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潭篤水塘水壩好唔好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大潭篤水塘水壩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中峽頭段經沿車路前行,途經不少豪宅,到車路盡轉入郊野公園範圍,前行一段到岔口轉左入布力徑,往前不遠便見觀景台,可遠眺海洋公園......詳情請看。 這路線很好,有靚景有古蹟又安全又多路線,最重要獨自走也不怕。 但自己行山唯一不好之處是不敢行我最愛的山路,怕有危險呢。 呢條路再向上行,就可以見到文物徑既其他景點,需時大約三小時。

  • 原來大潭篤水塘係大潭水務文物徑既其中一部分; 呢條文物徑包含廿多個歷史建築物,而呢條水壩就係1917年建成。
  • 一幅在1859 年大潭篤村未建水塘前的畫作,可以清楚見到當地的山勢面貌,村莊座落在山腰下,對比今天的水塘景緻,別有一番聯想。
  • 只前往大潭篤水塘的話交通極之方便,排洪時景色一流,吸引到不少人到來打卡。
  • 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當年被稱爲「亞洲第一壩」,規模是英聯邦之最,由香港總工程師Daniel Jaffe 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1912年開始興建,1917年完工,歷時五年。
  • 大潭水務建設工程龐大,當年工程人員要克服地形、地質、建造技術等種種挑戰。
  • 其中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於2022年6月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六期,由護‧聯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及海港學校基金會有限公司合作,活化爲「水圓地方」,預計2028年落成[9]。

其實呢個就係擁有多年歷史,係法定古蹟之一既大潭篤水塘水壩啦。 今次小編就帶大家由壩頂碌到壩底,見識一下水壩磅礡氣勢。 有趣的是,抽水站與水塘相距甚遠,原水須先由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通過喉管流往抽水站,然後再經由水泵將水抽往位處大潭谷的輸水隧道進水口。 水務署曾經在2004 年於其刊物《點滴》討論過這個問題,文中談及大潭篤水塘主壩本來是打算建設在大潭灣內,成為第一個海中水塘,不過後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有變,改將主壩後退至今日所見位置興建,而海中的紅磚井型結構似乎能夠提供一些線索。 黃仲良表示,今天大潭供水系統依然為香港的供水事業作出貢獻,未經處理的水由大潭水塘群輸送到紅山濾水廠處理,再供應至紅山半島和赤柱地區。 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後,沿著行人道往大潭童軍中心方向稍稍下降,在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走回馬路。

大潭篤水塘水壩: 香港遊車河 Facebook Page

不過,溫馨提示打算來參觀「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運作,市民只能在閘門外拍照,請大家諒解。 去大潭水塘,可以有兩個方法前往,一個由鰂魚涌出發,經柏架山道自然徑上;另一個由黃泥涌水塘出發,經紫羅蘭山徑去水塘。 由鰂魚涌港鐵站A出口,轉右行,會見到有去柏架山道自然徑的路線牌,沿路指示清晰,跟住行上去就可以。 電動輪椅使用者Terry:今次試行的大潭水塘的路段相當平坦,對輪椅使用者的挑戰不大,配上英式古橋建築,沿途景色宜人。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這水壩在1977年基於水壩的安全理由, 將溢洪道降低了3米, 大潭篤水塘水壩2023 因而造成壩頂中間向下陷的形狀。

由於市民用水量增加,政府其後按需要興建大潭水塘群其餘的水塘。 大潭篤水塘水壩2023 大潭水務建設工程龐大,當年工程人員要克服地形、地質、建造技術等種種挑戰。 水務署署長黃仲良表示,整個大潭供水系統共有4個水塘,包括繼薄扶林水塘後香港第二個興建的大潭上水塘,以及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總容量達830萬立方米。 整個系統歷時共35年完成,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港島增加供水的重要來源,也是香港公共供水系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883至1917年間,政府為解決巿民對飲用水的需求,實行大潭供水計劃和大潭篤供水計劃,建造了多個水塘及供水系統。

大潭篤水塘水壩: 景點1︰大潭篤日與夜

由大潭篤水塘水壩沿大潭港行,後上斜至達大潭郊野公園(即14號巴士的「大潭郊野公園」站),花了約半小時。 一直研究大潭水務歷史的水務署工程師黃曦諾分享了一則歷史記事。 現時大潭副水塘附近的郊遊徑,有一座刻有「群帶路」三字的花崗石碑,此路名的由來,是相傳一位名叫「阿群」的村民,帶領在赤柱登岸的英國人翻過山嶺,途經此路至維多利亞城,即現時中環一帶做生意,因而得名。

大潭篤水塘水壩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及 大潭篤水塘水壩,在落車站車尾方向右邊有一路口,沿路往下走便可到達。 每逢周末,相信各位車迷要諗一個半天既輕鬆遊車河路線都相當頭痕,深淺赤石都遊過曬都真係悶悶地。 不過大家有無留意係石澳揸過去赤柱個陣會經過一個水壩頂呢?

