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圖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偏頭痛患者及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及註冊護士吳姑娘。 磁力共振用於顯示腦部結構性改變,但有機會未能偵測早發性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初期異常情況。 是此次研究中嘗試運用的一種先進磁力共振序列-動脈自旋標記技術(MRI-ASL)能在單一掃描中同時尋找出腦部結構性和功能性的改變。 為了解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對華人的影響及其成因,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腦神經科團隊獲種子基金有限公司支持,成立了一個專為65歲以下認知障礙患者而設的研究登記冊。 為了提升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中大腦神經科團隊製作了「腦得健康」小冊子,內容涵蓋認知障礙症的成因、多元治療方案、預防方法、照顧者錦囊、常見問題等,致力向公眾推廣及早預防與適時介入。
區醫生續稱,若偏頭痛每月發作次數頻密、急性治療的效用有限,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 傳統預防偏頭痛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抗憂鬱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劑等,然而多數患者覺得效力不大及副作用較多。 區醫生指出新一代預防性藥物抗CGRP單株抗體 (Anti-CGRP monoclonal antibody)有效降低每月平均偏頭痛發作日數,而且副作用較少,不會出現降血壓、頭暈、心率變慢等副作用,患者於一個月或三個月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部分患者出現便秘,有藥物敏感人士要小心服用。 然而此藥不在醫管局名冊,因此患者需要自費購買,費用約每個月數千元。 患有偏頭痛的在職護士何姑娘分享,因應疫情需要輪班工作、工作量加倍,大半年前偏頭痛發作頻密,最嚴重時一星期會出現三、四日,最初她服食止痛藥止頭痛,但病情沒改善,並漸漸影響工作及家庭,後來她嘗試偏頭痛預防藥物,每月打一針,打了一兩次就少了發作,而且痛的程度亦大大減低,持續打針6個月,加上後來換了工作環境,病情大為好轉。 本港每10名70 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位患上認知障礙症,當中超過一半屬阿兹海默症。
區頴芝醫生: 頭痛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壓力性頭痛很常見。長期焦慮、緊張、壓力過度,使到支撐頭部重量的頸、肩、背肌肉會過度緊張收縮,而持續收縮緊張的肌肉,便會因血液循環變差,產生發炎現象,造成頭痛。這集就為大家拆解有關壓力性頭痛的原因、症狀,以及紓緩及預防方法。
研究更顯示此藥物相對亞士匹靈可更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減低中風風險達13%。 研究結果在本月於巴塞羅那舉行的歐洲中風組織周年會議和國際權威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中發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連串研究,證實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不但有助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 並且是全球首次證實這指數在臨床偵測這三類早期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方面具高準確度。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連串研究,證實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不但有助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並且是全球首次證實這指數在臨床偵測這三類早期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方面具高準確度。 中大篩查發現每三名社區長者就有一人患腦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風日呼籲及早預防 2015年10月29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於2012年至2015年期間篩查了800名65歲或以上的社區長者,發現當中近3成參加者已罹患中度至嚴重腦小血管病,他們若有輕度中風,3年內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高3.4倍。
為支援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的需要,此課程旨在培訓社福機構及專業醫護人員掌握相關知識,並採用多學科模式學習,重點教授提升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的知識及技巧。 課程亦會教授有關認知障礙症及長者常見疾病的基礎醫學知識、相關法律議題,以及學習照顧患者的技巧等。 中大響應「世界腦健康日2022」 籲預防腦小血管病以減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2022年07月22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於2019至2021年期間透過全港社區腦健康研究篩查550名40至75歲市民,發現當中逾六成半參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腦小血管病。 腦小血管病是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研究團隊冀藉著「世界腦健康日」,呼籲大眾管理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中大教授成為全球首位華人獲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2016年11月15日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估計,全球每六人便有一人會於一生中患上中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直致力進行華人中風研究,尋找高危因素以助預防中風,並鑽研新治療方法及幫助患者病後復修。
區頴芝醫生: 腦神經科
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及世界中風組織秘書黃家星教授表示,中大團隊冀藉著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呼籲大眾控制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以減低出現認知障礙及中風的風險。 團隊就認知障礙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情惡化較嚴重的原因進行分析。 相關研究數據來自包括中大在內的61所中風或腦神經科專科中心。
