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雷生春平面圖5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雷生春平面圖

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 2011年1月14日香港浸會大學舉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項目啟動典禮,活化計劃建設成本為2,800萬港元,預計於2012年4月完成[10]。 雷生春平面圖2023 雷生春堂外圍騎樓用了玻璃圍封以擴大空間,增加了2千多平方呎,作為病人候診室,亦可以隔絕從街道傳來的噪音及空氣污染;為了符合《消防條例》,外面新建了一條樓梯及加建一部升降機。

浸大物業處處長方雪原表示,浸大十分榮幸和高興參與活化項目。 雷生春平面圖 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項目團隊按照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只作適量改裝加建,以應付營運需求及符合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大成功獲選。

雷生春平面圖: 建築風格

雷亮先生早年自廣東台山縣移居香港,其後聘請建築師布爾設計及興建舖居大宅 — 雷生春。 就文物保育而言,浸大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並作出適量改裝增建,以應付未來雷生春堂的營運需求及符合現時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 在活化過程中,浸大堅守的原則是把改動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而所有改動均可在需要時還原。

2000年,雷亮後人捐贈給浸大中醫藥學院,後被香港特區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2年4月更活化成為非牟利機構經營的中醫診所。 2022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將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2][3]。 雷亮(又名雷鴻維)是九龍汽車(1933年)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1929年,雷氏向政府購入荔枝角道一一九號,並邀請擅長「騎樓」(或稱「唐樓」)設計的本地建築師布爾(W.H. Bourne)興建雷生春。 雷生春進行活化時,將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設計和特色,包括騎樓式的外觀、欄杆裝飾、遊廊、門窗、地磚,以及頂層外牆嵌有雷生春家族店號的石匾等。 1929年,雷亮家族向香港政府購入旺角荔枝角道119號,並邀請建築師布爾(W. H. Bourne)興建雷生春[4]。

雷生春平面圖: 發展

雷生春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一個項目,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既保存其文物及建築特色,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 今次,我邀請了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的同事和浸大代表,為大家介紹雷生春的歷史意義、建築特色,以及活化後的雷生春如何繼續服務社區。 雷生春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一個項目,由香港浸會大學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既保存其文物及建築特色,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 今次,我邀請了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和浸大代表,為大家介紹雷生春的歷史意義、建築特色,以及活化後的雷生春如何繼續服務社區。 雷生春平面圖2023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大成功獲選。 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

  • 地面展示區免費對外開放,其餘各層以預約形式為市民提供免費導賞服務。
  • 約1980年代開始,雷生春住宅部分長期荒廢,但地面商鋪仍在營業。
  • 雷生春不僅見證了雷亮家族在香港的早期歷史,更記錄了深水埗區過去民眾的生活、經濟活動和香港當年的建築風格。
  • 雷生春這間優雅的鋪居大宅由本地商人雷亮於1931年建造,樓下是一間正骨診所,樓上是雷家的私人住所。
  • 雷生春堂於2012年4月25日正式開幕,26日起向社會提供中醫服務,預料每日可以為70-80人服務[12],當中20%名額預留給綜援人士。

雷亮先生於1944年逝世,雷生春亦於數年後結業。 建築物其後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 雷生春平面圖2023 雷家於戰後人丁興旺,大宅不敷應用,家庭成員相繼遷出,雷生春近二十年來一直空置。

雷生春平面圖: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雷生春堂

「雷生春」是首幢被列為一級古蹟的唐樓,可望在2006年,變身為匯聚文化與商機的旅遊景點,成為深水�區的新地標。 經過雙方兩年來的商討,古物古蹟辦事署於9月正式接收「雷生春」。 在10月7日的捐贈儀式中,雷氏家族代表正式把屋契交予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 在高樓大廈林立的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一幢僅4層高的戰前唐樓傲然而立。 雖然自80年代已人去樓空,「雷生春」仍不失其昔日的氣派。 其他活化工程還包括:在建築物背立面外廊旁邊加建鋼造樓梯作走火通道、方便長者及輪椅人士出入的升降機、可供殘疾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以及把太陽能熱水器、消防水缸及空調系統隱藏在天台等。

