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老友所醫 老友所醫是專為安老院院友進行治診的流動應用程式 (App),省卻院舍派陪診員帶院友到醫務所求診及候車的繁瑣。 馮治本醫生 目前約有三十名醫生可以接單應診,現行初階段可為七十間跨越十區的院舍服務。 「面對第一次求診的院友,醫生是親自上門面談,接著會開方,由速遞公司送藥;之後覆診以視像診症進行。」除星期六、日之外,該醫務社企可提供朝八晚六應診,至今已提供2600次醫療服務。 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連瑋翹認為,現時以專科做護理,服務分割零散,長者長期到多個專科覆診,每次苦等數小時,只換來幾分鐘會診,既對長者不友善,亦難為了陪診的子女。
他從口袋裏取出一本書,問記者有否看過,書名是《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原來台灣在2016年已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將居家醫療列入全民健康保險的給付項目。 院長蔡曉君表示,以往曾派員工一日外出三次,分別陪伴三名長者到診所求醫;醫生到診服務不但節省人手和時間,也能避免長者耽誤病情。 她每月到護老院提供十多小時到診服務,主要為患上傷風感冒的長者診症。 一群熱心的註冊西醫和醫護人員,於2016年創辦社企「老友所醫」,利用工餘時間,為院舍和居家長者提供到診和視像診症服務。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運用創新科技 創建盛齡城市
馮治本醫生: 法國選美界爭議鐵娘子 德馮德納夫人逝世享耆壽90歲
成立至今,「老友所醫」已招募了逾30位醫生,與70所院舍合作,提供了近6000次服務。 對於這樣亮麗的成績表,馮醫生強調數字並不重要,最大的價值在於為改善長者醫療服務試驗出可行的方案。 馮醫生正計劃進一步推廣「在宅醫療」,希望透過與社福機構合作,將服務擴展至院舍以外長者,長遠而言,讓「在家終老」成為長者晚年生活的一項選擇。
- 政府將於明年成立十億基金,資助安老社福機構購買及試用樂齡科技產品,令院舍負苛,減輕護老人員的負擔與壓力。
- 【明報專訊】大多數醫生接受訪問,都會娓娓道來一些感人萬分、夢想當醫生的故事。
- 藍醫生又透露,因為解剖個案眾多,調查中某些步驟如需要運用大力氣的,一般會由殮房技術員幫忙處理,法醫就可節省體力,仔細地作解剖調查。
- 除了驗屍外,法醫亦需要進行其他「對人」的工作, 當中包括上庭作呈堂證供,在法庭上向法官、事主、律師等人去解釋清楚。
- 本地醫療社企「老友所醫」(DoctorNow NEEDS)為長者提供上門及視像診症服務,減輕行動不便長者的求醫壓力;平台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指,疫情下視像診症需求增加,很多人不想去診所求醫,因家庭醫生第一綫接收發燒病人,擔心旁邊一同候診病人若發燒,有機會被傳染。
面對人口老化,利用科技解決盛齡城市問題應是大勢所趨。 政府將於明年成立十億基金,資助安老社福機構購買及試用樂齡科技產品,令院舍負苛,減輕護老人員的負擔與壓力。 依靠互聯網科技能有效調配資源,減少資源閒置,又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實踐「共享經濟」,是近年備受推崇的營運模式。 「共享經濟」已進入老齡服務界,只要有牽頭人用心整合,便能為長者作出貢獻。 在宅醫療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醫療服務,除了安寧病人,亦有其他病人採用,「例如最近我們(醫療團隊)上門看了一個發燒的肺炎病人,因為私家醫院擔心是新冠肺炎,都不敢收,其實他是患了其他肺炎。其他在宅醫療也包括不想去醫院的抑鬱症病人等」。
馮治本醫生: 【真實版法證先鋒】高級法醫走進殮房解剖室 法醫工作禁忌不能說的兩個字
另一位法國小姐圖爾波(Isabelle Turpault)曾為名人週刊巴黎競賽雜誌(Paris Match)拍攝裸照,德馮德納夫人也無法接受。 此外,德馮德納夫人也被控心懷種族主義,因為貝格來自法國海外屬地留尼旺島(Reunion Island),而非法國本土。 她被稱為「戴帽子的女士」,因為她很少在沒戴帽子情況下現身。 她於1954年加入法國小姐委員會(Miss France Committee),於1981年成為主席,並且擔任此職務超過25年之久。
