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低津入息2023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低津入息

負稅率制度既無標籤、且有效幫助在職低收入家庭;惟計劃涉及龐大的稅制改革,實際能否推行,則要視乎當局扶貧的決心。 【在職家庭津貼2023】不少香港打工仔都冇人工加,不過政府最新公布,調高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入息及資產限額。 低津入息2023 《香港財經時報》一文整合最新工時要求、入息及資產限額、職津申請資格及津貼金額詳情。 如申請計劃的兒童津貼,合資格的兒童必須為15歲以下,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

低津入息

【在職家庭津貼2022】申請2022政府公布,由2022年4月1日起生效的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的入息及資產限額。 《香港財經時報》整合最新工時要求、入息及資產限額、職津申請資格及津貼金額詳情一覽。 政府調整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四人住戶以外所有住戶類別的職津入息限額會獲凍結,四人住戶入息限額按機制調整,各住戶類別資產限額則獲放寬。 3上屆特區政府便進行有關退休保障檢討及諮詢,結果訂立了三項重要政策:設立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的「對沖」及成立公共年金。 低津/職津的成立及持續改善,便是為較低收入的在職住戶15,特別是育有兒童的住戶,提供財政支援。 由於部份領取職津住戶的原收入已高於貧窮線,所以職津除了扶貧外,同時有助防貧,減低收入不均。

低津入息: 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 - 統計數字摘要

四人住戶入息限額按機制調整,經四捨五入原則,全額津貼入息限額維持不變,四分三額及半額津貼入息限額則稍為放寬。 申請人可透過職津計劃網上申請服務的電子預填表格或電子表格隨時隨地遞交網上申請。 申請人亦可以「智方便+」簽署「聲明書」,並與證明文件一併在網上遞交,省時又方便。 遞交申請後,申請人可透過「智方便」登入以檢視申請進度/結果、查看個案主任的聯絡資料、撤回申請及提出覆核/上訴申請。 綜援作為一個安全網,是幫助那些未能單靠自己的能力賺取足夠收入的家庭,得以滿足其在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 我們在任何適當的場合,都會強調這個制度是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基本法第36條),更不應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

低津入息

此舉省卻重覆申請各計劃需重複填寫及申報相同的資料、減省基層家庭為不同計劃補充資料文件而奔波,同時亦可減輕行政手續,對政府及申請人更為便利。 設立低津的目的,除了鼓勵就業,同時亦要扶助低收入在職家庭應付經濟困境,一人住戶亦然。 低津實有需要將一人住戶涵蓋在內,強化對一人貧窮住戶的經濟支援。 現行政策對申請住戶的月入限制分作兩級,即以「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作計算基準,低於50%者可獲發全額每月津貼;介乎50%至60%則可獲半額津貼。

低津入息: 在職家庭津貼2022|所有住户資產上限均放寬

長者生活津貼及公共年金的配合,便可以為長者提供一個穩定收入,更可補足現時不少退休人士的強積金未足以滿足的基本生活需要。 日後,要加強退休保障,首要的便是推行計劃中的取消「對沖」及強化強積金的制度(包括推行積金易以減低強積金的管理成本、為低收入僱員代供強積金等)。 我們更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加強公共年金與強積金的配合,面對未來香港人口中退休人士所佔比例日漸上升,所帶來的整體經濟挑戰。 當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公共年金計劃時,政府便調校領取長生津資格,讓長生津與公共年金可以作出配合,加強長者的退休保障,詳細的討論可見於2018年5月6日的網誌。 簡單來說,若一名65歲退休男士,擁有100萬(包括強積金14在內),將85萬放入公共年金計劃,每月獲得約4,930元,加上高額長生津每月3,815元,每月便可以獲得8,745元。 當然,由於強積金只實施了21年,更因現時仍可以用僱主的強積金累積金額抵銷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對沖」),所以現時退休人士可獲100萬或以上強積金的人數不多。

在上屆政府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便提出要「研發金融產品,讓長者善用資產,以增加退休後投資收入的穩定性」。 特區政府於2012年底重新成立扶貧委員會1,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便是訂立官方貧窮線,協助分析本港貧窮情況的形態,制定扶貧政策及檢視其成效。 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布2012年的貧窮線,就貧窮人口作出分析。 2012年,在計及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貧窮線下有 個非綜援住戶,當中近半數(48%;即 戶,共 人)屬於在職住戶,其餘主要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2。 這個分析的引申意義便是:要扶貧便要協助這些低收入在職家庭及處理長者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3。 前行政長官便在2014年1月的施政報告中,建議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

