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本身滿佈無數的微細血管,血管層會隨著身體內分泌的變化而增厚,當增厚到某一個程度時會自然剝落並排出體外,而新的內膜血管層就會展開另一個循環,直到更年期後循環就會停止。 中至後期的症狀較明顯,第3期嚴重的話有可能影響盤腔腹膜,繼而蔓延至神經綫,病人或覺得下體總是不適、隱隱作痛,坐下或轉換姿勢時都會覺得痛,嚴重者更或會摸到硬塊。 未曾生育:懷孕時期女性身體內的荷爾蒙會傾向變成以黃體激素為主,若未曾生育,相對來說受雌激素的刺激影響就變大。 Randall Tc等報道瞭12例年輕、高分化腺癌,應用孕激素治療後,達到75%完全緩解率。
- 只是目前正統西醫都要求做根除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腺),常常造成後遺症,這是我最反對的。
- 術後傷口康復期一般為2至4星期,一兩個月即可如常生活、上班,1期病人可能只做手術就夠。
- 擁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女性更應提高警覺,定期進行子宮內膜超聲波掃描,倘不幸確診亦能及早發現,提升治療成效。
- 總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生存率)是與宿主全身狀況、癌瘤生物學惡性程度相關,並受治療及並發癥的影響。
- 另外還有其他較為少見的分類,如混合型、乳頭狀漿細胞癌、亮細胞癌、癌惡性肉瘤、黏液性腺癌、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等。
- 子宮內膜癌早期病徵為停經後出血,多數患者在求醫時便發現癌症。
- 若癌瘤向肌壁浸潤,可穿透子宮肌壁,累及子宮漿肌層,廣泛種植於盆腹膜,直腸子宮陷凹及大網膜。
- 4期的癌細胞已隨淋巴液或血液遠端擴散,入侵骨盤腔外的器官,常見為膀胱、直腸,甚至肝、肺、骨或腦。
新儀器和新型腹腔鏡皆有轉動功能,可更準確接近患處並加快康復,患者甚至最快於術後當日已可恢復下床,並沒有感覺痛楚。 外國有不少單孔微創手術例子更可於即日出院,香港則大致上可於術後第二天出院。 (二)聯合藥物化療多藥聯合化療取代單一化療是近代抗癌治療的趨勢。 Ⅲ級:為低分化癌,腺體結構消失,以癌塊為主,有時須經結締組織染色方可與肉瘤區別;成堆的癌細胞侵蝕間質並深入肌層。 癌腫的範圍局限,僅累及一部分子宮內膜,外觀則與瀰漫型相同。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若對有宮外播散或其他影響預後因素未能重視,使患者治療不充分或治療不當將直接影響預後。 FIGO手術-病理分期規定,宮頸受累為Ⅱ期,Ⅱ期中僅有腺體受累者為ⅡA,累及宮頸間質者為ⅡB期,文獻報道ⅡA 5年生存率為95%,ⅡB為90%。 多數作者認為目前尚無充分資料表明Ⅱ期A、B亞期在預後上有顯著差別。 總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生存率)是與宿主全身狀況、癌瘤生物學惡性程度相關,並受治療及並發癥的影響。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預後因子有很多,其中大多數是手術之後才能判定的,包括分期(第一至第四期)也是根據開刀所見來判定,這一點和子宮頸癌用臨床檢查來決定分期是不一樣的。 而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除非已到末期,幾乎不可能摘除各處的腫瘤,否則皆以手術治療為主,放射線、化學藥物、荷爾蒙療法為輔。
此外,根據觀察,不少學者提出或贊成依據各類型癌的病因、病理和臨床生物學行為不同,而將子宮內膜癌分為兩型,即Ⅰ型和Ⅱ型(sivridis等,2001)。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其特點是不具備或隻有輕度分化成上述的任何一種細胞類型或結構的癌。 此癌幾乎全由實性結構組成,癌細胞的非典型性顯著,核分裂數多,惡性程度高。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症狀 子宮內膜癌
在美國有人作過對照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癌在文化水平高,經濟收入高的婦女中的發病率比文化水平低,經濟收入少者明顯的升高。 但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前者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較普通,時間也長且肥胖之故。 一般說來,子宮內膜癌在經濟發達國傢發病率高於不發達國傢,在城市的發病率高於農村。 馬女士,66歲,兩年前確診第1期A子宮內膜樣腺癌,癌細胞FIGO Grading是Grade 3。 術後不久發現腹膜轉移,接受了紫杉醇和卡鉑綜合化療,為期7個療程。 可惜1年後再復發,因為復發範圍只是局部,能夠接受切除。
- 這就是德國腫瘤學家關於子宮漿液性子宮內膜癌的說法:“最近的研究表明,攜帶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漿液性侵襲性癌症:建議在檢測到突變後儘快將子宮與附屬物一起移除。
- 但此手術的並發癥較多,該報道中包括大出血1例、腸瘺1例,還有2例圍術期死亡。
- 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此次進行的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
- (4)透明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腫瘤呈管狀結構,鏡下見多量大小不等的背靠背排列的小管,內襯透明的鞋釘狀細胞,表現為胞漿稀少,核大並突入腔內,間質中有膠原纖維。
- 不過,由於放射源接近身體,病人可能出現陰道因受刺激而變紅和疼痛、膀胱刺激等副作用。
- 台灣由於飲食逐漸西化,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根據國健署公布108年國人癌症發生資料統計報告,台灣每年有3124例新增的子宮體癌患者。
- 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
其他年紀也有,但年輕的患者,大多是有排卵障礙的人,20歲層則算是例外。 由此可知,子宮內膜每個月會因月經而流出體外,所以只要月經正常,即使內膜形成小小癌症的前驅體,也很少會進展成癌症。 排卵如果規正常,則雌激素與黄體素取得平衡,那月經的週期也就正常。 但是若卵巢的功能不佳,月經没有按期來,或是接近停經時,月經都不會來的人,因為没有排卵,所以也不會分泌黄體素。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個案1: 第3期內膜癌 治療年半無復發
