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水埗東京街/福榮街重建項目,有居民等待了超過五年仍未有安置,而大廈樓宇由於長期沒有再做維修,外牆及單位內部均出現石屎剥落的情況,險釀成人命傷亡,但市建局仍然拒絕先對居民安置,被質疑是要「玩死居民」。 2020年10月16日市區重建局啟動旺角山東街╱地士道街項目重建項目,項目涉及旺角山東街1至27號(單數)、地士道街1至23號(單號)、奶路臣街2L至2M號,覆蓋24個街號,約170個業權,包括280戶家庭及有約20間地鋪。 2011年3月,市區重建局董事會通過《「樓換樓」先導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樓換樓」是給予住宅自住業主現金補償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同年4月,市區重建局開始在市區重建事務中擔當「促進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角色的框架。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布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本財政年度新一季(10月至12月)賣地計劃中,當局計劃推售大埔與淺水灣住宅地皮,連同市建局土瓜灣鴻福道項目以及私人重建與補地價項目,涉及7110個住宅單位,為近年來最多。 若成功拍賣業權,拍賣所得的收益,在扣除市建中介公司所得的中介收益後,將按聯合出售協議內的同意攤分比率表,攤分給已簽署協議的參與業主。 自置居所津貼的計算方式,是被收購單位的市值,與假設重置單位價值的差價。 假設重置單位是指在類似地區、假設有7年樓齡、面積相若、位於中層及座向一般的單位。
市區重建利弊: 重建發展
2013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作成709號解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認定都市更新事業概要與事業計畫申請審核程序與憲法要求之正當行政程序不符,部分條文違憲。 但是對於最關鍵的政府強制拆除不同意戶的房屋是否違憲則沒有解釋,反之大法官肯定了「多數決」並未違憲。 市區重建利弊2023 這不只引發了後續都市更新條例及相關制度的大幅度調整修正,也引發各界對都市更新的懷疑失望,甚至有「都市更新已死」的說法。
- 我們以顧客身份致電幾間銀行查詢,中銀及恒生均表示會接受「CD契」。
- 該研究亦會一併檢視二○一一年《市區重建策略》下各項措施的成效。
- 配合露天廣場及綠化用地,將連貫三個地盤的中心帶,並且再透過人工平台、空橋連人行動線並往外衍生。
- 其中,為有關的服務隊或單位提供適合的活動場所,市建局有無可取代的角色。
- 電影導演張堅庭根據童年時的生活經歷,寫成這本小說,他在一篇名為〈燈紅酒綠美麗都〉的文章說道:「K11現址前身是康和里,我就在那兒結識了不少印度朋友、吧女和水兵,偶爾又跑到信號山打波子。每天都浸淫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中,我的世界觀由此建立」。
- 而新鴻基地產和長江實業合作的屯門小秀村項目,可提供573個單位,市場預期明年推售。
A地盤塔樓部分規劃3棟地上分別為38層、47層、47層建築(總戶數為1,096戶),基座一至三樓皆設有公共廁所及公眾休憩空間,提供公眾休憩空間包括整條利東街、第1座與第2座的入口廣場、以至第3座5樓平台部份範圍。 「囍帖街」歷史可溯及1950年代港府為防堵非法出版品(多半是批評政府的出版物)印刷,利於管制而將印刷店集中於此。 此外,重建前利東街原有的建築形式,除面向莊士敦道及皇後大道東的少數幾棟為高樓外,大部份皆屬於1950至1960年代成排連續的唐樓。 店鋪的外半部為陳列、接待及銷售處,內半部則為印刷的廠房,發展出廠、店合一的一站式銷售服務,此產銷型態常見於香港60年代的唐樓。
市區重建利弊: 業主面臨的恐嚇手段
