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應自行評估此文文章內容所載的全部資料或尋求獨立的專家意見。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醫生會根據腫瘤大小、影響範圍、有沒有出現淋巴擴散或至其他身體部分而界定鼻咽癌期數。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2023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絕大部份患者會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線將癌細胞殺死,達至根治療效。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鼻咽癌治療後的跟進
吸煙容易致癌1,其中鼻咽癌更是本港常見的癌症之一2,初期症狀與感冒及鼻敏感等相似,故較容易被忽視。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下文將詳解鼻咽癌病徵,以及提供簡單的鼻咽癌自我檢查的方法。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治療方式
在2005年1月至今治疗的6例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结果,初步评价质子放射治疗在局部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 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 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 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第3及4 A/B期,以及某些第二期的鼻咽癌患者在進行放射治療的同時,兼用化學治療來加強放射治療的成效。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在未有遠程擴散(即1至4B期) 的患者,放射治療可透過高能量X光線將局部和區域性的癌症作根冶性的冶療,而在遠程擴散的患者,放射治療亦可紓緩擴散所引致的病徵(如骨痛)。 根治性放射治療一般為期七周,患者須每周進行五次治療,過程無痛,亦毋須麻醉或住院,患者接受治療後身體不會帶有輻射,毋須隔離。 由於鼻咽部是位於身體中線的解剖區,鼻咽癌不但容易往同側頸部淋巴轉移,也容易往對側淋巴轉移,所以臨床上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是頗為常見的。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轉移之常見部位
病徵方面,鼻咽癌常見是頸部出現無痛腫塊,鼻咽的惡性細胞可令鼻或喉嚨分泌帶血,因中耳積水或有聽力變差、耳鳴、常出現中耳炎。 若鼻咽癌已達第3、第4期,徵狀會更多,如不明原因的頭痛、面痺、聲沙甚至吞嚥困難。 如已出現病徵需盡早求醫,檢測鼻咽癌方法包括驗血、以內窺鏡檢驗及抽取組織化驗。 癌症的 5 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 5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由於鼻咽藏於頭顱中間深入的位置,附近亦有腦幹等重要組織,外科手術不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但若初期腫瘤復發,醫生亦會建議以手術割除腫瘤。
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 較常使用藥物有 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 C等。 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鼻咽癌的治愈率?是多少 应该怎么办?
主演韓劇《繼承者們》而走紅的南韓藝人金宇杉,兩年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暫停全部幕前工作。 經過大約一年的治療後,金宇杉病情逐漸好轉,年初更有網民發現他跟女友在澳洲度假。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2023 他曾在公開信表示,於短短7個月內,接受了35次放射治療。 ▲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表示,鼻咽癌在本港最普遍,在香港一年約有900多宗新症,是男士最常見的頭頸癌症,男士罹患率又比女士多兩、三倍。 「長尾效應」是治療鼻咽癌的未來展望,指患者透過免疫治療法有效治療病情的同時,產生的效果可以長期持續,讓晚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更長久的控制,令存活時間延長。 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了傳統的鼻咽癌治療方法外,近年更因為癌症免疫學(Cancer Immunology)發展迅速,而出現「免疫治療」這種新興的癌症治療方法。
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 性。 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鼻咽癌的復發機會
在香港,鼻咽癌男女比例約為3:1,男性患病風險較高。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2023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時,就會產生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症狀。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 鼻咽癌治療方法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本港於2017年共有296人死於鼻咽癌,佔因癌症死亡的總數2.1%。 同樣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及女性患鼻咽癌的死亡率分別為6.6%及1.8%。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鼻咽癌,俗稱廣東癌,字面已可解釋此症好發於華南一帶。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以頭頸外科作為專業,就常與深邃隱蔽的鼻咽癌「對峙」,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 鼻咽癌復發間隔期2023 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和部份周圍健康組織,達至根治效果。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