總的來說,運用創新科技創建盛齡城市,令長者延緩衰老,並改善安老服務,提升長者健康,也可減低政府醫療負擔。 社會各界宜攜手多作溝通,了解安老服務的需要,科技界作創新構思,社福界又可締造服務機會,大家共同協作更多新頴、別具意義的服務。 然而,Wilson也坦白說,雖然自己很想在香港推廣在宅醫療,但在宅醫療對病人來說,還是要講緣分,他有個案,最後是送回醫院。 「我們一半以上病人是長者和癌症末期病人,要知道,在宅醫療的概念,不是醫好他。都近百歲了,如何醫好?癌病末期了,如何醫好?整個概念是關心和照顧 (care),成件事包住的是care。」正如他給記者看的書一樣,在宅醫療正是從cure到care。 當上醫生,又從醫院跳出來開創新醫療平台,這是Wilson過去沒想過的。
馮治本醫生: 工作or深造
因着服務長者院舍的平台,他開始反思生命,自己老來是否也如此插着喉管在院舍度過? 於是他希望推廣「在宅醫療」,病人可在家終老,自己可做回大夫上門看症的本分。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公營醫療系統受壓, 馮治本醫生2023 年度公立醫院內科的輪候時間長達95個星期,長者不堪苦候。 近年,有社企推出醫生上門及視像診症服務,讓不良於行的長者能安坐家中或院舍接受治療,同時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荷。 「老友所醫」匯集普通科醫生、專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和中醫,平台接到病人預約後,會先透過「醫健通」了解病人醫療紀錄,以及請病人或家屬提供血壓、血糖等情況,再決定安排醫生上門、視像診症,或者送院治理。
藍醫生又透露,因為解剖個案眾多,調查中某些步驟如需要運用大力氣的,一般會由殮房技術員幫忙處理,法醫就可節省體力,仔細地作解剖調查。 純淨肉毒桿菌素有效移除複合性蛋白,較能避免身體產生抗體,適合第一次接觸療程的民眾,若肉毒桿菌素中含有複合性蛋白將容易產生抗體,一旦身體產生抗體後,就會導致「越打越沒效」的狀況發生,醫生提醒民眾進行療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和醫生充分溝通選對產品,才不花錢挨針又無效。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也提出,政府有決心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參與,統籌和協調不同醫社界別,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 馮治本醫生2023 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提高長者醫療券的累積上限至5,000元,並一次性提供額外1,000元醫療券金額。 近月,她到廣華醫院老人科覆診時,她告訴醫生自己有時頭暈、呼吸困難、咳嗽難止,結果經10分鐘的會診後,她得到了5張紙:X光照肺、10月11日作言語治療、明年2月21日做腦掃描、明年2月6日抽血化驗、明年2月10日再覆診。
馮治本醫生: Share "馮治本醫生 Dr Fung Chi Pun, Wilson"
疫情期間本港多間醫院推出遙距診症服務,藉由視像診症,為未能返回醫院覆診的病人進行診斷及治療。 在香港,很多人大概在今次疫情才逐漸認識視像診症,但在內地、歐美國家,視像診症已推行一段時間,在疫情的推動下使用率更有高速增長。 有本地提供遙距醫療服務的醫生指,香港遙距醫療發展落後外地近10年! 即使疫情慢慢增加大眾的認識,未來視像診症都未必是香港醫療的主流。 診症後藥物會以速遞方式送達,整個過程長者足不出戶便能完成治療。 另外,老友所醫亦發展視像通訊的醫療模式,希望日後能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讓醫生與病人進行即時視像對話並診斷病情,從而增加醫療效率,惟社企資源有限,暫時醫生只是利用Whatsapp的視像通話功能為病人覆診。