子宮內膜癌早期病徵為停經後出血,多數患者在求醫時便發現癌症。 因此每4位患者當中,就有3位於第一期發現,治癒率超過8成。 根治性子宮切除及骨盆淋巴摘除手術或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已侵襲至子宮頸管、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 因為大多數子宮內膜癌是與雌激素息息相關的惡性腫瘤,理論上會對抗雌激素的黃體素有反應,採用荷爾蒙治療早自1961年就已經有所嘗試,到現在,黃體素的使用對早期子宮內膜癌並未見存活獲得改善。 使用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到目前為止也不見得有更好的結果。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2023 對荷爾蒙治療有效的,多半是內膜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呈陽性者,當然也有少數效果良好的病例報告。
對於年輕上有生育需求婦女,如果疾病嚴重程度僅限於子宮內膜且屬於分化良好的類子宮內膜癌,也可先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 密切追蹤,如病情於6個月內有緩解,可考慮盡快完成生育計畫再將子宮摘除。 子宮內膜癌分期 和卵巢癌一樣,採取手術分期,和子宮頸癌的臨床分期不一樣。 開刀後化驗才能確認期別,依侵犯部位分4期,再依期別和危險因子,追加放療及化療。 目前全球所採用的是1988年在里約熱內盧國際婦產科聯盟開會通過的分期方法。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臨床症狀
分段診刮的標本需要分別標記送病理學檢查,以便確診或排除子宮內膜癌。 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象(MRI)CT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象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範圍,CT可準確測出,子宮壁腫瘤局限者83%能確定病變階段。 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等。
自1989年FIG0新手術-病理分期應用後,由手術病理檢查確定淋巴結有無轉移,能準確判斷預後,淋巴造影選用范圍已比以前更小。 CT、MRI等主要用於瞭解宮腔、宮頸病變,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有無長大(2cm以上)等,由於其費用昂貴,尚未作為常規檢查使用。 目前認為MRI從影像學上提供子宮肌層浸潤、腹膜後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價值較大,可用以指導治療(FIGO,2003)。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Tamoxifen,TMX或TAM)是一種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藥物,並有微弱的雌激素樣作用。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黃男咳半年擔心罹癌 醫師細心檢查才知是排骨屑卡喉
依據分化程度可再分第一到第三級,級數越高,疾病狀況越差,即使同一期別,但分級不同,治療方式也有差異。 包含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磁振造影,可作為子宮外病灶的評估,確認有無淋巴結或是腹腔內轉移,作為期別判定,亦可作為後續追蹤有無復發之參考。 若果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是「真癌症」,即使接受手術也無法治癒,只會為後遺症所苦。 如果是不會轉移的「類癌症」,擱置不理也不會延誤病情。 息肉狀異型腺肌瘤好發的年龄是20~40歲,若是這個年紀的女性,明明有規律的月經,卻被診斷出「伴有肌肉層浸潤的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是APAM的可能性非常高。 :癌細胞跨越骨盆,擴散到膀胱及直腸或是轉移到其他器官,第4期可分成a、b階段。
當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時, 晚期子宮內膜癌可能需要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子宮内膜癌藥物發展相對其他癌症慢,所以以往都以傳統化療為主,而近年有一些新突破如標靶藥物配合免疫療法的綜合治療,或成子宮内膜癌患者新希望。 個案張女士(化名)確診子宮內膜癌屬於第一期,2016年切除兩邊卵巢和輸卵管後,情況暫有好轉,但及後多次發現癌細胞再次活躍,多番治療下仍於2021年1月證實復發。 醫生為她進行檢測後,發現張女士適用匹博利組單抗合併樂伐替尼,經過四個用藥週期後,電腦掃描顯示良好的部分反應,包括她的左外腹腔淋巴結有所改善、腹膜轉移和陰道頂部復發情況消退,用藥至今,情況穩定。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癌症專區
對無法獲得有效治療的晚期或復發病患,黃體素治療毫無毒性,不失為一種支持治療的選擇。 子宮內膜癌只要在早期發現,再採取外科手術方式治療,幾乎可說是種一勞永逸的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式,但是這是針對已經生過孩子、沒有生育需求的婦女而言。 若是尚未生產的女性得知自己可能必須摘除子宮,這會是個多麼難以接受的消息。 在政府多年的宣導下,只要提到「6分鐘,護一生」,大家就會自動聯想到「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其實吃冰不但與子宮內膜癌發生機率有關,對想減肥的女性,吃冰也會影響體脂肪代謝率喔! 現在大部分的女性都會有意識的自主進行子宮內膜癌檢查。
