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 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骨枯成因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 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併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併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 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骨枯成因2023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迹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骨折後因劇烈疼痛,出血過多或並發頭、胸、腹部臟器損傷而產生休克。 (5)忌少喝水 臥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
骨枯成因: 抑制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 這時,鹼性的鈣、鎂、鈉電漿,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 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 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 骨枯成因 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
破骨細胞(英語:osteoclast)又稱蝕骨細胞[1],是一種存在於骨組織中的細胞,由多個單核細胞融合而成,直徑最大可達100微米,細胞核的數目一般是6-50個[2][3]。 骨枯成因 破骨細胞由核因子B配體激活受體(RANKL),以及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分化產生。 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釋放乳酸、檸檬酸、碳酸、碳酸酐酶及溶酶體酶等,對骨組織進行分解破壞[2],是體內唯一具有骨吸收活性的細胞[4][5][6]。
骨枯成因: 抑制
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 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 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 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骨枯成因 骨枯成因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 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 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這就叫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 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 l 周后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 破骨細胞是起源於骨髓單核細胞的多核巨細胞(英語:Multinucleate)。
骨枯成因: 抑制
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 lkg 達 1 分鐘,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連續徒手步行 3 分鐘,並不少於 30 步。 連續觀察兩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 1 天即為臨床癒合日期。 第 2 、 4 兩項的測定必須慎重,以不發生變形或再骨折為原則。 在牙發育過程中,能吸收脫落乳牙牙根的破牙本質細胞與破骨細胞相似,兩者存在一定的聯繫[8][9][10]。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 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此是由於長期臥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 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儘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 骨枯成因2023 尤其對於骨折後臥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目前發現無細胞毒性的IgG2單克隆抗體地舒單抗(denosumab)[18]能夠與RANK競爭性結合人類RANKL蛋白上的DE環結構。 一方面活化了核因子活化B細胞κ輕鏈增強子 (NF-κB),後者進入細胞核影響相關基因的表達,對破骨細胞的活化、分化、增殖及多核化和生存起關鍵作用。
骨枯成因: 抑制
(7)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 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 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 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
在骨吸收過程中,破骨細胞會與骨基質接觸,通過整合素αVβ3(英語:Alpha-v beta-3)等分子的作用,使破骨細胞自身與骨表面之間形成一個獨立的微環境。 在破骨細胞內的溶酶體酶的作用下,經皺摺緣排泌酸性物質,從而在破骨細胞和骨基質之間形成一個局部酸性微環境。 骨枯成因 酸性環境使骨中的礦物質溶解,暴露出其有機質部分,隨後被組織蛋白酶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 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 (MMP-9) 等酶降解。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主要存在於與破骨細胞膜相聯繫的微粒體內,參與骨基質中鈣磷礦化底物的降解,可間接反映破骨細胞的活性及骨吸收的速率[16]。 這些溶解的產物,如鈣離子、彈性蛋白及蛋白多糖等均從細胞膜的皺摺緣被吸收,然後進入到破骨細胞的轉移小泡進行下一步處理,最終通過胞吐作用被轉移出破骨細胞[17]。
骨枯成因: 抑制
破骨前體細胞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進入血循環[11],到達處於吸收狀態的骨組織部位,在M-CSF和RANKL的作用下分化成破骨細胞[12]。 人類破骨細胞通常具有五個緊密堆積的細胞核,直徑為 骨枯成因2023 µm。 當使用趨化因子將巨噬細胞轉化為破骨細胞時,可能會出現直徑達到100µm的極大細胞,具有數十個細胞核,並且通常會表達主要的破骨細胞蛋白。 由於不是天然的底物,因此與活骨中的細胞有顯著差異[13][14]。 多細胞核破骨細胞的大小使其能夠將許多巨噬細胞的離子轉運,同時蛋白質分泌和囊泡轉運能力集中在骨頭的局部區域。
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 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 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一般約需 4 ~ 8 周。 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 有研究發現,骨吸收能力是由破骨細胞數量及單個細胞降解骨基質的能力所決定[15]。
骨枯成因: 抑制
如臥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 長期臥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 所以,臥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X 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