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3詳解!(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明日大嶼懶人包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在接受採訪時曾指出,目前經濟狀況不理想,私人市場建設減少,政府與私人發展商爭奪工人開展工程的情況會有所減少,從而令發展成本降低。 另外,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鄒廣榮指出,人工島為香港增加的土地儲備,亦有利於增加政府收地時的談判籌碼。 政府必須有大量土儲作為談判條件,不然土地持有人可以「吊高來賣」,倘有「明日大嶼」的土地作後盾,收地必更為順暢[39]。

明日大嶼懶人包

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任憲邦則擔心,政府未有估計中部水域周邊的水流在填海後會變得急速,部分水域靜如「死水」,增加船隻航行的風險,而「死水」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亦不是填海技術可以彌補[95]。 他認為,隨着「全體香港人合資有限公司」的成立,日後可以此向本港及全球投資者發債,作為發展明日大嶼的方案融資1.1萬億元的主力[75]。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黃偉雄亦撰文指出,香港正值經濟不景氣之際,政府更應在此時重新檢視全部工程預算,在工資與材料因應疫情而有所調整之下,調低相應預算,並盡快作出其他基建研究,將短期有經濟成效的工程推前加快上馬,通過工程創造就業機會,帶動各行各業盡快復工[58]。

明日大嶼懶人包: 計劃內容

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任憲邦指出,按照香港2030+的推算,2041年香港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只短缺106萬平方米,但東大嶼人工島規劃的商業樓面面積卻達400萬平方米,亦未計算東涌新市鎮拓展及機場北商業區項目等所新增的商業樓面面積,此需求需要大幅增加香港和廣東省GDP才可達成[21]。 明日大嶼懶人包 2016年初,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發佈「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羅列多項大嶼山的發展策略建議,當中「東大嶼都會」已被視為用作「長遠策略性增長區」的空間規劃框架[6]。 2016年10月27日,政府發佈「香港2030+: 明日大嶼懶人包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東大嶼都會」被列作香港其中一個策略增長區,建議填海面積1000公頃,此乃「東大嶼都會」首次包括在政府有關土地規劃和城市發展的諮詢文件中。 在當中的專題資料冊中,政府指出了興建東大嶼都會需面對生態、環境、海上交通航道、漁業資源等限制[7]。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表示,政府不排除以「鐵路加發展」或透過發行債劵的方式融資 [59]。 而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則認為,發債以外,還可以通過公私營合作模式(PPP模式)來發展計劃。

明日大嶼懶人包

以PPP模式造地在香港亦非全新概念,過去亦曾有透過公私營合作發展土地的個案,發展沙田新市鎮的個別項目便屬此例。 1970年代中期,由4家發展商組成的聯營公司就承接政府的合約,負責進行一幅約56公頃用地的填海、地盤平整及建造工程。 工程完成後,七成土地轉交政府作公共房屋及基建發展之用,其餘部分則由私人發展商留作發展一個大型私人屋苑(即沙田第一城)。 海外及內地已有不少先例,譬如,在最早提出並實施PPP模式的英國,PPP模式適用的領域已涉及交通運輸、醫療領域等,菲律賓馬尼拉灣的帕賽疏浚吹填項目、重慶市萬州區以及渝北區的新型城市化PPP項目都是一些可以借鑒的例子 [60]。

明日大嶼懶人包: 基建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記者會上曾表示,中部水域人工島會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帶來影響,因而會設計足夠的填海高度,以抵禦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風險。 黃偉綸舉例指出,赤臘角國際機場填海工程是因應氣候變化設計合理填海高度的成功例子,足夠的填海高度令香港國際機場在2018年「山竹」侵襲本港期間安然無恙。 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則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填海1,700公頃設立東大嶼都會,以35%土地用作住宅、地積比4倍、公私營樓宇七三比推算,單以地價,政府已可賺取7,735億元收入,成本只需2,200億 明日大嶼懶人包 [55]。