全港現時共有約六千餘棟超過五十年樓齡的危樓,而有關數字更是按年不斷地增加中。 這些舊區樓宇不但日久失修,而且普遍也不能符合消防安全條例的要求,嚴重地威脅住戶的安全。 如在今年的6月,紅磡機利士南路的一個唐樓單位便因過於殘舊而影響樓宇結構,發生整個露台倒塌的事故。 而在市區重建的過程中,這些不合安全規格的樓宇將被通通拆除,取而代之的便是有安全保障的新建樓房。 1.因為早年發展的市區,人口稠密,而社區又欠缺規劃,以致環境惡劣,淪為房集中地,形成惡性循環。 ‧房屋署:政府部門之一,執行房屋政策,例如審核各類公共房屋資助計畫的資格準則、為有需要的香港市民提供租住公共房屋,以及管理香港的公營房屋,配合政府的政策,為合資格人士提供資助置業的機會。
現時一般的舊區樓宇都是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其設計壽命可達50年。 但在正常情況下,若業主為樓宇進行定期維修保養,避免混凝土損壞及鋼筋銹蝕,樓宇的壽命可不斷延長。 此舉不但可即時改善舊區的環境衞生及保障公眾安全,更有助減慢舊區老化的速度及減輕舊區重建的壓力。 以「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作為市區重建的理念,無可置疑,相信不同持份者都會認同,關鍵是如何具體落實。
市區重建利弊: 研究報告
重建後的社區一般有著更佳的配套和設備,對商家而言這自然是一個較佳的營商環境,令一些知名企業更願意進入到該區之中。 而重建過後租金上升可謂必然出現的結果,小商家無法負擔,取而代之的,便是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品牌。 而為了應付較高的租金,加上知名品牌的產品定價一般較為昂貴,重建後市內的消費也自然會因而提升。 當消費水平提高而區內的基層市民無法負擔時,他們便需另尋容身之所,到頭來得益的便又是發展商和政府,小市民的利益便則因為「社會發展」的理想口號而被犧牲。
觀塘舊區重建籌劃多時,相信隨着不久前小商戶的遷出與清場行動,觀塘變天指日可待。 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但拆掉舊區連同所有事物都剷平,「集體回憶」只能留在腦海,值得嗎? 那就要看看重建之後,市民所得的是否比所失的多;觀乎不少市區重建的往績,又確實令人擔心。 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我們必需加快重建,但市建局卻指出以市區重建增加土地供應仍面對重重關卡。 首先,重建的大廈也需受地積比限制,若重建大廈已超越現時規劃要求容許的地積比,重建後的單位數目更可能少於原有單位的數目。
市區重建利弊: C. 收購價
臺北市於2010年8月宣佈「老舊公寓更新專案」,以都市計畫手段增加容積獎勵最高100%為誘因吸引民間建商與地主合作改建舊公寓。 此舉引爆了台北都會區一片都市更新熱潮,老舊公寓原本不值錢如今反而上漲。 不過住戶期待過高,實際申請審議困難度很高,使得真正成功改建的案例不多。 2010年內政部營建署也開始大力推動公辦更新,標榜為「公辦都更元年」,開始一系列以公有土地為主的公辦都市更新招商行動,開始引起投資人高度矚目。 緊接著9月21日臺灣就發生大規模的921大地震,都市更新立刻發揮了重要的重建功能。 市區重建利弊2023 市區重建利弊 透過都市更新在災後10年內就完成了100個以上的集合住宅及社區重建。
- 2009年2月3日,區域法院裁定許振文串謀詐騙和行賄罪名成立,判監禁15個月。
- 因為如果遺失了「光碟契」、又或者「光碟契」有損毀而不能正常開啟,也可透過律師向發展商購買。
- ‧房屋署:政府部門之一,執行房屋政策,例如審核各類公共房屋資助計畫的資格準則、為有需要的香港市民提供租住公共房屋,以及管理香港的公營房屋,配合政府的政策,為合資格人士提供資助置業的機會。
- 要在本港增加住宅供應,除了由政府開發新發展區,亦可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收購土地,拆卸使用率偏低的危樓,並向高空發展,重建成摩天商廈和住宅。
- 展望未來,不論是在解決樓宇老化或增加土地供應的議題上,均需社會攜手合作。