低津入息: 在職家庭津貼2022|最新入息及資產限額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認為,改善低津屬是次《施政報告》亮點之一,期望政府切實落實,並推動更多與民間協作解決貧窮問題。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民間對改善低津給予很多建議,今次近乎全部落實,感到很意外;但他也指出,新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不應只有零散的扶貧措施。 低津入息2023 牛津經濟研究院8日指出,通膨數據讓部分亞太區央行先行「向正常貨幣政策靠攏」、「取消寬鬆的貨幣支持」,但由於2022年各國央行的主軸仍在於經濟復甦,估計絕大多數亞洲經濟體都不會在2022年升息。

低津入息

首先,低津規定的住戶入息限額,明顯低於類似現金支援計劃。 舉例而言,關愛基金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N無津貼)方面,入息限額主要參考「輪候公屋入息限額」,當中充分考慮「私樓住戶租金貴」問題,同時亦不設資產審查,便利申請家庭。 至於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交津),1至3人住戶入息限額介乎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65%至100%,反映勞工處在界定1至3人貧窮住戶上,亦不限於每月入息中位數60%或以下的勞工(見下表)。 職津資產限額按公共租住房屋資產限額調整,政府放寬所有住戶類別的入息及資產限額。 調高後的入息及資產限額適用於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的申領月份。

低津入息: 申請資格

6由於當年7月的申領月份才實施新津貼水平,以現金流計算,當年的全年開支只計及由8月開始派發經調整後的職津水平,而未足以反映調整津貼金額之後全年開支總額的影響。 政府政府將於2021年6月開始至2022年5月,限時一年放寬職津計劃申請資格及的工時要求,亦限時放寬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的資產限額。 據4人入息限額經調整後,全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22,400港元;四分三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26,900港元;半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31,400港元;而各項津貼住戶資產上限為562,000港元。

低津入息

新制度容許住戶成員的工時作合併計算,長者生活津貼的收入亦豁免計算作入息。 低津入息2023 若勞動市場失效,基層未能透過自身勞力維生,政府便要訂立有效財富再分配機制。 長遠而言,當局應參考外國負稅率制度,透過就業人口全面向稅務部門申報收入,並自動向收入低於貧窮線下的在職貧窮家庭,以退稅形式發放生活補貼。

低津入息: 莫忘初衷 推行負稅率減標籤

以四人家庭為例,於今年2月領取綜援金額平均近1.7萬元。 若受助人可以全職或兼職工作,可獲豁免計算入息限額4,000元9,收入便可以更充裕。 至於要判斷綜援的援助金額是高或是低,便有一定的主觀因素;綜援的援助金額每年調整都是依據通脹水平,2019年的顯著實質改善,是香港回歸以來的首次。 如上星期網誌指出,於2019年,職津讓4.8萬人脫貧。

  • 此外,雖然當局容許有薪假期、有薪病假亦可計算在工時內,但不少「零散工」其實並無有薪年假、有薪法定假期,「零散工」亦無「有薪病假」,因此有關做法對他們幫助不大。
  • 如申請計劃的兒童津貼,單親住戶及非單親住戶中每名合資格兒童,必須為15歲以下,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
  • 我們在任何適當的場合,都會強調這個制度是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基本法第36條),更不應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
  • 到2017年,長生津讓14.2萬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2.0個百分點。
  • 職津計劃的入息限額與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掛鈎。
  • 需知道,並非所有僱主願意填寫證明,不少基層勞工擔心提出申請後飯碗不保,最終放棄申請。

從每一年數字的變化中,最明顯的是這些雖然被界定為貧窮長者,比例上愈來愈多是有領取長生津。 換言之,雖然單是領取長生津,在統計上仍未脫離收入貧窮,但不少都認為自己沒有經濟需要。 長者生活津貼的政策是在上屆行政長官在參選時的承諾,期後他在上任後第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布落實。 到2017年,長生津讓14.2萬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2.0個百分點。 調整後的入息及資產限額適用於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申領月份。 低津入息2023 職津計劃的入息限額與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掛鈎。

低津入息: 在職家庭津貼新入息及資產限額(2022年4月1日起生效)

