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礦場下的蓮麻坑村,香港足球隊首席門將兼為港隊上陣次數最多的葉鴻輝,就是這裡的原居民,不過村內更顯赫的,卻是一座約建於1908年的「葉定仕故居」,外觀仿照國父孫中山在中山的故居興建。 葉定仕既是蓮麻坑村的原居民,亦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到泰國工作擔任過同盟會暹羅分會會長,稱得上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現在故居外更豎立孫中山銅像,作為全村的標誌。 二戰的軍事遺跡、麥景陶碉堡與大型的蓮麻坑礦洞,這些不同年代的遺跡在這條路線中共冶一爐。 縱然從山嶺上的角度遠眺大陸的梧桐山、八仙嶺與鹿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相比路上的遺跡及建築物,山嶺上的風光也給比了下去。
现时大屋日久失修,屋外杂草丛生,露台走廊木板破烂不堪,连外墙也需要木条固定支撑,以免倒塌。 叶定仕故居已被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香港法定古迹。 莲麻坑村是一条杂姓村落,有六姓村民,分别是叶、刘、冼、官、张和曾,是沙头角乡十约中之第四约,一村一约是区内罕有之古老大村落。 然而,莲麻坑生态正面对多个危机,包括东部走廊计划、防洪工程、外来物种薇甘菊侵害、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 虽然政府建议将莲麻坑部分地区划为郊野公园范围加强保育,但受到当地原居民强烈反对。 嘉道理農場的一份生態調查報告指出,蓮麻坑的風水林及次生林為「生態熱點」,森林中曾發現橙頭地鶇、赤麂、果子狸、野豬、七間狸、針毛鼠等。
蓮麻坑村: 沙頭角|50年禁區破禁之旅
直至1987年葉氏三子葉瑞山返鄉,但見家園滿目瘡痍,於是聯絡當局修復。 古蹟辦接收這座大屋時已十分破舊,差不多被樹木雜草掩蔽。 2009年政府將之列為法定古蹟,撥款700萬元進行修葺,並趕及2011年底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完成修葺開放。
- 行到開揚寬敞之地,望往深圳方向,鐵絲網後的是邊界上的國際橋。
- 這次目標是六號礦洞,它較大,有三個洞口,也不見有蝙蝠,整體來說是較安全的礦洞。
- 可是介乎橫瀝至沙頭角的一段蓮麻坑路仍屬禁區,沒有警方發出的禁區紙,不能乘車經此路出入。
- 約行20分鐘後,有段山路急落,較為陡峭,路上有行山人士架設的繩索。
葉維里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的葉維里再次建議攻打礦山,這次行動有200名游擊隊員及100名民工配合,終於成功把蓮麻坑礦山炸毀。 莲麻坑村现时只有一条来往上水的新界区专线小巴59K线,约每半小时一班。 不过莲麻坑路连接横沥至莲麻坑村一段700米长路段,仍属边境禁区,因此进出莲麻坑村的民众必须持有有效的禁区纸。
蓮麻坑村: 紅花嶺蓮麻坑礦洞.沙頭角探險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一些罕見物種如香港後稜蛇和3種香港的飛蛾特有品種,都在蓮麻坑發現。 次生林中亦首次於香港境內發現麥氏桫欏(Gymnosphaera metteniana),林中亦可以看到受保護的蕨類植物黑桫欏。 首先,在上水/粉嶺站乘巴士78K,在「大塘湖」下車,按指示牌入村。 早上三人行於粉嶺站56K小巴站集合,太多人等車,遂搭的士到鹽灶下巴士站下車,入立和村村路,沿路旁村墳路、陡徑登上麻雀嶺小休片刻。 由於興建香園圍管制站,蓮麻坑路松園下至坪輋路一段擴闊為雙綫,並設有行人路,而文錦渡路入口至平原河一段亦為雙綫道路,其餘路段多為單綫行車道,但亦設有避車處。
蓮麻坑村: 建築
蓮麻坑村現時只有一條來往上水的新界區專線小巴59K線,約每半小時一班。 蓮麻坑村2023 不過蓮麻坑路連接橫瀝至蓮麻坑村一段700米長路段,仍屬邊境禁區,因此進出蓮麻坑村的民眾必須持有有效的禁區紙。 2016年1月起,一般市民可以繞過山路步行前往[7]。 莲麻坑位处边境禁区,除了深圳乌石鼓石矿场在香港的配套设施(于1980年启用,1997年废除)外,数十年来均没有重大发展,反而保留了不少珍贵历史建筑。
莲麻坑约有200幢房屋为具历史价值建筑,当中170多幢为住宅,其中有10幢已获评级,包括协天宫、叶定仕故居及6幢麦景陶碉堡。 休後走千級石級路下蓮麻坑村,探遊風水池及葉定仕故居,最後走到村口大閘前,閘旁山路繞走過禁區,到嘉道理昔日員工宿舍旁等小巴,回上水食下午茶。 馬路前方不遠,便是禁區閘口,不能進入,要循馬路右邊的小路上山。
蓮麻坑村: 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
