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因詞彙表達局限或不恰當、組織句子或/及語言組織的能力較弱,導致表達困難,令人難以理解其說話。 評估人員會集中評估幼童的詞彙及句法運用,如兩歲半孩子仍只說「波波、媽媽、街街、餅餅」等名詞,未見兩個單元組句,如「媽媽食、洗面面、去廁所」等, 便可能稍遜於同齡孩子了。 至於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則會同時評估其組識能力,例如是否能有組織地運用故事文法,如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來串連故事情節或敍述事件。 另外,評估人員會觀察及評估孩子是否能運用語言來做出不同的溝通功能,如表達要求、拒絕、評述等。 另一方面,公眾教育極為重要,令周圍的人明白她是不能說話而不是不想說話及不合作,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亦令學校老師及同學可以配合適量的鼓勵。 過分的讚賞及鼓勵,尤其是在多人的場合反而令她成為焦點,受到壓力引致退步。
我們特意找來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的兒科專科醫生林麗娜、臨床心理學家曾綺霞,以及私人執業的言語治療師任君慧來幫忙解說。 家長常把「死蠢」、「生嚿叉燒好過生你」、「你睇下人哋都識」、「你無用」掛在嘴邊,甚至乎看到孩子愈怕,愈退縮,家長反而會更惡,當父母說負面說話時,其實內裏已有很多負面情緒,好多嬲,嬲孩子做得不好,嬲自己做父母教得不好。 陳國齡醫生 陳國齡醫生 結果由負面說話開始,變成郁手,很多負面個案都是從言語暴力開始。
陳國齡醫生: 評估一場障礙賽的起點
有一次,她可以慢慢地讀出一段課文,跟着全班鼓掌,令她成為焦點,十分尷尬,從此以後,她就不再讀課文了。 四年班以後的所有會話考試都不合格,她不能在老師及同學前誦讀,當時媽媽及學校都不在意她的問題,沒有調息,拉低總體分數。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兒童患上ADHD的比率是5-7%、自閉症的比率是1-2%,與香港的情況十分相近。 而焦慮症等情緒病,香港未有正式的統計數字,我估計大約是10%左右,情況比外國更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訓練時間,其實也同時是家長們最好的「上電」時間。 至於評估時仍未入讀小學的孩子,衞生署會在適當時候給老師及家長寄上跟進問卷,如有需要,會安排進行小一前的評估,再作跟進。
評估人員會按個別孩子的需要,運用相應的評估工具來測試。 測試結果會比對標準化樣本,從而判斷孩子的認知能力相當於哪個年齡階段。 此外,陳醫生建議同學有負面情緒時可參考這些方法,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包括自己有興趣的,跟自己喜歡的人多傾偈。
陳國齡醫生: 言語理解能力
當感到緊張時,學習放鬆,同時也要接受自己有負面情緒。 萬一仍然很不開心,不妨找人幫助,不要介意找師長、朋友傾訴。 「兒童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也有一定的發展里程碑(milestones),受遺傳、環境、成長與學習四大因素影響,因此,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差異。
今年十九歲的鄭文茵,曾被治療師形容為沒語言的自閉女孩,今天卻能寫能畫。 有些家長因為抗拒標籤,孩子雖然被轉介至特殊幼兒中心,卻寧選兼收位。 陳國齡醫生2023 陳國齡醫生 社工會輔導家長因應孩子的發展進度及需要,選擇適合的訓練及學校,及提醒家長把目光放遠,但最終也會尊重家長的決定。
陳國齡醫生: 社會資源
社工會因應孩子的發展障礙程度作出轉介,較嚴重的一般會被轉介至特殊幼兒中心,輕度的則建議到兼收位或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上堂。 不過,轉介時也會考慮其家庭狀況,舉例說,早期訓練中心著重家長陪同上課並學懂技巧,再回家延續訓練,但若孩子的照顧者未必適合擔當這角色,孩子可能就會被轉介入讀I位而非E位。 也有一些狀況與孩子的行為與管教或環境等外在因素有關,舉例如固執行為,可能是源於家人的遷就與寵愛,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才可斷症。 「懷疑自閉症譜系」正好提醒家長,正視孩子偏執行為,別以為小事便相就,否則今天的小事,可能引發將來成長路上更多的障礙。
不少孩子行為問題是學校發現的,進行基本評估後,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均會提供適切的幫助和治療;而不少理會機構如明愛、小童群益會等,都有兒童心理健康評估服務。 我最擔心的反而是家長對待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的心態,部份家長會害怕孩子被標籤而對治療卻步,或對孩子接受藥物治療而出現疑慮等。 對於黃金治療期,醫學上沒有一條清晰的分界線,但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指出,確有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倘若能在五歲之前發展語言,往後的成長會更順利,譬如獨立生活的機會較高、在學業和工作上取得較好成就等。
陳國齡醫生: 家長應作出回應而非反應
小儀用非自殺式的自殘行為來減低抑鬱、焦慮及發洩情緒,只會令自己更加負面,亦因此需要逃避社交環境,以免被其他人發現。 這種發洩情緒的方法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增加她內疚自責的情緒,令她逃避社交。 最後,當然要跟小儀及媽媽解釋她的狀況,令媽媽可以為她提供情緒上的支援,協助小儀跟進治療方案。 經營醫院所獲盈餘,全用於拓展各地之分院包括基隆、高雄、桃園、嘉義及雲林等醫院,設備之更新與醫護人力之培育例如長庚大學與長庚技術學院之設立,為全國民眾提供便捷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一) 醫療改革的先驅 現在的長庚紀念醫院雖然服務大量的病人,但是仍能夠維持良好一致之服務品質,除了依賴醫護人員的愛心與耐心外,更重視醫療事務的規劃管理。
