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黃牛山水牛山9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黃牛山水牛山

首半小時樹蔭伴隨,石級幅度不大,遊人可以藉此了解自己體能。 只要保持平穩的心跳率及速度,加上適時停下來小休,約半小時至1小時內便到達較有難度部分。 上升時斜度未至於手腳並用,但已需要大腿發力才跨過一堆又一堆石。 幸好景色目不暇給,既可看到沙田城門河一帶,另一邊亦清楚看到獅子山,此外向上看到接近黃牛山頂的黃牛石城,石群氣勢不凡,推動大家不停前進。

行完牛湖墩後,可以接再行大輋嶺墩,亦可往近期賞花熱點大枕蓋。 打瀉油坳一般認知乃十字路口,實情還有一條隱蔽小徑,乃五路交匯之處。 然後踏入這隱蔽路口,山徑立即變得清晰不過,完整的石砌古道引領行者緩降黃竹山廢村。 幸好,一徑成名未必萬徑荒,多得前人的舖設,暢通無阻。 黃牛山水牛山 途中遇上古墳,小心慎選北行的山徑,免得脫離主徑,跨過倒木後,漸見頹垣。

黃牛山水牛山: 黃牛山 水牛山 (2018舊線)

位處昂平之大金鐘,標高536米,英文作 Pyramid Hill,乃舊名金字塔峰之由來,漢英兩名皆從其外形而名。 此峰與彎曲山相連,屬馬鞍山之延續,其東坡險峻非常,險地如馬騮頭、彎曲東崖及金鐘南崖等不勝其舉。 在水牛山下山到黃泥頭的路被雜草重重包圍,道路不是很明顯。 平時走麥徑,多在西貢仰望馬鞍山和牛押山,這次從水牛山看兩山的另一面,陌生中有點熟悉,感覺很新鮮。 「黃牛、水牛」芒草初開,在藍天下向山友招手,瀰漫着秋天的詩意。 黃牛山水牛山 整條路線新手不宜,除了石天窗是打卡位置,雙牛的路程風景遼闊,是一條能鍛煉體能同時能享受優美景色的路線,值得推介。

除了連接石芽山的路外,水牛山亦可東行降至麥理浩徑上的打瀉油坳,望向白馬嘴悠然漸降,寫意非常。 黃牛山(英文名稱作 West Buffalo Hill,意指西水牛山),標高604米,為標高606米的主山水牛山之副峰,亦可將整體視作雙峰山。 山之南坡有三組露岩,遠望如列崖,近望如石牆,行山界美稱為「黃牛石城」。

黃牛山水牛山: 大腦古道

想飽覽西貢、馬鞍山、獅子山、沙田一帶的景色,這條由廣源邨起步的路線,相信可滿足行山愛好者的要求。 要走過604米的黃牛山及606米的水牛山,需要充足的糧食、食水,還有腳骨力和一對抓地力理想的行山鞋。 黃牛山水牛山 總結黃牛山及水牛山在芒草盛開時格外吸引,整個山坡發放黃金色,但難度不低,不要輕視。 至於在黃牛石城打卡時安全至上,勿採摘或踩在芒草之上,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一同愛護香港郊野。

準備充足是安心行山的重要部分,這次黃牛山及水牛山「雙牛」路線不算長約7至8公里。 黃牛山水牛山2023 針無兩頭利,開揚景致的代價,就是接近山頂位置起樹蔭不多,因此出發前先準備好防曬用品,否則可能要像作者的友人一樣,受甩皮之苦。 高220米的掌牛山位於元朗,俯瞰錦田及十八鄉一帶景色。 較少人只行掌牛山,通常會連走蠔殼山、掌牛山、井坑山及四排石山。 掌牛山名氣較弱,如果想找座寧靜的「牛」山,也是一個好選擇。