- 即使香港政府在收購這些老舊物業時,最高是以該區七年樓價予以補償,但居民重建後仍是各自紛飛,因此常受到都更破壞在地社區網絡的批評,這也使得近年許多重建項目的收購進度不如預期。
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香港法例第563章),市區重建局可藉發展項目方式或發展計劃方式,實施任何項目。 市區重建利弊2023 整個項目提供4600個住宅單位,是近期屯門最大型的新樓盤。 發展商已就項目1A期提出申請預售,1A期共提供824個單位。
市區重建利弊: 市區重建利與弊 眾新聞
現實是很多舊區劏房林立,人口密度本身就超高,重建後人口密度可能不升反降。 如果社會真是不放心,大可規定重建的單位,數量不可多過原先的住戶數目。 特區政府在施政時,應考慮社會的整體效益,趕絕地產商雖有不少民意支持,卻並非特區政府施政的社會目標。 其實,如果大家肯花時間計清楚條數的話,加多20%的地積比率,並不代表做這類項目一定有利可圖。 市區重建利弊 現時,市建局收購舊樓的出價標準,是以同區的七年樓齡的樓價作參考。
回看過去,市建局曾在地產市道不景時出現重大虧蝕;事實上,就算經濟景氣的時候,市建局也不可能同時進行太多項目。 所以,市建局真正需要檢討的,不只是需求主導重建計劃,而是整個市區重建的注資模式,特別是自負盈虧的運作模式。 「這裏三棟唐樓,私人發展商早就想收購重新發展,但七個業主只找到了四個,直到今日未能重建,發展商僅以兩年租約,出租給我們。」陳女士在第二街98號地舖經營建築材料店,三棟相連的唐樓,拆了一棟,另兩棟只剩樓上有幾名劏房住客,地下店舖也只剩她一家。 西營盤的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一帶,是香港最早發展起來的城區,遺留下來不少歷史建築物,在區內漫步,可以一邊欣賞古建築物,一邊回顧香港的歷史。 夾雜在狹窄的街道和古建築物之間,有不少民居和商住樓宇,其中有新建成的新式住宅樓宇,也有老舊的唐樓,以及少數荒廢了的空地,長滿了各類植物和雜草。
市區重建利弊: C. 擁有權歸還政府
目前市區重建的速度太慢,想加快就得向發展商提供誘因,否則就很難達到加速重建的社會效果。 為了吸引更多的發展商參與市區重建,我建議在地積比率上為發展商提供20%的額外發展權。 為了鼓勵重建破舊大廈,政府訂立《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香港法例第545章)及《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指明較低百分比)公告》(香港法例第545A章)。 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香港法例第563章),市區重建局可藉發展項目方式或發展計劃方式,重建某一地段。
不過,今天的規劃要求及《建築物條例》令我們難以充分釋放地下空間。 舉例說,現時條例對每一幢建築物的內部運輸設施都有相關的規定和要求,唯有政府拆牆鬆綁,才能令地下空間可以充分發揮減輕路面負擔的功能。 現時香港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7000人,是新加坡的2.7倍;油麻地及旺角的人口密度更高達每平方公里180000人,比香港整體密度高數倍。 市區重建利弊 在現時擠迫的市區中,放寬地積比將無可避免地會增加居住密度;而透過增加密度作為解決居住用地不足的做法只能屬一次性,我們不能無限地向高空發展。 優點:填海所得或上一代新市鎮開闢而來的土地,其地盤面積普遍較大,平均為16萬平方呎以上;相反,經改劃而來的地皮規模則明顯較小,平均地盤面積只有約5萬平方呎。
市區重建利弊: 委員會
對於政府表示發展綠化地帶後會在其他地方種樹補償,Allan Hay形容此做法是垃圾,強調綠化地帶遭發展破壞後便不可逆轉。 他認為政府應以棕土取代綠化地帶來發展住宅,將例如元朗南一帶現時用作停車場或露天貨倉的棕地集合起來,以新市鎮模式發展,而為吸引業主交出土地,可以相當於農地補償率一點二倍的甲級特惠補償率向業主收地,他指若處理得宜,發展棕地未必比發展綠化地帶慢。 ◆近年樓市供求失衡,令樓價不斷上升,高樓價問題令年輕一代置業困難、影響生活可支配所得、令貧窮問題惡化,社會對政府的不滿怨氣不斷積累。 公營房屋嚴重不足,今年公屋單位落成數目只有9,900個,但公屋輪候冊上有超過26萬申請人。 市建局考慮重建時,往往有一種「美好的願景」,期望市區更新後會有一番「新氣象」,例如空間感更大、更多綠化地、街區更整潔等。
