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病人服用鐵質補劑,須在檢查前三至四日停服。 病人必須先服用強力清瀉藥水以將大腸內之大便全部排出,使醫生能更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 清瀉藥水之劑量及服用方法因應各人需要而不同,故病人須依照指示準時服用。
但如發現重要瘜肉,醫生或會建議3-5年內再作檢查。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即使進行了根除性的切除手術,大腸癌和直腸癌仍然有25~35%左右的病人,有復發的可能性。
大腸病變: 癌症專區
如病人能跟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則能有效地縮短檢查時間。 大腸病變 化學療法的副作用主要包括:疲倦、容易受到感染或出血、食慾不振、噁心和嘔吐、脫髮、腹瀉、四肢的遠端麻痹;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讓病人服藥後可減輕副作用的情況。 病人如需要接受內視鏡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止血、擴張及支架放置等,會提高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梗塞、出血的機會。 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發現致病原因,還可以通過輔助儀器取活組織樣本化驗,甚至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學生和上班族,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每日久坐。 學生久坐讀書、打機,上班族則久坐對着電腦工作。 不要以為久坐沒有太大問題,不同研究顯示,久坐不動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病變: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 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為了保護健康組織,使用化學製劑的點注射和靶向放射療法。 如果在早期發現疾病,則使用放射外科手術(cyberknife)或手術介入治療。 作為手術,表示楔形切除,全肺切除術或肺葉切除術。 如果手術不可行,則使用放射療法和化療來抑制惡性細胞的生長。 對於這種疾病,預測是不利的,只有不到10%的患者在診斷後存活10年。 中等分化的乙狀結腸腺癌是高度分化和低分化程度的癌症之間的中間階段。
癌症可能源自營養不足,飲食不足的蔬菜含量食物,以及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和富含脂肪的食物。 壓力,慢性便秘,遺傳性傾向和有害的工作條件,也是指導致疾病的因素。 大腸病變 基於測試,患者的狀況和腫瘤的階段,選擇最佳選擇。 大腸病變2023 復發非常罕見,如果它們發生,則是由於不正確的手術。
大腸病變: 大腸癌發生位置
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 大腸病變2023 但由於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採用。 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於易於發現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
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這就是直腸出血的徵兆,民眾千萬別輕忽,請儘速就醫診治。 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稱為直腸癌,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急欲排便卻又解不乾淨)、排便帶血或黏液、排便不完全感等等。 立即收看由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袁兆燦醫生講解有關大腸癌的最新資訊。
大腸病變: 直腸
當瘜肉已經有明顯癌化的特徵,且瘜肉長得太大,範圍太廣、瘜肉生長的位置又是大腸鏡切除難以執行時,醫師多半會以切片檢查來取代切除,然後再依病理檢查的結果提供醫療建議。 大腸癌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人士為主,因此,50歲被界定為做人生第一次大腸癌篩查的黃金時期,通過檢查可及早發現瘜肉,有效預防患大腸癌風險。 衛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合資格人士年齡已擴展到50至75歲。 大腸病變 有些人因心臟問題長期服用薄血丸,未必適合做大腸鏡,可選擇其他非入侵性檢查如膠囊內視鏡或電腦斷層大腸造影檢查。 前者是把藥丸膠囊內視鏡吞服,它隨着腸道蠕動進入大腸並拍攝。 後者是用電腦掃描來檢查大腸內壁,兩者都可以檢測到瘜肉及腫瘤,不過對一些細小的瘜肉卻無法準確辨別,即使檢測到瘜肉亦無法即時切除治療。
市面上的瀉藥很多種類,其中一種直接刺激腸子蠕動的瀉藥,因為不像軟便劑、潤滑劑等瀉藥屬於「間接性」作用,只能清除一次的宿便,而是可以讓腸子持續蠕動,所以受到很多「便秘族」的喜愛,不少減肥藥、保健食品也都會添加這類的藥物。 第一步是檢驗大便內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 這種非介入性的篩查方法簡便,只需自行收集糞便樣本交回收集點。 大腸病變2023 在一些大腸癌患者中,他們的癌指標如癌胚抗原會升高。 然而,由於這種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有限,它主要用於監測病情發展。
大腸病變: 痔瘡的成因 (按圖看清)
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大腸病變 大腸病變 Stromal Tumor):指長在腸道的軟組織肉瘤,雖然比較少會出現在結腸中,但仍可能發生。 腺癌(Adenocarcinoma):指癌細胞長在大腸直腸內壁,這類細胞始於腺細胞或分泌型的細胞,從細小的腺性息肉慢慢長成惡性腫瘤,而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皆是腺癌。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已經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 大腸病變 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不但加快病人康復過程,更大大減低了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 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 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
大腸病變: 大腸癌延伸閱讀文章
早期發現大腸內的良性腺瘤,不僅可消除癌變隱患,還可最大程度地保護患者。 以距離肛門10cm之內的腺瘤為例,如果是良性的,一個普通的住院醫生都可以做手術,無須打開腹腔便可把腺瘤直接從腸壁上取下,手術風險小,費用也較少。 大腸病變2023 但若已經發生癌變,則必須打開腹腔,不但要把癌變部分從大腸上挖掉,還有必要截去腫瘤附近的大腸,有時甚至要徹底切除肛門,再重造一個人工肛門,造口患者只能終日掛著糞兜兒生活,且手術費用在數萬元。 目前大腸息肉的切除方法有:內鏡下高頻電切除、腹腔鏡切除或普通手術切除。 其中內鏡下高頻電切除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根蒂部無惡變徵象的息肉。
- 發現大腸瘜肉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癌,絕對不能忽視!
- 排便習慣改變,如原先排便習慣良好卻開始發生慢性腹瀉,便秘,甚至是雖然有便意,明明肛門卡著東西,卻又解不出來。
- 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
- 風險組包括50-60歲的人,但在極少數情況下,癌症出現在年輕時。
- 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
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 檢查人士只須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然後交回本中心進行化驗,過程簡單方便。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