政府最新公布,將由2023年4月1日起調高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 低津入息2023 職津計劃最主支援沒有領取綜緩而工時較長但收入較低的在職家庭。 計劃的津貼額按住戶入息及工時按月審批,鼓勵多勞多得。 由於大部分退休長者,沒有固定收入,在貧窮線只考慮收入的局限下,不論有多少資產,也會較易被界定為貧窮。

低津入息

新計劃下,改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作基準,政府消息稱,以往計算方法包括沒有工作的家庭,例如長者家庭,變相拉低入息中位數上限,新計法料會令更多家庭受惠。 然而,本港低技術勞工職位「零散化、短期化、外判,甚至判上判」情況嚴重,數十萬「零散工」經常面對開工不足問題,例如裝修、地盤、家務助理等工作。 此外,雖然當局容許有薪假期、有薪病假亦可計算在工時內,但不少「零散工」其實並無有薪年假、有薪法定假期,「零散工」亦無「有薪病假」,因此有關做法對他們幫助不大。 低津原意是協助低收入家庭,若因工時要求過高而反未能受惠,實有違低津原意。 申請住戶(包括1人住戶)達到工時要求,而住戶的入息及資產符合有關限額。 如申請計劃的兒童津貼,單親住戶及非單親住戶中每名合資格兒童,必須為15歲以下,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

低津入息: 家庭資產上限增1.1萬

根據上述機制,除4人住戶外,所有住戶類別的入息限額均須收緊。 低津經改良後,並將擴展至一人住戶,政府消息人士稱,當局在低津實施後委託調查發現,申請人的工時並無改變,亦不擔心在勞工短缺下,津貼會變成工資補貼,故開放予一人住戶申領。 根據2016年數字,一人住戶月入不高於8500元可申領全額津貼、四分三額津貼的月入限額為10200元、半額津貼限額則為11900元。 兩級制月入限額亦改為分三級,月入介乎家庭月入中位數60%至70%的申請住戶,將獲半額津貼。 另建議增加一層可獲四分三額的津貼,受惠對象為收入位於家庭月入中位數50%至60%的住戶。

  •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民間對改善低津給予很多建議,今次近乎全部落實,感到很意外;但他也指出,新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不應只有零散的扶貧措施。
  • 《香港財經時報》整合最新工時要求、入息及資產限額、職津申請資格及津貼金額詳情一覽。
  • 政府消息透露,暫難估算經改良後的「在職家庭津貼」,會較現時低津增加多少宗申請,因低津推行一年多以來,很多合資格的住戶未有申領。
  • 當局更應設立「支援低收入家庭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安排各「派發」申請表格的辦事處,均可同時「協助填寫」及「遞交」申請,以便利申請家庭為最大原則。
  • 上屆政府去年5月起推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截至今年8月底,只有3.5萬個家庭、約13萬人申領,遠低於預期讓70萬人受惠的目標。
  • 新計劃下,改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作基準,政府消息稱,以往計算方法包括沒有工作的家庭,例如長者家庭,變相拉低入息中位數上限,新計法料會令更多家庭受惠。

此外,政府估計低津經改良後,可覆蓋以住戶為單位申領「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的人士,因此將同時取消以住戶為單位申請交津的安排。 低津計劃將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以減低計劃的標籤效應,預計明年4月1日起實施。 低津入息2023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新津貼毋須額外開支,因政府已撥款30億元推行低津,至今一年多下來只動用9億多元,有空間讓更多家庭受惠。 然而,考慮到疫情下低收入住戶面對的經濟壓力,經諮詢立法會,政府決定單次凍結四人住戶以外所有住戶類別的職津入息限額。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於2018年年中推出公共年金13計劃。 由於「公共年金」的概念對一般巿民來說較為陌生,我於2018年4月29日的網誌中,試圖減低不少人「對公共年金的誤解」。

低津入息: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現時低津的申領期為過去6個月,津貼會按每月計算,申請人每一個符合申請資格的月份,可獲發該月的津貼。 低津入息2023 計劃亦規定申請人在滿半年後的一個月內要提出申請,對於工作繁忙又難以索取文件(工資、工時、銀行月結單等)的基層申請人而言實過於短促。 舉例而言,儘管僱主以銀行轉帳出糧,卻不一定有提供糧單,糧單中亦不一定有工作時數證明。 惟不少申請人提供銀行證明或糧單後,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仍不接受其「工作時數自述書(LIFA009A)」,反要求申請人聯絡僱主填寫「僱主證明書(LIFA008A)」。 另外,不少從事零散工作人士,更因無固定僱主,並以現金出糧而未能提供書面收入證明。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