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種族背景而產生誤解或定型觀念,使很多少數族裔青年不太可能獲得就業機會或被視為合資格的求職者。 根據 2016 中期人口統計,香港非華裔人口超過580,000人,其中包括大約330,000名外籍家庭傭工和250,000名少數族裔人士。 年齡介乎 15 至24 歲的少數族裔人數由 2006 年的 13,117 人,上升至 2016 年的 27,651 人,增幅超過一倍。 這反映了本港擁有一群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年,他們的成長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然而,少數族裔特別是南亞裔人和部份東南亞裔人士在香港仍然處於不利的社會經濟地位。 在港居住的少数族裔人士有584,000人,占全港人口的8%。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包括軍隊和警務人員到香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 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為重要,因為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有助打擊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 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後亦有不少印巴籍人士因局勢動蕩而移居香港,他們主要開設商舖從事生意。
香港少數族裔: 视频, 香港巴裔“最帅警员”启蒙少数族裔青年
政府力推社會房屋,卻高達 84.2%的受訪少數族裔從未聽過社會房屋。 各間社會房屋機構沒有統一標準,自行製作申請表,部分只有中文版本,不利少數族裔申請。 香港少數族裔 即使是主理社會房屋的運房局,其網站主頁亦未有支援多種語言,反映政府在少數族裔的宣傳及支援不周。 社協提出改善建議,包括:增建公屋大單位、提高社會房屋大單位資助額、一表申請學資/職津、增加入息限額層級及簡化職津申請程序、建立多語言的中央資訊發布系統、增加少數族裔外展隊數目等。 香港是一個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城市,許多南亞裔不能夠流利地使用廣東話,使得他們難以與香港人有效溝通,尤其在使用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方面。
當中有學生及青年反映學習中文的困難,以及對就業前景的憂慮。 一直以來,政府致力建立關愛共融社會,為少數族裔人士全面提供支援,讓他們享有平等機會,融入社會。 由我擔任主席的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致力加強統籌政府跨局和跨部門就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內部協作。 政府一般會將回收的三房公屋單位優先編配予六人或以上家庭,以彌補停建特大單位的供應。 現社會房屋單位最多可容納六人,極大家庭(是次調查最大樣本是九人家庭)便需要申請兩個單 位。 為減輕住戶壓力,非牟利機構或選擇「一個價錢出租兩個單位」,變相增加營運風險。
香港少數族裔: 南亞裔面對的困難與挑戰
調查發現,22.5%受訪住戶有 18 歲或以上的家庭成員可以雙語(中英)溝通。 香港少數族裔 接近讀較交談能力遜色,八成四人傾向使用少數族裔文字閱讀。 政府作為最大的服務提供者,部分部門主頁至今仍未設有少數族裔文字,例如支援非華語學童的教育局,不利用家理解內容。 基層少數族裔需要通過最少 10 個政府網站,搜集出房屋、福利、醫療、就業等資訊。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接收政府資訊時面對困難, 當中 62.5%人感到「接收資訊散亂」,反映政府按部門各有各發布信息,而且臃腫無當,推高少數族裔資訊接收的難度。
一些少数种族的领袖曾经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发表对香港示威浪潮的看法。 这包括印度协会前主席毛汉(Mohan Chugani),他曾参加建制组织7月举行的“守护香港集会”,并上台发言,批评示威者的“扰民和极端行动”,希望各方可以与香港政府有意义的对话。 香港政府早年为了让这些少数族群融入社会,在当地的小学和中学推出一些课程让少数族群除了学习自身的语言外,还能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外籍帮佣:怀孕产子的代价,尝试留港的征途
88.3%少數族裔唯有透過「朋友」口耳相傳,取得資訊,衍生出「滯後」問題。 少數族裔往往遲於截止日期方收到援助消息,白白錯過申請機會。 本港每年約有 2,000 少數族裔住戶申請職津,約佔全部申請的 2.6%10。 職津推出以來,少數族裔首次申請的宗數大幅減少逾五成。 少數族裔兒童住戶貧窮日益惡化,職津申請不增反跌,可見職津的角色失效,扶貧效果甚微。 75%的受訪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即使二人住戶的家庭入息中位數有 10,900 元,以 900 元略高於貧窮線,但整體少數族裔貧窮議題已敲起警號,不容忽視。
「種族」的標籤因外顯的膚色及外貌特徵,更容易遭遇明顯、甚至有攻擊性的差別待遇;少數族裔這個標籤本身更往往被視為「原罪」。 南亞少數族裔等處在較底層的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種種歧視與不便,由於社會上廣泛存在根深蒂固的觀念,許多問題一直被忽視或掩蓋,相較於在香港頗受尊重的白種人士(白人),他們更像是「看不見的他者」。 香港少數族裔 通過與僱主的深入訪談,研究小組發現一些僱主僱用少數族裔主要是因為少數族裔僱員可以幫助僱主實踐特定的機構目標和填補某些職位空缺。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數族裔