明日大嶼懶人包

綠色和平表示歡迎政府提出2027年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的目標,認為政府須加速運輸轉型,減少整體車輛數量,以減少運輸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是次《施政報告》隻字未提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的新措施,綠色和平表示失望。 至於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途經港島西、人工島、欣澳、屯門東,並伸延至北部都會區的洪水橋,以接駁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可更便利港深往來,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互聯互通。 發展局初步建議在人工島A島及C島各設一個車站,並於鐵路沿線增設多個轉乘站;同時探討於堅尼地城增設車站轉乘港島線的可行性。 「明日大嶼」計劃涉及龐大面積填海,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必定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市民不能再享用有關的天然資源,損害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 為把握大嶼山的策略性優勢和機遇,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明日大嶼願景,以期為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明日大嶼懶人包: 發展快熟棕地解決逼切房屋問題

他又指小組未掌握額外700公頃填海的詳細數據,認為政府應作出解釋[117]。 可是,面對財政狀況逆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仍然指出,在經濟衰退時,政府若然能採取逆周期措施,對支撐經濟非常重要。 因此即使面對嚴峻財政狀況,基於社會長遠好處,重要基建仍會按計劃進行 [73]。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3 城市規劃師、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也表示「明日大嶼」是香港長遠策略性投資,可同時達至多個規劃目標,包括持續提供發展用地、開拓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完善策略性交通網絡,即使經濟下行,開拓土地工作亦絕不能叫停 [74]。 人工島可作為繼中區及九龍東之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寫字樓的樓面總面積 [20]。

綠色和平在政府公佈填海估算當日發佈調查,發現私人棕地及毗鄰的官地,共有816公頃。 若發展其中一半棕地,即408公頃興建鄉村式公營房屋 ,並按照地政總署收回土地特惠補償率 ,造地的成本約333億元,即約填海四分之一,保守估計至少可提供13萬9千個單位,與填海相約。 明日大嶼懶人包 另外,發展局文件建議交通基建建造兩條走線,其中包括長約13公里的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及長約30公里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

明日大嶼懶人包: 發展局

根據新的公私營房屋比例,預料「明日大嶼」下的住宅土地,同樣會有七成劃作公營房屋,三成撥出私樓發展。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3 按此推算,根據政府就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若連計約400萬平方米商業或寫字樓的樓面面積的商業用地,預料交椅洲人工島可於10至20年內,為政府庫房帶來9,700至11,400億元的賣地收入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3 [52]。 守護大嶼聯盟亦表示,如「明日大嶼」最終新增人口達到估算上限的110萬,以勞動人口60%計算,即有66萬的工作人口,但東大嶼人工島新增工作職位未能完全達致原區就業,大量跨區工作人口已使東大嶼人工島本來就有連接市區的龐大需要。 而且連接人工島的道路,不論以高架道路或海底隧道方式興建,均需克服不同的技術條件,預計建設成本高昂。

明日大嶼懶人包

而事實上,2021年財政預算案把五幅位於啟德的商業用地全部改作住宅用途,已反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商業樓面面積供過於求的情況 [54]。 影子長策會成員龍子維表示,香港整個規劃格局呈「北居住、南工作」的形態,連接人工島的交通路段甚有機會成為樽頸,此乃孤懸的人工島樹立於核心商業區,無視工作地點與居住人口失衡問題,必然會出現的交通規劃難題[43]。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鄒廣榮指出,人工島可提供大量公屋,包括綠置居、居屋、港人首置上車盤等,資助合資格的市民盡快上車,同時為庫房提供收入。 管大量公屋不涉現金收益,但其經濟效益等同建私樓土地,並兼具其他社會功能,如縮減輪候公屋年期,減低劏房需求,至令低收入家庭不用擔心居住問題,緩解社會情緒,減少社會怨氣[33]。 時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出,「明日大嶼」首階段位於交椅洲的填海工程完成後,能提供15至26萬單位,其中七成(即10萬5千至18萬2千個單位)為公營房屋,最終整個項目能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70至110萬人[29][30][31] 。 (記者 張弦)按發展局估算,整個交椅洲人工島連同涉及的道路與鐵路項目,造價達5,780億元,較之前估算的5,000億元有所上升,當中單是人工島的填海工程與基建設施已佔去2,940億元。