大潭篤水塘水壩: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循原路折返大潭道,剛好還餘下些少時間,心血來潮想看看英式石橋近況,上次到來水位頗低,未知水塘滿庫時又是怎麼樣呢? 小心橫過馬路,沿塘畔林蔭小徑漫步,樹映岸堤垂枝綠,水接晴空疊嶂翠,天上浮雲在水面流動,如此湖光山色,何庸外尋? 水位高漲,英式古橋石墩已淹沒在碧水之中,時而微風吹拂,在湖上泛起漣漪,時而波平如鏡,古橋拱劵的倒影鮮明清晰,斜陽側光更令蓊鬱山頭光暗錯落有致,充滿美感。

流水滔滔不絕自中間的虹吸式溢洪道沿石砌壩面湧向壩底的靜水池,氣勢逼人,水聲在河谷中迴響不斷,使人投入自然懷抱,倍感放鬆。 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 初時遊人不多,還能隨便嘗試不同拍攝角度,後來人多了,那就躲在步道角落拍攝縮時影片。 原來香港的水務歷史這麼有趣,大家不妨周末到大潭水務文物徑走一趟,感受山水之美,以及前人遠大的建築歷史。 此路線大致沿大潭篤水塘塘畔行走,道路既平坦又寬闊,可輕鬆地漫遊四座具歷史價值的英式古橋。 沿途所設的無障礙設施大致良好,唯獨洗手間的衛生情況太也惡劣,亟待改善;而水塘的上下車地點也對輪椅使用者甚為不便。

大潭篤水塘水壩: Staycation 抵玩方便泊車酒店 – 灣仔逸東軒住寓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10月11日,本港水塘存水量已增至75.32%。 大潭篤水塘水壩2023 不過,楊先生稱今年不如歷年的景色,因為過去瀑布非常澎湃,流水瀉出時幾乎不見背後的水壩,「啲水多到根本睇唔到幅牆」,故今次有「少少失望」,不過,他稱昨日天氣突然轉好,本來以為今天會錯失機會,怎料仍能見到美景,故直言喜出望外。 「好興奮!我嚟過好多次,但第一次睇到排洪!」陳先生是現場的「觀眾」之一。

否則,大潭篤水塘能早於1968年竣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及世界首個建於海上的水塘[6]。 水壩由總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建,當時此壩屬劃時代設計,被譽為「亞洲第一壩」。 鑑於香港人口急增,薄扶林水塘的儲水量不敷應用,當局於1883年動工興建大潭水塘,第一期工程於1888完成。 當局先後在1897至1917年間增建大潭副水塘、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以應付需求,而第一期所建的水塘則改稱為「上水塘」,以資識別。 想到大潭水塘行山,就由西灣河港鐵站A出口,乘14號巴士(嘉亨灣-赤柱炮台)到大潭郊野公園落車。

大潭篤水塘水壩: 第一主菜-香煎三文魚

1904 年完成地質勘探工作,發現外側探井下方的基岩深度約 60 英尺,最後殖民地政府因為財政考慮在 1907 年擱置大潭篤計劃第二期。 政府其後委任謝斐為負責工程項目設計工作的專責工程師,歷盡諸多波折,大潭篤水塘終在 1917 年落成,得以大大紓緩缺水問題,而其容量至今仍然遠超港島其他水塘總和,是港島供水系統極為重要的一員。 這間紅磚建築可說是香港水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人員於此利用抽水機械克服地理環境限制,使大潭篤計劃變得可行,對早年的香港水務以至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而大潭篤原水抽水站至今仍然繼續運作,為香港市民默默服務。

  •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的潘新華博士用多年時間,翻尋歷史檔案和照片,重組當年水塘的建造歷史,並曾嘗試尋找被淹沒在水塘底下的村莊,又在當年的施工地點挖掘,翻出當年常駐的建築工人和監工的日常用品,藉以了解他們的生活點滴。
  • 又要多謝個天,預報有雨及雷暴,但今日十分好天,一滴雨也沒有。
  • 雖然能與同行的健全朋友入內一起進餐,但該處並沒設置涼亭供遮蔭,「好天曬,落雨淋」,實為美中不足。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大潭篤水塘有多項法定古蹟,除了大潭篤水塘紀念碑外,其餘可赴大潭水務文物徑尋找。
  • 這路段途經多個二次大戰時的軍事遺跡,實在難以想像這裡當年曾發生激烈的戰事。