而現在更有不少來自巴基斯坦的新移民不斷往香港移居[1]。 香港主权移交之前,许多印度、巴基斯坦家族到香港经营公司,港英政府也在尼泊尔等地招聘廓尔喀人加入警队或驻守香港的英军,许多家庭自此在香港扎根。 香港政府统计处2016年发表的中期人口调查显示,香港人口约1%为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裔(统计处统称这些族群为“南亚裔人士”)。
街坊恐南亚兵在街头打斗时殃及池鱼,故会在街坊之间的通讯群组,发放及讨论“南亚兵团”消息,互相提醒出入注意安全[12]。 香港大致为单一种族社会,约91.6%的人口都是华裔人士﹝种族属汉族华人﹞。 根据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的结果,香港约有619,568人报称为非华裔人士,这类人士约占人口的8.4%。 84.1%少數族裔對被拒租感到無力,但沒有人會主動尋求相關機構協助。
香港少數族裔: 人口统计:少数族裔
以外賣為例,每宗外賣會隨距離、外賣平台結算方法、候單時間,導致每次工時計算複雜。 香港少數族裔2023 少數族裔的群族性強,個別非直系家庭會合租單位而無法分開申請,降低申請意欲。 許多南亞裔傾向於在自己的社群內尋求幫助,例如向南亞裔朋友尋求援助,有部分更認為向政府求助是違背他們的文化。 然而了解自己在香港的權利和使用公共服務,都有助於他們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
其次,對於大部分僱主而言,聘用少數族裔存在不少障礙,包括中文讀寫能力不足、公眾形象欠佳、招聘渠道隔閡、與少數族裔的負面經驗等。 在這項研究中,與僱主的電話訪問結果顯示,大約77%的僱主知悉《種族歧視條例》,然而無論是在招聘過程中還是在工作場所,受訪僱主都表示沒有遇過種族歧視的個案。 香港少數族裔 一般而言,僱主認為少數族裔僱員的中文閱讀和書寫能力較低,以及不僱用在本地受教育的少數族裔僱員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政府将重推“23条”:与《国安法》有何差异?
香港大致為單一種族社會,約91.6%的人口都是華裔人士﹝種族屬漢族華人﹞。 根據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香港約有619,568人報稱為非華裔人士,這類人士約佔人口的8.4%。 跟據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南亞人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明顯高於香港人。 蒙泰萝也承认,少数族群给外界的印象也许不太好,但向游行人士派发瓶装水的做法正好向外界宣布,少数族群是“善良、热情的,也向外界显示他们也是香港人”。
当年湾仔海旁酒吧林立,很多都聘有热爱音乐的菲律宾乐手。 由1980年代至今,有不少菲律宾人、印尼人和泰国人来香港从事家庭佣工的工作,大都能操流利英语,部分能操简单广东话。 2005年人口统计居港菲律宾人、印尼人分别约13万和11万[1][15][16]。 根据于2005年发表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香港种族歧视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少数族裔人士认为受到种族歧视。
香港少數族裔: 種族歧視.一|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1]另一方面,在2017年发生多宗华裔人士被一名或一群非华裔人士袭击或强奸的个案[8][9][10][11]。 縱然少數族裔申請綜援的比例低,但有 75%受訪者曾申請政府資助,少數族裔多數是在職住戶, 逾 90%投身工作自力更生,而且大多育有兒童。 職津特設兒童津貼,明顯是定性為協助育有兒童的工作家庭,緩和跨代貧窮。 而且政府自稱為社會房屋協作者,欠缺整體社會房屋的藍圖,包括如何緊扣公屋的規劃等。
然而,近日曾多次组织游行的民间人权阵线(简称“民阵”)召集人岑子杰遭遇袭击受伤后,有网络传闻说袭击者是当地少数族裔人士,令这个仅占香港人口1%的族群立刻成为新闻焦点。 儘管香港是移民社會,不同膚色、種族、籍貫、語言或生活風俗的居民在此處流動,但其中約有92%人口是華裔人士,大體算是單一種族社會。 在這座自詡為「多元包容共融」的國際大都市中,以「香港人」乃至「華人」為中心的主流社會,仍有強烈的排外情緒。 過去數月,我與不同少數族裔群組會面,訪問少數族裔中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香港少數族裔: 家庭佣工
他的一位朋友建议,可以向游行人士派发瓶装水,以示团结,他随即答应。 民阵召集人岑子杰遇袭后,网络讨论一度传出要冲击少数族裔聚居的地点:位于九龙区市中心的重庆大厦、甚至附近的清真寺等,但讨论方向很快改变,指出不应因小部份人的行动,而怪罪整个社区群体。 理性、共融、包容、多元、自由、开放是香港社会的质素,港人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也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石。 香港少數族裔 根據融樂會於幾年間綜合奈及利亞在香港組織的會員紀錄,於2012年發現香港有1,000名奈及利亞籍的香港居民,當中有300人與香港華人通婚[6]。