諷刺的是,近年來市建局參與的多個舊區重建項目,莫不是有利可圖的大型項目,對於那些商業價值不大、發展商不願接手的項目,市建局大多置之不理,任由舊樓變危樓,這不僅是與民爭利,更是草菅人命。 聯同其他相關機構,推出各項不同的資助計劃及其他支援,為有需要的業主提供有效協助,與公眾共同建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舊區重建,重新規劃社區,的確能夠徹底根治舊區老化帶來的種種問題。
市區重建利弊: 香港
房協與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在2002年12月12日簽訂合作備忘錄,為推動市區重建計劃建立長遠的策略夥伴關係。 題a要求考生表達在多大程度上同意「發展基本運輸設施時,應優先考慮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題型屬論證題。 由於題目沒指定要引述資料,同學可引述其他實例(高鐵、菜園村等)來論證自己的立場。 「多大程度同意」的題目類型,一般要求考生要正反兩面分析之餘,亦要列舉事例、同意或不同意的理據,篇幅不必均等,如選擇「較大程度同意」的立場,分析的篇幅要以同意的理據為主,可以適度提出駁斥反方的觀點,但並非必須,切忌為預設立場強行駁斥。
市區重建利弊: D. 收購價
對於日後買賣有沒有影響,則要看代表客戶的律師是否接受,而不能成交,他們則不會負責;但如果代表你的律師沒有問題,銀行是會接受電子契的。 根據這份合作備忘錄,房協按照市建局的政策推行五個位於深水埗及兩個位於筲箕灣的項目,而其後將筲箕灣的工業項目退還市建局。 ◆可持續發展追求在環境、社會和經濟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令地球物種和人類世世代代都能永續發展。 回答建議題或評論題時,乍看之下,毋須運用題目提供的資料,但如果同學能好好運用資料建立個人觀點,將有助豐富答案內容。 韋志成說,舊機制下重建「八文樓」,估計虧蝕300多億元,新機制與新規劃工具下,項目可望轉虧為盈,並可「攞出」200億至300億元,支援推動油旺區內其他虧蝕項目。
市區重建利弊: H. 市區重建局中介服務
近年,市建局積極研究各區的重建規劃,土瓜灣、九龍城、油旺區等舊區都成為了他們重建的目標之一。 當中,油旺區重建研究報告與今年的《施政報告》同時出爐,提出油旺區正面對各種的社區問題,包括樓宇結構不穩、休憩用地嚴重不足、交通負荷量過高、空氣污染指數高等等。 為提高油旺區的環境質素,市建局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五個發展節點,包括興建大型水道公園及大型露天廣場、活化旺角街市及油麻地果欄,以及在西九龍門戶提供甲級寫字樓及其他混合用途的建築物。 市建局作為以推動市區更新為職能的法定組織,在角色和工作範疇上一直和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有適當分工,並由後者提供公營房屋。 儘管如此,市建局亦有在其啟德「樓換樓」計劃及馬頭圍道「煥然懿居」重建項目,提供資助出售房屋。 市區重建利弊2023 政府亦已邀請市建局物色一至兩個適合作高密度發展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地段,由市建局進行重建計劃,以及考慮預留部分重建地段發展公營房屋。
市區重建利弊: D. 補償
