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間,在4700多年以前,中國已經能用手工的方法織造出比較精細的錦緞絲綢。 在商代,我國不僅已有一般織造技術,而且有了簡單的提花織造技術;至春秋戰國時期,已能織出比較複雜的紋錦;從漢代時開始,中國的絲綢織品大量地從陸路或海路向歐亞諸國輸出,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因此而被世界稱之為“絲綢之國”。 南宋,我國著名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從長江下游松江地區來到海南,學習當地人民加工棉花和棉紡織技術,並把棉紡織技術帶回到長江下游及中原地區,進行創造性的改革,為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被譽為紡織業的“始祖”。 紡織業在我國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
- 紗廠比其他輕工業的廠房規模龐大,廠地寬廣,當年以低價在新市鎮偏遠地區建廠。
- 到1990年前後,紡織工業一度出現供過於求的形勢,導致出現產品積壓、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經營困難的現象,影響和制約了紡織工業的發展。
- 直至一九四七年,人稱「紡織巨匠」的上海商人李震之在港創立大南紗廠,標致了香港第一間紡織廠誕生。
- 1960年代,南豐繼續擴展業務,收購了鄰近的地段共設立六個廠房,而紗廠的六廠、四廠及五廠分別在1961年、1962年與1970年落成[3]。
- 這裏有貓、有狗、有奔跑的孩子和忙着打卡拍照的文青,人聲鼎沸替代了機器的轟鳴。
-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紡織業、服裝業似乎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越南國際服裝、紡織及紡織技術博覽會由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和越南工貿部貿易促進局聯合舉辦。 首屆展會將於2024年2月28至3月1日在胡志明市的西貢會展中心舉行。 通過將亞洲、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紡織企業與充滿活力的越南市場接軌,VIATT 2024對越南未來產業藍圖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明年展會預計將吸引大量國內外紡織及相關領域的企業傾力參與,涵蓋包括服裝、服裝面料和配件、紗線和纖維、數碼印刷、家紡、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紡織加工、紡織機械等多個紡織品垂直細分板塊。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另外,越南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機械進口國之一,也是面料、紗線和纖維的持續進口國,服裝生產是該國工業的基石。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南豐作坊
在各持份者的支持下,我們致力提升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紡織及時裝產業的競爭優勢,並促進業界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後來有紡織公司採用由「紡」、「織」、「染」到「縫」一條龍的生產規模,更有香港紡織業廠家把一條龍生產模式延伸到其他地區,在西非、印度、印尼、斯里蘭卡等地設廠,由種棉花、紡紗、織布、印染到製衣,建立垂直生產架構,幫助降低成本,有效控制品質。 2000年代,香港只剩餘2家紗廠仍生產棉紗,包括中央紗廠。 中央紗廠在2011年也把機器搬遷至內地廠房,結束在港紡紗的工序。 戰後初期,香港的棉紗工業主要供應本地布廠,而戰後的香港布廠急速增長,促進棉紡業興起。
由於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外國資本家利用我國廉價原料和勞動力,在我國土地上開設機器紡織工廠,大量傾銷“洋紗”、“洋布”,獲取巨額利潤。 隨著外國資本的輸入,我國原有的手工生產方式受到刺激。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是一所充滿活力的年輕研發機構,由2006年成立至今,中心一直與業界、研發伙伴及政府共同努力,開拓創新科研上的領域。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南豐店堂
直至一九四七年,人稱「紡織巨匠」的上海商人李震之在港創立大南紗廠,標致了香港第一間紡織廠誕生。 該廠擁有五千個紡錘及兩百部織機,打破了「香港氣候潮濕、缺乏技術不能造棉紗」之緊箍咒,一時間吸引到內地不少廠商到港設廠,令紡織業在港迅速發展。 這就要求做到政企分開,企業的法人地位與競爭主體地位在市場上得以確立,同時鼓勵跨行業、跨地區經過聯合、兼併、股份制等形式,組建一批工貿結合,集生產、流通、金融、科研開發、教育為山體的外向型企業集團,以增強出口實力。 完善的信息系統建設有利於提高紡織服裝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縮短同國外市場的時空距離。
宋朝時期,棉花在中原及長江流域開始大量種植,使紡織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紡織工具也有了較大改進,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簡易“紡織機械”。 在生產技術、產品藝術設計、紡織原料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為機器紡織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狹義的紡織業是指用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加工而成各種紗、絲、繩、織物及其色染製品的工業。 按原料性質的不同,可分為棉紡織工業、毛紡織工業、絲紡織工業、麻紡織工業,化學纖維工業等。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香港紗廠