明日大嶼懶人包: 相關條目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亦撰文指出,明日大嶼能真正去馬,便能倒逼新界「地主」或發展商加快土地發展,以避免在明日大嶼真箇推出賣地或樓盤落成後出現的競爭。 現在政府少了阻力,真希望能夠在民生和土地問題多下工夫,爭番口氣,不單有利穩定樓價令香港人更易負擔買樓和可以有較大的居住空間,且也有利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 [27]。 綠色和平又指樂見政府近日訂立即棄塑膠政策,但現階段的政策,未見有投放資源推動可重用餐具借還系統、發展無包裝產品配套等,恐令即棄膠的棄置量轉移至其他即棄物物料,例如紙、竹等,無助解決本港垃圾量高企問題。 而已醞釀16年的垃圾收費,於去年8月通過三讀後,至今逾一年仍未訂立確實的實施日期,促請政府落實垃圾徵費日期。 另外,政府未有訂立清晰減廢目標,反而「加快發展現代焚燒發電設施」,並「研究在『北部都會區』興建更多同類型先進設施」,以焚燒垃圾方式處理廢物議題,對源頭減廢毫無幫助。 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副主席張振明表示,香港構思大型項目時,其實考慮也很全面,不單只會研究工程設計,也會顧及環境保育[96]。

發展局以繁榮多元、綠色宜居及前瞻創新作為規劃目標,設有集工作、居住、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核心商業區,佔地約100公頃,將可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總樓面面積,期望打造成香港未來的發展引擎,以配合國家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以及法律服務中心的政策,同時亦期望打造成為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明日大嶼」計劃可較有效率地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確保公私營住宅有地可建,有足夠的單位應付市民的住屋需要,讓他們免受住屋問題困擾,可望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 填海工程造價史上最貴,其時發展局罕有引述測量師學會的數據,得出賣地收益料達萬億元的估算,並聲稱過去9成工程無超支,說服公眾有成本效益。

明日大嶼懶人包: 公眾支持的聲音

整個項目的總工程造價估算5,780億元,最保守估計相關賣地收益達7,500億元,加上在人工島全面發展後,相關經濟活動每年可帶來約2,000億元增加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約7%,符合社會及經濟效益。 由2016年政府開始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和策略」公眾參與活動,以至2018年中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參與活動,諮詢文件俱表示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範圍為1000公頃。 但於2018年8月7日,「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了「跳出框框,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研究報告」,該報告建議在「香港2030+」的基礎上,把東大嶼都會的發展規模提升至2200公頃。 而在「明日大嶼」中,政府把東大嶼都會的填海面積增加至1700公頃,而部份建議填海位置跟團結香港基金的方案有不少相同之處。 守護大嶼聯盟認為,此舉反映香港有另外的權力核心在影響政府施政[112];而林鄭月娥則強調雙方「無夾過」,稱有參考所有智庫的報告[113]。

香港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蔡洪濱撰文指出,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 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也認為,香港在服務業具相對優勢,也可以延伸到教育、醫療產業,發揮產業優勢[41]。 中部水域人工島正正就能在香港現時缺乏土地資源的情況下,為發展新產業或擴展現有產業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2018年12月31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經過5個月公眾諮詢之後,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和副主席黃澤恩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報告。 經整理及研究所收集的公眾意見後,小組向政府提出三個短中期選項及五個中長期選項作優先研究及推展,當中包括「東大嶼都會」[9]。