雷生春平面圖

此外,行政處亦負責編輯雷生春紀念特刊及紀錄片,並參與籌辦2011年1月舉行的項目啟動典禮及2012年4月的雷生春堂開幕典禮。 雷生春堂撥出每日求診名額的兩成,為區內領取綜援人士提供義診服務,豁免他們的內科診金及兩劑基本中草藥藥費或提供基本治療費半價優惠,並承諾將營運盈餘用作推動中醫及為長者提供診金折扣優惠。 雷生春平面圖 它表现了新古典建筑风格,这可从其方型框架及其上的栏杆装饰得见其建筑特色。 建筑物宽阔的露台以及大楼顶层外墙嵌有家族店号的石匾等设计,都是本地战前楼宇的典型建筑风格。 结构方面,雷生春的外墙为红砖身外加灰泥批荡;樑、柱则以钢筋混凝土制造。 雷亮於1942年逝世,雷生春跌打藥店在數年後結業,其後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

雷生春平面圖: 歷史淵源

雷亮先生經營很多生意,當年雷氏家人在雷生春地下生產和售賣一種跌打藥酒,主治骨傷跌打,希望造福社群,非為牟利。 雷生春平面圖2023 雷生春平面圖2023 雷生春是一棟具有古典歐洲建築特色的四層唐樓,騎樓式外觀和弧形主立面非常亮眼,是上世紀30年代富商雷亮家族的住所,總面積約六百平方米,上層為住所,地面為店舖。 自60年代開始,雷氏家族成員人口漸增,相繼遷離,至70年代大宅空置。 雷生春平面圖 2000年,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雷氏後人為保存故居並回饋社會,同年決定把雷生春捐予政府。 屆時將會成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旗下第14間中醫診所,為保留雷生春提供醫藥跌打的傳統,於診所底層售賣浸大配方的凉茶[13][14]。

雷亮先生于1944年逝世,雷生春亦于数年后结业。 建筑物其后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 雷家于战后人丁兴旺,大宅不敷应用,家庭成员相继迁出,雷生春近二十年来一直空置。

雷生春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屋頂部份設立具綠化建築物作用的中藥園圃,種有20多種草藥作教學用途。 此外,同時適量引入再生能源及雨水收集系統,以達致環境保護的效益。 雷生春這間優雅的鋪居大宅由本地商人雷亮於1931年建造,樓下是一間正骨診所,樓上是雷家的私人住所。

雷生春平面圖

浸大於2012年把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一直營運至今。 雷生春平面圖 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表示,活化項目令這個地標式的地方可以服務更多市民。 中心地下設有涼茶舖,正是回應雷生春以往的特色;樓上既提供中醫門診服務、讓學生跟老師實習,亦設有關於雷生春的展覽。

雷生春平面圖: 圖集 香港百年唐樓雷生春

在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香港浸會大學於二○一二年將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並一直營運。 雷生春除了重新用作醫療相關設施以發揮原有功能外,其原有建築面貌及構件,包括花崗石柱、水磨石外牆、地磚和樓梯等均妥善保留。 雷生春見證了一個備受尊重的家族的歷史,包括他們經營的藥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濟活動。 雷亮先生於1944年逝世,藥店於數年後結業。

雷生春平面圖

1960年代,雷家人丁興旺,大宅不敷應用,家庭成員相繼遷出。 2000年,雷氏家族計劃把建築物贈予政府作保育之用,轉讓業權程序於2003年完成。 為彰顯其文物價值,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09年確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 它表現了新古典建築風格,這可從其方型框架及其上的欄杆裝飾得見其建築特色。 建築物寬闊的露台以及大樓頂層外牆嵌有家族店號的石匾等設計,都是本地戰前樓宇的典型建築風格。