2018年活化工程完成後,南豐紗廠的三座獨立的建築物被改建成單一建築群,並分成「南豐作坊」、「CHAT六廠」、「南豐店堂」三部分[1][7][9]。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如果上述只是數字和史料,那麼當我見到在荃灣的南豐紗廠,這一切都活了起來,讓我實際感受到當年紡織業之空前盛況。 但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紡織業雖然具有自己的優勢,面臨難得的機遇,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劣勢,也存在潛在的危機。 多年來,中心透過旗下專業團隊、實驗室、業界夥伴及各機構合作,專注研究工業4.0、可持續發展及擴大社會裨益,並已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荃灣站的候車處於荃灣政府合署對面近荃灣站A4出口,而南豐紗廠的候車處則設於停車場內[25]。 南豐紗廠小巴的外表有別於普通小巴,車身有南豐紗廠的字樣和標誌,車頭則有「免費」和「過嚟、睇嘢、買嘢、食嘢[註 1]」的傳統小巴站頭牌[27]。 除此以外,由於南豐紗廠位於荃灣白田壩街工業區[1],遊人可經由港鐵荃灣站A3出口沿行人天橋,或荃灣西站A2出口沿大涌道到達南豐紗廠[28]。 另外,南豐紗廠對出的青山公路-荃灣段有不少巴士、小巴路線途經,遊人可乘搭相關交通,在南豐紗廠附近(如荃景圍天橋巴士站)下車再步行前往[29]。 南豐店堂是南豐紗廠的零售樓面,佔地12.6萬平方呎,提供約60個商舖,在2018年末開幕。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
到1947年,上海商人李震之在香港創辦大南紗廠,該廠生產棉紗時,發現機械運作產生的熱力,能抵消空氣中的水分,以致棉紗的品質沒有因潮濕天氣而受影響。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大南紗廠的經驗,鼓勵更多廠商來港設廠,香港才開始有本地棉紗供應。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3 互太紡織稱,盈利下降由許多因素造成,其中主要由於報告期內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分別下降約24.5%和約17.3%;番禺廠房生產設施利用率較低引致較高之固定成本攤銷;及公司投資Teejay Lanka PLC引致的減值虧損約4,660萬元。 減值虧損乃關於公司對聯營公司之投資之賬面值,且屬非現金性質,因此不會對集團現時及未來的現金流和日常營運造成任何影響。 南豐紗廠在活化後以「文創×歷史×工業風」為主打,成為荃灣社區的文創空間和荃灣的打卡新景點[20]。
當時擁有三千萬港元的法定股本,廠址位於九龍長沙灣青山道,王啓宇為第一位主席,王統元為董事總經理。 現任集團主席為JJ Wong,僱員超過8,000人。 合作品牌包括:GU、Uniqlo、Calvin Klein(牛仔褲生產)、無印良品(家紡)、John Lewis(家紡)、GAP、迪士尼童裝系列及Quick Silver等等。 儘管今天香港只有少數的製造業(然而,會員大興紡織在港仍有紡紗業務及中央紡織至今仍然繼續在港的織布及印染業務),公會各會員仍與香港及國內業界保持緊密聯系,並定期向業界舉辦研討會,交流棉花價格展望的信息。 在這日益動盪的世界及棉花成為近年最波動的商品之一,這無疑是對業界無價的協助。 臺南紡織股份有限公司(Tainan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Spinning Co., Ltd.)(簡稱臺南紡織或南紡)創立於1955年3月21日,主要生產棉紗、化纖,是全臺灣最大的聚酯棉與紡紗廠,在越南同奈省邊和市設有分公司。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香港紡織報(第154期)
棉紡工業隨後向外拓展市場,1950年代以亞洲國家為主,如南韓、巴基斯坦、緬甸、越南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外銷市場以東南亞地區為主,香港的棉紗出口因享有英聯邦特惠稅之利,而遠及錫蘭、南非、英國、澳洲、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 一件衣服的製造,必須經過四個步驟:「紡」、「織」、「染」和「縫」。 而棉紗交到第二步「織」的工序,利用針織或梭織的技術,編織成針織胚布(原色布)或梭織胚布。 第三步是「染」,把針織或梭織的胚布交由染廠加工漂染。 最後是「縫」的工序,把經過整理和染色的布匹交由製衣廠縫製成衣服。 不同原料可編織成不同物料的衣物,例如:香港早期以生產棉織衣物為主,棉花紡成棉紗,繼而織成棉布,再縫成棉質衣服;羊毛也可紡成毛紗,然後織成羊毛布,再製成羊毛衣物。
這造成國有紡織企業的平均負債率曾經高達82%,比全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17個百分點,資不抵債的企業占26%,如果加上潛在的虧損等因素,實際可能超過40%,而負債率低於50%的紡織企業僅占5%。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3 債務負擔過重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資金成本,後來國家實行了一定的優惠政策,才使國有紡織企業的債務負擔減輕了一些。 在18世紀中葉前後的英國,一系列紡織機械相繼被髮明,併在生產中加以應用。 1733年,約翰凱發明瞭一種能使緯紗快速來回穿越經紗的飛梭,首先改進了織布技術。 1765年,紡紗工人詹姆斯哈格裡夫斯發明瞭以他女兒的名字命名的紡紗機——珍妮紡紗機。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紡織業的內容