明日大嶼懶人包: 「明日大嶼」懶人包

而被問及對政府在大嶼山東面興建人工島的看法時,贊成的市民就佔48.6%,不贊成的市民就佔22.8%,凈支持度達25.8%,較上次調查中21.1%的凈支持度上升了4.7%。 另一方面,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在2015年尾,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撥款尚未獲批之時,已開展「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研究於2017年完成後,內容一直未有公開,直至2019年初,經立法會議員爭取,政府才公開部份報告內容,惟報告的附註稱「報告包含部份與不完整或未完成的分析、研究或統計有關的資料,披露有關的資料可能會令人產生誤解」,報告的準確程度存疑。 報告亦指,東大嶼人工島就算只有70萬的新增人口,同時配合較慢的新增私家車比率,仍然會大幅增加港島北岸道路及鐵路運載負荷,影響港島西居民出入[118]。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梁廣灝指出,政府每做一項大型工程,必定會進行詳盡的環評。 環評報告不僅會評核填海工程對生態、噪音、水質、空氣質素等的影響,還會檢視土地用途、交通基建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每一個環節都會由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士評估。

明日大嶼懶人包

2020年4月,綠色和平發起另一項反對明日大嶼的網上聯署,至7月中已收集了超過10萬個簽名[139]。 同年9月,香港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了「應否擱置明日大嶼計劃」的網上問卷調查,所收集的5,971份回應當中,有四成多人認同需擱置計劃,惟調查亦發現民主派和非民主派支持者就此議題的意見兩極。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民調結果反映香港政府未能在明日大嶼計劃上重新凝聚市民的共識,項目甚至會成為特區政府另一枚「計時炸彈」,若政府強推工程,將導致相當激烈的社會爭拗[140]。

明日大嶼懶人包: 香港文匯網

長春社亦認為,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未完成最終報告前就展開填海研究,是不尊重民間聲音[114]。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亦指,團結香港基金的發展建議包括在「長洲以南」的水域重置貨櫃碼頭及現時在棕地上運作的工業,而現時政府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的撥款研究申請,也包括「長洲以南」的水域,顯示相關團體有機會早已得悉政府的發展方略[115]。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2018年12月31日發佈公眾參與報告,因公眾參與的內容乃建基於1,000公頃的發展規模,報告只備悉政府已於2018年施政報告發表了「明日大嶼願景」的1,700公頃發展方案。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3 小組的問卷和電話調查的結果雖然顯示分別有62%和58%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發展東大嶼都會,但小組同時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就所收集的意見作質化研究,當中顯示接近七萬份有關東大嶼都會的意見,有超過九成俱反對該項目,當中18-29歲受訪者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的比率亦超過一半。 黃遠輝表示政府不可直接把小組所收集的民意套用至涉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134],但因小組的最終報告對九成人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的數據隻字不提,仍引起不少公眾非議[135]。 鄭經翰認為,林鄭月娥的萬億「明日大嶼」計劃沒有諮詢民意,僅憑長官意志決定,自己說了就拍板算數[136]。

  • 他又指,該項目將促進本地經濟增長,在建設階段每年可為香港增加1至1.5%的本地生產總值 [51]。
  • 發展局在2019年3月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為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申請撥款,研究期為2019年中至2023年,需時42個月,研究費用為5億5040萬[10],研究內容最少包含兩項基建項目的法定環境影響評估。
  • 結果顯示,逾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需要開闢沙田新市鎮般大的新市鎮,以改善居住環境及支持香港長遠發展。
  • 上述工程,特別是新建的運輸走廊可望紓緩現時屯馬綫和屯門公路繁忙時段的擠逼情況。
  • 傳真社於2018年10月22日報導,由於近年中國大陸限制填海用海砂出口,如廣西欽州的海砂售價已上升至每立方米110港元,而船運海砂來港的費用約為每噸11美元。
  • 香港的棕地絕大部分並非閒置而是用作物流、車輛維修、環保回收、重型器材及物料倉庫等用途,這些商業活動均有其經濟功能及繼續存在的必要,難以單憑建屋需要引用法例將其所在的土地收回。

