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吃藥後淋巴腺腫大仍未消退時,就要特別注意。 良性腫塊 頸下腫脹 ── 雖然它們不會轉移,但如果它們影響到神經或在頭頸部施壓,仍可以是嚴重的,而且往往需要以手術切除。 此類型腫塊包括囊腫、甲狀腺腫塊、血管腫塊、唾液腺等。
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 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 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 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頸下腫脹: 後頸不舒服 感覺像落枕?小心頸椎病變!4種「頸部症狀」要看骨科
3.沒有傷口或感染,卻持續不停的變大,直徑超過2公分:正常的淋巴結摸起來約像米粒般的大小,即便感冒發炎腫起來,也不會超過2公分,所以如果摸起來直徑超過3公分就要當心。 2.腫塊硬硬的不會動:摸起來不會痛,甚至硬邦邦像石塊,不會移動,就要擔心是不是有腫瘤轉移引起的淋巴結腫大。 頸下腫脹2023 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 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 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 治療扁桃腺周圍膿瘍不難,病人一般會住院接受靜脈注射型抗生素治療,並視狀況給予膿瘍引流,前後住院往往需5至7天,「最主要是病人要有警覺,不要輕忽喉嚨痛,」蔡慶諭提醒。
不過即使是良性的脖子腫,還是有可能會因為感染而併發嚴重的其他疾病,建議還是要到耳鼻喉科去就診。 除了讓醫生觸診之外,在門診也可以進行鼻咽喉內視鏡檢查、超聲波檢查,都是無痛而且快速的。 彰化醫院由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指出,淋巴負責對抗疾病感染,當有感染原侵入時淋巴腺就可能腫大,按壓會痛。 如果感冒或牙痛等發炎情況消失,淋巴腺腫大仍未好轉,或是出現異常的痛或是根本不會痛,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有可能不是單純的淋巴腺腫大。 淋巴住在皮膚下層,無論是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都有淋巴結聚集。
頸下腫脹: 癌症只有健檢才能知道?7大早期症狀別輕忽
想檢查頸部腫塊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以上症狀應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是最安全的作法。 惡性腫瘤(癌症):淋巴結也是癌症最容易轉移的組織之一,而惡性淋巴瘤(淋巴癌)則是直接從淋巴結長出的惡性腫瘤,兩種狀況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頸下腫脹 收治這名病人的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生蔡慶諭表示,病患除了喉嚨嚴重疼痛之外,還反覆發燒,檢查後發現病人的右側扁桃腺周邊組織有嚴重化膿腫脹現象,診斷是「扁桃腺周圍膿瘍」且有敗血症的跡象。 年輕人頸部出現腫塊,有蠻大可能是發炎感染引起,但臨床經驗顯示,若是40歲以上民眾出現頸部腫塊,要特別小心是頭頸部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咽喉癌轉移而來。 頸部惡性腫瘤只有少部分是原發性的,如唾液腺癌、甲狀腺癌及其他少見的頭頸部腫瘤;大多數的頸部惡性腫瘤為頭頸部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轉移而來,也可能是胸腔、腹腔的癌症轉移而來。 頸下腫脹 不過甲狀腺腫大通常造成甲狀腺亢進,導致出現體重下降、容易心悸、容易冒汗、食慾增加、失眠等症狀,所以比較好判斷;而急性感染則容易有感冒症狀,像是發燒、咳嗽、流鼻水等,也是可以作為是不是良性、惡性的初步判斷。
可以吃點頸複康, 平時應定時做抬頭鍛煉, 儘量減少低頭的幅度, 要定時活動頸部, 鍛煉增強頸背部肌肉, 這樣才能減輕和預防此病的發生。
頸下腫脹: 淋巴腺腫脹多天未消退恐不單純 尤其這2種情況要特別小心