而與此同時,內地沿海地區早已發展出甚為蓬勃的紡織工業。 一個產業的發展,要受到與之相配套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該產業本身內部的協調情況的影響。 紡織業的發展與紡機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紡機的先進程度極大地影響紡織品的質量、紡織品生產的效率從而影響生產成本。 而我國的紡機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不足、設計水平不高、製造技術較為落後,專業化協作體系薄弱,導致我國紡織企業的設備大量進口,這不僅影響我國紡織企業設備的更新速度,也影響到我國紡織品的生產成本。 同樣,服裝面料已經成為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的瓶頸,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中高檔出口服裝面料的60%依賴進口,僅這一項每年就要花費國家60億美元的外匯。 目前,全球紡織業市場前景不確定性日益增高,這與全球信用危機以及美國、歐盟經濟增長減緩的趨勢一致,將對服裝零售業帶來衝擊。
自中國推行開放政策後,內地生產成本,包括廠房地價、工資、原料價格等,較香港低廉,已吸引廠家北上發展,大廠在內地不同省市設立分廠,中小廠於珠三角地區設廠,香港生產線萎縮。 1914年,渣甸因為缺乏熟練技工,又因電力與淡水供應不足,同時面對本港空氣過濕不宜於紡紗,於是將工廠遷至上海經營。 由此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織造業主要發展針織業和梭織業,而有先「織」後「紡」的情況。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紡織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930年代,香港的針織業和梭織業已有一定規模,可是當時香港沒有一家紡紗廠生產紗線,針織廠和梭織廠需要從外地入口棉紗,再把棉紗編織成原色布,製成棉織襪、背心、土布、笠衫、毛巾等產品,供應本地需求,亦出口至內地、東南亞、歐洲及南美洲等地。 中國紡織工業是在民族工業中起步最早的行業,1950年就有500萬錠,是規模最大的加工工業,為紡織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我國的紡織工業配套水平較高,棉、毛、麻、絲、化纖、紡機都有,從紡紗、織布、染整到服裝一條龍俱全。 就生產能力和規模而言,我國的棉紡、印染和針織居世界首位,化纖、毛紡和麻紡居世界第二位。 傳統的紡織業主要向市場提供生活資料用品,但伴隨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紡織業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紡織業越來越向材料高級化、用途多樣化和產品個性化發展,高新技術和市場網路日益主導著高附加值、高增值領域的紡織業發展。 世界紡織服裝業的競爭已逐漸由價格和質量方面的競爭向以高新技術為方向、以品牌競爭為焦點的綜合經濟實力方面轉變。
隨着世界工業技術與經濟急速發展,特別是一九七八年內地改革開放,以低廉的營運成本等諸多比較優勢吸引了全球廠商投資,香港紡織業逐漸式微,紛紛北移或結束在港業務。 最後一間紗廠在二○一四年五月停產,香港紡織業之輝煌時代正式落幕。 從國內紡織行業運行情況來看,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22.69億元,比07年同期增長10.15%。 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出口達1,402.85億美元,較07年同期增長13.06%;進口達141.94億美元,較07年同期增長1.59%。 預計未來5-10年紡織行業將保持穩定增長,結構調整會貫穿發展全過程。 預計到2010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3600萬噸,未來幾年化纖行業產能和產量增速將保持在7%-15%之間。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法蘭克福展覽集團攜手越南工貿部貿易促進局打造首屆全產業鏈紡織品展會: 2024年越南國際服裝、紡織及紡織技術博覽會
香港早在1900年代和1920年代分別有針織廠和梭織廠創建,織出來的胚布可生產棉織背心、襪、土布、笠衫、毛巾等。 香港的織造品初時只供應本地市場,到1930年代主要出口至內地、東南亞等地。 這一方面因為戰後東南亞各地對織造品需求大增,使本港織造業接獲大量訂單,另一方面由於本地人多抱崇洋心態,認為「來路貨」較本地製品佳,以致香港織造品本銷市場較少。
第三部分產業經濟199我國紡織業的產業結構嚴重偏重於服裝用紡織,忽視產業用紡織和裝飾用紡織,未能向發達國家那樣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目前,我國衣著類或服裝用紡織占75%,裝飾類紡織占17%,產業類紡織不到8%。 而美國服裝類紡織為40.5%,裝飾類紡織為37%,產業類紡織為22.2%。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公司資料
研發中心倡導不少技術方案解決行業面對的問題,將研究理念轉化為商機,推動業界應用。 我們在科研上的專業水平及商業視野是驅動業界邁向成功的重要資產。 請繼續瀏覽這個網頁,了解我們的科研發展,以及為業界帶來的機遇。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當年香港唯一的棉紗廠結業後,工商界人士均認為香港氣候潮濕、缺乏技術人員等問題不宜於經營棉紡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