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曾在公立醫院工作七年,留意到醫院診症過程倉促,長者在醫院和院舍之間被「推來推去」,十分折磨。 因此他希望透過平台,讓醫生利用空餘時間上門為長者看病,長者不需動輒入院,減輕公營醫院負擔的同時,又能提供較實惠的診症服務。 醫生上門每次診金只收380元,包括五天藥物,當中200元支付予醫生作車馬費,長者可以醫療券全數支付。 馮醫生表示沒想過要賺錢,只希望能舒緩長者現時面對的醫療問題,以及向大眾推廣上門及視像診症,改變現今的醫療模式,令更多病人受惠。 在公營醫療機構的7年服務,令馮治本醫生(Dr Wilson Fung)親身體驗長者醫療服務正面對嚴峻挑戰。
馮治本醫生: 以Uber 模式為長者治病
法新社報導,德馮德納夫人(Genevieve de Fontenay)曾領導法國小姐選美比賽數十載,體現了法國女性的時尚理念,但極不贊同現代對女性和性別的看法。 疫情解封之後,出現報復性出國潮,不過很多人的護照都過期了,為了重辦就得要新拍照,而現在就連大頭照不僅也吹起了一股「韓式」風格,同時也出現了「醫美級」風,讓顧客可以依照想要的五官、臉型盡情調整,把證件照搞得像是微整型一樣。 馮治本醫生 現代男女越來越注重健康的身心及得體的外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皺紋也會自然增加,當然會讓人不免顯老,對付皺紋有效的方法,常見的就是施打肉毒桿菌,能快速地去除惱人的紋路。
「政府雖然有提供外展服務,但人手不足,服務時間很多時只局限在平日朝九晚五,但長者生病的時間並不固定,那怎麼辦呢?」現時平台有30多名醫生,每位醫生每周抽出二至三小時在網上診症,並速遞醫生處方到病人家中,整個過程約需半至一小時。 【明報專訊】大多數醫生接受訪問,都會娓娓道來一些感人萬分、夢想當醫生的故事。 但長者醫療社企DoctorNow 馮治本醫生 NEEDS(老友所醫)上門及視像診症平台創辦人及負責人之一馮治本,卻說他當上醫生沒有親人或自己大病的動人故事,有的只是好奇和熱愛理科,感到醫生工作有滿足感。
馮治本醫生: 經濟不停學
隔著螢幕會診,最大的限制就是醫生無法直接接觸病人,現時視像診症大多應用於一些毋須運用聽診器以及靠觸覺診症的疾病上,包括皮膚科、骨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物理治療等等。 馮醫生認為以視像形式進行覆診亦合適,因為之前雙方已見過,醫生對病人情況較為了解,並且已與患者建立了一定的醫患關係,會診時會較為順利,再者大部分覆診都是配藥,透過視像形式已能處理。 不過急症就未必適合,若患者血壓低、含氧量低、發高燒不適等,醫生親身治理會較理想。
馮醫生在籌備「老友所醫」方面花了不少功夫,包括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需要、探索合適技術和付費模式、連繫合作夥伴等,加上之前開設醫務所累積了經營業務的經驗,「老友所醫」只花了大半年時間便漸上軌道。 馮醫生以個人經驗寄語年輕社會創業家,解決社會問題的熱誠固然重要,但事前規劃和各項營運細節的安排更不容忽視。 本地醫療社企「老友所醫」(DoctorNow NEEDS)為長者提供上門及視像診症服務,減輕行動不便長者的求醫壓力;平台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指,疫情下視像診症需求增加,很多人不想去診所求醫,因家庭醫生第一綫接收發燒病人,擔心旁邊一同候診病人若發燒,有機會被傳染。 「有時病人只是皮膚痕癢、敏感而去求醫,如果坐在診所等一小時,而旁邊病人又咳又發燒,其實都有風險,他們會考慮視像診症會否更好呢?」而一些病人需要私家醫生的轉介信,向專科尋求治療或者配藥,未必有需要向醫生問診,都會傾向視像診症,減低感染風險。
馮治本醫生: 堅持本土元素 香港製造遊戲大熱
由於肉毒緊緻療程不用手術動刀,不需漫長恢復期只需注射施打,民眾接受意願較高,被譽為「醫美入門款」,但市面上都稱為肉毒桿菌,究竟有什麼不同,第一次接受療程的民眾,其中的眉角不能不知。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提到覆診,張婆婆拿出個透明膠袋,抽出一大疊不同醫院的覆診通知。 早兩年,她要到廣華醫院看骨科、老人科、心臟科,到明愛醫院看眼科、外科、家庭醫學專科、耳鼻喉科,又要到瑪嘉烈醫院看精神科,到九龍醫院的胸肺科,張婆婆日常,就在4間醫院與9個專科之間穿梭往來。 76歲是一位獨居長者,能夠自理兼常做義工,但事實是「我周身都不舒服,但希望透過幫助別人,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喜歡!我當上醫生之後很愛當醫生,我愛睇症。」但他未念醫科之前卻沒想過懸壺濟世的夢,只是因為一個有趣的故事,才讓他當上了醫生。 當值法醫進解剖室前,要先換上解剖用的保護袍,水鞋、手套、面罩等全套保護衣物。 以葵涌公眾殮房為例,解剖室內就有最多8個流動工作台,即最多可同時進行8個個案的解剖工作。