香港建築業物料聯會行政總裁甯漢崇於2018年10月28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傳真社用了價格較高的河砂而非海砂計算。 填海主材料的海砂現時價格約為每噸100港元,如落實整個填海1,700公頃的計劃,海砂的成本約為250億港元,遠較外界估計的四百多億港元為低[78]。 這些建築廢料超過九成是惰性物料,當中包括混凝土及建築碎料,均可作填海和平整土地用途。 不過由2007年開始,由於香港多年來沒有大型填海工程,填料庫出現飽和,政府只好花費數十億元將這些寶貴資源送往中國內地,成功協助臺山政府填出數十個如維多利亞公園大面積的土地。 展望未來,香港建築物老齡化,市區重建積極進行,房協公營房屋陸續老化清拆,建築物廢料正可化為填海材料。

明日大嶼懶人包: 環境問題

政府一直指填海是增加土地供應最佳的選擇,然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議的八大選項,即使剔除東大嶼都會,仍有2,200公頃,無須填海。 明日大嶼懶人包 相反,收到逾半書面意見反對的東大嶼都會,就破天荒「未研究先估算」,更高調召開記者會,力求盡快在立法會申請前期研究撥款,明顯是厚此薄彼。 就此,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黃偉雄撰文指出,坊間普遍認為香港人口增長放緩速度比預期快,香港人口增至811萬高峰值後將回落,加上考慮到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移民潮,市民對長遠房屋需求正在減緩。 不過事實卻非如此,據統計處最新的推算顯示,推算的家庭住戶數目較上次估算有所上升,平均每戶人數亦由2.8人降至2.6人。 由於房屋需要是以住戶數目而非人口數據為估算基礎,住戶數量持續增長,勢增加對房屋用地的需求。

明日大嶼懶人包

上述工程,特別是新建的運輸走廊可望紓緩現時屯馬綫和屯門公路繁忙時段的擠逼情況。 地理位置上,大嶼山具備無可比擬的策略性地利,並有完善的航空、道路和鐵路運輸交通網絡,向外連接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及世界各地,對內連繫位於中環的現有核心商業區。 在大嶼山附近區域新增土地應付住屋和經濟需求,有助達至更均衡的人口和就業空間佈局。 因應大嶼山發展而建造的策略性交通設施,亦有助紓緩新界西北現時的交通壓力,以及加強市區與新界之間的連繫。 2018年8月,團結香港基金公佈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有關上述相同問題於7月至8月建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 此次調查結果與5月份的結果相比,贊成維港以外恢復大型填海計劃的市民佔比由45.3%升至46.8%,比反對的市民多15.7%,較5月份公眾對維港以外填海的凈支持度11.4%上升4.3%。

明日大嶼懶人包: 填海有錢賺,唔使擔心超支?

此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參與活動於2018年9月26日才正式完結,公眾諮詢報告仍未發佈,政府就搶先發佈明日大嶼願景。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曾鈺成對政府突然推出的「明日大嶼」計劃感到詫異和失望,表示「看到施政報告才知道有這件事」。 他認為政府新提出的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與小組進行諮詢的1000公頃「東大嶼都會」大相逕庭,市民對於東大嶼都會的正面反應不能代表對「明日大嶼」的反應。 明日大嶼懶人包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也表示,專責小組一直都是圍繞1000公頃進行諮詢,而未包含喜靈洲700公頃填海,因此諮詢結論無法支持「明日大嶼願景」全期發展。

  • 展望未來,當地正計劃約2,000公頃的填海方案,面積相當於現時濱海灣(Marina Bay)的六倍大小[94]。
  • 6種可行融資模式,包括「出售用地發展權」、「先賣地後交付」、 「成立專門機構」、「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發債融資」及「鐵路加物業」 模式。
  • 相對應地,香港政府亦就工程超支問題成立「項目策略及管控辦事處」,以加強成本管理及項目管治工作,而正籌辦的「主要工程項目精英學院」,會進一步培訓公職人員,以策略性和創新的思維推展工務工程項目[64]。
  •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於2020年大爆發,在經濟逆轉的形勢下,政府因推出多項抒困措施,令 年度財政赤字高達逾2,576億港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多番指出在財政資源運用上需「睇餸食飯」 [70]。
  • 另外,就成本超支問題,挪威政府曾進行研究,試行「質量保證計劃」(Quality Assurance Scheme),結果發現相關計劃實施後,項目超支比例由72.22%大幅下降至27.27%[62]。
  • 「明日大嶼願景」可透過興建新的主要運輸走廊,連接屯門沿海地帶、北大嶼山、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傳統商業中心,從而拉近赤鱲角機場與香港島的距離,鞏固大嶼山的「雙門戶」角色,有助新界西部經濟走廊的形成[31]。
  • 結果顯示,60.1%受訪市民非常贊成或贊成於大嶼山東部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比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市民多出24.9個百分點。