更有部分駕駛技術稍為欠佳的司機,在對面有巴士駛過時,由於無法令車輛從巴士旁駛過,造成嚴重交通擠塞[11]。 在外圍參觀重門深鎖的抽水站以及旁邊的員工宿舍後,可到碼頭一覽大潭港風光,相信在燃煤鍋爐年代,碼頭曾用作起卸經運煤帆船送來的煤炭。 隨後可折返岔路口,沿海傍馬路向大潭篤水塘壩底進發,不過請留意往來車輛,免生危險。 大潭篤水塘水壩2023 大潭港內船影點點,對岸石碑山無字石碑清晰可見,剛巧遇上潮退,沙堤露出海面,而在水中央的紅磚探井更見明顯,難得天氣好轉,還有不少人在進行水上活動消暑,放眼盡是一片夏日景象。 這次是一條港島區的郊遊路線,亦可說是入門級輕鬆行路線,難度大約一粒至一粒半星,是上斜會有點小氣喘,不過路面夠闊而且平坦,大約行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會看到一條石拱橋,此時眼前的就是一片寧靜的大潭水塘。 巴士:在西灣河站乘搭14號新巴,在水壩前下車(大潭水塘(北), 大潭道),沿著旁邊的樓梯可到水壩。

大潭篤水塘水壩: 港島行山|穿鬧市上灣仔峽布力徑遠眺海洋公園 經香港仔水塘下山

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大潭副水塘由兩條水壩組成,主壩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副壩則在主壩左邊不遠處。 2012 年,一篇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文章詳細探討這些「海中井」,海中井最早建於 1902 年,實為用作探查地質以確定基岩深度的探井 (Trial Pits),合共六個,不過文中提及其中兩個據說已遭船隻撞毀,故現存四個露出大潭港海面。

在雨季暴雨後水塘滿溢,雨水就會在這溢洪道排出大潭灣。

大潭篤水塘水壩: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

水塘落成後3年Daniel Jaffe在英國去世,後來灣仔的謝斐道(Jaffe Road)以他命名紀念。 當年由工程師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1912年動工至1917年完工,由於規模大動用400名工人、資金約240萬港元,大潭篤水塘的儲水量比大潭其餘3個水塘的容量更多,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壩。 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令興建水塘計畫被逼擱置[4]。 一年容易又中秋,九月初連場暴雨,不少水塘滿溢排洪,而交通尚算方便的大潭篤水塘頓成攝影熱點,若自壩頂俯視,蔚為奇觀,而自壩底小橋近觀飛流直下百餘尺,配合隆隆水聲,氣勢磅礡非凡,及至入夜後主壩在大潭道的燈光映照下更會散發夢幻的氣氛。 巴士乘客不多,得以按照原定計劃坐在上層左側窗口位,駛經大潭峽後,已能時而在彎位窺視大潭篤水塘。

雖然能與同行的健全朋友入內一起進餐,但該處並沒設置涼亭供遮蔭,「好天曬,落雨淋」,實為美中不足。 大潭篤水塘水壩2023 交通方面也是一個問題,現時輪椅使用者必須乘坐巴士才能到達水塘入口,但上車和下車站的行人道約有半級標準樓梯那麼高,是否能越過需視乎輪椅重量而定。 此外,流動式的傷殘人士洗手間衛生欠佳,不宜坐著使用。 水塘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石橋建於1907年,以花崗石建造,呈拱形結構,由上窄下寬的巨柱承托,而橋頂亦設飛簷裝飾。 2009年,四座石橋連同其他水塘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篤水塘水壩: 經過連日大雨,大潭篤水塘滿瀉,需要洩洪。氣勢磅礡的流水如瀑布般一瀉而下,蔚為壯觀。吸引不少遊人和龍友到場飽覽及拍攝這壯麗景色。水塘位於香港島南區,是大潭水塘群其中之一,已有逾百年歷史。

如此精挑細選座位當然是為了捕捉一個精彩的瞬間,皆因沒有航拍機的話,惟有這樣才能在溢洪道正上方鳥瞰排洪的壯觀景況,那時真的很想遇上塞車令到巴士在壩頂多停留一會,可惜巴士司機送信純熟瞬速送到,轉眼間已來到大潭郊野公園巴士站。 下車後循與車路重疊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穿過大潭篤村而行即能抵達壩底,路途較迂迴惟平緩,而另一條路線則是在駛經主壩前的大潭水塘(北)站下車,沿旁邊梯級下山,雖則據說快得多,但雨後石級濕滑,如欲取道捷徑,務必倍加小心。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大潭篤抽水站,有看過港產片《寒戰2》的朋友,或會感到似曾相識,原來導演曾在這座古蹟建築取景,影帝郭富城亦留下足跡。 這座抽水站始建於1904年,最初安裝有蒸氣推動的水泵,將大潭中水塘未經處理的水泵至位於山腰的隧道,再經寶雲道底的水道,輸送至當時位於中區半山亞賓尼道的沙濾池處理,經處理後的食水供應港島北岸的市區。