- 電視節目「杏林在線」訪問 - 早發認知障礙症 2016年07月29日 認知障礙症患者,初期常見徵狀包括記憶力衰退、重複說話等,通常於六十五歲以後發病。
- 張艷蕾博士表示,團隊在新系統中應用了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並已測試其在不同情況下的效用。
- 區醫生指出新一代預防性藥物抗CGRP單株抗體 (Anti-CGRP monoclonal antibody)有效降低每月平均偏頭痛發作日數,而且副作用較少,不會出現降血壓、頭暈、心率變慢等副作用,患者於一個月或三個月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部分患者出現便秘,有藥物敏感人士要小心服用。
- 皮膚癌聽起來好像與亞洲人不太相關,一般人印象中,似乎白種人患上皮膚癌的機會比較大,但原來亞洲人患上皮膚癌的風險也不小,每年的發病數字亦不斷上升。
- 為使篩查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檢測更快捷、經濟和普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在種子基金有限公司及醫療衞生研究基金(食物及衞生局)支持下,與養和醫院合作展開「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SEEDS Study),以探討華人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 作認知障礙症檢測。
精神壓力及偏頭痛是較顯著的問題,逾8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 (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 (41%)、偏頭痛 區頴芝醫生2023 (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很多人以為心臟病是年紀大了才會患上,其實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本集會介紹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和病徵,亦會講解飲食之中的隱藏危機,一於由生活細節做起,預防心臟病。
區頴芝醫生: 頭痛 與其他偏頭痛的分別 | 區頴芝醫生
患者家人(中)表示患有早期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的梁先生(右)曾出現不合常理的行為,如把錢幣放進煲內煮。 莫仲棠教授表示,隨着抑制澱粉狀蛋白治療、全面多元化生活模式及營養治療等療法的出現,若患者能在早期階段確診並配合適當的治療,或可減慢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發展。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預防從管理腦健康開始 區頴芝醫生 2017年06月14日 認知障礙症固然是腦部其中一個巨大威脅,我們除了可預防以避免患病,更重要的是主動地管理腦部健康 ,而且必須及時——愈早行動,腦部就愈早得到訓練和保護;腦部變得強壯,便能更有力抵抗腦病變對我們的影響。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護士吳姑娘表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有近九成受訪護士表示工作量有所增加,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 譚智勇教授解釋,眼底內的血管和視覺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唯一可以直接觀察和分析的血管和神經線,因此,可藉着拍攝「眼底相」這種非入侵性的方法,研究眼底血管或視覺神經有否出現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變。
-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健到腦 活到老 2017年10月04日 20年前,大家覺得認知障礙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是不治之症,無可能預防或根治。
- 研究顯示,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比肉眼更精確和靈敏,在偵測輕度阿茲海默症方面的靈敏度較以肉眼對比高25%。
-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情緒壓力與認知健康 2017年08月23日 我們日常生活面對很多壓力,壓力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更會引致抑鬱和焦慮,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
- 相關內容已於國際期刊《刺針》旗下的《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發表。
- 1982年,9月1日鄧鏡波學校開設港大預科班(兩班中六)及中四/中五電腦班。
- 研究團隊利用近13,000張來自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病人)和3,240名認知功能正常人士的「眼底相」,用於研發和測試新系統。
近年較為人認識的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會有重複無意義動作、脾氣暴躁等症狀,患者因情緒起伏,容易被誤當精神病,病情亦惡化得快。 臨床上40歲後已可病發,較其他類型的認知障礙症早,市民要多留意身邊人突如其來的情緒變化,及早發現患病及對症下藥。 中大腦神經科與 MoCA 之作者及版權持有人 Dr. Ziad Nasreddine 進行查詢及確認,相關的要求並 #不套用 於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區頴芝醫生 (HK-MoCA) 及 香港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五分鐘版 (HK-MoCA 5-Min Protocol) 。 目睹親人漸漸忘記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行為判斷出現問題,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令人感到無奈又無助。
區頴芝醫生: 服務
這兩類腦疾病除了是全球第二及第七大死因,亦是香港分別排第四和第八的死因。 區頴芝醫生 區頴芝醫生2023 研究團隊利用近13,000張來自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病人)和3,240名認知功能正常人士的「眼底相」,用於研發和測試新系統。 經實驗驗證,新系統偵測阿茲海默症的準確度為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達93% 和82%。
