苔,不經意地慢慢滲透,潤物無聲。

李錦洪: 社會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研討會2018/19 - 人才發展 機構承傳 多面睇

我以前專長寫人物專訪,進行訪問時有三「不」──不做筆記、不錄音、不拍照,若錄音可能令受訪者不敢暢所欲言,若拍照會令受訪者精神不集中,若做筆記可能打斷受訪者的說話。 重點是訪問前做許多資料搜集,先掌握那人的輪廓,訪問時以閒談式對話,盡量捕捉那人的神采,訪問完馬上記錄下來。 李社長自一九八七年本報創刊伊始即出任義務總編輯,後於一九九三年出任社長兼總編輯,及至二零零九年卸任總編輯,服務本報凡二十九年,貢獻良多,以其對時代的觸覺、屬靈的睿智,透過歷練的筆觸,剖析世情,為教會進言。 李錦洪2023 在他的領導下,本報堅持以開放的平台,容讓教內不同見解能互相交流,見證世代的轉變。 我們明白也接受這種生命存在所帶來的艱難及局限。

李錦洪

[7] 何紫〈廣告和流行曲〉,《如沐春風》(香港:山邊社,1987年6月),頁74。 何紫幫新人初次出書大都以贈書代替稿酬,記憶中我收到大概20、30本,已經很高興滿足,還記得當時這書售價是港幣8元,自己也買回不少。 1983年出書時我還未足30歲,我曾祈禱希望30歲之後能夠出版一本自己的著作,結果我29歲便如願以償,對我很大鼓舞。 此後,更多人留意欣靈寫的專欄,曾收到讀者來信,欣賞我寫的專欄與眾不同,很有特色,尤其對生命的那份熱情,展現何謂積極快樂、有意義的人生,談的是價值觀問題,當時很少作者用這個角度去寫,可能跟我的信仰有關係。 後來當上《星島晚報》總編輯,那時我寫作速度之快媲美倪匡,每日中午截稿前用20分鐘寫完一篇600字的評論,天天早上寫評論,下午回家寫副刊。 這篇文章引起報業公會關注,他們經討論後決定修改規則,參賽者即使沒有署名報道,只要報館的總編輯或管理層證明是該記者寫的,亦可接受。

李錦洪: Tag: 李錦洪

這個比賽的委員會成員之一唐碧川是當時《星島日報》的總編輯,他親自打電話給我,說有看我寫的專欄,他們已因我的意見而修改比賽規則,我應該參加比賽,以示支持。 於是我徵詢上司的意見,他也認為應該支持,我便自選幾篇認為寫得好的去參賽。 任博士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基督教神學與媒體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多年來從事媒體工作與神學研究及教學,現為本社董事,並擔任《時代論壇》週報專欄作者、課程導師及廣播節目主持。 李:回想獲獎這事,是頗傳奇的,其實我從來不會主動參加任何比賽。 當時香港報業公會舉辦「香港最佳記者」比賽,設定的條件很特別,參賽記者必須有報紙刊登的署名報道。

父母、子女、夫妻、上司下屬、香港人、中國公民、家庭主婦、教師、文員、牧師、律師……。 有時,角色的要求大高,我攀不上,有時角色給我無比的壓力,使我不願再扮演下去,有時角色間彼此衝突,讓我顧此失彼。 我想這與他的角色與真我的落差有關,作為高官,他擁有無限的話語權,無論他的說話有理沒理,無論傳媒對他的觀感如何負面,林瑞麟的每次發言,每次亮相,都傳達到市民大眾面前。 李錦洪 這是統治者最大的利器,流言謊話說多幾次,便有機會成為真理。

李錦洪: 「上帝在何紫生命過程中留下許多的指紋,這些指紋包括上帝讓他認識李錦洪、胡燕青、小麥子,這些指紋一起出現時,更清晰可見是上帝來找他,當他肯去回應,便會有追求的心。」李錦洪指出。

於是我開始每日寫專欄,每個月增加幾百元稿費收入,很不錯了。 因為做人物專訪,我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其中一位是林思齊先生。 我訪問他時,他已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後來更成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省督,那次我們一見如故,不知不覺談了6、7個小時,事後我寫成訪問稿給他看,他大為驚嘆。

李錦洪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