在警崗對出的空地左方,有密林小路,行不到一分鐘,先見左方有小屋,此為摩囉樓荒廢的廁所,再往前走一會,便在叢林中見到一座結構完整的兩層建築物,這座正是摩囉樓。 雖然整體的路程不長,但所行走的路線跟預訂的略有不同,比預算還是走得慢很多。 七座碉堡的結構大致相同:主體為八邊形或圓形的兩層高建築,兩翼則是單層式的設計,而其外牆均以墨綠作為主色調。 蓮麻坑村 當時碉堡內,除了備有監察設施外,同時亦具廚房、臥室與水塔等生活設備,以便警員長期駐守。
落到平緩處,便見礦洞在右方,礦道不長,不一會兒便從另一邊洞口出來,但都需要帶照明工具入內。 約行20分鐘後,有段山路急落,較為陡峭,路上有行山人士架設的繩索。 落至馬路旁,沿鐵絲網外的小路行,所以被稱為「鐵絲網路」。 行山當日,這裏又有工地,需要跨越地盤及部分建築材料。 沿山坡路行,過蓮麻坑河的一小段難行,需要身手靈活地越過圍欄。
蓮麻坑村: 歷史悠久 動植物生態多樣
当地有矿山,主要是铅,废弃的铅矿山[1]上有一个蝙蝠洞[2],为香港重要蝙蝠栖息地之一,被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 村中绝大部份村民姓叶,有少数姓刘、官、冼的村民。 蓮麻坑村2023 村中绝大部分村民姓叶,有少数姓刘、官、冼的村民。
村民又籌款鑄造了一座孫中山銅像,豎立於屋外,讓人們記得葉定仕與辛亥革命一段歷史。 政府自2012年起分階段開放邊境禁區,最先是沙頭角(不包括沙頭角墟),接着是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 2016年初開放梧桐河至蓮麻坑段,許多喜好郊遊的市民聞之大為雀躍,以為有機會踏足群山環抱的蓮麻坑村。 可是介乎橫瀝至沙頭角的一段蓮麻坑路仍屬禁區,沒有警方發出的禁區紙,不能乘車經此路出入。 換言之,遊人想一探解禁後的蓮麻坑,其中一條途徑就是翻越海拔492米紅花嶺。
蓮麻坑村: 紅花嶺
隨居民生活好轉,計劃終止,這間小屋荒廢至今。 蓮麻坑村 由上水港鐵站出發,可乘搭小巴59K到打鼓嶺12號警崗落車,或者乘的士前往該警崗。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2023 啟程往蓮麻坑村前,可先到警崗附近的摩囉樓參觀。
國際橋兩岸皆有檢查站,只容許持有過境耕作證的兩地村民來往。 走入礦山,看廣闊的礦洞大廳,探漆黑的蜿蜒礦道;走出礦山,望近在咫尺的深圳景色,遊彷彿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鄉郊風光。 蓮麻坑村及蓮麻坑礦洞長年身在禁區之中,隨近年禁區開放,深得行山及郊遊人士青睞。 《01體育》記者跟隨沙頭角故事館的「蓮麻坑古道探奇行」,在館長李以強帶路下,行山路繞過禁區,探索這片與深圳僅一河之隔的土地。
蓮麻坑村: 歷史
莲麻坑位于香港新界北区边境禁区附近,沙头角与打鼓岭之间。 由于莲麻坑曾经属禁区范围,所以莲麻坑一带的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 莲麻坑因为当地盛产山橙(当地人称之为“莲麻”柠檬 lemon)而得名。
過河後,走完700米路,終於來到蓮麻坑村村口。 雖然對這區的路況和環境極是陌生,但這次與姐姐、姐夫與女友合共四人同行,新的組合可作新的嘗試,故選了紅花嶺以北的一條隱徑,兼遊蓮麻坑礦洞。 一些罕見物種如香港后稜蛇和3種香港的飛蛾特有品種,都在蓮麻坑發現。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獨處萬綠叢中,彷彿與世無爭。
走過斷橋後,見一道金黃碎石坡,已走至蓮麻坑礦洞遺址。 前走接水泥級上走,在分支可先左走一探廢棄礦洞,及後再接回主徑上走,景觀已見開揚。 蓮麻坑河則被視為受污染深圳河餘下的「清泉」,是深圳河中「最具生態價值」的河段,亦是全港淡水魚類物種最富饒的河溪。 該河是未經改造的溪流,在深圳河的上游,2007年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莲麻坑的矿山出产铅、锌、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于1930年代末,香港政府于莲麻坑矿山开采铅矿。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香港,于1942年起继续开采矿山,[4]以应付太平洋战争的军备需求。
李以強表示,當局正建村路繞過禁區,方便行山人士前往蓮麻坑,或者幾年之後,就不用再行崎嶇山路入村。 平緩上山後,沿山坡上的狹窄山路前進,左下方是鐵絲網及禁區內的蓮麻坑路,直望左方則是深圳景色。 離開摩囉樓後,沿蓮麻坑路繼續行,有路牌提示禁區在前方100米。 不久,右方有一座沒有屋頂的建築物,牆上寫住「KAAA」。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9年興建了這間小屋為辦事處,資助貧苦婦女營運養豬場,提供技術,甚至提供母豬及飼料。
蓮麻坑村: 古蹟文物