若申請地盤所屬的區內有成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諮詢平台」),該申請地盤應位於「諮詢平台」已識別的「重建區」之內、或不是位於「諮詢平台」所建議的「保育區」內。 早在1999年已有推動市區舊樓重建的法例,但過去十多年,每年申請舊樓強拍數目一直維持數十宗而已,有必要進一步增加誘因,推動市區重建,加快釋放土地潛力,以達到增加住宅供應、穩定樓市的目的。 針對住宅樓價再度破頂、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惡化,特區政府透過不同供應渠道,包括土地拍賣以及市建局、港鐵、私人重建與補地價等項目,積極增推住宅用地。
市區重建利弊: 市區重建策略檢討
都市更新條例立法之前,都市更新唯一的法源依據只有1973年修訂都市計畫法第六章舊市區更新共11個條文,並無詳細的作法與誘因。 對於土地及地上物的處理係以徵收及區段徵收方式處理,完全是政府主導,民間無法參與或主導。 部分業主因更新前透過違章建築增加許多建築面積,並要求更新後對這些面積也進行補償,以及有部分钉子户漫天要價,因而產生了不合理的財富再分配,甚至導致許多都市更新案因為這些業主的貪婪而流產。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市區更新的結果是可能破壞當區本土文化以及既有的社會網絡,使得原有的社區文化以及生活面臨瓦解。 市區重建利弊 在許多發展歷史相當悠久的城市,都需要透過市區更新來解決原有市中心功能萎縮的問題。
市區重建利弊: VI. 市區重建局中介服務
我們《胡.說樓市》早前也收到谷友反映,表示購買恒基在土瓜灣的「啟岸」時,發展商需要他在「CD契」與「紙本契」之中二選一,表示如果選擇「紙本契」則需要額外支付多四萬元。 第二階段的工作,則是為透過維修延長壽命的舊樓重建;第三階段工作,則是為第一階段處理的舊樓進行2次更新。 韋志成致辭時指,如市建局要重建所有50年樓齡以上的舊樓,其賠償開支將高達4萬億元,所以有需要推動市場積極進行樓宇復修,以減低市建局財政負擔。 市建局計劃把啟明街及銀漢街幾個毗鄰的小型地盤,連在一起以小區概念一同規劃,將可發揮協同效應,為整個社區帶來更大裨益。
中、上環為香港最早開發的地方,嘉咸街是一個傳統的開放型市場,販賣肉、海鮮、蔬果、乾貨等,存在了近160年,是一個蘊藏著濃厚文化及歷史特色的百年市集。 然而面臨市區老化、傳統產業萎縮、裝卸貨空間不足、對行人不友善及違規接電等問題,在1998年土地發展公司便已將本區列為25項市區重建項目之一,經過多年的規劃、地區居民意見調查,於2007年7月由市建局正式啟動本區的重建計畫。 眾所周知,市建局是由政府斥資成立的公營機構,其官方網頁開宗明義,強調該局的工作重點是「加速重建發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及鼓勵復修殘舊的樓宇,防止市區老化」。 然而,這麼多年來,人們見到的卻是,市建局往往本末倒置,金錢掛帥,偏重發展豪宅,不僅違背該局加快舊區重建,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宗旨,更變相推高樓價,令「上車難」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美聯物業新界西北區營業董事陳光裕指,深港西部通道通車後,不少內地人乘巴士經過通道,在屯門市中心下車和購物,並且購買或租住物業,從而帶動屯門樓市,在通車後一年,區內交投較未通車前增加兩成。 屯門位於新界西部,由上世紀70年代至今,屯門已經成為發展成熟的新市鎮之一,公共和私人屋苑林立,對外交通配套設施亦逐步改善,近年對外交通配套伸延至內地。 在2007年7月深港西部通道通車,通道由深圳南山區蛇口東角頭的深圳灣口岸開始,經過深圳灣公路大橋,橫跨后海灣,到本港新界元朗鰲磡石連接同屬10號幹線的港深西部公路,途中可經元朗公路南行到屯門,或接駁屯門公路到市區。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已設有上開保障公共安全的重建機制,且其並未要求須「全體同意」,加速重建條例卻要求須「全體同意」,因此乃遭外界質疑係「疊床架屋」,甚至被批評係為圖利「單一產權」案件。 市建局為防止意外發生,不惜一次推行多個重建項目,項目包括鴻福街到庇利街一帶的舊唐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