馮治本醫生: 馮治本醫生
(中央社巴黎2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選美界傳奇人物德馮德納夫人的家族今天表示,德馮德納夫人已經逝世,享耆壽90歲。 她生前是巴黎時尚和魅力的典範,被稱為「戴帽子的女士」,但也因為保守審美觀惹議,對女性裸露有諸多批判。 後來部分專科治療整合了,部分是張婆婆自行停了覆診,但她現時仍要看6個專科;現時有些小毛病,即使尿頻,有時差點失禁,亦不敢告訴醫生,免得又換來一張紙,轉介她去泌尿科。 劇集中,李施嬅飾演的法醫科高級醫生Dr.Man經常要到案發現場並驗屍解剖,到底現實中的法醫工作是如何? TOPick曾訪問本港衛生署法醫科高級醫生藍偉文,了解法醫的工作日常。
要成為法醫,絕對不容易,首先要大學醫學學位畢業,成為香港醫務委員會的註冊西醫。 後需接受最少6年在職專科培訓,跟隨資深法醫學習,並考取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院士資格,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資格,便可註冊成為法醫專科醫生。 馮治本醫生2023 馮治本醫生2023 德馮德納夫人的社會觀點相當保守,曾試圖剝奪法國小姐冠軍貝格(Valerie Begue)的頭銜,因為貝格允許小報為她拍攝性挑逗姿勢照片。
馮治本醫生: 馮治本醫生 Dr Fung Chi Pun, Wilson
社企「老友所醫」於2016年成立,是一個醫生預約平台,專門為長者提供醫生到診和視像診症服務。 有需要的長者和院舍可透過電話或手機應用程式聯絡老友所醫的職員,評估病情後,再安排醫生上門診症。 馮治本醫生 醫生最快可在幾小時內到達病者居所,若人手不足,則需兩至三天才能提供到診服務。 他希望成立「老友所醫」締造三贏局面,既為長者提供適切治療,減輕院舍人手壓力,同時紓緩公立醫院的服務需求。 本地醫療社企「老友所醫」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指,疫情下視像診症需求增,因病人擔心到診所求診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 安老醫療靠科技
協會建議家庭醫學模式,由一位主診醫生或護士作定期跟進及解說,免卻長者憂慮,同時加強社區健康服務,讓長者在社區處理小病痛或長期病患。 政府多年來提倡居家安老,76歲張雪英長居家中,但終日不安寧,因她要在不同醫院專科奔走,高峰期時穿梭4間醫院看9個專科,每次求診苦候3至5小時不等,換來卻是一堆幾個月甚至一年後的覆診紙條,令她飽受煎熬,「不想自己(突然猝死)整污糟間屋,又麻煩到別人」。 社工批評,現時以專科做護理,服務分割零散,難為了長者及陪診的子女,亦有醫生不忍長者在醫療系統被推來推去,創辦視像會診,冀免卻長者四出奔波求醫之苦。
馮治本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節目一開始每名囚犯要先後從7張炸彈牌及3張白卡牌中抽一張牌,每玩完一個遊戲,勝方可以用一張炸彈牌換取敵隊的白卡牌,最後炸彈牌較多一隊就要接受懲罰。 藍醫生稱,做得醫生基本上沒甚麼禁忌,但有些道德上的守則需要遵守,例如不可在家人面前談論死者,是對人的基本原則及應有禮貌。 馮治本醫生 以風化案為例,法醫會檢查受害人身上有沒有明顯傷痕、看受害人的性器官、外陰地方有沒有被傷害或性行為的痕跡。 最重要的是取各樣的樣本,例如精液,如有需要都會抽取血液、尿液樣本化驗,證實講法。 馮治本醫生 當年法醫科的機制只有16個名額(現有17個名額),滿員的話,就算你看完「法證先鋒」對法醫科感到很有興趣,都沒有機會加入。
香港大學醫科畢業後,在公立醫院工作7年,曾任職急症室、內科部門及老人外展服務(長者院舍)。 2016年和醫護朋友一起創立社企「DoctorNow NEEDS(老友所醫)」遠程醫療平台,主要與NGO合作,到院舍為長者應診、透過流動應用程式作視像診症及速遞送藥等。 去年該平台開始「在宅醫療」,透過與社福機構合作將服務擴展至院舍以外的長者或有需要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