蓮麻坑位於打鼓嶺和沙頭角之間,是一條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其範圍曾涵蓋深圳河對岸的長嶺和逕肚等地。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以深圳河為界,蓮麻坑一分為二,村民分隔兩地。 早期還可以自由往來,1951年港府為打擊非法入境和跨境犯罪活動,將新界接近邊境的地方劃為禁區,蓮麻坑與眾多村落從此加上一度關卡,與外界隔離。 但邊界道路和蓮麻坑路稍有不同的是,後者的中後段都是山谷,到了伯公坳更是深圳河和沙頭角河兩河的發源地,地勢崎嶇不平;而前者大部份路段都是平地,固然不受山勢影響而遠離河段。
- 不过莲麻坑路连接横沥至莲麻坑村一段700米长路段,仍属边境禁区,因此进出莲麻坑村的民众必须持有有效的禁区纸。
- 這座建於1908年的兩層高大屋,已列為法定古蹟,且於2011年對外開放。
- 中國解放後,葉定仕兩名兒子相繼離鄉前赴內地,樓房空置,荒廢了幾十年,葉定仕的事蹟亦被人遺忘。
-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 蓮麻坑鉛礦山上有一個荒廢礦洞,礦場下段通道為蝙蝠提供了不受干擾的歇息地,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蝙蝠集居地,有大量長翼蝠、南長翼蝠等蝙蝠品種居住。
为了以监视中国军队及深圳河对岸形势,香港政府于1948年在边境禁区兴建了的6幢麦景陶碉堡,以当时的警务处长麦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于莲麻坑附近的矿山。 该碉堡被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现转作监视偷渡客之用。 鄰近沙頭角邊境的蓮麻坑礦洞已有百年歷史,曾經是禁區範圍而不得進入,幾年前對外開放後,有不少人經紅花嶺到礦洞探險。 要注意,蓮麻坑礦洞有深坑和倒塌危險,部分礦洞已封閉及有機會遇上蝙蝠,加上未必接收到境內訊號,因此不適合新手及裝備不足人士。 中國解放後,葉定仕兩名兒子相繼離鄉前赴內地,樓房空置,荒廢了幾十年,葉定仕的事蹟亦被人遺忘。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留下革命與抗日足跡的隱世桃源
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 2009年,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建築物。 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為了以監視中國軍隊及深圳河對岸形勢,香港政府於1948年在邊境禁區興建了的6幢麥景陶碉堡,以當時的警務處長麥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於蓮麻坑附近的礦山。 蓮麻坑村 該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轉作監視偷渡客之用。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 蓮麻坑位處邊境禁區,除了深圳烏石鼓石礦場在香港的配套設施(於1980年啟用,1997年廢除)外,數十年來均沒有重大發展,反而保留了不少珍貴歷史建築。 蓮麻坑約有200幢房屋為具歷史價值建築,當中170多幢為住宅,其中有10幢已獲評級,包括協天宮、葉定仕故居及6幢麥景陶碉堡。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蓮麻坑過往一直是邊境禁區,人跡罕至。 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於禁區解禁後,許多過去的禁區範圍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小弟之前已經寫過一篇蓮麻坑的遊記 (詳情按此),此路線主要依沙頭角邊境而行。 今次由麻雀嶺出發,登上東北第一高峰紅花嶺,最後下降到蓮麻坑村再依邊境禁區走至蓮麻坑路乘小巴離開。
水塘畔排列了幾間古屋,包括關帝宮、官氏宗祠(三級歷史建築)、劉氏宗祠(已重修)及冼氏宗祠(已荒廢),後面還有一座兩進三開間的葉氏宗祠(三級歷史建築),是村中最大的一間祠堂。 由沙頭角的上麻雀嶺村登上紅花嶺,先走過一段密林,然後豁然開朗,遠處的沙頭角海和沙頭角墟逐漸映入眼廉。 登上山頂,深圳的梧桐山橫臥眼前,小梧桐山上的廣播電視發射塔映照着山下的稠密城市。 反觀香港一方,放眼盡是起伏山林,與毗鄰的深圳形成強烈對比。 離開禁區閘口,往蓮麻坑村行,不久見到分岔路,村屋成群,如需找洗手間可以直行入村,如不需,可沿左方村屋旁的樓梯上鹿湖山,又名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