所以,建議民眾平常不妨養成自摸頸部的習慣,若摸到頸部有硬塊,先不用太緊張,可先觀察一星期,若腫瘤消失不見,表示頸部腫塊是感染或發炎引起;反之,如果頸部腫塊有持續變大的情況,就得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另外,依據頸部腫瘤的位置也可大略判斷癌症類型。 例如正中頸部位的腫瘤,可能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舌骨囊腫等。 頸下腫脹 上方頸部,可能為鼻咽癌、唾液腺腫瘤,或其他頭頸部癌症轉移。 下方頸部及後頸部以肺、食道、腸胃轉移癌居多。 頸部出現腫塊可能發生在每個年齡層,不全然就是惡性腫瘤,所以先不用驚慌;但也意味著身體發出警訊,提醒民眾需提高警覺、找出病因。
頸部是人體的高速公路,每天都有食物、空氣、血液、淋巴及神經線等不斷通過,因此,頸部一旦出現腫脹,後果可大可小,患者應從速求診。 頸下腫脹2023 頸部腫脹位置可大致分為中部和頸側,中部腫脹最常見的原因是甲狀腺的增生或腫瘤;而頸側的腫脹則多因為一般病毒或細菌等感染使淋巴核出現脹大和痛楚,而鼻咽癌、肺癌、肺結核菌等也可以導致淋巴核腫脹。 身體若有部位突然出現腫塊,總讓人擔憂不已,怕是惡性腫瘤想趕快前往醫院確認。
頸下腫脹: 頸部出現腫塊 耳鼻喉科醫師:不痛的要比會痛的更當心
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 一旦神經發炎,就容易產生神經症狀,如痠、麻、痛。 頸下腫脹2023 發生症狀的身體分佈,可以幫助臨床醫師來判斷(圖二),是何處的頸神經受到刺激、發炎。 有些病人的症狀會發生在後肩頰骨的中間,這種症狀即俗稱的「膏肓」(病入膏肓)。 這種症狀是頸神經壓迫的轉移症狀,亦屬於頸椎的問題。
胸鎖乳突肌在人體結構學上將頸部分為前頸和後頸三角。 甲狀腺和其相關問題是前頸三角內異常的其中一個較常見成因。 在頭或頸發生的癌症,通常在擴散至其他地方前,會先擴散至頸部的淋巴結。 頸下腫脹2023 因此,持續超過兩星期的頸部腫塊需要全面的檢查。 頸部腫脹的患者應注意腫塊的位置、生長速度和痛楚的程度,並告知醫生作為診斷的參考。 醫生在診症時或會以幼針穿刺術,抽取腫脹位置的細胞進行初步病理化驗;若有需要亦會透過超聲波觀察腫脹部位,或在超聲波導航下抽取細胞作化驗;而兒童的頸部腫脹則多以電腦掃描進行診斷。
頸下腫脹: Blue WeMedi 門診保 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錢使用指定網絡醫生服務
一名駕駛在中國江蘇無錫的停車場遭遇慘劇,他開著白色凱迪拉克轎車準備離開停車場時,伸出頭要繳費,卻因為沒有拉手煞車,車子滑動導致他的頸部被車門夾住,當場慘死。 這一幕被目擊者錄下並上傳網路,引發網友議論紛紛,驚呼畫面簡直像是驚慄電影《絕命終結站》一般。 發汗異常:局限於一個肢體或某一部位的多汗, 如一側頭部、頸部、雙手、雙足、一側肢體或四肢遠端等可出現多汗。 正電子掃描及單光子掃描 ── 在診斷後有助確定腫瘤的等級,或區分癌性的和壞死/傷疤組織。
但身上許多地方都有淋巴結的聚集,三不五時會因為體內的防禦機制而腫大,因此醫師提供4個鑑別方法,可自己在第一時間先判定是偏惡性或良性的淋巴結,假設構成惡性的條件都符合,最好還是趕快前往醫院檢查較為保險。 一般喉嚨痛最常見的感冒(鼻咽炎)、咽喉炎、扁桃腺炎等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出現因為扁桃腺周圍的小唾液腺發炎化膿,因積膿無法排出而導致周圍軟組織腫大的「扁桃腺周圍膿瘍」。 值得注意的是,有種不明病毒感染也會引起頸部腫塊,以年輕女性為多,發生於兩側頸部淋巴結。 例如有些女性後頸部淋巴結出現一長串腫塊,伴隨發燒、疼痛等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淋巴癌,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良性發炎性淋巴結腫大,醫學上稱為Kikuchi 頸下腫脹2023 disease(菊地氏病)。
頸下腫脹: 健康Q&A
雖然通常沒有治療的需要,但進行適當的檢查,能確保不會延誤必要的治療 [3]。 超聲波及超聲波導引活組織檢查 ── 是首選的檢查。 神經檢查 ── 包括眼球活動、聽力、感覺、肌肉運動,嗅覺、平衡和協調等評估。 磁力共振掃描 ── 可以清楚地顯示骨附近的腫瘤、較小的腫瘤及腦幹的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