而且,人口預測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政府統計處較高人口推算情形下,人口頂峰是2051年的接近886萬人,如此可見市民對土地的需求只會日益增加,不會減少。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則指出,漁農自然護理署待數據顯示自2012年港珠澳大橋工程開始後,在北大嶼山周邊水域錄得的中華白海豚出沒數量下跌4成[100]。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批評,東大嶼人工島將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填海工程,令海洋環境改變得永遠無法修復,亦令附近島嶼的沿岸及陸地生態帶來威脅,令海洋或陸地物種的棲息地會永久喪失[102]。 團結香港基金撰文強調,過去5年的公私營房屋單位缺口已達9.9萬個,供應不足令樓價急升。 在其2019年4月發表的報告中亦顯示,無論私營還是公營住宅落成預測,均發現通過中大型填海工程所獲得的地皮相比其他土地來源的地皮更能提供較多單位[35]。 「明日大嶼」的主要工程乃在香港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分期興建總面積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當中在交椅洲附近的1000公頃人工島將屬「首階段」工程,預計可於2025年開展工程;而餘下的700公頃工程,政府則多番表示暫時未有建造時間表[16]。

以現時欽州海砂的市價及運輸費推算,買砂已需要212億至331億港元,連同267億運費,明日大嶼填海單是購入填料,未計通脹,已需要480億至598.9億港元[76]。 守護大嶼聯盟亦指出,使用建築廢料作填料有不少限制,如需顧及特定的尺寸要求和配合土地用途的理想沉降速度[77]。 2020年7月,政府有意在本屆立法會會期結束前,再次把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撥款呈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最後未能趕及會議結束前處理。 撥款本來需在下屆立法會重新提交事務委員會作討論,但政府後來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推遲立法會選舉,現任立法會的會期延長一年,政府把撥款申請再次呈交財務委員會[13],並於2020年12月4日獲通過[14]。 研究將探討中部水域人工島的交通、財務融資安排,如研究順利及社會支持,會在2025年作分區大綱圖修訂等法定程序,社會將於2025至26年視乎數據作決定。 如決定推展,填海工作會在2027年開始,預計2至3年時間會有第一組土地可以建屋,2034年可以入伙。

明日大嶼懶人包: 綠色和平促落實垃圾徵費日期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於2020年大爆發,在經濟逆轉的形勢下,政府因推出多項抒困措施,令 年度財政赤字高達逾2,576億港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多番指出在財政資源運用上需「睇餸食飯」 [70]。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在2017年已指出隨着多個新市鎮如洪水橋、元朗南和錦田南等相繼發展,2025年新界西將會新增40多萬人口。 雖然港鐵公司已着手落實為西鐵綫加卡車、加密班次和提升信號系統,但 2025年西鐵綫已達飽和,因此新界西的鐵路系統必須訂立一個長遠方案,以解決西鐵綫乘客過剩問題[45]。

(五)「鐵路加物業」模式:政府透過批出物業發展權,補足鐵路項目興建及營運開支。 (六)發債融資:以債券形式向私人市場籌集資金,而2004年的五隧一橋債券就是典型例子。 香港專業及行政人員協會前會長李鏡波撰文指出,明日大嶼」是香港未來20至30年的長遠發展計劃,關乎香港整體規劃及多項大型基建的推行。 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可滿足香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需求,比起零碎的棕地及改劃等選項,較易作整全規劃[25]。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包括延續「可持續大嶼藍圖」的發展方略,保留郊野公園和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設立東涌自然文化歷史展覽中心和建造東涌河畔公園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