1986年,校長張冠榮修士獲邀以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代表之一的身份,於同年6月加入香港大學校董會,任期3年。 1982年,9月1日鄧鏡波學校開設港大預科班(兩班中六)及中四/中五電腦班。 華神父是一位很愛學生的長者,辦事很有魄力,興建圖書館的計劃主要是由他推動的。 鄧鏡波學校創建於1953年,由天主教慈幼會主辦,受香港政府津貼,學校面積為17,000平方米,共有課室38間,特別用途室25間,另有禮堂,圖書館,聖堂及兩個大型足球場(今日為一個大型足球場,兩個籃球場,一個停車場)。 鄧鏡波學校乃天主教鮑思高所創辦,秉承天主教「敬天愛人」的精神和中國優良的道德文化傳統,且奉行會祖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配合社會需要,促進全人發展,宣揚福音,實踐「立己立人」的精神,並培育學生成為「良好的公民與熱誠的基督徒」。
區頴芝醫生: 阿茲海默症最普遍
系統亦可分析其他獨立腦部區域的體積,及與腦小血管病相關的腦部病變體積(如腦白質病變),為診斷因其他腦部轉變而引致的認知障礙疾病提供更多資訊。 何先生(中)於十年前開始察覺記性變差,家人本不以為意,直至發現他出現情緒問題。 他在2016年第一次接受磁力共振腦掃描,未有偵測到任何異常,一年後透過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發現有高風險患有阿茲海默症,繼而確診。 每年9月21日為世界認知障礙症日,今年的主題是「記住我」,目的是呼籲大眾關注此症及其患者的需要。 為令大眾對認知障礙症有更深入的了解,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邀請了超過300名非牟利機構成員、嘉賓及公眾,為他們免費放映一齣以認知障礙症為主題的電影 —《永遠的愛麗絲 Still Alice》。
最初她服食止痛藥止頭痛,惟治標不治本,病情漸漸影響工作及家庭。 種子基金有限公司發言人陳吳毓玲女士(左五)及團隊希望通過支持中大醫學院的「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研究,鼓勵政府和其他基金會繼續支持相關工作以達致「更好的腦健康,更好的生活」。 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患者常見的腦部轉變包括異常蛋白積聚(如澱粉狀蛋白斑塊)及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如多巴胺)。
區頴芝醫生: 健康資訊
這集就為大家拆解有關壓力性頭痛的原因、症狀,以及紓緩及預防方法。 感謝所有捐贈者和各界友好的無私捐獻,為我們的教育及研究工作帶來動力。 如您希望支持中大腦神經科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可填寫以下捐款表格。 區頴芝醫生2023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認知障礙 vs 正常老化 2017年04月05日 現時香港每10名75歲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上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長者更是每3人就有1人患上。 雖然長者患上此症的機會較高,但這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反之,65歲以下的人亦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症。 72歲陳太是研究的參加者之一,她自2019年起因兒子移民情緒變差,又因疫情減少社交活動,丈夫開始發現她變得焦慮及健忘,經常重複同一問題和忘記練習多年的太極。
本港每十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位罹患認知障礙症,而患者當中超過一半屬阿茲海默症。 他們的腦內過度積聚不正常的物質,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從而引致認知能力退化。 莫仲棠教授指出,新系統的準確度可媲美磁力共振等影像檢查,而且容易應用、不具入侵性,有潛力應用在診所協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除了是側一邊的頭痛外,偏頭痛亦有其他特徵,如﹕ 頭痛 程度比較嚴重、有機會影響工作、作悶、作嘔、畏光、懼怕聲音,痛楚持續達4小時以上﹔情況並不輕微,不可繼續日常活動,痛感程度較大,可能於工作期間亦要伏在桌上休息,甚至要告病假休息。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稱,當視網膜血管或神經有損傷或退化時,會直接或間接反映腦部有類似的血管或神經病變,故可透過「眼底相」幫助評估阿茲海默症的情況。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
區頴芝醫生: 認知障礙不可怕可怕在於不認知
以上種種除了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人造成沈重的負擔外,亦為家庭的前景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增添巨大的心理壓力。 區頴芝醫生 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額葉及顳葉萎縮引起的逐漸性腦部退化疾病。 患者可能出現性格及情緒轉變,行為怪異和語言障礙,患病初期的結構性磁力共振影像往往顯示正常,所以難以診斷。 專家團隊又建議,公私營醫護專業界(包括醫生、護士、負責復康的治療師、藥劑師等)以及相關的其他產業(如保險業界及資訊科技界)應攜手合作,支援遠程醫療的專業應用,以保障長者在目前及將來的疫情仍能維持健康。 電視節目「杏林在線」訪問 - 早發認知障礙症 2016年07月29日 認知障礙症患者,初期常見徵狀包括記憶力衰退、重複說話等,通常於六十五歲以後發病。
據資料顯示,每10位長者便有1人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若這個比率持續不變,預計2064年患者將增至30萬人,實在不容忽視。 以目前情況,一旦確診患了認知障礙症,只可服用治標不治本的藥物,所以最好在預防方面多做工夫。 區頴芝建議,若出現輕微病徵,應及早診斷,在病發初期接受治療,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或減慢腦退化速度。 區頴芝醫生 莫仲棠稱,日後有望以眼底相配合人工智能系統,找出隱藏在社區的阿兹海默症高危個案,盡早為這些患者進行各種預防治療。
區頴芝醫生: 專業資格
放映會更設映後座談會,由中大醫學院莫仲棠教授、黃沛霖博士及區頴芝醫生分享戲中主角的案例及解答觀眾對認知障礙症的疑問。 響應9.21世界認知障礙症日 舉行《永遠的愛麗絲》免費放映會 2016年09月20日 每年9月21日為世界認知障礙症日,今年的主題是「記住我」,目的是呼籲大眾關注此症及其患者的需要。 為令大眾對認知障礙症有更深入的了解,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邀請了超過300名非牟利機構成員、嘉賓及公眾,為他們免費放映一齣以認知障礙症為主題的電影 —《Still Alice 永遠的愛麗絲》。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簡易快速評估認知障礙 2017年04月19日 我們的腦袋分了不同區域,主管著不同的認知功能,包括記憶、語言、情緒、專注力和執行力,例如組織力和計劃事情的能力。 不同的腦科疾病會影響不同部位,例如阿茲海默症主要影響海馬體,即負責記憶的區域。 當懷疑自己或身邊人的認知能力出現問題,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而認知評估是檢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