大潭篤水塘水壩

休後沿港島徑四段下山往香港仔上水塘,過壩旁小路下行經下水塘出水塘路,沿車路下行到漁光邨體育館梳洗,再步出香港仔搭車離開,是日路線輕鬆,間有小雨,9公里多,四小時走完。 大潭篤水塘水壩 建造工程有不少劃時代的設計,包括手挖沉箱,水壩下游的鋼板樁臨時擋水工程等。 現時對開的大潭灣水退時呈現的幾個古井,便是當年專門建造作勘探之用。

大潭篤水塘水壩: 香港遊車河

隨着大潭供水系統中最後的大潭篤水塘建成,抽水站在1917年後擴建至現今的模樣。 第一站,我們來到大潭上水塘及副水塘,遠眺一個由花崗石及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大潭上水塘水壩。 水壩建於1888年,是昔日香港規模最大的水壩建築物。 黃仲良介紹說,水壩最初高90呎,為擴大水塘儲水量,政府在1897年將其加高10呎。 大家從遠處望向水壩,若細心可留意到加高部分與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別。

他稱本來昨日已打算到場,惟昨天仍然有雨,加上明天有機會打風,於是趁著今天好天氣,便抓緊機會來到現場。 現場所見,水塘排水時如水銀瀉地,流水聲震耳欲聾,行人路上亦水珠四濺,帶來難得一見的景色。 不少市民特意到場欣賞,許多人舉起手機或相機自拍,亦有人划著小艇遠觀,甚至有人帶著寵物欣賞美景,現場相當熱鬧。

大潭篤水塘水壩: 景點3︰大潭港百年古井

首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後的大潭水塘,可儲存3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的4倍,其後為識別而更名為大潭上水塘[4]。 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在1869年落成,供水需求仍不足供應市民使用。 計劃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 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令興建水塘計劃被逼擱置[4]。 大潭篤由工程師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1912年動工至1917年完工,由於規模大動用400名工人、資金約240萬港元,大潭篤水塘的儲水量比大潭其餘3個水塘的容量更多,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壩。 大潭篤水塘有多項法定古蹟,除了大潭篤水塘紀念碑外,其餘可赴大潭水務文物徑尋找。

大潭篤水塘水壩

大潭篤水塘是最後建成及容量最大之儲水庫,於1918年2月2日舉行落成紀念碑儀式後,整個港島供水工程便告一段落。 大潭水塘(英語:Tai Tam Reservoir)是香港座落於南區及東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 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1]。 沿大潭水塘道下斜,來到海邊的岔路口,先別給海岸美景吸引過去,暫且續向前行。 穿過水務署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的閘口走至盡頭,呈現眼前是間古色古香的紅磚屋,雖然具有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但卻揉合了中國的建築技術,例如紅磚屋的斜尖屋頂是以黑色的中式瓦片鋪砌而成。

2009年,大潭水塘群及其他5個戰前水塘(即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內共41項具歷史價值的水務設施,一併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篤水塘水壩 水務署同時開闢大潭水務文物徑,以方便市民遊覽並推廣這些水務古蹟。 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喺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係香港島食水嘅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 大潭供水計劃是殖民地時期為香港島提供淡水供應的龐大工程計劃,包括多個水塘工程,於1883年開展。

其實文物徑既其他景點都非常吸引,但要留意呢條徑並唔係兜一圈既路段,有揸車黎就要行返轉頭拎車啦。 其實路既左面係水壩,右面係港島唯一既紅樹林,泥灘上面重可以見到小蟹爬行添。 落到去海邊一直沿海既馬路走就會到大潭篤水塘壩底嫁啦。 呢度係單線雙程行車,但避車處比較少,所以各位車友要注意啦! 值得一提既係,係香港島真係好少港灣小路,遇上風和日麗既時候,開住窗,吹住海風,欣賞恬靜既景色,呢度真係一個遊車河既好地點。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睇完紅葉之後,行大概15分鐘就會去到大潭水塘文物徑嘅第一個景點:大潭上水塘。 薄扶林水塘喺1869年落成後,食水仍然供不應求,所以當時港督堅尼地喺1873年提出大潭計劃,選址大潭谷興建香港第二個水塘,而首期工程喺1888年完成,可儲存3億加侖食水,後被名為大潭上水塘,並以石橋同輸水道連接其他道路同水道。 大潭上水塘睇完紅葉之後,行大概15分鐘就會去到大潭水塘文物徑嘅第一個景點:大潭上水塘。 因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的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的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以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的食水。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