當中ADHD和自閉症,近八成是與遺傳因素有關;而抑鬱、焦慮等情緒病,遺傳影響只有三至四成,大部份是後天因素引起。 一家人穩住心神,一邊細心觀察,一邊積極帶龍怡接受訓練及治療。 這些年來,女兒先後被懷疑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及確診專注力失調,風高浪急,把她弄得迷迷糊糊,險些失去方向。
陳國齡醫生: 陳俊憲神經內科診所 簡介 診療科別 服務項目
當時選擇林口的原因:1、配合林口新市鎮的開發,林口鄰近台北,土地取得較易,適合長期發展所需。 3、醫院設於中山高林口交流道旁,方便中、南部民眾開車就醫及轉診需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開幕前夕,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前來參觀,有感於民間投資醫療事業的宏偉,民間自籌資金的長庚紀念醫院能發展迅速、硬體環境空間廣闊、內部清潔明亮、儀器設備先進完備、醫療專科分工精細及專科人才齊全等,印象深刻,讚許有加。 隨後,行政院便決議撥出上百億資金分別補助台大醫院與榮民總醫院擴充硬體設施與更新設備,使老舊的國立醫院煥然一新。
自此,國內其他企業、慈善機構都認同醫療事業乃是企業回饋社會的一種好方式,於是紛紛跟進開辦新醫院。 在相互激勵及向上提升的發展趨勢之下,長庚紀念醫院對於促進台灣醫療水準進步,注重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前香港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陳醫生經過多年為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和臨床經驗,加上自己也是一位媽媽,不禁為香港的年輕一代慨嘆壓力大。 她指出6歲前小朋友的成長環境理不應存有競爭,不應有補習,訓練孩子考試、面試,而學習的目的應為興趣而做。 然而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孩子從小知道名次、成績分數,甚至參加比賽為求攞奬。
陳國齡醫生: 為甚麼我要𠝹手?─ 陳國齡醫生
1971年台灣人口為1,484萬人,醫師人數15,694人,醫院的床數11,518床,每一萬人口只有7.3位醫師及8張病床,當時是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年代。 陳國齡醫生 該時期具有完整的專科訓練制度及完善設備的醫院只有台灣大學附屬醫院、榮民總醫院與三軍總醫院。 所以多數的醫學院畢業生無法獲得良好的畢業後訓練,也很難留在大醫院服務,最後只能選擇自行開業或出國尋找就業機會,不僅許多優秀的人才被埋沒或外流,更造成醫療資源不足的惡性循環。 (二)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昆仲基於企業家回饋社會的使命感,決定以紀念其父王長庚先生之名,創辦一所醫學中心級醫院,1976年在台北正式成立「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目前因配合醫療法規定,更名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台北長庚醫院於1976年12月1日開幕,創院院長是羅慧夫醫師,副院長是張錦文,當時共有117床、20多科、80多位醫師、員工400多人。
- 考慮到讀寫障礙與學習能力,完成中六課程及考中學文憑試對她來說會造成很大壓力,我們建議小儀轉向其他更適合她的學習發展目標,包括考慮其他助人及服務性工作。
- 很多醫生下班後,仍會思考及懷疑自己的決定,擔心出錯,引致一些壓力及情緒病早期的徵狀。
- 若證實孩子出現精神病,必須及早積極治療,以減少患病對孩子日常生活、個人發展、社交生活、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影響。
- 爸爸媽媽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手裏唯一的繩子,那繩子引領他們前行、甚至通向世界。
- 既憤怒又心痛,但鄭氏夫婦沒認命,加緊回家訓練文茵,結果,入讀小學前的文茵,已能講又能寫。
所以,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向爸媽講述評估報告時,會清楚說明孩子日常生活中某些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原來由哪些徵狀導致。 陳國齡醫生 陳國齡醫生 陳國齡醫生2023 舉例說,在兩小時的評估裏,孩子明顯缺乏溝通意欲、跟評估人員也全無眼神接觸,但家長卻說孩子平日願意與人互動,只是來到陌生環境面對著陌生人,有點害羞而已。 陳國齡醫生2023 這時候,評估人員或會在報告上寫「懷疑自閉症譜系」(約於2014年開始,香港個別機構跟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把自閉症、亞氏保加症、高功能自閉症等都劃一統稱為自閉症譜系)。 這是因為,根據評估時的觀察,孩子似乎有些特徵符合自閉症譜系,希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甚至先接受一些早期訓練。
陳國齡醫生: 陳國齡醫生
對方斷言,文茵這輩子都難以用言語跟別人溝通,也暗示爸媽不用花費心力了。 既憤怒又心痛,但鄭氏夫婦沒認命,加緊回家訓練文茵,結果,入讀小學前的文茵,已能講又能寫。 「比年齡慢」表示孩子跟同齡兒童比較,在該範疇的發展較慢。 過來人也都說,薄薄的一紙評估報告,不如視之為温馨提示,給你看清孩子的強弱,集結力量,好好陪孩子走這場障礙賽。 首先家長要懂得調節對孩子的期望,而小朋友、年青人給自己的期望要適當。 陳醫生建議孩子不用為自己定下很大的目標,或是自己不能做到的目標。
爸媽坐在沙發上接受訪問,他就像隻小馬騮一樣跳來跳去。 數個月前,這小男生才剛被確診發展遲緩,言語理解力比同齡孩子慢一年。 曾經,媽媽江太自覺無能為力,連拖起小手上街也覺乏力,家人都隱隱擔心,這孩子是否注定蠢鈍過人。 「還記得你二年級的成績表嗎?它現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人生有很多成績表,這評估報告只是其一,我們沒必要視之為世界末日。」參與評估的衞生署臨床心理學家曾綺霞博士,總愛如此扶起黑暗中的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