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帝國議會通過了一道法律,規定在建造新的帝國議會時建築師必須與建築科學院作為顧問合作。 事實上這個規定非常糟糕,因為該科學院內的許多成員也參加了競賽。 雖然科學院沒有做出任何違法行為,但是其對瓦洛特的工作經常的、過分細膩的公開批評使得其客觀性令人懷疑。 銅鑼灣知名食廈 Cubus 向來雲集不少頂級餐廳,最近又有新食肆進駐。
藝術顧問會開了三次會議討論哈克的作品,議會也開會討論,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作品。 在國會大廈改建前就已經有在大廈內陳列藝術作品的計劃,這個計劃在改建過程中得到採納。 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
西洋會所大廈: 西洋會所 Club Lusitano
正式開餐前先來一客開胃小品慢煮牛舌喚醒味蕾。 牛舌選用了舌腩位,頂層再以紅菜頭汁作點綴,賣相美觀。 牛舌質感柔軟又多汁,入口即溶;面頭的紅菜頭汁,味道不算突出,但勝在造型精緻,加上酥脆的 Homemade biscuit,作為醒胃的餐前小食,十分恰當。 牛肉滑溜富鮮味,脂肪甚少,湯身清澈味鮮,帶蔬菜的甜香。 最後是 西洋會所大廈2023 Tiramisu Trio,甜品以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形態登場,由最傳統做法以至充滿神秘感都有,既睇得又食得,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亦為這頓精采午餐寫上完美句號。
威瑪共和國時期的比例代表制使得議員的數字從397名增加到600多名,使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1920年代末計劃在國會大廈北部擴建,但是這個計劃沒有能夠付諸實行。 一個議會建造委員會受託替一座「適合」的新樓進行籌建任務。 其任務包括尋找建築地面、準備建築、組織建築師設計比賽以及在過渡期間做出一個過渡解決方案。
西洋會所大廈: 西洋會所租盤
1999年9月7日德國聯邦議會開始在改建後的國會大廈正式開始工作。 至2006年6月共有1,800多萬人參觀了國會大廈。 霍士特在接受改建時得到了非常明確的規定,總改建用費不能超過六億馬克,包括拱頂的用費以及所有其它費用。 1999年4月19日在國會大廈的首次會議上象徵性地將大廈的鑰匙交給議會主席。 兩德合併後,1990年10月3日聯邦議會在經過非常激烈的討論後,決定將政府和議會從波恩遷回柏林,國會大廈經確定為聯邦議會的會址。
「政府山」為香港政府的心臟地帶,是名副其實的政治、法律及宗教的權力中心。 兩德合併後在改建時發現了一個有暖氣管的地道。 它將國會大廈與國會主席宮連在一起,今天這個宮內是德國議會協會。 有人懷疑1933年2月衝鋒隊成員使用這個地道進入和退出國會大廈放火。
西洋會所大廈: 西洋會所寫字樓租單位出租
入會嘅多數係香港及澳門土生葡人,而家會所仍然堅持入會者要有葡萄牙血統,所以會員人數唔多。 佢同英人嘅新公司、德人嘅德國會館、係當時香港三大會館。 現時雪廠街有西洋會所大廈,會所大樓總共有27層,23樓至27樓屬會所範圍,畀會員活動及使用,其餘都係商業用途樓層,可租出作商務用途。 但是大廈內缺乏足夠的議員工作室來讓左右的議員工作。 其地基為138×96 米,與歐洲其它議院建築相比較小。 西洋會所大廈2023 有人寫道:「對他(指議員)來說有(……)雕刻精細的壁板、國王廣場的美麗景色(……)有什麼用處,假如他沒有座位坐下、沒有空閒的寫字枱來讀書寫字?」此後幾年裏的改建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儘管鮑姆加藤的改造受到聯邦建築局(德語:Bundesamt für Bauwesen 西洋會所大廈2023 und Raumordnung)(BBD)的支持,部分依建築局要求設計。 他改用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不使用任何裝飾。 當時有些評論尤其認為19世紀時期造的大型建築過於臃腫,沒有多少保存價值,因此在改建時基本上沒有顧及保護的觀點。 除此之外對國會大廈改建工程的評論,除美學觀點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整個建築儘管是一座議會建築,但是在建造時它代表的是一個民主前的國家制度。 此後的民主政權非常弱,繼之則是一個非常獨裁的政權。
西洋會所大廈: 改建(1991年-1999年)
第二代香港會所大廈建於1897年,為4層樓建築物,是當時其中一座香港最後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物,設計精緻。 第一代的香港會所大廈建於1846年,地點在皇后大道中旁,從德己笠街口至雲咸街口,是一棟三層樓的建築物。 西洋會所大廈2023 餐廳位於26樓,中午12時開始營業,客源自然是中環上班族,以及開放預訂宴會和酒會。
除了頂樓有展望台外,53樓還有高空景觀餐廳 MAIN TOWER RESTAURANT & LOUNGE 以及53-54樓的PRIME TIME fitness健身房感覺超棒! 這天我搭乘電梯上樓時,就真的碰到幾位德國人正要前往健身房運動。 1945年6月20日這面紅旗運返莫斯科準備參加勝利日慶祝典禮,現存於俄羅斯的陸軍博物館展出。 這面紅旗隨後稱為「勝利旗」,常出現在俄羅斯等原蘇聯國家的閱兵中。
西洋會所大廈: 計劃(1881年-1884年)
這間會所屹立香港151年,但是目前只有300名會員,平均年齡65歲。 大廈的拱頂也與能源技術結合,用來作為大會場的照明和通風。 西洋會所大廈2023 通過360個漏斗狀排列的鏡子將日光引入會場。
大多數房間(包括大會議廳)以木板覆蓋,採用櫟木、白蠟木、漂白的松木和一些熱帶木材。 使用木材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聲響效果,此外木材比石材價格低廉。 瓦洛特主要是按照德國16和17世紀文藝復興風格來設計內部裝潢和家具。 西洋會所大廈2023 西洋會所大廈 這個非常精心的裝飾往往被參觀者看作是典型的德國式,因此也使用在此。 與此相反的則是國會大廈的外形,雖然具有一些德國式的風格,但是總體上的形象則是當時非常普及的「國際新文藝復興式」。 德意志帝國帝國議會的前身是原普魯士上院。
西洋會所大廈: 位於同一棟大廈的物業建議方案
為了避免陽光直射並引起會場溫度升高,一部分可通過電腦控制活動的鏡子可以通過太陽的位置改為反光鏡或遮光鏡。 在漏斗的內部熱氣可以導引到建築的最高處,通過一個拱頂中心的圓洞排出。 在其通道上它還經過一個熱回收設備,將部分餘熱收回。 瓦洛特在他的設計中就已經為了建築的通風而建造了許多通風管。 屋頂上的太陽能設備的面積有300多平方米。
1996年6月開始內部的基礎改建,在老建築的結構中產生了一座新建築。 包括貫通所有三層樓的大會場和在三層樓的記者招待廳。 北翼和南翼約佔總建築面積的三分之二,基本上保持了過去的狀態,僅有修繕。 大會場面積1,200平方米(瓦洛特的大會場為640平方米,鮑姆加藤的為1,375平方米),主席台又改移到東邊,如同建築初始時的狀態。 觀眾可以通過一個為此特地建造的中間層到觀眾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