雷生春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綜援人士與65歲以上長者可以享有優惠診症收費,雷生春堂亦會不定時提供免費義診服務,預計每日名額1百個。 屆時將會成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旗下第14間中醫診所,為保留雷生春提供醫藥跌打的傳統,於診所底層售賣浸大配方的涼茶[13][14]。 浸大物業處處長林朗秋指出,這座大宅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他們在活化過程中刻意保留了建築物的原有特色。 大宅的門、窗和地板均全數有保留,跌打館內的雷生春及敬福堂牌匾亦被重置原位,還原跌打館的風味[11]。

  • 建筑物其后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
  • 第五波新冠疫情亦提升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浸大希望繼續運用這個別具歷史價值的地方,把中醫藥發揚光大,令市民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
  • 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廻廊;廻廊上方的遊廊寬闊、下鋪上居,以及建築物頂部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等,都是本地典型戰前唐樓設計。
  • 建築物於1931年落成,地下曾用作雷亮先生開設的藥店,名為「雷生春」,樓上各層則是雷氏家人的居所。
  •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指,上月列為法定古蹟的雷生春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迄今已逾21萬人次到雷生春就診,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此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

「雷生春」由建築師布爾先生設計及興建,約在1931年落成,建築特色是有貫通且寬闊的臨街外廊(俗稱「走馬騎樓」)。 在活化過程中,雷生春原有的特色及構件均得以保留,例如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櫥窗連遮板、正門上飾有雷生春商標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牆、建築物頂部的大型灰塑等。 方雪原表示,這些特色和構件都是雷生春很重要的元素,令整幢大樓散發着獨有的韻味。 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一幅三角形用地。 雷生春平面圖 1929年,雷亮先生購入這塊地,並邀請建築師W.H.

雷生春平面圖: 香港唐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結構方面,雷生春的外牆為紅磚身外加灰泥批盪;樑、柱則以鋼筋混凝土製造。 雷生春正門設於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建寬闊用石磨柱支撐的露台,能抵禦風雨及阻隔陽光,有助降低室內氣溫。 大樓頂層外牆嵌有家族店號的石匾,這些設計都是本地戰前騎樓的典型建築風格。 大樓正面設計甚為精緻,富有古典意大利風格,如樓頂凹凸不平的山牆即為一例,位於塘尾道的側門入口設有後院。 至於大樓的弧形主立面,則是為了遷就道路交界的窄角而特別設計。 結構方面,雷生春的外牆為紅磚身外加灰泥批盪;樑、柱則以鋼筋混凝土製造,1、2、3樓均建有伸延出行人道之上寬闊的外廊。

我知道迄今,到雷生春就診的人數已超過21萬人次,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這個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 香港寸金尺土,要平衡保育和發展並不容易,社會也有一些意見,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集合眾人智慧,探討如何適當地挑選、保護、保存和活化香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希望在疫情過後,大家到雷生春參觀,細味和感受其獨有的魅力。 雷亮先生早年自廣東台山縣移居香港,其後聘請建築師布爾設計及興建舖居大宅—雷生春。 大宅於1931年落成,樓高四層,總面積約600平方米,上層為住所,地面為店舖。

雷生春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寬闊的遊廊既使室內有充足自然光和通風,亦可為路人遮蔭擋雨,設計充滿人情味。 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廻廊;廻廊上方的遊廊寬闊、下鋪上居,以及建築物頂部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等,都是本地典型戰前唐樓設計。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指,上月列為法定古蹟的雷生春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迄今已逾21萬人次到雷生春就診,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此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 雷生春是一幢四層高的唐樓,位處九龍旺角一幅三角形土地。

雷生春平面圖

雷生春建於一九三一年,由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其中一名創辦人雷亮(一八六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擁有。 二○○三年,雷氏家族將建築物贈予香港政府作保育之用,這是首次業主將歷史建築捐贈給政府。 雷生春堂於2012年4月25日正式開幕,26日起向社會提供中醫服務,預料每日可以為70-80人服務[12],當中20%名額預留給綜援人士。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