黃牛山水牛山: 黃牛山

天氣甚好,身後的東洋山為前景,九龍山脈為後景,極目東方可以望見釣魚翁及東灣群島,西面則有沙田谷及大帽山。 黃牛石城就在頭頂,右繞石崖後,山徑穿過兩層石城之間,以後便是相對平坦的主山徑。 往山腰仰望,石城如石柱群林立,其中一石柱有如復活節島的摩艾像(Moai)。 石天門就在山徑左邊,四石砌成拱門狀,中間留有一窗,相當壯觀。

黃牛山水牛山

石天窗上黃牛山頂的路途多密林,沿着山坡而上,被山林重重包圍,人變得渺小,令人有「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 黃牛山水牛山 今日的昂平不但人所皆知,玩滑翔傘的人數比昔日為數更多,連帶旁邊的大金鐘,亦如蚺蛇尖一樣成為初心者「挑戰」的對象。 山徑變得闊谷馬路,歷風雨後風化嚴重,浮沙碎石的路徑令「挑戰者」進退兩難。 於我而言,今日乃二度登頂,對上一次已有十年以上之久,當年的孤寂氣氛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只有身後那昂平高原的優雅氣質歷久不衰。 迂迴地攀登大金鐘南脊,最後路段相當陡峭,如蚺蛇南脊、如吊鐘籠南脊,對我來說很輕鬆,但仍不能掉以輕心。 意外永遠發生在經驗不足者或是輕視危機的老手身上,登山不是運動,而是冒險,如何將風險減至最低方為上策。

黃牛山水牛山: 黃牛山|水牛山 West Buffalo Hill|Buffalo Hill

黃牛山與水牛山相鄰,兩山位於小瀝源東南,通常行山人士都會連走兩山。 高604米的黃牛山是香港近年最聞名的「牛」山,山上有黃牛石城,石城內有石天窗,是行山打卡熱點,周末假日例必人山人海,不時要排隊等拍照。 夕陽西照,眼前馬鞍山與彎曲山的凹凸感,受陰暗強調變得極為立體。 昔日在直昇機上拍攝香港山景的政府御攝影師也會這樣告訴你。

大腦古道的下段已成為蠔涌路的一部份,只有界咸路以上的古道猶存。 踏上石階,林蔭下登高於是日氣溫下相當舒適,若在夏日行走,則是濕、熱、焗三種感受。 一彎右轉,古道建於溪流之右,此澗便是大腦石澗,其彎之下方便是大腦飛瀑所在,隨後右方有一土地廟(又稱公婆廟),樹上貼有對聯「公公十分公道 婆婆一片婆心」。

黃牛山水牛山: 避開大東山人潮賞芒草 黃牛山水牛山秋意盎然|沙田行山路線

高164米的犀牛望月位於上水,是一座幾適合一家大細前往的「牛」山。 雖然上斜有點辛苦,但軍車路平坦寬闊,而且不用上樓級,適合平時少行山的朋友。 通常行山人士會搭車到虎地坳起步,沿軍車路上山,經過杉山、華山、犀牛望月等小山頭,之後落到坪輋離開。 行山人士可由黃泥頭起步,拾級而上,經石芽背登黃牛山,之後再上高606米的水牛山,續沿山脊走,略過石芽山,落到涼亭接完善山徑往花心坑,最終回到黃泥頭。 雖然黃牛山是郊遊熱點,但大部分是原始山徑,上落斜多,有一定難度。

黃牛山水牛山

馬鞍山,這座曾伴我廿年的後山,在我心中的感情跟地位難以言喻,是一個既親切又叫人畏懼的傢伙。 續降大金鐘北脊,每遇登山者皆戰戰兢兢,若他們下降南脊會更加心寒。 接回麥徑,抵涼亭,往恆安方向落山,經過馬鞍山村,走良友路,返回老家品嚐母親的廚藝。 在黃牛山及水牛山頂飽覽鷓鴣山、大金鐘、馬鞍山、吊手岩盡在眼前,原來馬鞍山與將軍澳的距離這麼近。