至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甚至腹腔鏡檢查,都不能作分期診斷的依據。 一般來說,接受手術的病人需要作全子宮切除,即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亦都有部分病人需要切除周邊淋巴組織,以減低日後復發的風險。 第一種選擇是最常見的:病理學是在相對年輕的患者中形成的,這是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持續升高和增生跡象。 對於這種類型的疾病,患者通常患有肥胖症,代謝紊亂,高血壓,有時還有分泌激素的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的腺囊性增生或SCSKYA。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治療和預後(圖)
如Knitis等報道,40年代絕經後陰道流血中惡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 國內蘇應寬等報道,60年代惡性疾病占76.2%,內膜癌占惡性病12.9% .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道,惡性病癥占22.7%,而內膜癌占惡性病例的45.5%,宮頸癌占43.6%。 鄭英等報道,惡性疾病占24.9% (良性占73.3%),居絕經後出血的第2位。 從絕經年限看,絕經5年占14%,絕經5~15年者占68.3%。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可見,在惡性腫瘤中隨年代的進展,子宮內膜癌有上升的趨勢。 出血量可能很少,出血次數也不多而癌病變可能已經比較明顯。
Boronow等對222例Ⅰ期手術分期研究中指出,Ⅰ期盆腔及腹主動脈淋巴轉移率各為10.0%。 有盆腔淋巴結轉移中57.1%(8/14)同時有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在盆腔無淋巴結轉移中8.2%(4/49)有腹主動脈淋巴轉移。 多變量因素分析顯示,組織分化不良(分級高)及深肌層浸潤是腹主動脈淋巴轉移的獨立相關因素,而淋巴脈管間隙受累和子宮頸受累為獨立的與盆腔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 在Ⅰ、Ⅱ期有淋巴結轉移者其預後明顯差於無轉移者。 資料分析發現臨床Ⅰ期中92%癌灶位於子宮底部,位於宮腔下部或累及峽部易早期轉移,生存率低於前者。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當基因的正常排列受到干擾,它們的位置便會改變,導致細胞突變,這就是癌症的開始。 我們有嚴格的採購指南,只鏈接到信譽良好的媒體網站,學術研究機構,並儘可能與醫學同行評審的研究相關聯。 請注意括號中的數字(,等)是這些研究的可點擊鏈接。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子宮頸癌的防治
這種癌症的結構主要為子宮內膜的腺體細胞,有時在其中會出現鱗狀細胞,若腺體細胞與鱗狀細胞同時都有惡性變化,則稱為腺性鱗狀細胞癌。 子宮體癌分為子宮內膜癌與子宮惡性肉瘤,而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一種。 過去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60歲,但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女性必須警覺其初始症狀,就診鑑別,以期早期發現。 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及根除性子宮全切除術及骨盆淋巴結摘除術,或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及術後病理分析危險因子,加以更進一步輔助治療。 根除性子宮全切除術及骨盆淋巴結摘除術,或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及術後病理分析危險因子,加以更進一步輔助治療。 由於廣泛子宮全部摘除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周邊淋巴組織,所以年輕患者會突然要面臨更年期障礙。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子宮內膜癌:體徵,超聲診斷,預後
現今建議婦女每1-3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經婦科醫師評估是否同時進行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 另外,提醒女性養成記錄月經周期的習慣,瞭解自己是否常有經期超過8天以上、經血量超過80CC、經期是否不規則或拖過久,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 子宮內膜癌的好發年齡在60歲以上,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 過量單純雌激素的荷爾蒙(不含黃體素)刺激,也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此外,建議進行胸部和腹部器官的磁共振研究,以及計算機化的骨骼斷層掃描。 正在幾個基因組中研究突變,這允許確定子宮內膜癌的個體風險程度。 反過來,這將有助於醫生確定未來的治療策略和預防措施。 由於腫瘤 - 子宮內膜癌 - 正在迅速增加和發展,它逐漸喪失了“補充”其所有元素的能力。
没有出血現象的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患者,有半數是因分泌物、下腹疼痛,或是因一些症狀到醫院來,完全没有症狀,在檢驗時發現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患者,只不過才佔全體的5%。 不正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主要症狀,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根據統計,有90%的患背因不正常出血來看門診時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女性停經後不再排卵,因為無排卵而黄體很難形成,使得孕酮的活躍變成遲鈍。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治療時期有哪些副作用?