從兩個數據的差距,可見社會房屋未有疏導各類型的公屋輪候家庭,四人或以上家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只統計 18 歲或以上家庭成員的語言能力,22.5%受訪住戶可以雙語溝通。 69.2%住戶僅「可以說英語」,「只能說粵語」和「完全不諳粵語及英語」各佔 4.2%。 84.2%人選擇「其他文字」作為「首選使用的讀寫文字」,可見少數族裔中英文閱讀能力較為遜色。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帅哥警员乡音拯救欲轻生巴基斯坦人
200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就種族歧視立法咨詢公眾意見,名為《種族歧視條例草案》[1]。 201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介入少數族裔教育,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適應香港生活和消除校園歧視。 港府亦致力幫助少數族裔融入職場,例如消防處招聘時的能力傾向測試、考試及講義,就由純中文改為中英對照,更有一名非華裔成功獲聘[4][5]。 香港开埠初期,英国政府多次从印度次大陆调派人员,包括军队和警务人员到香港,维持治安及打击贪污。 当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对香港最为重要,因为他们廉洁的生活习惯及强悍的民风,有助打击香港开埠初期贪污横行的局面。 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后亦有不少印巴籍人士因局势动荡而移居香港,他们主要开设商铺从事生意。
- 每個僱傭兵也會在身上帶上廓爾喀刀,以便在手槍不能發射或是子彈用完的時候保護自己。
- 与此同时,政府去年动用了超过5亿元推行加强支援少数族裔人士的措施,涵盖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共融等范畴,多项相关措施已经推出或逐步落实,预期将会达到一定成效(表一)。
-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接收政府資訊時面對困難, 當中 62.5%人感到「接收資訊散亂」,反映政府按部門各有各發布信息,而且臃腫無當,推高少數族裔資訊接收的難度。
- 根據於2005年發表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香港種族歧視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少數族裔人士認為受到種族歧視。
- 在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期间,尼泊尔的雇佣兵被派到香港维持治安,他们死后遗体也会在香港下葬。
- 平機會每年接收到的種族歧視平均約 100 宗12,主動調查約 10 宗,數字偏低,對少數族裔的保障有限。
- 而现在更有不少来自巴基斯坦的新移民不断往香港移居[1]。
就勞工處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少數族裔就業服務,大多數僱主嘗試的意願偏低。 2000年代,香港特区政府就种族歧视立法咨询公众意见,名为《种族歧视条例草案》[1]。 201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介入少数族裔教育,帮助他们融入香港社会,适应香港生活和消除校园歧视。 港府亦致力帮助少数族裔融入职场,例如消防处招聘时的能力倾向测试、考试及讲义,就由纯中文改为中英对照,更有一名非华裔成功获聘[4][5]。 香港最多的少数族群主要是来自菲律宾和印尼的家务助理,他们大多只是短期在香港打工,合约完结就会离开香港。 但也有不少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移民的后代。
香港少數族裔: 家庭傭工
香港的少数族裔人口主要是南亚裔人士,包括印度人、尼泊尔人及巴基斯坦人。 当中,少数族裔男性劳动人口参与率(79.9%)普遍高于全港男性(69.7%)。 而南亚裔有儿童住户的贫穷率约为三成,高于全港有儿童住户贫穷率一倍,即每三个南亚裔儿童就有一个是来自贫穷家庭。 語言對少數族裔融入社會十分關鍵,35.0%受訪者在接收資訊存有「語言阻礙」問題。
而學習中文則有助減輕歧視問題,超過四分之三少數族裔表示學會講中文後更容易受本地人接納。 另外,受訪者認為一些情況是從未或甚少發生的,例如被一名或一群華人襲擊或以身體暴力恐嚇。 [1]另一方面,在2017年發生多宗華裔人士被一名或一群非華裔人士襲擊或強姦的個案[8][9][10][11]。 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70%,撇除39萬多外籍家庭傭工後,現時約有26萬3,000人,佔全港人口約3.8%,而當中約三成(約8萬人)是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
香港少数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华裔少数族裔,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来自欧美、南亚、东南亚,例如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欧美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等[1],至于居港的菲律宾人和印尼人有不少是女佣。 香港少數族裔2023 從研究結果,我們得知少數族裔青年由學校過渡到工作時,遇到了明顯的障礙。 這些障礙主要是不理想的語言環境和制度,令學習中文出現結構性困難。 他們只有較少機會參與一些重要而有意義的活動,包括有利於早期教育和就業目標設定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