黃牛山水牛山: 石芽山 芙蓉別 水牛山

望向沙田、西貢、將軍澳,全都沒有高樓大廈阻礙,此情此景可能若干年後不復再,除了用雙眼好好欣賞外,不期然多拍幾張相片留念。 及後多番上落起伏的山脊線,行起來不像只有6.4公里。 由於時間有限,在石芽山旁掠過,前方無名山脊被馬鞍山及女婆山等包圍,視覺效果顯非同凡享。

黃牛山水牛山

於黃泥頭巴士站站長室後登樓梯,取中間暗斜而上。 好消息是泥徑樹蔭多,壞消息是路窄人多,要超越前方或讓路予後方皆不容易。 至石芽背有多個分叉路,往東北方為登黃牛石城的路。 不過接近黃牛山頂時,置身於芒草海之中,一切煩惱已消散。 連結水牛山與黃牛山的孤形山徑相當易行,卻驚見落山路翻起不少黃土,山徑赫然變成梯級,難道「行山人士」真的不會應該斜路? 黃牛山水牛山2023 登上水牛山,能俯瞰石芽山如狗牙的山稜,還有馬肚石河與石壟仔石林前後相疊。

黃牛山水牛山: 黃牛山 水牛山 黃牛石城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黃牛山水牛山 Tim Sir 的努力!

  • 迂迴地攀登大金鐘南脊,最後路段相當陡峭,如蚺蛇南脊、如吊鐘籠南脊,對我來說很輕鬆,但仍不能掉以輕心。
  • 今年是牛年,不如去探索那些名字中有「牛」的山峰應節。
  • 由黃牛石城上升至黃牛山標距柱後,一眼望齊馬鞍山、西貢到鷓鴣山等山勢加上長長的海岸線,如此美景實屬難得。
  • 往水牛山方向的落山路,剛完成石砌樓梯工程,然後此段路坡度甚微,此工程惹人聯想,或許政府即將接管此山徑,納入為郊遊徑之一。
  • 右轉不久於左方村屋旁的水泥路上走,不一會便見地圖告示牌,由此路上達石芽背。
  • 黃牛山頂景觀開揚,飽覽馬鞍山、沙田、西貢、大老山、飛鵝山風景,連遠處的釣魚翁也能看到。
  •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同行友人仍有力氣哼唱這句歌詞,不久便到達黃牛山山頂。 至接近山頂標距柱前,這條路右方有一條向下的小徑,於黃牛石城尋找「石天窗」。 黃牛山水牛山2023 一行人休息後決定再往下走,不少岩石形狀獨特,並附上西貢作背景,提供不少拍照留念的地方。 由黃牛山頂下降到黃牛石城坡度很急,若體能嚴重下降者或沒有抓地力行山鞋的應謹慎考慮。 由山頂不能直接望到景點石天窗,在石城中需要耐性,或許要廿米範圍內才注意到。

黃牛山水牛山: 經石芽背 黃牛石城

接上花崗岩樓梯,經心怡庭園後回到熟悉的路口,右轉5分鐘回黃泥頭完結行程。 高263米的牛湖墩位於西貢,是一座較冷門的「牛」山,由北潭凹行約一小時到頂。 牛湖墩的山路較少人行,有些路口不太明顯,部分路段兩旁的草叢較密,建議大家穿長褲去行。

黃牛山水牛山

至近澗邊,乃茅坪坑右源,古道右轉過澗,此路會重上麥理浩徑,若往茅坪,則無須轉彎,依澗左田壆繼續前行,此段地面極多碎瓦。 未幾石砌古道重現,漸聽見水聲與人聲,原來已抵茅坪古道的橋位,進入茅坪範圍。 此古道連接梅子林,一般行山人士皆從此路登上昂平,是故又重點熱鬧之地。 忽然間,有種人文歷史與行山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新鮮感,叫我好好珍惜眼前尚未歿於歷史洪流的遺跡。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