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原因,因此減少脂肪與高升糖食物的攝取,選擇低或零脂肪、糖、鹽添加等清淡食物,及規律運動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加強免疫力,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一類名為赫塞汀的抗體藥物,通常用於治療乳腺癌(產生過量的HER2/neu蛋白),也可以治療一類過量產生HER2/neu蛋白的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II期患者;不過赫塞汀被證實有嚴重的心臟毒性,需要謹慎使用。 其他子類的子宮內膜癌很難發現,比如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和透明細胞癌。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2023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2023 表現為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牀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可行B超,宮腔鏡檢查及息肉或肌瘤切除以及分段診刮確診並治療。
激素治療另有研究報告觀察到,40 歲以前的早期卵巢衰竭和 40 ~ 45 歲的早發性停經婦女,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骨質疏鬆症。 考量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40 歲以下病患切除卵巢也可能有這些風險,對於是否保留卵巢應跟醫生好好討論。 子宮內膜癌共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指癌細胞僅在子宮體內,若侵犯到子宮頸時則為第二期,第三期是指已侵犯到陰道或骨盆腔的淋巴或卵巢輸卵管等的骨盆腔組織,遠處器官轉移則為第四期。 早期病徵可能會有經後、行房後或不規則出血,即使在數月前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陰性,出現上述提及的症狀都應及早求醫檢查,若子宮頸發現病灶,可即時抽取樣本進行活檢並迅速診斷。 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
子宮內膜癌一期治療: 健康情報
國內外均有報道認為術中剖視子宮,作冰凍切片檢查為判斷臨床Ⅰ期肌層浸潤最佳方法,其陽性符合率最高。 因雙側附件常有鏡下轉移癌灶原則上均應切除,對個別年輕婦女,經術中手術分期為ⅠAG1子宮內膜樣腺癌,並有條件隨訪者能否保留一側卵巢尚需作一定前瞻性研究方可得出初步結論。 國內哈爾濱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等分別對內膜樣癌ⅠA、B G1年輕患者保留瞭子宮內病變對側的卵巢(作楔形活檢陰性),已有隨訪6年以上健在無復發的報道。 通常包含切除子宮、兩側卵巢及輸卵管、和骨盆淋巴結廓清。 另外還可以配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近接治療或體外照射)、與荷爾蒙療法。
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復發率是3%至17%,取決於主要和輔助的治療方法。 如果糞便檢查呈陽性、或者患者有病症,醫師會推薦進行結腸鏡檢查,因為致病原因可能是子宮內膜癌,也可能是結腸癌。 此外,腫瘤標記物CA-125的檢測,也可以幫助醫師預測腫瘤惡化情況。
八、老年性陰道炎 主要表現為血性白帶,檢查時可見陰道黏膜變薄、充血或有出血點、分泌物增加等表現,治療後可好轉,必要時可先作抗炎治療後再作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癌。 綜上所述,放射治療為子宮內膜癌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特別是手術與放療的聯合應用,對減少復發,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A.術前放射治療的目的及優點:降低術中癌腫播散的危險,預防復發,提高生存率。 術前放射治療時對癌細胞有細胞毒性作用,並可封閉淋巴管及微血管,預防術中癌細胞播散和轉移;放療可縮小癌灶,創造手術條件或消除隱匿性的轉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